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称临近国都的地方为京畿之地。北京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有近千年的建都史,矾山这座古镇,从五千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发生后就有人居住,汉代置涿鹿县,商业从那时兴起,到唐代置矾山县与北京许多地方成为一个辖区,成为北京的一块十分重要的京畿之地。矾山镇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在历史上近千年中,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矾山成为北京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之一,大批的粮食,牛羊及许多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从矾山古镇中通过京西古道运进京城,保证了北京地区的生活生产正常进行,这更说明了这个京畿古镇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从矾山到北京有三条古道通往北京,一条是从矾山过龙王塘,孟家窑,焦家梁,向东南过下枣沟,坡底下,麻黄峪上黄草梁进而到斋堂,一条是从焦家梁向上南过好口,塔儿寺到麻黄峪上黄草梁到斋堂进而到达北京。还有一条就是过好口,柳树庄,董家庄,马家洼,苇子村过东灵山,江水河,双塘涧,清水镇到斋堂,这是当时最主要的通道,相当于现在的109国道的性质。同时这些古道也是连接从北京到张家口以至于到恰古图的主要通道,矾山正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连接点。由于古道的出现,就诞生了古道两旁的古村落,这就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古道和古村落文化。</p><p class="ql-block"> 矾山境内有东西灵山两座高山,还有北灵山,涿鹿山,抱孩山,大东山等数座高山大岭,从山上数百年中泉水不断,尤其是东灵山流下的泉水形成了东灵山河,西灵山流下的泉水与境内的阪泉,黄帝泉,蚩尤泉三泉交汇后形成了灵泉河,从怀来县注入永定河成为永定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推波助澜一路浩浩荡荡流向北京,这就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p><p class="ql-block"> 矾山境内有东西灵山两座高山,还有北灵山,涿鹿山,抱孩山,大东山等数座高山大岭,从山上数百年中泉水不断,尤其是东灵山流下的泉水形成了东灵山河,西灵山流下的泉水与境内的阪泉,黄帝泉,蚩尤泉三泉交汇后形成了灵泉河,从怀来县注入永定河成为永定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推波助澜一路浩浩荡荡流向北京,这就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矾山境内有黄帝城遗址,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的古战场在这里,还有汉代以来的各类古墓及遗存,黄帝泉,蚩尤泉,古阪泉,炎帝营等远古历史遗存。塔儿寺村的金正隆年间的古塔巍然屹立,好妨口村的古街道保存的十分完好,马槽沟村有历史上早期的古村落遗址等,形成了矾山多层面,多时代的古代遗存历史文化。干古文明开鹿中的涿鹿指的就是这里。</p><p class="ql-block"> 从唐代就开始修筑各种庙宇,以矾山泰山庙,龙王塘龙泉寺,塔儿寺的泰山奶奶苗等为代表的宗教寺庙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风景。到明清时进入宗教寺庙的繁盛时期,那时到建国后的一段时间,矾山的寺庙教堂在100多处。天主教在六堡,好妨口建有教堂,所以矾山具有浓厚的宗教寺庙文化。</p><p class="ql-block"> 以黄帝城和矾山二百户古城堡为代表的古代城堡集于矾山的许多地方。在城堡中的古建筑尤为突出,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古院落,古门楼,古代的砖雕,木雕,石雕至今保留完好。矾山的二百户,大街村的朱家大院,成家大院,闫家大院等构成了一个个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这就形成了一个个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群,在狼窝村有保存十分完好的明清时代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从黄帝时代就有以物易物的商品起源的记载,到汉代建涿鹿县后,矾山的商贸流通已经形成了规模。到了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商业贸易规模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商品集散物流中心,特别是粮食市场受到北京等地的关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矾山成为北京粮食主要供应基地之一,这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农村商贸文化。