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去西藏吗?你去过西藏吗?你知道去西藏有几条路线吗?下面我就给你介绍一下去西藏的8大线路:四川进藏3条:317国道川藏北线、318国道川藏南线、349国道川藏中线;青海进藏2条:109国道(青藏线)路线、唐藩古道;云南进藏两条:G214滇藏北线、G219滇藏南线(丙察察);新疆进藏1条:G219新藏线。<br> 我前3次进藏,除丙察察线之外的7条线路都已经走过,所以这次把丙察察线作为我第四次进藏的路线。<br><div> G219国道是中国最长的一条国道,从新疆的喀拉斯途经新疆、西藏、云南到广西的东兴市,全长10065公里。<br> 丙察察或丙察察线是新G219国道的一段,大约300公里,位于滇藏交界处,是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镇、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镇到察隅县城的简称。是八条进藏道路中路况最差、驾驶难度最大、危险系数最高、风景最美、海拔高落差大、距离最短的一条,先后翻越雄珠拉垭口(4636米)、昌拉垭口(4498米)和益秀拉垭口(4706米);是一条人迹罕至的最原始的公路,也是越野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挑战线路;公路在怒江峡谷中穿梭,一侧是百米高的悬崖下咆哮的怒江水,另一侧便是犹如仙境云雾缭绕的悬崖峭壁,路况之复杂,道路之艰险,沿途高山峡谷、悬崖路段、流沙、 滚石路段、原始森林、雪山草甸,炮弹坑、搓板路、发卡弯随处可见,说它是骨灰级的越野线路当之无愧。这里是未经雕琢的西藏,需要你的胆略,需要你的勇气,需要你的激情,在这条考验你意志的虐驴路上,超越自我。所以说走丙察察这条线路,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种探索和挑战。</div><div> 丙察察的路况艰险,让人心生惧意,但沿途的美景和独特的体验让人热血澎湃,让人兴奋不已。如果你走过了丙察察,你才有资格说你〝走过了世界上最难的路,看了世界上最美的风景。〞</div> <div> <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5 飞来寺~丙中洛镇</b></h1><div><br></div><div><br></div><div> 早上起了个大早,爬到酒店的楼顶拍摄日照梅里雪山,离开飞来寺,前往丙察察的起点:丙中洛。</div><div> 历史上从德钦县到贡山县丙中洛,从地图上测量最近距离仅仅只有66公里,两地之间仅仅相隔一座雪山。如果要到达丙中洛,就要从德钦县出发途经香格里拉、大理、保山、六库、福贡、贡山,最后到达丙中洛,全长近1000公里。</div><div> 德贡(德钦县至贡山县)公路的建成通车使这千里之遥的路途变成了不到100公里的近路。该公路于2008年5月开工,2019年德贡公路开通时,需要翻越海拔3882米的孔雀山垭口,从冬季到第二年的五月份均是大雪封山。夏季如遇怒江出现洪水,路基冲毁,随时都有可能封闭。2022年6月,孔雀山隧道胜利贯通,才使一年四季均可通行。</div><div> 从飞来寺返回德钦县城,上省道233朝丙中洛方向出发。在澜沧江河谷里穿梭行驶了大约1个小时近40公里后,根据指示牌正式驶入德贡公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贡公路</h3><div><br></div><div> 德贡公路真是名不虚传,道路在丛山峻岭中穿梭,蜿蜒起伏,盘旋着上山又蛇形着下山,那种艰难险阻是难于用语言来形容的。经过筑路者十多年的努力,使这座几十年来大家只能绕行千余公里而无法逾越的大山变成了通途。一路上行,在翻越了孔雀山隧道后,一路下行,在贡山县捧当乡过了怒江捧当大桥,沿着怒江北上行驶了大约30公里就到了怒江第一湾。</div><div>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藏文:རྒྱལ་མོ་རྔུལ་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div><div> 怒江流经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第一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500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农闲季节或节假日,人们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坎桶村堪称峡谷桃源,处处是田园风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从怒江第一湾前行3公里左右就到了丙中洛观景台。<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那桶村</div><div><br></div><div> 在丙中洛观景台,可以看见一个因怒江环绕而过形成的一个半岛,由于岛上桃花很多,当地人每年都过桃花节,所以也称为"桃花岛",这就是扎那桶村,全村只有35户人家,多为怒族人,犹如深闺女子一般不曾被外界打扰。