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唠瞿上

教书匠

<p class="ql-block">  你或许不知道瞿上,但你一定听说过三星堆。在很早很早以前,成都平原有一座与三星堆同为古蜀国的都邑,叫瞿上城,是第一代古蜀王蚕丛的都邑。三星堆才仅仅挖了不到2%就全球爆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是因为出土的文物,展现出了震撼世界的文化价值,还有讳莫如深的历史之谜,让人遐想万千。这座与三星堆同属神一样存在的瞿上城,遗址就近在成都市郊的双流县(图摄于1988年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  于是乎,天气晴好正想出去走走,决定就去“找找”瞿上城,但纯属是猎奇而心血来潮,也唠唠这个冷门话题(不是什么考证哈)。暖阳下,来到了双流县的“瞿上城路”,导航的“度娘”就找不到方向了,把我们引入了只能“永向前”的狭窄村道,东问问西打听,才终于拐到了称之的瞿上遗址。其实就是当年诸葛亮训养军马的牧马山上若干丘陵中的一座;它临近于另一景区“空港花田”,在这里可以近距离看飞机起降,也成了少儿们炙手可热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专家说,这儿就曾经耸立着一座神秘的城邦:瞿上城。如今遗址还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有人去揭开面纱。若一旦勘准发掘,或许就能为古蜀文明的抉奥阐幽,词明理正,并打开三星堆的千年谜盒,解读那些落寂的记忆。那么为何不赶紧挖?因为这里是不是真正的瞿上城遗址,还有争议。不过,这种高科技超大超难的活儿,那是努力“搬砖”的专家们内卷与博士们撰写论文的课题,我们“吃瓜群众”仅仅是躺平了胡思乱想的课外兴趣,以下所写所言纯属臆断,不足为凭哈……。</p> <p class="ql-block">  在晋朝,常璩老师有《华阳国志》文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三皇中的人皇即女娲,比五帝还高出“一篾片儿”,即是说在女娲时代,古蜀就建国了;女娲与伏羲,相似于老外的亚当于夏娃,确实资格够老了。宋朝罗泌写的《路史.前纪》卷四中云:“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专家解读为:王的都邑在瞿上,瞿上又指的是什么地方?</p> <p class="ql-block">  老罗著《路史》是想建构以神话为开端的远古史,从开天辟地至孔子获麟的“革命性时刻”,共历了“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司马迁都整不明白,何况后来人。我觉得,老罗是以神话为主,猜测推理为辅,既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所以讲古蜀的瞿上很抽象,儿子小罗还因此为老爸作了个注释,明确指出:“今双流县南十八里有瞿上城,益之西南二十里。县北有瞿上乡”。第一次明确了瞿上是一个城,是传说中是古蜀建国的第一都。</p> <p class="ql-block">  虽然小罗指明了瞿上城在成都平原双流县的大体方位,遗憾那阵子李彦宏还没出生,就没有百度地图,莫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位。两爷子让今天的后人想借这样的地望溯源来立项圈地,搞一个“5A”级的景点,为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建设做点贡献,留下了现实的大难题,瞿上城到底是不是这里喃?</p> <p class="ql-block">  广袤的成都平原,在三亿多年前,这里在上古时代到处都是恐龙……。成都平原面积排名全国第六位,有小两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东小霸王以色列或欧洲“明灯”阿尔巴尼亚。双流是成都平原的核心地域,《山海经·海内经》载:“蜀有都广之野(四川双流区一带,今叫广都),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黍、膏稷”。不象以色列尽是沙子和阿尔巴尼亚尽是石头,确实是建都选址最佳的富庶之地,为古蜀王国建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  我的记忆里读中学时“学农”,曾在双流参加过“双抢”(帮助农民抢收抢种的劳动),牧马山上满坡都种的是庄稼。还听说当初在开山筑渠时,就曾发现了山上有大量文化堆积层,吓得我们害怕挖地不小心刨出古代的死人骨头……。现在春天依然常去牧马山上看油菜花,还好奇地钻进了山上那些不知是何年代留下的崖洞,崖洞里还有不知什么时期的兽骨化石。