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引领我们姐妹走上书法之路

墨之菡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父亲的忌日,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3年了。抚今追昔,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父亲彭怀祖对我而言亦父亦师亦友,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是引领我走上书法之路的人,他的学识、精神、风骨,他的行为风范,人格魅力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书法,让我崇拜至极,父亲影响了我的一生。&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亲彭怀祖,甘肃临洮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参加工作任新华社临夏分社记者、临夏团结报编辑,后任天水日报社副总编、武都报社总编、天水师院副教授。父亲自幼喜爱书法,他受祖父影响年少时开始习字,具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他工作、教学、备课之余,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书法学习上,孜孜追求,毕生钻研。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最喜欢临写的字帖有:《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张黑女墓志铭》、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于右任《标准草书》等等。他一直尝试把篆隶笔法运用于草书创作之中。他的楷隶作品笔墨精道,古雅苍劲;草书作品笔力遒劲,风神豪迈。他创作的榜书作品八十年代末在全国大专院校师生书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可贵可敬之处在于他坚持不懈的学书精神,他善于临习古人,精读原帖,熔铸技法,感受气息。他常说:“学习书法功夫在字外”。他知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史、哲、诗联等方面的知识学养。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父亲有着很深的造诣。他撰写的书法研究论文《郑文公碑书法艺术初探》、《非草书》等等,八十年代后期发表在上海《书法研究》等刊物上。父亲在诗、书、联等方面造诣颇深,他善于把自己对书法法理和哲理的思考理解用深邃而精辟的诗句表现出来,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无限热爱融入诗作当中。在父亲的论书诗中,有对古代书家用笔方法的理解:“自古草圣最为难,难得龙蛇竞笔端。晋末二王拓又擫,有唐高僧狂复颠。将奔未驰志飞移,节短势险纯天然。轻重急涩须变换,意先笔后始生烟。”(七律 论草书)有对自己作品的思考:“少小临到两鬓斑,始解右军气势难。算子奴书挥不就,兴来遗笑亦经年。”(七绝 作书)有对自己学书的激励:“莫言书来迟,书就鬓亦丝。鬓丝犹可染,书病却难医。山暝云横处,星沉月侧时。冥思不可得,还当苦临池。”(五律 作书) 有在书法创作上对于创新的思考:“朝朝暮暮砚田耕,笔墨生涯五十春。试将篆隶融入草,期送书艺又一程。”(七绝 咏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亲酷爱书法,他天天站在写字台前写字,春节前他为师生、邻居写春联,为学校大门口提牌匾,每每沉浸其中,其乐融融。他平时注重对子女书法兴趣的培养。记得我们小时候,父亲总是准备好笔墨、本子,每天为我们布置书法作业,要求我们临帖写字,然后不厌其烦的批改画圈。他常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写好字很重要”。为了激励家人学习书法的兴趣,八十年代末,在父亲的倡议组织下,我家举办了一次家庭书法作品展,他亲自准备奖品,并担任评委。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参加,每人1—3幅作品。家庭展览的消息一发布,一家人蠢蠢欲动,纷纷忙着准备作品,谁都不甘落后。就连在学校当校医的母亲,也悄悄抽时间临习作品,那些天全家人个个精神饱满,人人提笔写字,忙得不亦乐乎。三岁的侄女在父亲的指导下也写了一幅三个字的作品参加了展览……一次书法展览为我们家庭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书法的乐趣。 当时那满墙皆字,满屋飘香,人人皆喜的场景,至今让我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和妹妹学书至今都有30余年了。父亲的论述时时陪伴着我们,他告诫我们“轻重急色需变换”,不要把字写成“算子奴书”,提醒我们“剔除雕琢气”探寻古之圣贤法帖中用笔“轻重提按”的奥秘,教导我们“敏思不可得,还当苦临池”。父亲在去昆明参加研讨会途中,看到沿途郁郁葱葱的松柏,为我们写下了“驾车人间路,松柏嫩芽生。但历冰霜苦,始能傲三冬。”的五绝一首,勉励我们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地向前奔跑。在父亲的指导和激励下,我和妹妹随身在北、南两地生活,但我们始终不忘父亲的谆谆教诲,相互鼓励,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坚持不懈地在砚田耕耘。如今我们姐妹在书法的道路上也迈出了稳健的步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