<br></div><div> 一般人很容易把扎那桶村所在的湾与坎桶村的怒江第一湾相混淆,包括我在写这篇游记之前,特意对这两个湾做了比对后才清楚它们的区别,所以在这里特意写出来。</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丙中洛石碑是到丙中洛必打卡的一个点。据说早上到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云雾缭绕的丙中洛,还可以看到云海,站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云雾之中,仙气飘飘,宛如仙境,难怪说是人神共居的地方呢。<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聚丙中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丙中洛的汉语意思是“藏族人居住的坝子”。迎面一大块石头墙上“在这里你能看见大自然的五颜六色”等撩人的话让人忽然充满了期待。不知道是哪位文人在这里留下了飘渺但确实独具文采的的文字,吸引着一帮又一帮游人不远千里万里,要来这里看看这峡谷中的田园风光。<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丙中洛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入住丙中洛镇,午饭后驱车前往附近的一个坐落在美丽的小山谷中的美丽脱俗的小山村,这种美丽让所有的人惊叹,这如同梦境般的地方受众神眷顾,让她如此清晰脱俗,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她的美丽都是苍白的,这就是雾里村。到过这里的人都称赞它为“瑞士田园风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雾里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吊桥</div><div><br></div> 怒江地区本来就是一片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众多尚未被探索的秘境,它们用崎岖的山路和整日云雾缭绕作为天然屏障,许久以前世间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人们总说这世间一定有世外桃源,那么雾里村就是其中的一个。<div> 村里不通公路,若要进入雾里村有两条通道,一条是横跨怒江的铁索桥,另一条是茶马古道。我们选择了虽然是羊肠小路但比悬崖峭壁上的茶马古道好走的铁索桥进村。村里约有60户人家,由藏族、怒族和傈僳族组成。村内很安静,屋舍、篱笆墙院子里几乎见不到村民,包括大人小孩,不知是外出了还是下地农作去了,到是四处溜达的鸡鸭鹅和看家护院的狗狗为宁静的小村庄增添了一丝生机。房舍多为怒族的吊脚楼,看得出来历史已经很久了,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它们经历的岁月风霜。欣慰的是家家院子里有摩托车、电动车现代交通工具和洗衣机等其他家用电器(房门虽然没锁,但主人不在不能入内,其他家用电器就不得而知了)。村子里还有一个篮球场和村民活动中心,看来他们走出了大山,不再闭塞隐居,早已为这个世界打开了窗口。有朝一日,你也会来雾里村走走看看吗?</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在乡间的小路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出村的路</h3><div><br></div><div> 原路返回停车场,继续前往秋那桶村。“秋那”在怒族语言中意思是“相对平坦、适合居住”,“桶”在怒族语言里是“和平、平安”之意。</div> 秋那桶村地处丙中洛镇最北边,距丙中洛镇政府所在地15仅是,交通方便,人称“人神共居”之地。被群山莽林环绕的村庄环境优美,具有突出怒族民居特色的木楞房和石板瓦散落在山坡上,保留有一份自然和淳朴;田园景色秀美、自然景观原始,一边是碧罗雪山,一边是嘎瓦嘎普雪山,山坡下就是怒江的滔滔洪水,是一个典型的峡谷村寨、一个宁静的山庄。近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br> 秋那桶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歇脚点,如今则是沿怒江进入西藏过程中,云南境内的最后一站,滇藏新通道——丙察察公路从村寨下方通过。 <br> 小常识:在怒江,凡称为“桶”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凡称为“当”的,是独龙族聚居地,称为“洛”的,则是藏族聚居地。