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大淄博,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渊源流长,除了淄博的烧烤火爆全国,值得游玩的地方也是数不胜数,单是太河水库、水渠、渡槽等具有时代烙印的工程足以令人震撼,更是毛泽东时代水利工程建设者一代人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看到一期抖音,一位老者介绍临淄金山镇的白马关,我查阅白马关的有关资料,是这样描述的:白马关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临淄金山镇的玉皇山和长岭山的隘口处,它“扼两山通四国”,出关向西是通往鲁国,韩国,宋国,魏国的必经之地,是齐国的西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齐国大将田强骑白马阵守边关,留下了“白马关”的美名。</p><p class="ql-block">我约了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过兴修太河水库大坝和赵庄渡槽的长行社区鲍世群大哥和石庙社区王保善叔等人,故地重游,寻觅已经远去的青春岁月。我们先看了白马关,这是一个全部用石头砌成的内拱外方建筑物,东西走向,石拱内长约三点五米,宽约三米,高约三米,石头路面上的车撤痕迹依然可见,上面的关帽荡然无存,长着几墩野草,紧邻白马关南边修了一条可走大型车辆的石子路,从白马关两边延伸的原来的古道已无踪迹,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我们来时己是农历十月,山上的树光秃秃的,荒草在风中瑟瑟,无风景可观。鲍大哥抚摸着白马关的石壁说:“在一九七五至七九年,当时的周村公社修太河水库时做的工程是砌渡槽桥墩,那时我们十八,九岁正年轻,开山,打石头,就在这白马关南边不远处,砌渡槽桥墩的石料全从这里开采的。开山放炮时,我们都躲在白马关这里,等着炸药响完了再去干活,劳动之余我们时常来这里玩,如今已过去近五十年了,小伙子都变成老头了”。然后,他望着曾经流过汗水的山坡,久久没有说话,似乎沉浸在回忆中。</p><p class="ql-block">我们驱车前行,来到赵庄渡槽。鲍大哥指着一处桥墩说“这里就是我们长行村建设的桥墩,上面的渡槽现在还在为张店、临淄城里提供着饮用水”,拍照留念后,开车来到一个叫“闫夏”的村子,村东的渡槽下面是石头砌成的十几个桥洞,嵌在桥洞上面的石碑上写着“太河水库工程临淄民兵团城关营一九七五年七月建”,六十八岁的王保善叔说“这里的桥洞曾经是我们住过睡觉的地方,那一年从种完小麦来到这里,一直到春节前,整个冬天都住桥洞里。这里也是南闫公社营部所在地,渡槽当时修好了但没有通水,每天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推石头,上称称达到标准才算完成一天任务。一群年青人在一起,虽然条件艰苦,干活很累,但很快乐”。一个和王叔年龄相仿的人听见我们说话凑了过来,一问是闫夏村的,他说:“我还记得你们改善生活时吃的大包子呢!”我们都大笑起来,笑声在每个桥洞里回荡。</p><p class="ql-block">顺河岸南行二十公里,我们来到太河水库大坝上,。大坝长一千多米,象巨龙一般横垣在两山之间,蓄集了从峨庄瀑布群南下而来的泉水,形成淄博最大的饮用水水库。大坝东头是气势磅礴的高大闸门,水面波光鄰鄰,南望浩渺无边,如果夏季来这里,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望着宏伟的大坝,眼前浮现出建设大坝时的情景:上万人的工地上,推车的担担的,从远处运土筑坝;打夯号子此起彼伏;山坡上红旗飘飘,指挥部的大喇叭里播报着工地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水库东边的金鸡山象一位巨人,守望着太河水库的前世与今生。</p><p class="ql-block">五十年过去了,修建水库的父辈们很多人已经不在了,可他们出力流汗建设的水利设施在今天依然发挥巨大作用,造福着子孙后代,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l那火红年代,战天斗地,无怨无悔,这一代人留下的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2024年元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