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实际上,我们无需走进话剧院就可以知道“戏剧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面前摆放着莎士比亚的《汉姆雷特》,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我们看见某一戏剧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戏剧性”指向哪里。我突然间发现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我们深知戏剧性就是全部人生的主题,这会让我们好过很多,呼吸平和,愿意接受所有的变化,不再由自己来给生活做出解释,而是任由生活来打磨我们。我们乃是生命的作品,生活乃是生命的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的艺术哲学表现为他察觉到每一个人物身上的戏剧性,察觉到荒野的小别墅和饱经风霜的树林所体现出来的戏剧性。“对于我来说,大自然的风景的戏剧性,人生悲伤的戏剧性等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是一个我们称之为画家的人所说的,戏剧性,对于一个画家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当梵高说风景的戏剧性的时候,我们作为读者,应该怎样来理解?我查过相关的词典,很多专门研究戏剧的教授写过关于戏剧性的长篇论文,他们引述各种理论,却没有一个人谈到梵高所说的戏剧性。这是一种不可以原谅的疏忽,这是关于戏剧性研究课题的严重缺陷。仅仅从冲突和内心世界的对抗、流变(紧张,不过是流变的形式)来理解戏剧性,会显得概念化,好像是另外一个人给你来贴上标签一样。我们有多少人会在日常生活中看见戏剧性?那些捉弄我们的因素,隐藏在哪里?普通人生活中无法理解的事物不时出现。我喜欢把不确定性称之为“无常”,这至少会让我们拥有一个名词来确定眼前和生命中这个神秘的家伙。一旦我们连指认它的名词都没有,那就是生活彻底的崩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疑,梵高一生都喜欢和大自然在一起,甚至连死亡的地方都选择在自然的怀抱里。他喜欢散步,喜欢徒步,走很远的路,他描绘橄榄树的老根,喜欢丝线一样的侧柏树,喜欢带着泥土的土豆,他用这种新鲜的土豆色,来讲述他面前吃土豆的人的故事。他深入到700米的矿井,死亡的阴影就在身边,坑道一侧就躺过失去生命的旷工,他从那些黑色的田地的影子里发现某种难以抑制的悲悯。“巨大的、抑郁的黑色轮廓”,是梵高对他所处社会的叙述。——这是我常常谈到的批判力量的所在。了解梵高艺术哲学的前提,需要我们自己对于生活有清醒的认识,即使是艰难的日子,依然可以指认出来戏剧性的所在。这种冲突、张力,推动了梵高艺术哲学的深邃。偶然的感发,难以触及生命艺术的底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思想的特点。无数人都在发表感叹,而思索者却寥寥无几。戏剧性再一次出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在发现风景和人物的戏剧性之后,说道:</p> <p class="ql-block"> <b>啊,不过一定得有一丝儿光线,一点儿幸福,足够形成对比,以突出这个黑色轮廓,但让其余部分仍处于黑暗之中。</b></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一丝儿幸福”?造成对比的意义是什么?在艺术历史上,这种和黑暗的对比,具有永恒的价值和象征。伦勃朗、米勒,或者中国晚明的八大山人、现代的“涂鸦大师”班克斯,从艺术到文学作品,从文字世界到实际人生。我们都无法摆脱戏剧性,这使得我们对于”一丝儿幸福”有了无限的憧憬和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谈论戏剧性的时候,有一种宏伟的生命悲壮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女儿拍摄于荷兰伦勃朗故居,文字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