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学会释怀,才能邂逅余生的温暖

☆微眸☆

<p class="ql-block">  近日,我聆听了一场读书分享会,瞬间对东北作家迟子建老师心生好感,便在网上购买了一本她的书籍——《额尔古纳河右岸》。没想到一翻开书,就被它优美感人的文字、温馨平和的叙述风格深深吸引了。我觉得,这一定是一位心胸豁达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恬淡的文字吧!</p> <p class="ql-block">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鄂温克人部落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叫敖鲁古雅,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过着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而迟子建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故事,首先探讨了人的三层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和自己。他们的生活材料大都来自于大自然。例如:桦树的皮用来建房子、造船,而桦树汁则可以直接饮用,就和我们喝的饮料一样。但它却是生长在一个毫无污染纯天然的地方,不仅爽口还特别甘甜。人们饲养的驯鹿不仅可以帮居民运东西、拉雪橇,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要的肉、奶、毛皮,以及鹿茸还可以入药。而所有这些驯鹿必须要吃的就是新鲜的苔藓和青草。正因为如此,居民总是要赶着驯鹿不停的走,从一个营地到另外一个营地,要不停的迁徙和旅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中国式的《百年孤独》。文章总共分为四部分来进行描述: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开头的瞬间就让人眼前一亮。“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相信文如其人,当一个人用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才能用善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当一个人对生命充满热情,才能用心感受山川河流、日月星辰。</span></p><p class="ql-block"> 大到驯鹿、野兽,小到花朵、树木,这些大自然的杰作,都是鲜活的生命,在善良的人心中,它们都是可爱的、值得敬畏的,需要用真情和行动去守护。</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鄂温克人,不会轻易砍伐一棵活着的树。就连上吊自杀的金得,为了不让活树给他殉葬,宁可选择一棵干枯的树桠,用以结束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他们热情奔放、温厚淳朴,内心遵守着不成文的族规,用自发的善良品德克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不会讲出一箩筐的仁义道德,却用真实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作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还可以看到:主人公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开,父亲林克,死于雷电,母亲达玛拉因为爱而不得,孤独终老,第一任丈夫拉达吉,在寻找驯鹿的途中,因为疲倦睡着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第二任丈夫瓦罗加在与黑熊的搏斗中惨死。一切都是那么偶然又让人猝不及防……可这就是生命原本的模样,短暂且偶然。正因为如此,主人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接纳生活里真实的自己,与大自然亲近,在岩石上画画,热爱生活,放下命运的缺憾,让生活重归平和与安宁。</span></p><p class="ql-block"> 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境界,又让我想到了余华老师的《活着》。通过内容上的对比,两本书都写了太多死亡,却又有所不同。如果说余华老师的《活着》让我感受到的是强烈的窒息和极度的苦难,那么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一种缓慢而持久的孤独……</p> 结语 <p class="ql-block">  生命,如同一颗精美的宝石,是自然无比珍贵的恩赐。《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天籁之作,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滋养。作品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独特的语言魅力。平实中带有一丝诗意,苍凉中又带着些许温暖。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的一生有太多的缺憾和爱而不得。我们总是渴望圆满和美好,而不完美往往是生活的常态。</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曾这样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每个人在平淡的岁月里,都能看淡命运里的所有得与失、幸与不幸,学会释怀,从而邂逅更多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