</p><p class="ql-block"> 从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开始,这里被众多史学家认定为中华第一古战场。以后历朝历代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柳树庄的烽火台,二百户的古城墙,龙王塘的蚩尤三寨,虸蚄口村的日军留下的炮楼,碉堡的遗址等等,这里充满了军事和战争的气味,董家庄村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怀涿联合县委,县民主政府和袁德文领导的抗日三总队的驻地。当时的住地和房屋至今保存完好。所以,这里有浓厚的历史上的军事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一、矾山的古商道</p><p class="ql-block">1、矾山的古商道</p><p class="ql-block"> 在许多的商业历史文献中,特别是北京西部山区的商业历史记载中,有许多书中记载着一个地方名——矾山。矾山,旧时曾称涿鹿,唐时设矾山县,元代废县后称矾山堡,这里是“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中的涿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干古文明开涿鹿”中的涿鹿指的就是这里。从黄帝时代这里就开始“披山通道”,在五千年的发展中,这里诞生了许多古商道,尤其是通往北京地区和通往张家口,以至于从张家口通过张库大道到俄罗斯的古商道都同这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经石羊沟、黄草梁、九山、东灵山的几条越岭古道,都通往一个地方——矾山。东灵山古称东天云山,矾山,为涿鹿“古八景”中的“矾山霁雪”,燕王朱棣(即明朝永乐皇帝)在矾山一带征战时曾作诗“白絮舞蹁跹,天地生浩烟;人称江南景,不及北国川。”这里的矾山指的就是现在的矾山镇,而不是东灵山。这里旧称矾山县、矾山堡,不仅是中华文明、炎黄蚩三祖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历代商贸重镇。自古以来,就同北京地区的斋堂一带及张北、崇礼等坝上地区有着不解之缘,至今仍有很多人亲戚关系,尤其是沿河城一带在历史上曾长期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所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矾山在清时的隆兴裕商号就是沿河城索玉川之兄索玉山在矾山开设的分号。灵水村的一门“五举人”的刘明吉,曾在矾置买地产300多亩,并在矾山东关开设以粮酿酒的“缸房”,“忠清号”清末时改为“吉庆堂”。</p><p class="ql-block"> 矾山县(堡、镇)境内的商业活动,始见于汉代,主要有陶瓷、皮毛、盐铁、肉类、粮食、布匹等,《怀来县志译》载:“矾山米粮集逢四、九日,明万历四十五年立有碑,存七圣祠内,矾山堡义仓,乾隆年间知县在左承业详建,道光七年添修,光绪六年重修,捐存义谷二千四百四十五石,存三教寺公所。”据《涿鹿县志》载:“民国35年(1946年1月),矾山镇有大小商号125家。”</p><p class="ql-block"> 矾山堡的历史商业繁荣主要源于它的交通条件。早在黄帝时期即有“披山通道”之举,说明当时早在五干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开始在矾山向四方修筑通道。历史最早,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六月,中都发了大水,而山后的怀盆地粮食丰收,皇帝下令修理怀来以南的道路,用来迎接买粮之人。而经石羊沟和黄草梁过燕家台、苇子村、塔儿寺、柳树庄、子房口到矾山堡的古道正是通往金中都(今北京)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从矾山向北经燕王沟、好地洼、里外虎沟过庙山梁到涿鹿县城,全长56华里,由涿鹿县城旧时称保安往西北经下花园、宣化到张家口,进而向北出大境门,走张库古商道至蒙古乌兰巴托,西经万全、怀安至内蒙、山西。由矾山向东北方向经果园、二堡、桑园或向北过杏园、夹河等地可至怀来城、沙城,往西经岔道可至蔚县,这四面的古道在当时的商业、军事、民间运输上曾发挥了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作用。蒙古、内蒙的牛羊、骆驼、皮毛等经张家口运到矾山、张家口地区崇礼等地的铁、磷等也到矾山。北京的百货等物资也在矾山集散,然后把张家口的货再运往斋堂、门头沟及北京。布匹、食盐及其它物资经由北路返回到矾山,张家口等地,所以矾山堡自古就是一个物流集散地。斋堂川旧时做买卖的商人们曾流传这们一句话“上矾山,下城子”,矾山就指的矾山镇,城子即门头沟区龙泉镇城子村,那么,将矾山堡、城子村、三家店在地图上连接起来,即是北京人们常说的西山大路,西山大路就是当时通往北京的主要通商古道。