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醇厚香甜,温暖心窝 ,童年似一杯谈淡的茶水,让人回味,童年象暴风骤雨后的彩虹,五颜六色,童年似弯弯的小路,崎岖不平,让你成长,童年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翱翔蓝天,寄托理想。我还觉得童年更像广阔的夜空,那时候发生的故事就像天空中的繁星,数不胜数,美不胜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是,非常可惜,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个绚丽多彩的年代,只能深深的怀念,怀念,再怀念,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从脑海的记忆中,搜罗了一些小小的片段,栩栩如生,慢慢展现。虽然无惊无奇,但是,细细品味,点点坠心,回味无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二次母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家姐妹兄弟五个,我是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弟弟妹妹。因为爷爷奶奶过世的早,父母为了养这个家,整天忙于田间劳作,我们都是以大带小滴滴溜溜过来的。虽然小时候不可能会受到优厚的照顾,但总算是老天保佑,一个个都成长起来了。就像俗话说的,有毛猪娃哼哼哼,没毛的小猪照样过冬。记得听姐姐说过,在我两三岁的时候,身体很瘦,只显得头大脖子长,体质较弱,还爱拉肚子,都是姐姐把我抱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哥哥比我大两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弟弟还是抱在怀里的幼儿,依靠母亲的母乳喂养。听姐姐他们说过多次,每次给弟弟吃奶结束了,母亲总是再把我拦在怀里再吃一遍弟弟吃剩下的奶水,给我补亏。因为剩下的奶水总是有限,每次二遍奶都是在意犹未尽中结束。在我朦朦胧胧的记忆中,母亲怀抱的温暖和奶香至今还经常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回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爱总是如阳光般无私的洒在我们身上,那份无尽的温暖与爱意,是世间最伟大的奉献。母爱如一座大山,稳固且坚定,始终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永远感到安全和温馨。这就是: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妈在,家就在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父亲的慈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在生产队喂了两头牛,每天不是套牛给生产队犁地,就是拉着两头牛,赶着牛车往地里送农家粪,或者与生产队其他的牛把式赶着三两辆牛车去村子北边的小河坡里挖黄土拉黄土,回来晒干后,铺垫在牛舍里,以保证牛舍干爽整洁,还能积攒农家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管是父亲拉车去田里送农家肥或者是去北边河坡里拉黄土,总是让我抓着车厢板,坐在车厢的前边随车前行。我看着远处的风景,听着他们对牛的吆喝声、打着铁箍镶着一圈圆铁疙瘩的木质车轮在崎岖不平的黑土地道路上,咯噔咯噔的滚动声,还有那车轴的吱咛声以及牛脖子上铃铛有节奏的叮当声,感到非常的惬意好玩。每到一站,父亲总是抱我下来,装卸完后又抱我上去,并且嘱咐我在一旁站着的时候,不要乱跑,注意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人多房少,我和哥哥总是与父亲钻一个被窝。哥哥睡脚头,我睡父亲怀里。记得为了防止两个露在被子外面的脑袋之间进凉气,父亲每次都是拿来他没有帽沿的软帽(土话称气死风)堵在中间。有时间我不小心尿床了,父亲总是与我调换位置,拿来破旧衣物垫吧垫吧自己躺在上边,生怕我受凉生病。真是:父称儿干卧,儿尿父湿眠。现在回想起来,热泪总会在眼眶里打转转,可怜天下父母心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3. 搂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们家,孩子们从小就没有娇生惯养的习惯,因为,一是孩子多,二是父母忙于劳作,顾不过来。所以,不管是大的小的,到了能够力所能及为家庭做奉献的时候,都要责无旁贷地受到督促。