但从来想都没有想过,这儿会不会有什么古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 但双流的作业做得是认真的,于2009年6月,约起四川大学与省、市、县的考古文管所,联合组成了考查组,对双流哪里是瞿上城,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专家们掐指一算,就知端倪,指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瞿上城</span>应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交界的牧马山、宝墩一带,并准确定位即今牧马山西麓胜利乡白塔村的九倒拐处……。</p> <p class="ql-block">  双流古为广都,与成都、新都并称古蜀三都,江安河与府河在此地交汇。《蜀王本纪》说了:“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也就是说蜀王原以广都(双流)为首都,看来成都还是广都的新开发区,而且开发区比老区好,以后才搬迁到成都,恐怕成都的房价上涨起点,就要从那个时代算起了。到隋要避讳太子杨广的广,领导为政治正确,采用了西晋男神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将广都更名为双流。左思同学的形象有点猥琐得罪观众,偏偏又与潘安同时代,万幸他不是生活在颜值时代,不然他再有才华也难让洛阳纸贵,并翻身逆袭,也使广都有了双流这个好称谓!</p> <p class="ql-block">  今双流在称之瞿上城的遗址旁,建了一座可谓蔚为壮观的广都博物馆(可能还不敢直接叫瞿上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为宫殿式仿古建筑。从外型结构分辨,应该是循的汉制。宫廷大门外有两个对称象磨菇一样的柱子,叫阙。阙开始是作碉楼,后借义道家对“道”的理解,“阙然为道”成为了人与自然、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等级象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汉代权臣霍光被定谋反罪,就是因在自</span>家庄园“违章建筑”的阙被“城管”发现举报,这“黑老大”居然胆敢越礼制,修建了帝王独尊的三出阙,被汉宣帝砍了脑壳……。</p> <p class="ql-block">  汉建筑留存至今较为完整的只有阙,全国仅存二十九处汉阙,四川的渠县就有六处七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因此渠县被命名为“中国汉阙之乡”,听说还要改名为四川省汉阙市。现在的仿汉阙到处可见,有的酒店庄园为显高档次,门口都有阙,并不拘一格。广都博物馆的仿汉阙建造风格稳重朴索,雅刻简单精致。</p> <p class="ql-block">  渠县过去穷,穷到一日三餐都只能喝稀饭,被划为“国贫县”所以又叫“稀饭县”,县大老爷不能“撒尿擤鼻子”两头都捏着,顾了老百姓的饭碗就顾不上汉阙的保护了,上世纪我去渠县,还可以见到被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两千多年仍然屹立在田野里的阙…。</p> <p class="ql-block">  在茶余饭后,与时任渠县文体局长汪哥聊天还说当地农民不识阙,竟然敲掉汉阙上的汉砖建猪圈,此汉砖上若有图型,在港拍卖会市值一万港元以上。若需收藏,他就去村里农民家的猪圈抠一块送我,可惜不懂也没要。</p> <p class="ql-block">  展馆正面有一面大型浮雕墙,表现的是瞿上城繁荣的农耕生活;据介绍展厅主要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展示双流发现1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4500年的文明史、2300年的建城史。从<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器时代、古蜀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分五个时代展馆,大量的文物</span>实证蚕丛建立的古蜀国,为天府之国留下了宝贵的农耕文明,或为以后的鱼凫、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明的出现开启了先河。</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整体建筑修得很古典、雄伟,也很漂亮,造型都平直舒展,在建筑美学上代表厚重、庄严;建筑上筑高台,远远望去就是一个宫殿群。<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面积有9037平米,</span>近万平米的宫殿建筑还是感觉震撼!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开放,也没有一个文字牌的说明,仅仅可以在外围参观,而游<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也不多,倒是一个非常适合晒太阳、拍照,看飞机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周围都是农民的菜地,种的是油菜为主,春暖花开之季,一片金黄……。 