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上海市虹口区的巡捕房</font></h1> 上海公共租界虹口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Hongkew Station),是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在虹口地区设立的一个分巡捕房。同时也是继老闸巡捕房之后建立的第二个分巡捕房。虹口巡捕房设立于 1861年,直至 1943年租界被汪精卫政府收回后,由伪上海市警察局虹口分局接管境内治安。其现址为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1848年,上海美租界设立,但租界内的治安仍由上海县的捕快负责。1854年,小刀会起义冲击上海县衙,各租界治安陷入混乱。此时,英、法、美三个租界采取联合策略,共同组成市政机关--工部局,并于工部局下设置巡捕房,以维持租界治安。不过,由于美租界位于苏州河北,巡捕房的治安管理并不有效。到 1861年 2月,工部局效法老闸巡捕房的设置,在美租界所在的虹口地区设立了工部局的第二个分巡捕房。设立之初,巡捕房暂时租用当地的民房,日常的开支则由虹口地区的居民和纳税人负担,而日常管理则由负责总巡捕房日常工作的拉姆斯伯顿巡官负责。最初,虹口巡捕房设置副巡官一人,巡长一人,巡捕十二人。1861年 9月 11日,时任工部局董事会的美籍董事金能亨向工部局提议,在虹口地区专门建造巡捕房办公用房和设施。1864年 12月 23日,工部局董事会以每年 2500两白银的租金,租下百老汇路处的一些房屋,经简单装修后,作为临时巡捕房启用。同时,工部局也试图寻找一处合适的地点以建立较为永久性的巡捕房。虹口巡捕房初设之时,其辖区为整个苏州河北的租界地区。此后随着公共租界的扩展,虹口巡捕房的辖境也随之扩大。 1875年,负责公共租界巡捕房事务的警备委员会决定在公共租界北区 1068号地块,即闵行路 16号,总计 7.5亩的土地上兴建虹口巡捕房。建造费用通过发售建设债券的形式募集。1878年 8月 1日,耗资 32000两白银的虹口巡捕房落成,随即巡捕房自百老汇路迁入新址。新建巡捕房可提供 20名外籍巡捕和 40名华捕居住,同时配有 8间牢房。1890年,巡捕房进行改建,在原基础上,增建供 20名印度巡捕和 46名华人巡捕居住的宿舍。1898年,汇司巡捕房建立,西虹口地区治安转由汇司巡捕房管辖。1903年,汇山巡捕房设立,元芳路以东治安转由汇司巡捕房接管。1908年,虹口巡捕房在主楼东侧扩建 3层楼房一座。四年后,再度扩建。此后虹口巡捕房未再有较大改动。1907 年哈尔滨路巡捕房建立。1912年北四川路巡捕房建立,1927年2月迁至狄思威路751号 ,更名为狄思威路巡捕房。1943年,公共租界由汪精卫政府收回,虹口巡捕房的地产和设施移交上海市警察局虹口分局。 <font color="#167efb">1、《虹口巡捕房旧址》</font> 虹口巡捕房旧址位于闵行路260号。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2月),虹口巡捕房设于临时租借的民房内。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美国人租用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的房子作临时巡捕房。光绪四年(1878年)在闵行路16号(今闵行路260号),计7.5亩地上新建了虹口巡捕房,设18间牢房,每间容额20人。光绪三十四年起又陆续进行扩建,内有2间专押西人罪犯,1间囚禁有体面华人罪犯。1943年,公共租界由汪精卫政府收回,虹口巡捕房的地产和设施移交上海市警察局虹口分局。现为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 虹口巡捕房旧址外景。 虹口巡捕房旧址大门。 虹口巡捕房旧址边门。 西立面。 东立面。 <font color="#167efb">2、《汇司巡捕房旧址》</font> 汇司巡捕房旧址位于海宁路830号。汇司巡捕房(又称西虹口巡捕房,1898~1943年) 1893年西虹口地区租地人致函工部局,要求在该区设立一小型捕房。1896年工部局以每亩2100两购得位于福建路北端英领册地2345号,租界北区3452号册地9号(海宁路41号),计3亩土地建一巡捕房,当时称西虹口巡捕房,后改称汇司巡捕房。该巡捕房为前后2幢2层楼房,前楼底层为审讯间等办公用房和牢房,二楼为西籍巡捕宿舍,后楼底层为马厩等附属设施,上面为印捕用房。该巡捕房于1898年1月15日正式建成启用,耗资13758两。其辖区为北河南路、苏州河和租界边界线(从煤气厂对面的界石开始一直延伸到靶子场)之间的区域。 1907年由于租界扩展及捕房人员增加,工部局扩建该巡捕房,将原来的2幢2层楼扩建为5幢各自独立的楼房,分西捕及办公用房、印捕用房、华捕用房、马厩附加设施和牢房,还设有车库等,共耗资48200两。1938年以后之辖区为:北面:租界北面界路,从北浙江路往东至北河南路;东面:北河南路,从界路至北苏州路;南面:北苏州路,从北河南路往西至租界界线;西面:租界界线,从北苏州路至北浙江路,至界路。1941年冬,该房被日军侵占,1945年后上海第一警察局北站分局进驻。在内战时期,此地曾关押过大批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而被捕的学生。上海解放后,先后为北站区公安分局、闸北向东中学、塘沽学校。 汇司巡捕房旧址外景。 汇司巡捕房旧址大门。 汇司巡捕房旧址内景。 <font color="#167efb">3、《汇山巡捕房遗址》</font> 汇山巡捕房遗址位于海门路38号。