当然当时所谓的大路仅仅是人背,骡、马、骆驼驮运的山间小路,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这些小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去北京的古道中,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地名—黄草梁。</p><p class="ql-block"> 雄峙在清水河北面的黄草梁,古称天津岭、皇妃子梁,是古代军事味道十足的一座大山。主峰海拔1732.7米,“黄草梁”因山梁上部杂草丛生,远看呈灰黄色,故名。黄草梁是古代北京通往矾山、怀来、宣化、大同等地的必经通道。相传秦灭燕、金灭辽曾走此道,因此自古就是边关要塞。早在元代就在此修建了天津关,派重兵把守,明代时,蒙古部族常由此道进扰京郊,因此而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但这又是一条从矾山去北京的必经商道,听老年人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山顶路中间还有一块花岗岩碑上书“黄草梁古道”,立碑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那时就称为“古道”,可见年代之久远。</p><p class="ql-block"> 黄草梁草多花更美,也更美,从初春到深秋,野花如锦,次第开放。最早开放的是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山杏花和二月兰,五月的野丁香、血红的杜鹃花、六月的野玫瑰、山丹花、七月的黄花、八月的绣球、九月的红西腊、红豆、十月的开不够、野菊花,可谓五彩缤纷,三季不断。秋季是黄草梁最美的季节,胡枝子转黄了,青茅草变黄了,树叶也黄了,漫山遍野一片金黄,雄伟的大山变也了名副其实的黄草梁。古道上行走的人们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p><p class="ql-block"> 九山,并非有九个山或第九个山,而是山上长满了韭菜而称为韭山,谐音为九山,许多史料称为九仙山。主峰海拔1915米,仅次于东灵山。九山位于北京市与河北省交界线上,南麓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的椴木沟村,北麓为河北省怀来县孙庄子乡麻黄峪村和涿鹿县矾山镇的塔儿寺和苇子村去九山都不足5华里。</p><p class="ql-block"> 九山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古道越岭线。</p><p class="ql-block"> 东侧:黄草梁至麻黄峪古道。这是北京城与怀涿盆地间经由西山大路和一条古老而重要的古道。西山大路北中南三路在王平口会合后,经清水涧,越大寒岭,出煤窝土里沟,从军响进斋堂川,再与翻越南大山过来的大安山古道会合,然后进小北沟,经青龙涧、双石头、柏峪村,过天津岭,上黄草梁至麻黄峪,如走草庙沟路可经孙庄子到沙城;如走大地,经上枣沟、西坡底,过焦家梁可抵矾山堡。北路既是古今皆可通行的商旅古道,更是古老的军事道路。天津关二道城子西北沟内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摩崖石刻:“守口千户李宫修。”双石头村关帝庙墙上嵌着的明崇祯十五年(1642)石碑刻道“官道”两个大字。并记录着修路之事。还有许多史料上也记载着此路是一条运粮通道和长城边关军用道,黄草梁七座楼至今仍在,二道城子等遗迹也存在。至今,北京门头沟区西山一带人和河北省怀涿两县附近村民仍走这条古道,并且有很长历史的各种交往。</p><p class="ql-block"> 西侧:燕家台至矾山的古道。这也是一条很古老又很重要的古道。由燕家台通仙观碑可以得知,金末元初之际,道教全真派丘处机率弟子经由北路往返于大漠、西域与大都之间,遵照他的嘱咐,弟子“清和大师”尹志平在燕家台一古刹遗址上建起了通仙观。该观石碑云:“始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海上之缘将有龙沙之行,盘桓德兴府九仙山,一日游是地,顾弟子清和师(尹志平)曰隐迹栖真之所,无俞于此,他日益大有兴建。又当往来之衢地也。”这清楚地说明北路为“南北往来之通路”。这条路自清水接西山大路斋堂川线,经梁庄台下、台上、李家庄药王庙、燕家台,或走东龙门涧,或走村后山梁,至寺台子,再经九山村往上,越岭后下山经苇子村、董家庄、柳树庄、子房口可至矾山镇。矾山镇有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炎帝庙、柳树庄附近有蚩尤祠。由此可以试想,是否远在数千年前的“黄帝”就有此路呢?不得而知,元代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轩辕台,在京西,世传黄帝筑此台。”李白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飞入轩辕台,即此也。”轩辕台指的是黄帝城。在古代许多名山大川以及古道旧路都与宗教名派有关联。九山即九仙山在历史的早期就已经成名,可见矾山的古道之遥远,是很有研究价值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