听说东边1.5公里的位置,有旧石器时代成都平原人们最早的活动遗址,距今近10万年了;西边是牧马山,出土了汉代到唐宋时期的文物,山上还有蚕丛祠,这是清代一位县令所建……,这里到底是不是瞿上,让人如堕烟海。但此时这些仿古建筑配上还是绿油油的油菜地,也如梦似幻,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安逸。这种安逸是静谧的,踯躅于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让人心醉神迷。</p> <p class="ql-block">  瞿上城由于三星堆的横空出世,古蜀国璀璨过往的故事,才在华夏文化卷帙浩繁的旮旯角角夹缝中被扣了出来。而三星堆文物的科技文明发达程度,也让现代学者们瞠目结舌,看热闹的不嫌事大,甚至说如果在三星堆的黄泥巴中再找出两百个文字,恐怕那些历史学家写的书都卖不出去了。三星堆过去被严重低估了的历史文化含金量,现在己展现出的经济价值也无法估量。</p> <p class="ql-block">  因此,很多地方都在“争夺”这个瞿上城遗址遗产,而各种文献史料描绘的瞿上城又如雾里看花,让你越看越花……。有远见的老大趁现在还没有人说得清,也没有部门注册“瞿上”,按通常讲的“抢占口岸”,己经捷足先登。如双流己经有了瞿上城路,我知道还有一家企业叫“瞿上文体产业运营管理公司”等……。</p> <p class="ql-block">  专家说,“瞿”还可以有一另类解读,也值得思考:若以“瞿”字的本义,“瞿”是指像鹰隼一样地惊视,惊视之状;大诗人陆游的祖父,宋史本传的作者陆佃,写的《埤雅·释鸟》说:“雀俯而啄,仰面四顾,所谓瞿也……”。所以,“王瞿上”,可否理解为是把都城建在高地之上,让人仰视,如布达拉;“瞿上”就是一种泛指地形地貌,而不是地名地址?双流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瞿上城</span>在牧马山上九倒拐,倒也合乎这种“瞿上”的猜测。</p> <p class="ql-block">  若按照“瞿上”不是地名而是地型的思路,蜀国历经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五代,除开明之外,都城都有可能“在”或者“叫”瞿上。把各种“论据”来捋一捋,大约有以下地点说自己就是瞿上:双流县牧马山、新津县宝墩古城、茂汶县蚕虫陵、都江堰市玉垒山、温江区的万春镇、广汉市的三星堆;特别是在彭州市,有说在彭州磁峰镇的皇城山、有说是小鱼洞镇的蜀王山、还有说是新兴镇的阳平观或海窝子等等……。</p> <p class="ql-block"> 古蜀人是从岷山(上古叫蜀山)上走下来的,岷山上茂县营盘山有最早蜀人活动的遗址,距今6000多年了。同时,茂县还有一座“蠶陵镇”,据说又是人皇伏羲女娲的陵墓所在地,好像这个定义既没成定论也没有多少异议。茂县的地理位置相对于成都平原是“上”,成都平原被称为“汶山下邑”,所以,也有专家猜测,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瞿上城”,应该是四川茂县一带的考古遗址群,与“蠶陵镇”在一起或不远。</p> <p class="ql-block">  又一观点认为:上古的茂汶,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蚕丛氏时代的蜀人,对成都平原的“都广之野”十分向往,经蚕丛领导层大数据集体学习后,认识统一了迁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于是,便携家带口,翻越岷山进入了湔江河谷,再漫延到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开始在湔江流域建立新的国家:“蜀”,也才有了建都“王瞿上”之说(图为2015年在茂县去扶贫点路上)……。</p> <p class="ql-block">  蚕丛氏下山之后又在哪儿?1996年发现新津县宝墩古城遗址,地形奇特,在一马平川的绿色沃野上,凸现出一圈不规则的脊梁似的黄土埂子;埂内阡陌纵横,沟渠交错。……沟底和两侧有一些散碎的砖瓦器物,年代推定在距今4500年左右,是川西地区最早和最大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专家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宝墩文化就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也是古蜀人从茹毛饮血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证明,</span>应该就是蜀国开国之都。也就是说这里是蚕丛从岷山营盘山下来后,才转型成封建制国家,建都称“瞿上”城了。</p> <p class="ql-block"> 又有人认为:蚕丛从茂汶翻越的是与岷山相连的龙门山脉主干玉垒山,再到的四川盆地,灌县(都江堰市)位置就在“汶山下邑”的玉垒山。