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移民文化现象浅析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矾山地区,地处南方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连接地带。尽管五千年前,我国历史上的涿鹿大战,阪泉大战之后就有人留下来居住,繁衍生息。但是,由于以后的历史发展中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战争,自然灾害,商贸以及经济开发的需要,在历史上经常发生移民运动。尤其是明朝期间延续了近五十年的移民运动,尤为从山西榆次等地移民为多。大量的外地人来矾山定居生活。同时也有一些人到外地去谋生。这种人口的大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矾山文化的形成,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明代之前,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域多为蒙古族部落游牧场所,人口稀疏,土地荒芜,村庄城堡很少,生产力水平低下。据最早记述这些地方人口,物产和风土人情的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冠,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虑,有鱼,盐,枣,粟之饶。”至明朝以后,人口才开始增加,垦荒种地,筑堡建村,村庄的格局逐步形成。在过去的历史记载中,这样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很少有人记载,所以到现在人们只能知道“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矾山,很多的老年人都会这么说,而且多少代人也这么说。回顾历史,可以清楚的表明,明朝矾山地域的经济和社会所以得以不断地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地区实行的移民政策。而矾山地区的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等村应该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由山西迁移而来的移民,村庄是以从东往西的顺序编号建村的。</p><p class="ql-block">一,明朝移民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在矾山一带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说明他们的祖先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的移民运动中来到这里的。再问他们的祖籍在哪里,有的能说清楚,有的根本说不清楚,只说听祖上人说,山西洪洞有棵大槐树,树上有个老鸹窝。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人们心目中唯一的根,从而演绎出一种世代的根祖文化。</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记载:元末明初,全国连续40年发生水灾和旱灾,不是干旱无雨就是洪水泛滥,致使中原一带人口大量减少。再加上明初的连续战争,特别是“燕王扫北”,又给河北,山东一带的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许多地方出现了无人区,无人村。矾山地处游牧与农耕的中间地带,这种由天灾和兵祸造成的土地荒芜,人口骤减的现象更为严重。而这时的山西境内,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的风调雨顺,政局安定,四境安宁,人们安居乐业,繁衍正常,人口总数达到了400多万。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接受了当时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实施大规模的移民,重点迁往冀,鲁,豫,皖和南京,北京等地。当时,大明王朝在山西洪洞县设立移民机构,机构就设立在洪洞县的广济寺内,有地方官员常驻,管理移民之事。全省的移民都在大槐树下集中,统一编排后再分配到各地,当移民启程时,人们依恋故里,不住地回望大槐树和老鸹窝。所以人们又说:”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即公元1370年——1417年的47年间,先后集体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人数达到100多万,迁往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运动。大槐树下的移民代代相传,移民的后裔遍布了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二,官府组织移民的基本状况</p><p class="ql-block"> 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的人口有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有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高达四百零叁万四百五十口,相当于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多。所以明朝政府决定从山西向各地移民。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干三百余户于保安州(今涿鹿县一带),以山西移民为多,免赋役三年。(《明太宗实录》卷103)为便于安置,因保安州城等城堡破旧狭小,官府特派卫指挥使王礼督工补筑城堡墙。当时矾山的城堡也可能就是从那时扩建修筑,移民也是那时为数最多的。保安州元代为奉圣州,后因地震改名保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恢复保安州,隶北京后军督府。保安州置后,自山西等处大批移民来垦荒种地。几年后,出现人烟繁多,百业并集,野有余粮的兴旺景象。</p><p class="ql-block">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历史悠久,西周封杨侯国,秦设杨县,隋改洪洞。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是唐代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因为洪洞县的移民最多,所以明朝官府在洪洞县广济寺“设局驻员”,成立移民机构。