汇山巡捕房又称提篮桥巡捕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造,占地2亩,位于茂海路3号(今海门路38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月启用。该巡捕房分主楼和后楼2幢,主楼3层,后楼2层,牢房设在后楼。后来汇山巡捕房又进行过扩建。现原址已拆迁,建成高层建筑。 周镛拍摄。 <font color="#167efb">4、《嘉兴路巡捕房旧址》</font> 嘉兴路巡捕房旧址位于哈尔滨路290号。1907 年7月24日工部局在虹口与汇山地区交界处设立一新捕房,当时称为哈尔滨路捕房,曾称“汤恩路捕房”,系工部局租借美册第3649号册地即工部局东区479号册地的房子(哈尔滨路1号),占地2.617亩,管辖北四川路及北河南路之延伸段,辖区内主要为日本侨民。1913年更名为嘉兴路捕房,属工部局甲、乙、丙、丁四警区中的丁区管辖。自1933年3月1日起划归丙警区。因关押过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一时声名大噪。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以后,该巡捕房临时迁移,次年2月恢复。<br> 为了尽可能恢复嘉兴路巡捕房历史原貌,嘉兴街道自2016年底开始设计、优化相关保护修缮方案,2017年启动前期准备工作,项目于2017年12月21日开工,2018月6月5日竣工,历时167天。该建筑立面以清水砖墙为主的外廊样式,水平向和垂直向韵律感强,房屋内结构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于2017年6月被列为文物保护点。 修缮一新的嘉兴路巡捕房外景 二层办公楼。 门口的外墙上有“原嘉兴路巡捕房”铭牌和门牌。 大院内部场景。 还在修缮中的嘉兴路巡捕房。 <font color="#167efb">5、《狄斯威路巡捕房旧址》</font> 狄斯威路巡捕房旧址位于溧阳路1338号。狄斯威路巡捕房的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北四川路巡捕房,位于北四川路165、166号。1927年2月迁至狄思威路751号(现址溧阳路1338号) ,更名为狄思威路巡捕房。后改名为四川北路派出所,归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区分局管辖,四川北路派出所辖区面积2.33平方公里。据说,四川北路派出所将搬迁。(图片由郭金水提供) 狄斯威路巡捕房旧址外景。 狄斯威路巡捕房旧址大门。 狄斯威路巡捕房旧址内景。 溧阳路1338号门牌现在是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 <font color="#167efb">6、《工部局警务处监狱旧址》</font> 工部局警务处监狱旧址(上海市提篮桥监狱)位于长阳路147号。工部局警务处监狱由工部局建立,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处设计,建业、成泰、三森、新明记和潘荣记等营造厂,于清光绪二十 七年(1901年)始建,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903年5月18日)监狱启用。全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又称华德路监狱、提篮桥西牢等。1916年起陆续扩建,至1935年建成。占地面积60.4亩,建筑面积6.52万平方米。提篮桥监狱自启用以来,到1949年5月间,先后经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日本人、汪伪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管理。建筑有砖混和钢混两种结构,临街建筑八层,顶部退入有晒台、红砖砌面。长阳路147号入口用叠涩手法,有透视感,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四周有5.2米高墙和监视角楼。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编号,另有女犯监和外犯监,还有‘橡皮监’、‘风波亭’、室内刑场(绞刑房)、室外刑场等特种设施。工部局警务处监狱最多关押达8000多人,曾号称“远东第一监狱”。1948年9月30日王孝和烈士在监狱刑场英勇就义。1946年1月—1949年1月100多名日本战犯在此关押、审判和执行。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监狱外景。 监狱大门。 监狱门牌。 监狱背面建筑。 <font color="#167efb">7、《公安大楼》</font> 公安大楼位于塘沽路219号,建于1937年,工部局虹口区巡捕房,后专供日籍警察家属居住,这幢警察大楼。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警察功能始终没变。公安大楼为8层钢筋水泥日式公寓建筑。 公安大楼西立面。 公安大楼大门。 公安大楼东立面。 由于拍摄时间关系,各建筑的现状可能有变化。介绍词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font color="#ed2308">《上海市虹口区的巡捕房》</font>全文完。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