前面我们介绍过的坎桶村和扎那桶就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br><div> 沿着丙秋路前行几分钟就到了怒江桥,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但从大桥旁边的几个时代的吊桥就能看出,原来进出秋那桶是多么的不易。</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见证时代的桥</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代吊桥</div><div><br></div><div> 在几代吊桥上拍照后,我们驱车进入秋那桶村已经是下午六点了。和怒江所有的村寨一样,秋那桶村里也有一座天主教堂,我们就直接导航到教堂。到了教堂前的停车场,教堂大门紧闭,通过外观看,该教堂似乎是在近期维修过的。停车场停了一辆奔驰SUV,看牌照是广东一带的。不管是从规模还是建筑上,秋那桶村都要比雾里村高出一筹。</div><div> 我们在村里小转一圈后,回到了停车场。循着声音来到了一户人家,刚好是那辆广东车主俩口与村民在交谈,经过和他们攀谈得知,他们是从拉萨返回的。他们介绍,丙察察路段通行没有问题,但他们没敢去甲应村。<br></div><div> 他们还告诉我们,已经和农户讲好,200元现杀了一只鸡,而且正在锅里炖着。我们看着满地的纯正的土鸡,但给农户说也给我们炖一只。农户很为难地说,他家只有一口锅灶,无法给我们炖了。我们央求他去其他邻居看看,能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最终未能如愿。多么纯朴的人呀,送上门的钱都不愿挣。最后我们只好悻悻地在天黑前返回了丙中洛镇。</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6 丙中洛镇~察瓦龙~甲应村</b></h1><div><br></div><div> 早餐后,我们离开丙中洛,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正式踏上丙察察。车辆行驶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丙中洛边境检查站,在查验了边防证后,顺利放行。又行驶不到半小时,到了网红打卡点滇藏界,我们在这里拍照打卡留念。</div><div><b> </b> </div><div><br></div><br><div> </div><div><br></div> <br><div> 打卡留念后,意味着正式进入了西藏。和很多两省交界一样,道路明显的有了变化,原来的铺装路面变成了坑坑凹凹的土路,坎坷不平,碎石砂砾满地。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一边滚滚落石,的确叫人提心吊胆,小心翼翼。</div><div> 汽车继续前行,只见一块突出的巨大山崖惊心动魄的悬在路面上,这就是丙察察的著名天险——老虎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虎嘴<br></div><div><br></div> 过了老虎嘴,立即进入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鸡爪骨隧道,这也是丙察察进藏路上唯一一个隧道。说是隧道,实际是一个长长的土洞,地面和挡墙都是未经任何处理的土层,800多米长的隧道又窄又黑,没有灯光,没有标识,全靠车灯扫视前方。两车相遇不能同时通过,好在隔一段就有一个会车区,大家友好地谦让,不会发生拥堵。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鸡爪骨隧道<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出了鸡爪骨隧道,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经过V字大峡谷后,到了大流沙。<div> 大流沙是丙察察线上著名的死亡路段,一个非常著名的危险点,距察瓦龙乡政府9公里。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巨大光滑的水泥陡坡,实际是由鸡蛋大小的灰色碎石形成的滑坡,如一堵巨大的滚石流,瀑布般直插江底,美丽又危险。资料说,大流沙高3000多米,顶端山体岩壁裸露,风化非常严重。每天下午5点至7点,是风沙最大的时候。一阵风过,一阵烟起,石头随时可能从遥远的70度斜坡高山顶上噼里啪啦从天而降,在飞速途中咚咚咚被撞成碎石,滚落速度极快,最后滚落怒江,令人胆战、心惊、肉跳。</div><div> 通过大流砂,一般都选择在上午,正如上面所说,下午通常风大,容易引起滑坡塌方。通过前一定要认真观察,确认没有塌方迹象时,快速通过,最好不鸣笛。否则碎石会顺坡飞滚而下,人车随时有掉入滚滚怒江的可能。</div><div> 现在很多自媒体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把大流砂比喻的恶魔一般,让人望而生畏。我们在中午11点多通过大流沙,没有丝毫觉得危险。听说经常发生因流砂阻断交通,但很快就清理了,从未听说有人员伤亡。