商丘博物馆

L.M.R

<p class="ql-block">商丘博物馆(Shangqiu Museum),又称“中国商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1.5千米处,是中国首座集中展示商文化历史文明的博物馆,属综合性博物馆。1983年10月,商丘博物馆成立,2010年商丘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6月6日,商丘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截至2018年5月,商丘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2967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750平方米,馆藏文物两万件,多为商丘市域内田野考古发掘出土或民间征集所得,其主要藏品为西汉梁园王陵区发掘出土的铜器、玉器、陶俑以及鎏金、银车马饰等等。</p><p class="ql-block">2014年1月,商丘博物馆获批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6月,被评为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16年10月,获河南当代最美建筑二等奖。</p><p class="ql-block">2020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第四批定级评估博物馆名单,商丘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商丘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新馆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华商大道西段,于2016年5月18日免费对外开放,馆舍总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2967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商丘博物馆主展馆由三层上下叠加的展厅组成,周围环以景观水面和庭院,水面和庭院之外是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的景观台地和其外围高起的堤台。主体建筑高度为22米。建筑地上3层,地下1层。现为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商丘博物馆基本陈列《商丘古代文明展》,分六部分集中展示了商丘辉煌优秀的历史文化,突出了商丘作为三商之源、东方重镇的主题。《中国商业文明展》通过对商业之源起和历代商人经营之展示。呈现商业活动之纷繁精彩。临时展厅面积为1700平方。分为3个临时展厅,总体展线长度为280米。新馆开馆以来已举办临时展览十几个。让我们走进商丘博物馆,感受到商丘地区自古以来深邃而智慧的文明之光。</p> <p class="ql-block">商丘博物馆的设计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商丘博物馆的建筑格局现代而饱含</p><p class="ql-block">内涵,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构思源于</p><p class="ql-block">商丘归德古城,表征了古城“外高</p><p class="ql-block">内低”之布局和“城压城”之结构</p><p class="ql-block">的典型特征,体现收窗、陈列、展</p><p class="ql-block">示中国商文化的“微缩之城”这一</p><p class="ql-block">概念 主体平面设计寓意商丘古城城</p><p class="ql-block">廓、城湖、砖城三位一体的古城文</p><p class="ql-block">化元素,主展馆南立面东、西两角</p><p class="ql-block">上部微微向上翘起,象征一只鸟的</p><p class="ql-block">两个翅膀,寓意“玄鸟生商”,上。</p><p class="ql-block">中、下三层错落叠加的形体,喻意</p><p class="ql-block">商丘古城历史上多座城池早晚依次</p><p class="ql-block">下叠压形成的“城压城”的古城</p><p class="ql-block">殊的文化遗存现象,也体现着商</p><p class="ql-block">丘博物馆展厅自下而上、由古至今</p><p class="ql-block">的陈展布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量采用了一种廉价的 灰”</p><p class="ql-block">石材,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主要界面</p><p class="ql-block">材料,但受到博物馆汉画像石藏品的</p><p class="ql-block">启发,每块石材均作了磨切外边+中间</p><p class="ql-block">烧毛的处理,错缝拼挂,使细节显得</p><p class="ql-block">考究。在室内加入了树脂实木面板材,</p><p class="ql-block">与石材采用统一规格,增强了室内空</p><p class="ql-block">间的温暖和舒适感,</p> <p class="ql-block">襄邑(今睢县)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丝织品生产地之</p><p class="ql-block">一,上古的中原温暖、湿润得多,曾经是大象生活的地</p><p class="ql-block">方,“霸”夕字就是人牵大象的象意字。那时的黄河流</p><p class="ql-block">域,到处生长着中原特有的野桑和以野桑为食物的野蚕。</p><p class="ql-block">大约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野蚕抽丝,织</p><p class="ql-block">造最原始的绢帛。以后,又逐步把野蚕驯化,进行户内喂</p><p class="ql-block">养,渐渐将野蚕驯养为家蚕,结茧缫丝、织成绸绢,由此</p><p class="ql-block">出现了中原最原始的桑蚕丝绸业。襄邑之前的城邑设在今</p><p class="ql-block">县城西25华里的承匡,历史上有孔子游匡(东周项王之子</p><p class="ql-block">姬班,史称匡王,在此地筑城,曰国王城)一说。这里低</p><p class="ql-block">洼湿润,十分有利于桑蚕生长,被称之为匡桑。也因其地</p><p class="ql-block">势低洼潮湿却不宜建城,故于秦后东迁至宋襄公墓附近,</p><p class="ql-block">设邑建县而有襄邑。</p><p class="ql-block">当时中国的九州中,六个州拥有大量的蚕织业,其中</p><p class="ql-block">的豫州、青州、兖州的蚕织业最为发达。豫州主要就是襄</p><p class="ql-block">邑、陈留;兖州是临淄。还包括河北、山西、陕西等部分</p><p class="ql-block">襄邑缫丝 地区,构成了当时中原繁荣、鼎盛的蚕桑丝织和纺织业,</p><p class="ql-block">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丝织、纺织业中心。随着中原丝织业</p><p class="ql-block">的蓬勃发展,其产品开始寻求外销渠道。