在五十年代底六十年代初 ,在年底年初,家家都是缺吃少穿。尤其是年后的荒春上,一望无际的田野,虽然春意复苏,但还是万物凋零。大部分家庭都是囤里无粮,灶里无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七八十来岁的时候,我们就要被大人督促着挎一个小筐或一个篮子,拿一个竹耙子,到野外去搂柴捡柴,不能贪玩。否则,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候就要受到训斥或数落。刚刚开始的时候,不敢跑远,都是在村边的树林里或沟沟坎坎上,用耙子搂一些树叶和干草。后来附近的都被搂光了,我们就与小伙伴们相邀,三五成群的来到村子北边的小河坡上或一些坟地里,搂一些枯萎荒草或细小树枝。待装满篮子,反复按压,再强塞进去剩余的柴草。看着柴篮子装实在了,我们就成群结队的挎着筐篮,拖着耙子,叽叽喳喳的回家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家后,放下篮子,掏出柴草,凉在庭院。赶快来到灶房,扒出母亲饭后埋在灶堂余火里的烧红薯,我们弟兄仨分而食之。有时间母亲在家,总是分红薯给弟弟多点,我和哥哥平均。若就我们弟兄仨,就由哥哥来分,他总是安排起大排小,大的吃多的,小的吃少的。我排在中间,反正不吃亏,没有意见。只有小弟心里不平衡,但没有大人壮胆,眨巴眨巴眼睛,也不敢吭声,只能接受认可了,呵呵!</span></p> <p class="ql-block">漫水桥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4. 游泳、戏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游泳,对我们农村的男孩子来说,是必修课。因为当年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人人都是野孩子。除了睡觉和吃饭,都在外面活动。尤其是夏秋季节,村子里的几个池塘都是沟满河平,天气炎热,正是下河游泳洗澡的好时候。大人小孩都会集中在村东生产队打麦场边上的一个三角形大池塘里。洗澡的,游泳的,潜水的、嬉戏打水仗的,其乐融融。还有的孩子来到岸上,排成队,后退十多米,来一个冲刺,一个个鱼跃扎进深水里,潜游好几米浮出水面,再踩水直立,观望其他伙伴是否有更精彩表演。在酷热天气里,大人们一般都要午睡一会。可是小孩子们都是能量过剩,精力充沛,没有这个习惯。十个八个的凑成一群,东边的池塘玩够了,又跑到西边的池塘去热闹。总之,洗洗玩玩,玩玩洗洗,其乐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学习游泳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记得在七八岁的时候,在东边池塘浅水边上,用脚一探一探的进入水里,蹲在水边,然后一点一点的往里边移动。等水漫到脖子附近了就站起来,一边用手扒拉水,一边弯着腰慢慢向前蹭。到了水漫到胸脯后就不敢再动了,只能撩水洗脸,看大伙的热闹。有时候就会有人告诉我,可以先捏着鼻子或不捏鼻子,闭住嘴,憋住气,蹲在水里待一会,再钻出水面换换气。多次反复后,熟悉和适应了水里环境,胆子就大了。然后,再把自己的身体漂浮在水面(浅水区),试着用手向前划动,双脚拍打水面,抬起头来,一划一拍,协调一致,就可以象狗刨一样前行了,这是学会游泳的初期阶段。学习游泳的第二阶段,就是踩水。踩水,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人在深水里手脚并用,不断的划水,使身体直立悬浮在水中,也可以向左向右或向前向后前行,运用自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一年的夏季,我学会了游泳, 玩水的兴趣增加了不少。有时间利用搂柴或割青草的机会,与一两个小伙伴去北边小河靠近大队小学往下拐弯处,躺在一个小潭窝下口,一丝不挂的任由一股不大的水流冲刷,一摇一晃,非常惬意。雨后不久,河里水流量不大不小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叫吴家窑的单孔漫水桥边。看到桥孔激流咚咚作响。放下镰刀、草筐,脱光衣服,前往桥孔上游,两手伸向前方,一头扎进桥孔,顺着激流,咚的一声冲到下游,爬起来再从头反复几次,直到尽兴为止。伸出两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脑袋撞到石头或桥孔壁上,以免受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5. 铡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铡草是喂牲口的。铡草用的工具就是铡草刀(如图)。铡过的草易于牲畜入口,同时也能节省饲草。铡干草费劲,铡青草省力。