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的沧桑与辉煌,——中华民国时期(1)

淘沙

<p class="ql-block"><b>中华民国</b></p> <p class="ql-block">  <b>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简称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历时38年。</b>其中,1912年至1928年为北洋政府时期,都城北京。1928年至1949年为国民政府时期,都城南京。抗日战争期间,陪都重庆。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p><p class="ql-block"><b> 中华民国短短三十八年的历史,是乱世喧嚣、名人辈出、群星闪烁、非常精彩的时代。</b>中华民国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到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从北洋军阀政府到革命军北伐、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抗日战争、从国共三年内战到新中国建立,中华民国存在时间虽然短暂,军阀混战,战乱不止、民生凋敞,却对中国历史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把新文化和共产主义引入中国,促使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彻底结束了封建王朝统治。民国时代,英雄人物辈出,各种思想交相辉映,尤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期,中华民国以战胜国身份参与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中华民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伟大时代。</p> <p class="ql-block"><b>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b></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b>狭义的辛亥革命</b>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b>广义上辛亥革命</b>指自十九世纪末(有的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有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p> <p class="ql-block"><b>民主革命的兴起</b></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年,由于清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b>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b>。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具有新时代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b>兴中会</b></p> <p class="ql-block">  兴中会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b>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b>。1894年,孙中山前往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被通过。这里,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p><p class="ql-block"> 1895年1月下旬,孙中山抵达香港,与杨衢云、陈少白、陆皓东、郑士良等积极筹建革命组织。2月21日,兴中会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宣告成立,通过了修订的《兴中会章程》。这个章程更加猛烈的抨击了清政府的腐朽反动统治,深刻指出清政府“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现状,从而更加明确的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朝,公开揭示了兴中会的反清宗旨。</p><p class="ql-block"> 兴中会成立后,积极策划在广州起义,后来起义计划泄露,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国外。1899年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1900年孙中山派郑士良发动惠州起义,史坚如在广州策应。兴中会还在国外设有许多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p> <p class="ql-block">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b>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b>,<b>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b>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b>同盟会</b></p> <p class="ql-block">  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提出<b>中兴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b>,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小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b>“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b>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p><p class="ql-block"> 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1906年12月,中国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黄冈起义(1907年5月,又称“丁未黄冈之役”)、七女湖起义(6月,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起义(9月,又称“丁未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12月,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起义(4月,又称“戊申河口之役”)、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其中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牺牲义军将士及其亲属逾万人;黄花岗起义参与及牺牲者多为同盟会骨干成员。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这些起义虽然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起义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冒险倾向,没能从根本上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而起义的连续失败,却使一些革命党人产生消极情绪,成为此后同盟会上层涣散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b>黄花岗起义</b></p> <p class="ql-block">  <b>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1911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广州三·二九起义。</b>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b>黄兴担任总指挥</b>,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b>。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b>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黄花岗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b>,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被视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要先声,表达了中国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强烈愿望;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黄花岗起义是中国推翻封建腐朽统治的重要里程碑,以孙中山先生为领导的同盟会通过“黄花岗起义”加快了中国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进程,掀起了全国反封建的热潮。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p> <p class="ql-block"><b>武昌起义</b></p> <p class="ql-block">  <b>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b></p><p class="ql-block">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清末湖北革命团体。宣统三年正月一日(1911.1.30)在武昌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以同盟会纲领为纲领,借“研究文学”相掩护,以投军为手段,策动新军反正)和共进会(是清末由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几省的中国同盟会会员组织的外围革命团体,总部在武昌)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b>武昌起义的思想条件。</b>19世纪末,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p><p class="ql-block"><b> 武昌起义的社会条件。</b>1908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三岁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内部倾轧日益激烈。载沣放逐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组织皇族内阁,企图把军政大权收揽到满族亲贵集团手中,从而引起立宪派士绅官吏和北洋军将领的普遍不满。</p><p class="ql-block"> <b>武昌起义的直接起因。</b>清政府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而拒不归还商民已集的股金,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p> <p class="ql-block">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川汉铁路经过的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p><p class="ql-block">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1911年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各标营革命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p><p class="ql-block"> 1911年9月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b>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b></p> <p class="ql-block">  <b>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成功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b>,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p><p class="ql-block">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进攻受挫不够,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澂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p><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同盟会员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b>新军协统黎元洪和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等都归附革命,黎元洪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b></p> <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会党或商会起义。本来反对革命的各地立宪派绅商多顺风驶舵,转向共和,把他们控制的省咨议局变为鼓动独立的机关。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有的弃职逃命,有的被迫表示拥护独立。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 上海、 江苏、 贵州、 安徽、 浙江、 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决定在临时政府未能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代表会议还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在南京召开大总统选举会。</p><p class="ql-block"> 12月2日革命军攻占南京,长江上下游革命势力联为一气,南方各省均告光复。湖北和上海军政府都倡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经过反复协商,革命党领导人多主张推举刚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b>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仍留在武昌。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b>武昌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