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4月1日莫斯科飘起了小清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3点我们离开中国大使馆,四十分钟之后到达白俄罗斯火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前苏联和德国乘坐火车和在国内不太一样,没有进火车站检票的手续,直接到站台上火车,站台上标有车厢的标识,有点儿像国内乘坐公交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6点45分离开莫斯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4月2日早7点40分到达波兰边境,再次换回标准轨距车轮。上午10点进入波兰境内,感觉波兰的景色比前苏联要好一些,而且干净整洁。也许是气候的关系,在波兰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9点到达德国境内,午夜12点列车驶入柏林。此时的德国,东、西德已经合并,柏林墙已经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蒙古国的戈壁荒滩到西伯利亚林海雪原。从前苏联到波兰,从东柏林到西柏林,从东德到西德,一路走来,越走越好,越走越繁华,越走越干净,越走越舒适温暖。进入西德境内,感觉就是到了世外桃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莫斯科我们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购买的火车票,再加上没有经验。我们14个人被分到三个车厢里。我们乘坐的15次国际列车是莫斯科开往巴黎的,到柏林以后,列车就重新编组了。列车重新编组后,我们的三个车厢分别开往科隆,杜塞尔多夫和汉诺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4月3日上午7点45分,我们编组的列车历时36小时,行程2250公里到达杜塞尔多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车以后没有德国人接站,语言不通,深感在异国他乡的不便。幸亏出国前强化学习“德语三百小时”一书,我们编了一个电话稿,准备电话联系。但是,投币电话需要零钱,我们只好去买了几杯咖啡,换了些零钱打电话。我们和德方取得联系后,对方听懂了我们说的话,但是对方说话我们听不懂了。幸亏旁边一位出租车司机听明白了,拉着我们上了他的出租车。这时我们才明白,德方是让我们乘坐出租车过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又有三位同事从汉诺威赶来,我们一起乘出租车到达皮尔堡化油器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厂长那个编组的列车到达科隆后因为有翻译,所以方便多了,早已到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午餐后,我们参观了我们购买的设备,参观了压铸,机械加工,装配等生产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次到德国是引进皮尔堡零部件公司的2E系列化油器项目,国产化后,为轻型车488发动机配套。引进其全套产品、工艺技术和全部二手生产设备、工艺装备。一共分5批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进行图纸及设备的交接,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德方特别为我们的项目建设了一座公寓。厨房,会议室,休息厅,宿舍,厕所等俱全。配备了冰箱,洗衣机,电磁灶,餐具等生活必需品,面面俱到,细致入微。</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公寓前的草坪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公寓前的草坪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皮尔堡工厂大门前</p> <p class="ql-block"> 工厂附近有个教堂,周边景色优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4月8日德国新德意志报对我们进行了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9日新德意志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的标题是“中国人乘火车经过北京和莫斯科到劳伯利西区皮尔堡化油器制造厂”。德国人对我们乘坐火车从长春到德国感到不理解,半个多月,一万多公里,太浪费时间了。报道说我们很遵守纪律,过着半军营式的准军事化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确实,我们很强调组织纪律性,私人空间很少,一切行动听指挥。</span></p> <p class="ql-block"> 每个宿舍里住四个人,简易床</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晚在一起用餐,晚餐还喝点啤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与德国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采访中厂长向记者介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有职工10万人,有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还有医院,公安局、派出所,电影院,剧院等等。就连我们一个化油器专业厂就有30多台汽车搞运输,十多台大客车接送职工上下班,觉得很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当我们厂长非常得意的介绍的时候,德国人却非常不理解的问。“一个工厂怎么像一个城市?10万人的企业怎么只生产10万辆汽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一行14人,早上和晚上自己做饭,一起在餐厅里吃饭,中午在工厂的食堂里吃工作餐。皮尔堡工厂的食堂只提供食堂的炊具和餐桌,由外部的餐饮公司送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国的工作餐主食以土豆泥为主,一块约2~3两的熟肉,一小碗蔬菜撒拉,一小碗汤,餐后还有一个甜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国是6小时工作制,下午两点多就下班了,所以有时间买菜,做饭。我们轮流去超市买菜,那时国内还没有超市,第一次去一个德国人称之为法国店的超市(后来才知道是家乐福),感觉很新鲜,在门口推一辆购物车,自动门,买东西非常方便。我们每次去买菜都买半价的鸡蛋和鸡腿,其实还都很新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每天的早餐和晚餐轮流做饭,早餐比较简单,是牛奶鸡蛋,大米粥,面包抹黄油。晚上大多时候是炖鸡腿,因为鸡腿和鸡蛋最便宜,做起来也省事儿。我们的公寓周围总是飘着炖鸡腿的香味儿,德国人很眼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是我做饭,我做了最拿手的肉饼。正好德国的项目负责人正在和我们厂长聊工作。到了饭点儿也不走,厂长就跟他客气了一下说留下吃饭吧。他非常痛快地说,就等你这句话呢。每天都闻到你们做饭的香味,早就想尝尝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他吃的特别香,特别多,吃了一张牛肉饼(大约有半斤多),还吃了好几个汆丸子和炒柿子椒,说比在德国的中国餐馆的饭好吃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皮尔堡的厂长听说后,也要来吃。几天后,皮尔堡厂里的几个主要人物带着自己的夫人来了。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中国的饺子和丰盛的炒菜,德国人带来了烤鸭和撒拉,我们一起吃的其乐融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国人非常讲实际,听说我们去超市买啤酒和小包装的大米后。