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实验促发创新,科学培育素养</p><p class="ql-block">——第十七届学科节理化组赛课总结</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届学科节赛课活动已经悄然落下帷幕,她历时近一个学期,经历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理化组每位老师都参与了初赛活动,根据学校学科节赛课活动方案,筛选出八年级物理组的王书伟主任,九年级物理组的苏杰老师,化学组的周建平老师进入复赛,三位老师通过激烈的角逐,王书伟主任和周建平老师成功进入决赛。在三轮赛课活动中,理化组老师的课堂闪闪发光的一面,也有亟待改进的地方,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一、亮点</p><p class="ql-block"> 精彩的课堂各有各的不同,通过听课能够体会到作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课件制作精良,学生活动充分。一节课能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并且把常规的课型精心整理成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老师们的课堂设计能够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关注到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王书伟主任在复赛中展示了《质量与密度》一节,这节课可谓是精彩纷呈。王主任为了呈现一节完美的课,提前三天就在实验室准备分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为了保证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用到标准的天平,王主任上课之余在实验室对每一架天平进行调平。课堂上更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分组实验让每一位学生精神兴奋,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达到了最佳。</p> <p class="ql-block">化学组的周建平老师的课题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2课时,金属和盐溶液反应,课堂设计思路清晰,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知识的形成过程。周老师将上课地点设置在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形成知识。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进行实验,当学生看到自己实验中出现奇妙的现象时,他们的喜悦之情自然流露,也对实验现象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周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生成了一些宝贵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引领学生积极的探索问题。对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等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优秀的理化课堂体现出共同的特点是:1.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充足的实验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重视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2.重视实验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知识形成过程更加直观和具体化。3.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两位优秀老师的公开课虽然精彩纷呈,获得理化组老师们充分的肯定,但是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后,在张晓丹校长的引领下,全体理化组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课,在评课环节中,每位理化老师各抒己见,真诚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评课对两位老师的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二、不足:</p><p class="ql-block">1.理化学科的教材就是一个整体单元设计的形式,所以大单元教学在理化组进行的并不是特别突出。</p><p class="ql-block">2.因为学生实验操作的不熟练,并且实验中出现的临时生成性的问题比较多,致使课堂设计中的当堂检测环节不能顺利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