实际上,早在春</p><p class="ql-block">秋时,中国的丝织品就在欧洲销售了。到了汉代,在汉王</p><p class="ql-block">Xiangyi Silk 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支撑下,最终开辟了闻名古今中</p><p class="ql-block">外的国际化贸易文化大通道一—“八砍裙玩”繁,所以,</p><p class="ql-block">古代襄邑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一个贸易出口县邑了。</p> <p class="ql-block">战国商鞅方升,又称商鞅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战国商鞅方升初置于“重泉”(陕西蒲城县),后转发至“临”地。战国商鞅方升出土于晚清时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战国商鞅方升,全长18.7厘米,升纵7厘米,横12.5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p><p class="ql-block">战国商鞅方升是国宝级文物,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是秦统一六国后造量器的标准器具,此器是研究秦国量制的极重要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7]。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遗存主要发现于郑州商城,商代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6]</p><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考古发现卜骨数量众多,共计十余万片,内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也可见多邦国部族的族徽称名。甲骨文约4000单字,反映了文字符号系统的基本构成。与《说文解字》确立的定型古汉字符号系统相比,甲骨文已具备汉字构形的各种类型,兼备传统“六书”中之“四体”,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表明殷商晚期,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已基本确立了构形方式,构形系统已逐步发展成熟。从字形构成、符号化程度、书写形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一种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结构成熟、功能完备的文字符号体系,是可以确定的汉字进入成熟阶段的体系完整的文字样本。[6]</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8]截至2022年11月,中国甲骨文发现总计约十五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左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p><p class="ql-block">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两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p><p class="ql-block">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西汉,长174、宽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p><p class="ql-block">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无缝,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玉片最多,达4248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 1968年5月,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解放军某部奉上级的命令,正在这里进行一项绝对保密的国防工程</p><p class="ql-block">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施工,无意间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p> <p class="ql-block">金元时期,商丘称为睢阳,隶属归德府。明初称,商丘一度降府为州,后又恢复。嘉靖年间基本确定了归德府所辖,与今天商丘市的区域大致相同。</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商丘的商贸往来仍然非常频繁,是全国粮食行业的交易中心之一。但黄河却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由于北宋末年黄河夺淮河水道入海,其河道经商丘而故水患一直威胁着这座古城。明孝宗弘治15年黄河决入归德城旧城尽没。而今日所见的商丘古城,是这次洪水后新建的,其独特的设计就是为了尽量降低水患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商丘依然保持了其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明显事关众多如明代名臣沈理,明末才子侯方域,清初连史汤斌等。</p> <p class="ql-block">如今,跨界融合、科技赋能、沉浸体验等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商丘市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从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互动性出发,利用数字赋能,依托最新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3Dmapping以及各类全息展示、一站式远程云服务终端等数字技术,把“老古董”“请”进“云上馆”,把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通过技术手段和情景设计,让它可视、可触、可感、可亲,“高贵冷”变成“万人迷”,无形中增加了参观者和文物的情感黏性,从而给参观者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全新科技体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丘博物馆还采用了数字演艺及声光一体智能同步技术。馆藏文物金缕玉衣采用3Dmapping技术,结合原有场景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金缕玉衣、四神云气图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数字商丘古城现已建成,重现了明清两代古城风貌,可供观众使用AR望远镜阅览动态的古城、应天书院、八关斋、归德府文庙等诸多文物古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