<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大流沙</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气势磅礴的大流沙</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个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望大流沙</h3><div><br></div><div> 过了大流沙,不一会就来到了察瓦龙乡。我们在察瓦龙乡稍作休息,吃完午餐后前往甲应村。</div><div> 甲应村,与雨崩村并称梅里雪山的后花园,位于梅里雪山的西坡。察瓦龙当地人叫它甲兴村,一个与世隔绝又绝美无比的小村庄。只有4户人家,总人口不超过20人。</div><div> 人们说走丙察察进藏不去甲应村,相当于炒菜没有放盐;人们又说〝天堂在左雨崩在右〞,天堂指的就是甲应村,去雨崩意在徒步,去甲应村为是路险。这里抬头能看到梅里雪山,是观赏梅里主峰——卡瓦格博的绝佳位置;这里人迹罕至,风景如美,它虽然不如雨崩和墨脱那么出名,却比雨崩和墨脱更为原始,尤其是前去的路非常刺激;要翻越海拔4900米的大山,路上大部分都是一边靠山一边悬崖,路特别窄,会车巨难,对司机的考验特别大。对车辆的要求,硬派越野车基本没问题,两驱SUV带上防滑链备用(雨雪天气或道路湿滑使用),轿车不建议前往。</div><div> 在此之前,我做了认真的研究,看了一些旅行大枷发的各种攻略和视频,确实让人望而生畏。有的止步不前,有的干脆建议找熟悉路段的有经验的师傅帮忙开,千万不要自己动手。虽然我拿照也二十年了,但真正自己驾驶也是近几年退休后扣事,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div><div> 察瓦龙乡到甲应村大约60公里。先到距离察瓦龙20多公里的堂堆腊卡垭口,也许是离乡镇近的缘故吧,路况相对不错,有铺装路面也有砂石路面,时不时还有一些村庄。</div><div> 中午1点,到了堂堆腊卡垭口,向左是去左贡县(也就是丙察左线),向右通向甲应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堂堆腊卡垭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在堂堆腊卡垭口右转进入藏式的寨门后(俗称大牌坊),去甲应就几乎没有岔路了。<div> 下面用车载行车记录仪拍摄的几段视频来说明通往甲应村的路况。</div> <div><br></div><div> 视频里靠山边停放的车辆,是一辆两箱车,记得是奥拓还是铃木。我在堂堆腊卡垭口时遇见了车主,是一个与我年龄相当的哥们,当时我看了他的车,吃惊地对他说了一句:你胆子真大,这样的车你也敢去。他以自我调侃的语气对我说,他这是狗胆包天。在视频里看到,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的车紧贴着山边,左前轮已经悬空打着转。我在超过他的同时,前方又过来一辆车,我只好往前开才能把路让开。所以也下车去问问他需要不需要帮助。当天和第二天,我在甲应村的停车场始终没有见过这辆车,估计是原路返回了吧,但愿他一切安好!</div> <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路</div><div><br></div><div> 走过了世界上最难走的路,看了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在崎岖的山路上又行驶了两个小时,翻越了两座海拔4500米左右的垭口,穿过杜鹃花丛,远远望见了甲应村的轮廓。村庄宛如一颗明珠,静静地沉浸在蓝天、白云、梅里雪山和经幡的环绕中。当我走近它,才发现它比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更加美丽、更加纯洁。</div><div> 甲应村位于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村庄里仅有四户人家29人,村子环抱雪山之间,雪山、湖泊(冰湖)、森林、草甸、溪流,简直就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br> 车辆只能停在村外的免费停车场,进村不收门票。车刚一停好,就有人过来询问需要不需要住宿。这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村里的两三家旅馆都是她及父母、兄弟经营的,分标间(有卫生间、淋浴)和普通间(藏式建筑,公共卫生间,不能洗澡),标间不超过200元。最后我们选择了标间。这个女人真能干,用摩托车把我们行李一溜烟地驶进了村庄。我们顺着土路过了桥,就看到了一排大约有二三十个房间的平房前。按女老板给的房号到了放有我们行李的房间。房间设施比较简陋,有电灯、电褥子,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但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小山村,能有这样条件的房间已经实属不易了。 