铡草一般是两人合作完成。一人站着掌铡刀,手握木柄。一人蹲在铡草刀末端擩(rǔ)草(即把草放在刀床上),刀起落一下,擩草的往前给进一下。配合得好的,真的能做到刀起草进,擩到最后,手快捉不住草时,把剩余在手里的草掖到新续的草中,不能为省事,把它扔到铡好的草堆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总是在春夏之际让我帮他铡青草喂牛。因为青草比较嫩,按铡刀不用太大的力量。知道我年纪小,父亲蹲在铡刀左边,两手合力,每次总是擩进不大一撸青草,让我用力把铡刀把一按到底。有时间撸的多了或秋季青草长的老些了,在按不动的情况下,我总是两脚腾空一跳,利用身体的重量与那股猛劲,干脆利落地把铡刀一按到底。每遇此景,父亲总是现出微微赞许的眼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后,父亲把一大堆青草装在两个大竹筐里,用钩担(小扁担两头绑两个挂钩)挑起,来到附近的鱼塘边上,放下担子,一筐一筐的放在水里,两手来回翻动筐里铡过的青草,洗去泥沙。再在水里来回抖晃竹筐,看到提起来的竹筐漏下的没有浑水了,就是淘草成功了。等两筐草都收拾完毕,再挑起担子回转,把青草与干草拌在一起,撒上细饲料,往牛槽里添上适量的水,再搅拌均匀,就看到一个槽上的两头牛,争先恐后的狼吞虎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的时候剩个草底,去鱼塘淘草的草筐里数量不多,从鱼塘回来的时候,我总是把钩担两头钩绳缠绕几下,缩短钩绳长度,逞能的钩起两个筐子,弯腰承起担子,一摇一晃的往回走,父亲跟在旁边保驾护航。有几次,被同村的长辈看到了,对父亲夸赞地说,你这个儿子行啊,说不定你以后会享他的福。父亲谦让的说,呵呵,但愿吧!我听在耳朵里,高兴在心里,更进一步鼓起了勇气,一口气挑了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原来庙堂原址上重新建造的孙庄寺小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6. 上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姐姐要协助父母田间劳作,哥哥上学,抱哄弟妹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头上。每天驮着妹妹,拉着弟弟,与小伙伴们在村子里东游西逛,时而趴在地上打打琉璃球,时而卷起一条腿,蹦着与小伙伴们进行顶杠,时而捉捉迷藏等等,耽误了一年最佳的上学时间也浑然不知。直到哥哥说啥也不愿上学后,我才背上书包跨进了校门。可是,家人和邻居们都没有想到,我那么喜欢上学,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还受到了老师的器重,二、三年级在孙庄寺小学还当了班长。三年级下半期因家庭变故,来到了公社中心小学—刘集完小,继续学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孙庄寺小学设立了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班,只有四名老师,即女老师:王桂芝、李淑翠,男老师:周大浩、刘其殿。孙庄寺小学的校舍坐北朝南,原来是一座庙堂,并排两进院子。西院上房三大间,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兼宿舍,西偏房是一年级教室,东偏房是二年级教室。东院西偏房是三年级教室,东偏房是放置杂物的库房。东院上房早已拆除,旧房场外面砌起了高高的围墙,房场内设立了男女厕所。只有老师和女同学可以入厕,男学生不让进,下课了只能在野外到处“放水枪”。记得李老师教一年级语文、算术,担任班主任。刘老师教二年级语文、任班主任。王老师任三年级班主任和语文课,周老师教二、三年级算术(那时间的小学数学课本叫算术),并任学校负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家离学校一华里左右,学校门口吊着的一段破钢轨,虽然敲起来声音不大,但站在家门口还是能够听得一清二楚,知道连续敲的数量不同,代表着预备、上课、下课的不同。印象中在孙庄寺小学时期的算术课本中,作业题都很简单,我的算术作业本,次次都是100分。语文课程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的汉语拼音,特别是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课本里不多的汉字,也都是被汉语拼音层层包围。因此,我的汉语拼音基础从小就比较扎实,直到现在,还能熟练运用。为我后来在同龄人中较早接触手机、电脑并尽快熟悉,提供了便利,令不少人为之羡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