告诉我们批发的地点,说批发的啤酒和大米更便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说去买菜需要几辆自行车,他们就去跳蚤市场买了几辆二手自行车。我们要骑时,他们说还有等一下,这几辆车不符合安全标准。第二天,自行车安装了车铃,前灯,后灯,侧灯,又检查了刹车后才交给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临行前,我们说去杜塞尔多夫买些礼品带回国内,他们告诫我们,杜塞尔多夫买东西较贵,不如在附近买着实惠。特地跟我们说,不要在德国买衣服,中国的衣服又便宜又好。我们每次去中国,都要带回好多衣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批人员来自产品科和技术科,主要负责产品图,工艺文件,设备资料,工艺装备图纸的验收。我们一个产品,一个产品,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核对设备,工艺工装图纸文件,生怕遗漏。一边学习,一边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中的德国人叫埃威尔保,66岁了,二战时是一个德国飞行员,工作十分敬业,是中国项目的负责人。因为与厂长的关系特别好,退休返聘帮厂里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天以后就累的着急上火,牙疼,整个脸都肿了。早上去医院做完手术后,立刻来上班,生怕影响项目进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国人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他们对全世界都在使用英语很不服气,认为德语应该是世界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厂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车间工长等都是德国人,生产线的工人都是希腊人,斯拉夫人,西班牙人,越南人,台湾人等外籍人。工资差距很大,工长的工资是工序工工资的四五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就更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我们到车间的时候,一群工人冲我们举着标语牌抗议,上面写着“哭”字。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买了他们的设备后,厂里裁员400人,他们失业了,很难过想哭。后来我们解释说,你们的产品按照欧洲的排放法规不准生产了,我们不买你们也要失业。他们听后对我们的怨气没有了,还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国工会的作用非常大,工会对工厂实实在在的起着监督作用,为工人谋福利。工厂裁员时必须征得工会同意,老、弱、病、残人不得裁减。我们去车间工作,经常就碰上因为工人罢工造成的工厂停产。有一次罢工是要求车间里安装一个自动售烟亭。工会与厂方交涉后,第二天,自动售烟亭就安装好了。工会同意后罢工,工资不受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4月14日到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参观,早6点出发,9点半到。中午在一家南斯拉夫餐馆就餐。晚5点往回走,非常堵车(每个周末回程都堵车)晚11点半才回到公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照片里的大胡子是个工程师,很会利用时间,参观过程中就和展商谈协议,买了一个机械手,几天以后就安装在一条新的生产线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国工厂的技术更新非常快,一年前。我厂去考察时的许多设备都已经更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德国生活,工作和学习了十几天后,大家开始有了一些思乡的情绪。翻译多次带团来德国长期工作,所以比较有经验。他和德国人借了一台录音机,拿出了一盘国内带来的录音带,记得那天晚上放了一首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歌声一起,大家热泪盈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国人感觉到我们生活的单调,每个周末就安排我们外出旅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4月24日,康梯斯塔贸易公司请我们去“明斯特”旅游。上午参观了一个13世纪的古建筑。中午在明斯特的一家中国餐馆就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去“伍珀塔尔市”乘坐了1901年修建的悬挂式单轨列车。这是世界上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悬挂式单轨列车。</span></p> <p class="ql-block"> 乘坐悬挂式单轨列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康梯斯塔公司在中国餐馆“莲花楼”请客,皮尔堡公司主要负责人都参加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一节放假,长春一汽第一副厂长、总工程师韩玉林,副厂长李中康到公寓看望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 与韩玉林、李中康副厂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5月12日到科隆,波恩旅游,游览了科隆大教堂,还游览了一个古堡。</span></p> <p class="ql-block"> 科隆大教堂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莱茵河畔</p> <p class="ql-block"> 波恩贝多芬雕像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5月16日上午10点,第二批赴德人员到达公寓,晚上两批人员共27人团聚吃饺子。</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批和第二批赴德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期45天的在德学习,工作结束了,晚11点22分乘火车离开杜塞尔多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5月18日下午3点(莫斯科时间)到达莫斯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来时在莫斯科的经验,我们没有去大使馆住宿。下午5点住进“爱华旅馆”,这是一家私人旅馆,是一个当年留苏的留学生开的,开设在一个居民区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斯科的居民区很大,居民区中有一个足球场和几个篮球场,还有很多体育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斯科太大了,路上隔不远就会有一道很宽的绿化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时买东西后坐地铁不方便就打出租车。觉得很远的路程,才十几卢布,合人民币2、3元钱,我们经常说,小兄弟也要欺负一下老大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到莫斯科,感觉物资丰富多了,和国内相比尤其是与德国相比太便宜了。买了呢子大衣、西服、手表、窗帘,剃须刀,领带等,一个大箱子装不下,又买了一个箱子。恨不得把莫斯科都搬回去,满载而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5月26日午夜1点30分离开莫斯科,5月30日到后贝加尔,晚8点进入中国国境满洲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5月31日下午5点到达长春,历时两个月22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