旅馆没有服务员也没有厨师,里里外外只有女老板一个人忙忙碌碌地招呼着客人。用餐可以自己动手做或是老板做,价格也很亲民。这一切都反映出村民的纯朴、善良。</div><div> 一切安顿下来后,才来审视一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村庄就在梅里雪山之下,海拔3700m左右,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感受。正对着的是海拔6000米的巴乌八蒙峰(将军峰),左侧对着主峰卡瓦格博,非常近距离。雪山脚下有一大片草坪,牛羊马散落其中,美不胜收。 <br></div><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里雪山下的村庄</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最美冰湖距离村子大约5公里,可以徒步也可以骑马或坐摩托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往冰湖</div><div><br></div><div> 看天时尚早,我和我弟弟及一同入住的几个年轻人相约徙步前往冰湖。过了小桥,经过一片由河水驱动的转经筒后,先后经过草甸子、沙棘林、大石滩和原始森林,来到了一座山脚下,通过木栈道上山。如果骑马或坐摩托车的人也从这里下来爬山。大约步行20分钟左右,就看见群山环绕的冰湖了。</div><div> 这是一个位于梅里雪山脚下的三面环山的高山湖泊,海拔将近4000m,卡瓦格博峰就在它的左侧,如果天气好的活,还是可以看到一点点峰尖的。我们去的时候,水面比较平静,雪山倒映在湖中,非常漂亮非常壮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静的冰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卡瓦格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影</h3><div><br></div><div> 在尽情地拍摄后,天黑前我们回到了村里,结束了今天的行程。</div><div> 回到旅馆,征得女老板的同意,我们到厨房自己动手做了做了一锅鸡蛋西红柿面条,吃的格外的香。</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7 甲应村~察瓦龙</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 也许是昨天的颠簸劳累也许是山村的寂静,眼睛一睁太阳已经高挂了。老板还是给我们煮了面条,管饱。早餐后,我们去村头的大草甸和沙棘林拍照。</div><div> 今天的天气格外的晴朗,蓝天飘着朵朵白云,清清的小溪从雪山游来,从草甸、树林旁悄悄地离去;经幡随风飘荡,发出悠扬的声音,仿佛是僧人在念经;行人匆匆在赶路,牦牛悠闲地吃草,这一切一切美的让从窒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倒影中的梅里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骑马的游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意而归</h3><div><br></div><div> 大约十点左右,我们原路返回,大约两三个小时就顺利到达察瓦龙,入住提前预订的酒店。由于察瓦龙距离察隅县城还有一百多公里,况且还要翻越三个4500m以上的垭口,所以要在察瓦龙住下。</div><div> 回想起这次甲应村之旅,确实感触很深。正如前面所说,从各种自媒体或旅行达人发的消息、视频,都对去甲应村如何如何危险、路如何如何难走。但我来回走完之后,觉得没有那么可怕。这也许我开的硬派越野,也许当天天气晴朗,路况好的缘故吧。当然了,如果路上有结冰、积雪;如果下雨、路滑,我想让我开车去甲应村,我肯定是不会去的。所以说去甲应村既要选择好季节也要选择好天气,这是保证来去平平安安的根本。</div><div> 在我完成这次藏区之行回到西安的一个多月后,看到一条如下新闻:</div><div> “2023年7月20日下午,在进入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乡甲应村的盘山路上,一辆车翻车坠崖,车上四人遇难。</div><div> 甲应村一位村民告诉极目新闻记者,7月20日下午,一辆奔驰越野车在进入甲应村的盘山险路上翻车,导致车上4人全部遇难,事发地距离他约5公里。21日早上,他在微信群内看到需要救援力量,便赶到了事发地帮忙。“车子从公路上往下滚落约1000米,来了20多人帮忙把遗体背上去。”该村民说,21日他到下午4时许才回家。<br> 察瓦龙乡政府工作人员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车祸导致四人遇难属实,但不是网传的一家四口,而是一家三口加一名同行人员,事发后乡政府及当地警方到现场处理了此事。“车翻到山沟里,遗体很难运上来,最后组织人员将遗体背了上来。”该工作人员说。