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筒子楼,也许很多年轻人对此很陌生。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始建于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由一些机关、部队、工厂和学校为解决职工住房紧张而兴建。筒子楼有着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走廊,两边有许多10平米左右的单间,每层楼有公共厨房、水房和厕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筒子楼是总后大院的特色风景线。1980年前,总后大院的营房,除了军职以上干部少数单元楼外,几乎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建造的筒子楼(三层)。刚解放那会儿,总后勤部的军人基本都是单身汉,所以盖楼就没有考虑到单身汉以后都会结婚,所以就盖了简易的筒子楼。</p> <p class="ql-block"> 筒子楼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有不少人在筒子楼热热闹闹的集体生活里结婚生子,奏响了锅碗瓢盆交响曲。我从1981年开始,在筒子楼一住就10多年,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筒子楼每一层住20户60人左右。每个房间门上挂着灯和电表,有一部共用电话。厕所、水池都是公用的,每周轮流值日,打扫公共区域。做饭就在楼道里,堆满了煤炉、厨具和橱柜。家家户户洗漱、洗衣服、做饭、上厕所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不过大家非常融洽,早上起来排队洗漱,排队上厕所,下班后一起在水房洗衣服。年轻的单身干部一天三餐都是在食堂吃,年龄大一些拖家带口的干部,除了中午在食堂吃饭外,常常在楼道里用煤气罐做饭吃,楼道里飘来的炒菜香味儿都是共享。筒子楼内生活的孩子,在邻居的相互照看下成长,相互间经常串门。过生日时,楼里的其他孩子来做客,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总后大院对筒子楼进行分批翻建。改造成两居室和三居室的单元房。</p> <p class="ql-block"> 筒子楼在总后大院虽然成为了历史。然而,曾经的筒子楼,依然能勾起许多人对集体性生活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鸣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