凡被迁的山西人,都集中到此,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编队迁送。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地。编队后,为防止移民走散或逃跑,双手被捆,排列成队,只有大小便时才能解开捆手的绳子,所以在此以后就留下了大小便为”解手“之说。移民在告别故乡时,频频折槐为记,临行前便把大槐树记在心里,世代相传,形成了后来在移民中广泛流传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因为一个大家族移民后不在一处,老祖先们为了便于以后相认,在每个人的脚上小指上用小刀刻一个深印,以作相认的标记,现在很多人的小脚指上还有深深的印记,传说就是移民的祖先们留下来的,说明是山西移民过来的。洪洞县移民古大槐树处是闻名全国的移民遗址,《明史》,《明史录》,《续文献通考》等都有明初迁民记载,是我国明代”移民圣地“。</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明时洪洞县的广济寺早已被汾水冲毁。汉代古槐也不复存在,默默地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的第二代古槐,近年来第二代古槐旁又同根生出第三代古槐,现从满活力,枝繁叶茂。古槐旁建有碑亭,木牌坊,还有金代石经憧,茶亭,祭祖堂,一千二百多个移民姓氏陈列室等。碑亭刻有一幅楹联”柳来槐往,到此应生离同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思。“园里祭祖堂内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大大超出了百家姓的范畴。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世,以便寻根查询。据传近年来每年清明祭祖活动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成千上万只不知名的小鸟飞到大槐树上,傍晚飞来,白天飞走。清明祭祖过后,这些小鸟又无影无踪,不知去向,翌年,重又飞来。年复一年,成为大槐树清明祭祖的一个景观河一个谜。因为明朝的移民大多数是贫民,朝廷编写的正史也不可能对他们的活动做详细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三,矾山移民的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有组织的集体移民不光发生在明代,在其他朝代也有,移民,与历史和社会发展相伴相生,是平衡人口发展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 矾山在600多年前,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以及相伴生的瘟疫流行,再加上宋代开始后的连年战争。境内村落很少,地旷人稀,出现了很多的荒芜之地。盘踞北方的元蒙势力不时南下侵扰,这里又是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王朝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江山,便有组织地从山西向这一带移民,建城筑堡,修寨屯田。以矾山堡为例,唐代置矾山县时,修筑二百户,县衙就置于二百户土城墙内,人称衙门房。说明在二百户以外居住的人还很少。明代移民过来以后,人口骤增,由朝廷出资在二百户以北修建矾山堡墙。并修建包括二百户在内的五个大城门,史称矾山堡。据《矾山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徙山西泽,潞(山西榆次一带)二州民无田者于河北,赐钞备农具,每户地20亩。从明洪武年到明永乐年,共组织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矾山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格局。而且在各朝代的历史图中也明显地看出明代增加的村庄,特别是以堡为名的村庄。比如二堡,三堡,四堡,肖家堡等。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朝廷移民三百户来保安州,矾山一带也一定在继续增加移民人口。</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笔者曾翻阅已故耿瑞祥老先生祖上传下的一个麻纸做的手抄本。上面有这样的记载:”余于永乐十四年,自洪洞迁来,祖爷为首,随行者于六十五口,同行者百八十人,系绳为途,行五个月,三月抵矾,住矣,悲矣。“耿瑞祥老人家说,这本手抄是祖上传下来的,不知是哪个辈的祖先写的,现在明白了,这可能就是他们家的家谱,可惜这书不知流落何方。据此书记载矾山一带的山西移民大部分来自山西苏堡,冯张和古逻。据资料介绍,广圣寺还在,改名为广胜寺。但这座庙宇是后人又重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加强京城周边地区的军防务和经济开发,需要增加人口,又从山西洪洞一带向河北移民。礼部派员亲自来保安州安置移民,编辑户口,并帮助移民选择村址,规划土地,以户建房或打窑洞,以村打井或建碾,按人划拨土地,组织移民修路,建桥,修渠修田,开展生产经营。移民多安置在灵泉河流域,以逐水而居为原则。也有一些人本着”穷奔山,富奔川“的 原则进山去居住。矾山的四檩桥,旧堡墙可能就是在那个年代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的1954年,因国家修建官厅水库,怀来,延庆两县共256户,1091人,迁移到涿鹿县,分别安置到一区单家堡,二区董家房,三区斜阳房(今新胡庄),四区矾山镇。矾山镇共安置了44户193人。安置在矾山镇大街村西南。当时建房48栋,为大街新村,后编为大街第七,第八两个生产队。从5月27日开始,到10月底结束。为安置移民国家为每个移民开支351.64元。现在这些移民早已和矾山人溶为一体 ,成为了地地道道的矾山人,就同我们的祖先从山西省洪洞县到矾山一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千古文明开涿鹿,矾山就是当年的涿鹿,五千年前的文明之风是从这里兴起,这里是涿鹿大战,阪泉大战的古战场,矾山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矾山的山西洪洞人。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的到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代创造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可是从洪洞到矾山又留下了多少白骨,洒下了多少汗水和血泪,是永远无法计算的。在矾山的历史书上这是厚重的一页,我们要记住,而且永远不能忘记从大槐树下走过来的祖先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