<br> 这辆奔驰越野车可能由于速度过快、刹车失灵、转弯不稳或其他原因导致失控,冲出路面,坠入悬崖。由于车辆滚落高度过大,车辆几乎成了碎片。”<br></div><div> 在察瓦龙吃完午饭,然后美美地睡了一个午觉,这也是出行十多天第一次能舒舒服服睡个午觉了。睡醒后信步来到大街上,审视一下这个比较有名的小镇。</div><div> 察瓦龙乡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沿线,察隅县东南部梅里雪山脚下,是连接西藏察隅与云南贡山两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乡镇,也是丙察察线上一个重要补给地;也是去丙察左(丙中洛、察瓦龙、左贡县)及甲应村(梅里雪山后花园)的起点。所以来此落脚的基本都是察隅、丙中洛的客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龙街景</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龙街景<br></div><div><br></div> 察瓦龙在藏语中意为〝炎热峡谷〞,地势北高南低、高低错落,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属喜马拉雅山南麓亚热带气候,四季温和,干燥少雨。这为仙人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诺大的一颗颗仙人掌伫立在茶马古道两边,更是形成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搭配的仙人掌林,一道独特的藏地风景线,让你不禁怀疑自己是身处青藏高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龙仙人掌</h3><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8 察瓦龙~察隅县城</b></h1><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早餐后我们就出发了,从察瓦龙到察隅必经三个著名的垭口,分别是雄珠拉垭口(海拔4636m)、昌拉垭口(海拔4498m)、益秀拉垭口(海拔4706m)。出了察瓦龙小镇,海拔便随着盘山道逐渐升高,沿途的植被景观也从云南松林、冷杉林过渡为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正午时分,我们到达了雄珠拉垭口,海拔4636m。</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个卡</h3><div><br></div><div> 雪山在雪域高原随处可见,很多雪山都是人们攀登征服的目标,也有的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比如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贡嘎雪山等等,但这些也只能远眺,没有近距离接触到雪山或皑皑白雪,除非是冰天雪地的冬天。而在丙察祭就能如此亲近雪山,走进雪地。<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天</h3><div><br></div><div> 接着要翻越的是昌拉垭口。山脚下是潺潺流淌的清泉,在光线的直射下闪烁着粼粼光芒,随着距离的拉近,巨大的山体的压迫感渐渐袭来,令人禁不住屏息凝神。道路被溶化了的雪水浸泡的大坑小坑的,车轮走在上面不停的打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炮弹坑</h3><div><br></div><div> 又是一阵紧张的爬升,到达昌拉垭口。<br></div> <br><div> 翻越三个垭口是丙察察最难走的一段,路窄、坡陡、弯急,炮弹坑、挫板路、雪崩、塌方、碎石坠落、悬崖交错等等险象环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最让人心惊肉跳的是通过雪墙。<br></div><div> 雪墙,顾名思义就是雪堆砌的墙。有的是因为公路上降雪所致,有的是因为雪崩。翻越雄珠拉、昌拉和益秀拉三大垭口时,都在雪墙中穿行。尤其是快到益秀拉垭口的雪墙,由于雪崩后,养路工人用推土机在雪山上推出一条路,且只能通过一辆小车的宽度,大车不能通过,我通过时路边正好停了一辆大货车,司机站在雪墙入口处望墙兴叹。<br></div><div> 随着气温的升高,雪墙开始溶化,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从下面的视频里就能看到掉落的雪块。<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上面这段视频是在车上拍摄的,前半部分能听到我和大车司机的对话,车辆在通过雪墙时,车辆雷达一直在报警,因为汽车太靠近雪墙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行车,真是冒着极大的危险。