四川大学专门古籍整理研究的刘教授著《华阳国志校注》有:“玉垒山逶迤而南直趋灌县西北……”。在世界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可见玉垒山一侧山体,山上还有明代建的“玉垒阁”;“灌”字由“瞿”字演变而来,那么,是否灌县才是蚕丛下山后建都的“瞿上”呢?</p> <p class="ql-block">  南宋蔡梦弼《成都记》:第二代蜀王“柏濩氏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柏濩的土冢陵墓就位于灌县下游紧邻的温江区寿安乡长青村,逻辑上讲,古代国王的陵寝不会离都城太远吧。是否是表述柏濩工作还是在温江?到第三代蜀王鱼凫时才搬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于柏濩的记载是少之又少,</span>大概老先人是历史上蜀王中的弱者。李白的《蜀道难》干脆连柏濩提都不提,直接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陵园现也仅存一圆形土丘了。那么,<span style="font-size: 18px;">鱼凫又将都城搬去哪儿了呢?</span></p> <p class="ql-block">  又有《蜀王本纪》说:“鱼凫畋于湔山”。湔山的位置是:“湔水出玉垒,在今之彭县,然则大江(岷江)以东,岷源以南,止于灌口之山系,胥曰湔山,入后曰玉垒”。《彭县地名录》称,就在彭州市的小鱼洞镇一带。并且,小鱼洞的海窝子古城处于高处,鱼凫在柏濩后徙建国都于此,所以称瞿上;但著名巴蜀史专家刘少匆则在他的《雾中王国》一书中坚信地认为,“瞿上”指的是彭州市磁峰镇的皇城山……。彭州还有其他地方更是“证据不足”,就不多聊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鱼凫是否在彭县海窝子建都?</span>有趣是柏濩王与鱼凫王的陵寝被考古界公认都在温江。温江除了有鱼凫王墓,还有很多鱼凫氏传说的地名,比如鱼凫村、鱼凫桥等……。1996年考古人员在温江对传说中的鱼凫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个面积40万㎡呈不规则六边形的卵石与黏土交替夯筑的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文化遗存,随处可见的屋基、灰坑,诉说着古蜀人在温江安适恬淡的生活,将数千年的蜀国文化深深镶嵌在温江这片土地上,但没证明说王都是不是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而无独有偶,专家们认为: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纵目人像”很有可能就是“蚕丛王”;刻有“鱼图腾”的金杖是"鱼凫王"的金权杖,这些文物正是“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的象征。三星堆才应该是鼎盛的古蜀国鱼凫王的瞿上城。我们若把蚕丛与瞿上城、鱼凫与三星堆、蚕丛与三星堆的来龙去脉联系起来,不仅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承袭关系,而且还有直接的物证联系,蚕丛的瞿上城是三星堆文明的根。</p> <p class="ql-block">  鱼凫王之后的蜀王是杜宇,也称为望帝。他将国都定在郫县,还把瞿上定为别都:“移治郫邑,或治瞿上”,自己两头“办公”,但他到底是去灌县还是广汉三星堆“上班”呢?应该是“就近”才对。历史上岷江上游经常洪水泛滥冲向成都平原,老杜十分重视,派宰相鳖灵劈玉垒山,凿宝瓶口,疏岷江水,他还将帝位禅让给治水功臣鳖灵,称丛帝,丛帝死后葬于今郫县。</p> <p class="ql-block"> 人民怀念望丛帝“以人民为本”的政策,便将望帝陵从灌县迁至郫县,二陵合为一处修了望丛祠,让后人祭拜。蜀被秦所灭之后,才是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丛帝开凿的水利工程基础上,改造升级,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参观望丛祠)。</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古蜀先贤们领着蜀人在大地上繁衍生息,无论是瞿上城还是三星堆,无论是金沙遗址还是都江堰,都同样蕴藏着蜀人相同的嫡脉,演绎着古蜀文明的灿烂历史。代表古蜀文明起源的瞿上城不仅地理位置扑朔迷离,而且指的一城还是数城,还云里雾里,学界中见仁见智,各有各的思维逻辑推理和古藉文献依据,瞿上城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个悬念等瞿上城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它将变得更加精彩!</p> <p class="ql-block">(个别照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