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古村

筑路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徽州有一个叫呈坎的古村,四周环山,三面环水,一条龙溪河穿村而过,汩汩流淌了1800多年。如今村中仍保存着东汉三国时期“三街九十九巷”的古村肌理、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建筑和遗址,并汇集了徽派三大精髓建筑(祠堂,牌坊,古民居),以及亭台楼阁桥等。在宋代就被朱熹赞誉为“江南第一村”。</p><p class="ql-block">呈坎,当你走进村里就好像走进了时空的回廊。一块块石板铺设的街巷诉说着古村的沧桑,一座座斑驳的墙体描绘着岁月的痕迹,而那些矗立了数百年的老屋更是目睹了无数代人的悲欢离合。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无不尽显徽派建筑的韵味,展示古村的底蕴。在呈坎,你能看到古老的祠堂和牌坊安详地蹲伏和站立在阳光中,显得更加庄严和肃穆。每一座祠堂凝聚着一个家族的故事,每一尊牌坊记载着一段村庄的荣耀,它们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标识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固体的文化。在这里,你可以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和时光的流转,你可以静坐荷塘小桥旁,听一段悠远的传说,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呈坎,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自然吸引了历代名人志士。宋代朱熹的祖居在呈坎,当年他就挥毫写下一幅对联“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表达他对呈坎的钟情。国画大师刘海粟去黄山走到这里,感慨的说过“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的隹话。作家毕淑敏在游览后也不禁叹到“中国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呈坎”。在有一位佚名人士抛出“游呈坎一生无坎”的金句后,就象新疆帕米尔高原上据说有600个弯道的盘龙古道,“今日走过人生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的金句一样,使呈坎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在人们心中有点象麦加圣地的意味。史上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如苏轼、李孟、欧阳修、董其昌、林则徐、张大千、陶行知等等慕名前来探访,留下众多匾额序文,以飨后世。我非常歆慕前人,能在途中随访时,吟句题字以抒幽怀,为恒久的江山,短促的人生丢下一些印记,更为无情的历史沾染几许瑰色。</p><p class="ql-block">呈坎,村口有一个永兴湖,湖水涟漪,荷叶田田,树影婆娑,古桥映月。湖旁有一片宽阔的广场,每年秋天都有一场农事活动成为晒秋的风景。村民们把丰收的果实挂放在支架上,让秋日阳光为它们披上一层金色外衣。你看一位大嫂,她将一串之红辣椒挂上晒架,脸上满是汗水,但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另一位大爷,他正轻轻地将黄色玉米摆放在竹匾里,似乎在摆弄一件奇异珍贵的艺术品,当然还有白萝卜,黄菊花,橙南瓜,金灿灿的稻谷......。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也高兴起来,这些五颜六色的果实是大地的馈赠,是村民们的骄傲。他们用自已双手将一年收获的喜悦,在广场上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晒出了秋天的色彩,晒出了丰收的快乐,晒出了生活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在皖南,古村落有很多,但是有的开发过猛,商业气息太浓,有的新宅老宅混建,抡风头不搭调,有的大多数村民搬迁,人去宅空,没有烟火和生气,好在尚有一个呈坎是我喜欢的类型。在这里人们可以与过去对话,和自然拥抱,体验劳动的尊严。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想要寻找心灵的安慰,那么不妨来到呈坎,用古村的宁静抚平你的疲惫,用四季的色彩治愈你的心灵,使你在城市获得现代化同时,还能来这里享受到过去年代的生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