不过有一点我相信,既然路政部门让通行,说明还是有一定的安全保障的,这也是支撑我通过的勇气所在。况且丙察察是国道,全年保畅通,沿途垭口处还有救援电话,手机信号非常好,这一点极大地增加了大家的安全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心惊胆颤地通过雪墙后,大家觉得非常刺激,由于当时只有我们一辆车通过,所以又走了一次。这次胆子也大了,我们停下车纷纷拍照留念。<br></div> <div><br></div><div> 过了雪墙,行驶了一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了丙察察三个垭口中海拔最高的益秀拉垭口。</div> <div><br></div> 翻过益秀拉山口,眼前仍然是长长的U型山谷,随着海拔的降低,视野中开始出现森林植被,地势逐渐开阔起来,有了村庄也出现了农田。在桑久村上了国道G559线,公路也变成了铺装路面,颠簸了两三天,可算走上了康庄大道。<div> 过了桑久检查站,转向然乌湖方向大约3公里,就到了千年水磨岩景区。</div><div> 千年水磨岩位于察隅县城东北约12公里处,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景点,沿着一条非常不起眼的、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小路往里走,可以下到峡谷谷底。</div><div> 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之中,一条长约800米的河流从峡谷中穿过,时而万马奔腾,时而涓涓细流。千百年来,水流对岩石冲刷、磨蚀,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奇观:有像灵活的鲨鱼、有像神秘的洞窟、有像笨重的河马、有像庞大的犀牛……由于水流涨落原因,水磨岩只有在每年的10月至来年的5月才能看到。我们是5月28日来到水磨岩,有幸看见这个千年奇观。<br> 静静坐在光滑如丝的岩石上,看着高山、峭壁、碧水、奇石、水声、风声、鸟鸣,感受静谧与惬意,怡然自得如仙人,静静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div> <div><br></div><div> 从千年水磨岩行驶大约20分钟,就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察隅县并入住酒店。至此,完成了我们丙察察的穿越。</div><div><br></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29 下察隅探访僜人部落</b></h1><br></div><div><br></div><div> 察隅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是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交接的地方。西面与墨脱县接壤,南与印度、缅甸交界。</div><div> 在察隅县居住着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br></div><div>僜人。僜人俗称“僜巴人”,总计有5万多人。分布于中印交界地区,以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的林区,居住在察隅的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其历史记忆全靠口耳相传。男子一般穿无袖长衣(长达臀部以下),女子穿有袖的短上衣(仅遮胸部)和裙子,男女都用大披肩和挎包,婚姻主要是父权制下的一夫一妻制。僜人文化传统包括各类民间传说故事、民族歌舞、饮食起居、文化遗产等较为丰富。他们一生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与外界交流非常少。僜人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中,主要原因是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人数偏少也是一个原因。 </div><div> 在察隅县,僜人分布最多的是位于县城西部80多公里的下察隅镇。于是我们今天准备去下察隅镇探访僜人,早餐后我们就出发了。汽车继续行驶在219国道上,这里的路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一路基本都在加宽、翻修公路,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下察隅镇。</div><div> 到了下察隅镇,先导航去僜人部落。通过边防检查站时被告知不能随意停车和拍照,过了桑久河桥,进入边防公路。我们徘徊在崎岖的山路上,就是找不着僜人新村在哪,也找不着人打听打听。在路过一个中印自卫战的烈士陵园,也只是鸣笛向烈士致意。过了烈士陵园就没有路了,只好原路返回。在过了另一个检查站后,又回到了下察隅镇。