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6日,在北京的一家综合书店里,《延安插队知青名录》新书发布会隆重举行。一本厚厚的图书,捧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她内涵的厚重大大的超出了这部书本身。一册并没有标价的图书,展现在眼前,感觉她的价值超出了预期,忽略了金钱。这里,名录的编委们有个共识,那就是,这部书会在多年以后将进一步体现出她的历史价值、她的人文价值和她资料性的存在。就像醇香的美酒,越放味道越浓。</p><p class="ql-block"> 一群草根编委,用他们的热情、恒心和毅力,经多年的努力与付出,编纂完成了这本看似普通,实则厚重的史料性图书。</p><p class="ql-block"> 这中间,大家经历了太多太多。</p> <p class="ql-block"> “延安插队知青名录编辑委员会”于2019年4月酝酿,当年9月份正式宣告成立。它的成立,对“知青名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编委会确立开始,《延安插队知青名录》的编纂工作就步入了正轨,也驶入了快行道。可以说,没有“名录编委会”就没有今天这册“知青名录”的问世。正可谓功莫大焉! </p> <p class="ql-block"> 宜川插队的北京知青李新一是这部书的主编。他是以个人力量编辑知青名录的第一人,他是这部书的开创者,“吃螃蟹”的第一人,他痴心专注,不舍不弃,倾情投入,忘食忘己;洛川插队的北京知青默金杰是这部书的副主编,电子版名录主编。他是把现代技术融入名录之中的佼佼者,他最先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最先搞起电子版资料库,最先提出名录要囊括更广泛的知青信息。他的努力使得《知青名录》更具历史的全貌,更具史料存档价值。</p><p class="ql-block"> “名录”的编委,个个精英,人人不俗,各具特色。他们中间有最早在农村插队期间就加入了共产党的忠诚老党员,有北京市劳模,有国企厂矿的各级领导者,有行政干部、技术干部,有报社总编、记者,有院校教师、教授。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每一位都有各自的专长,并且全部发挥在了编纂知青名录事项上。大家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炙热的奉献之心。</p> <p class="ql-block"> “编委会”一经成立,便进行了全方位的运作。它突破了狭隘的个人兴趣局限,脱变为广大知青合力的集体运作。知青名录集大家之思,广收精华之议,确定原则,明了方向,不断进取,深度完善。运作中更是广为宣传,广泛联络,利用网络,收集海量消息,利用各种交流场合,抢救性的挖掘各类知青信息。不失时机,忘我工作,契而不舍。</p> <p class="ql-block">延安插队知青名录编委会印章;延安知青名录印章。</p> <p class="ql-block"> 编委会为这部名录设定的编纂原则是,以基础性、公知性信息为基准来收集知青信息。纳入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原籍学校,到延安插队地,离队后去向等内容,力争做到不超限,不漏录,精准到位,以四个要点清晰明了的勾勒出知青个体的那段完整的生活轨迹。在整个运作过程之中,因为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多样式,编委会便遵循“见错就改,不问出处”的收集整理原则,不厌其烦反复修改核对,并且争取尽量找寻到本人、知情人、实证人,做到:以人证人,依事证人,以人述史,依史录人。</p><p class="ql-block"> 名录的信息内容从一开始的16万字逐步增加到目前约45万字;从第一版样书收集到的一万多知青到现在的约两万七千余名知青;准确率超过目前可查阅到的任何一份档案、图书、资料。 </p> <p class="ql-block"> 这本知青名录从里到外,从前到后,完全是广大知青努力和付出的结果,也是知青们自己应有的所得。</p><p class="ql-block"> 图书封底封面最初的设计是由知青孙大立创意提出,最终由知青张建中电脑制作完成。画面体现出的是黄土高塬、延安宝塔和陕北窑洞,突显延安的地域特色;书中插图选用知青油画家邢仪的画作,展现了大陕北的人文风貌。</p><p class="ql-block"> 书中两篇序文的作者分别是当年的延安知青忽培元和北京知青张小建,两位老领导的文笔像导线一样将大家快速引入书中,让我们一起来回味那段难以忘怀的生活;名录的附文部分还有老知青王晓建、丁爱笛的专题撰文,情深意切的语句最抓人心,让你不得不马上翻开图书去阅读。</p><p class="ql-block"> 名录的彩页有多达十四幅的题词墨宝,如此之多的老领导、延安社会名流,集中为一部书题词,并且在发出邀请后极短时间内,井喷似的应邀献出墨宝,实属难得,绝无仅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这部书的影响和轰动效应。丁巨元会长最先为名录的样书反复题写书名,不厌其烦;老知青周秉和几次为名录书写题词;老领导忽培元不光撰写序文,还前后两次为名录题词;曹谷溪老师在他的书房又签名,又题字,始终把知青放在自己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 为了能让知青名录正式面世,编委会多方寻求合作,联络员李增春利用在延安生活的便利条件,牵线搭桥,使编委会几次与不同的延安文化媒体接触、洽谈,最终,得以与《社区文化》编辑部合作成功。在杂志总编王彦春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延安插队知青名录》一书顺利刊印。</p><p class="ql-block"> 出书是要有资金支持的,为了完成夙愿,编委会成员率先自愿向名录捐助,解决了前期的运作困境,随后又有了更多更大的赞助,或主动自愿,或匿名式汇入,使得知青名录顺利运作下来。</p><p class="ql-block"> 知青名录的运作经历了千辛万苦,又经过多达前后二十一次的审校和几次印制,先后印出试印版、修订版、精简版。最终,这部图书终于捧在了大家的手上,并且也得到了多方的认可。翻开名录,好心人看到了不易,热心人感到了欢心,内行人发现了问题,专业人后悔没能参与。这一切的心绪都是对知青名录吐露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在《延安插队知青名录》付梓之计,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特别为知青名录增加了专设展柜,将知青名录编委会历次编辑整理的样书、校对手稿公开展示给所有参观者,同时,对原有的知青名录宣传展示墙重新更换一新。更为可喜的是,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也启动了他们的知青名录编辑出版工作。 </p> <p class="ql-block"> 《延安插队知青名录》是广大青年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曾经在延安插队的知青是这部书的基石,是这部书的灵魂,是这部书的驱动力,也是这部书的创造者、奉献者和背书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理由为这本名录点赞!我们有力量为名录安放于知青历史找寻恰当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知青名录”不光编纂成书,列展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她更是融入于社会,贴近于陕北插队知青,她就是一座丰碑,已经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青名录编委会成员</p><p class="ql-block"> 知青 何晓新</p><p class="ql-block"> 2023.9.8撰稿</p><p class="ql-block"> 2023.12.30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