</div><div> 我们又导航去僜人新村,期望能见到几个僜人。我们七绕八绕地来到僜人新村,村口确实写着僜人新村,只是我们开车进入村子后,没有见到一个人。也许正值农忙时节,人们都下地干活去了吧,我们只好原路返回。</div><div> 路过一个果园,准备进去买点水果,就把车停在了挂满枇杷的树下。果园的人忙忙碌碌的,有摘的,有挑选的,有包装的,各司其职。攀谈中得知,这是来自四川的一家人,承包着集体的果园,孩子们在当地成家立业了。当问起僜人,就连他们也很少见到。在买了五斤枇杷后,我们提出到果园里去拍拍照。也许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每一棵枇杷树都是硕果累累,都把树枝压弯了。看到鲜美的枇杷,不由得信手拈来,剥皮送到嘴里,那种感觉至今还念念不忘。</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果实累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也摘一个</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一个尝尝</div><div><br></div><div> 看到果树下大大小小的公鸡母鸡在悠闲地刨食,心想这种鸡肯定好吃。想起在丙中洛没有吃上土鸡,还有些不甘。看到这么多的鸡,我们有在想果园吃午饭的念头。园主说他们散养着几百只鸡,平时他们也给当地驻军或饭店送宰好的白条鸡。但今天他们没有时间,如果我们想吃就自己做。我们抓了一只七八斤的大红公鸡,才两百块钱。<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抓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剁鸡</h3><div> </div><div> 我给大家做了地道的新疆辣子鸡。我们从抓鸡、宰鸡、到摆上餐也就一个多小时,味道确实很美。<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辣子鸡</h3><div><br></div><div> 虽然我们没有探访到僜人,但饱餐了一顿美食,也不枉我们来此一遭。天黑前我们回到了察隅县城,至此,我们穿越丙察察圆满收官。</div><div><br></div><h1><b> 几点体会</b></h1><div> 李太白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现在看来李白他老人家格局太小了,如果他走一次丙察察的话,这句流芳千年的绝句也许就不复存在了。</div><div> 我曾经走过李白老人家所说的蜀道(金牛道)、也走过帕米尔高原有六百多个弯的盘龙古道和号称此生必驾G318上的七十二拐、天路十八弯,翻越加乌拉山口(远眺珠穆朗玛峰等4座超过海拔8400米以上高峰)盘山路等等,都没有丙察察的奇、特、险。况且这些路都是铺装路面,坡度较缓、转弯半径大、两侧有路边沟和防护栏,而丙察察特别是西藏段路窄、坡陡、弯急,炮弹坑、挫板路、雪崩、塌方、碎石坠落、悬崖交错等等险象环生。如果说蜀道难于上青天,那么在丙察察面前,蜀道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弟弟罢了。不信?那你自己亲自走一趟。<br></div><div> 但难归难,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我们要客观地对待而不是盲目的跟风。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体会:</div><div> 首先,因为路况复杂,道路狭窄,碎石随处可见,驾驶时需要放慢速度,注意避开深坑和尖锐的石头,以确保行车的安全。其次,不要疲劳驾驶,尽量安排好充分的休息时间,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三,合理规划路线和补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尽量提前计划好行程,以免在路上出现不必要的困扰。第四,要关注天气情况,特别是雨季,道路会更加湿滑和危险,需要格外小心。此外,高反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翻越高海拔的雪山可能会导致高反,因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不要剧烈运动,以免导致不适。总之,走丙察察需要我们谨慎万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才能更好地享受到这段旅程带来的美景与挑战。<br></div><div> 这篇游记从英国写到中国,历时两个月,今天终于完稿了。请继续关注我的走遍藏区之墨脱秘境。</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二O二四年三月十日于西安</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