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海韩湘水博园

刘颂乐

2013年上海坊间盛传,上海马桥有一座上海腐败干部陈XX的后花园,2013年5月3日我们怀着好奇心去一探究竟。 所谓后花园,其实是韩湘水博园。此处地名叫“韩仓村”,相传古代民间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此有一大片宅院。 这里毗邻黄浦江,是上海自来水的取水口。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挖,到明朝永乐年间基本形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水博园紧靠黄浦江,浩大的黄浦江也成了水博园的一部分,这种自然而巧妙的借景使水博园更显得自然而博大,也为它的主题做了更好的诠释。 上海韩湘水博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3805号,是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3000村民为保护上海饮用取水口安全而建的一个水生态园林,占地400亩,毗邻黄浦江。它是一座古桥博物馆,也是一片名木古树的保护区,更是上海难得一见的集齐水、桥、亭、台、楼、阁、树、花、草、木的古典园林。 园内有近百棵苍劲的古树。成片成林的古树,或参天高耸、或老态龙钟、或残枝新发,给人以苍劲、幽深而又充满活力的古生态画卷的感觉。 这些从江、浙、湘等地移植来的参天古树,有香樟、银杏、紫薇、金桂等。 这棵来自湖南的千年古樟为“上海第一香樟树”,主杆高十八米,胸径为2.2 米,须四个人合抱。虽然其生长已近千年,但其健康状况非常良好,在若干年之后其树冠可覆盖五百平方的地面,成为一把绿色巨伞。<br> 千年古樟也是“水博园”的镇园之宝。 三株连根的大树,有人起名为“桃园三结义”。 <div>与古树相伴的是形象生动、形态各异、取自不同地域、重达几十吨、上百吨的巨石:太湖石、三江红、钟乳石、火山石、灵璧石,让人发出鬼斧神工之叹。<br></div><div>“浦江魂”巨石重约80吨,是广西产的“水冲石”。黄浦江从春秋战国春申君时期开挖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立此碑志在传承先人不断开创、不断努力的精神:<br></div> “一帆风顺”四个大字的石帆是一块高8米、宽3米、厚0.4米、重达50余吨的巨石,矗立在江边的木船上,为江中航行的船只祝福、祈祷:<div>“石帆”是一块从广西运来的重达五十多吨的“水冲石”,因为它的形状扁而高,所以把它当作一张石头的船帆立在黄浦江边,石帆两面写着大大的“一帆风顺”意在祝愿母亲河清水长流、平平安安,祝愿来往的船顺顺风风、财源滚滚,祝愿浦江两岸的百姓安居乐业,万事顺意。<br></div> 中国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题字“饮水思源”。 “三江红亭”因亭内的三江红巨石而得名。“三江红”产于广西僮族自治区境内的红水河一带,红水河的水因含铁矿质而呈红色,滚落在河水中的岩石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浸泡而变成红色且表面十分光滑。此亭内“三江红”石重约十二吨,是中国著名足球教练徐根宝所赠。 茅草亭。 太公亭<br>“姜太公钓鱼”是世人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姜太公弃暴君纣王而去,又去诸侯姬昌那里用古怪的方式“钓鱼”以引起姬昌的注意,被姬昌封为太公,后又被提升为丞相。最后,姜太公辅佐文王、武王消灭了纣王建立了周朝。由此看,姜太公钓鱼实为钓官,而钓官又实为除暴君,这其中的智慧和正义感才是后人所应该敬佩的。 少穆亭。林则徐,晚号“俟村老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后曾出任杭嘉湖道。<br>林则徐十分重视水利,他认为“赋田於田、田资於水、故水利为农业之本”。道光四年(1824年)太湖流域大水,林则徐多次乘船考察下游入海入江水道,发现普遍淤积严重,遂作出规则,疏浚黄浦、吴淞、浏河等河道及其支流、裁弯取直,是各河道交流汇通、免於水患。<br>建此亭,以纪念其治水之功绩。 忠靖亭<br>夏元吉,明代江西德兴人。明成祖即位后成为户部尚书,卒年六十四岁,谥“忠靖“。<br>永乐元年(1403年)受命治理苏松大水,他布衣徒步,亲自踏勘,广泛听取意见,开挖范家浜(今黄浦江在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东一段),解决了太湖水系出海不畅的问题,形成了“以浦代松“的水系变化。黄浦江从此成为太湖泄洪的主要通道,并为日后上海港的建立和上海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建此亭以纪念其对黄浦江形成之功绩。 <br>“范公亭”范仲淹,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1023年至1028年范仲淹修筑了143里捍海塘,即苏北的范公堤,景佑二年(1035年)他治水苏州,疏导黄泗浦、白茅塘、下张浦等,使该地区水东南入吴淞江、东北入长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所著的《上吕相公书》、《条陈江南、浙西水利》是两篇最早谈论治理太湖水利的文献,对包括黄浦江水系在内的江南水利建设和治理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古井亭有一古井,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此地有过一片很大的宅院,这古井就是韩湘大宅中的一口水井。据传,一年大旱,周边河流干涸、百姓遭遇了严重的干旱,韩湘子得知此情后便施法术,把一碗水从他的手指间缓缓流入井口,少倾,只见白花花的水从井口喷涌而出,持续不断地流进农田,流进干的河道,方圆百里又见一片葱绿、一片生机。 韩湘水博园最吸引眼球的特色就是古桥众多,移建的明清古桥共有近 50座,单孔的,三孔的,五孔的,跨粱式的,廊桥,曲桥,每座桥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仿佛一座古桥博物馆。 醒狮桥是单孔圆拱桥,始建于明末,原桥名为“太平桥“,在抗日战争中被毁。抗战期间当地老百姓同仇敌忾,纷纷加入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抗战胜利后,当地百姓重建了“太平桥”并把桥名更改为“醒狮桥”,意在表达中国人民已经觉醒,只要有人胆敢来侵犯,中国人民就会象一头勇猛的狮子扑向敌人、消灭敌人。 醒狮桥。桥上有12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面雕刻着一头狮子。 在这一小块水域,就横跨着好几座古桥,桥桥相连。 “含碧桥”为清代拱桥。<br>据传,那个地方河水常常断流,河床露出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后来当地一个石匠翻山越岭,在一座大山后面找到了新的水源,于是他带领全村劳力开山凿壁把水引到断流的河床里,经过十几个春夏秋冬的艰苦努力,山那边的水哗哗地流进了那条河,在两岸树木的映照下,流水象翡翠一样清绿清绿的,所以,人们把那座桥叫做“含碧桥”。 香泾桥,传说中的香径桥,是清乾隆帝到这里巡游察访,当地百姓用茉莉花瓣撒满桥面,后乾隆帝闻香大悦,提名为香径桥。 龙凤桥系清朝时期的单孔石拱桥,原建于淅江某地,后迁到这里。<br>据传,一个村庄大户人家长子婚后妻子三年不育,燒香拜佛也不灵驗。某日一位云游和尚前来化缘,临走前在大门留下"积德送子"四个字。这家人想起乡里老人过小木桥時不慎掉进河里,还是建座桥吧。说来也巧,桥造好后,长子之妻就生下了龙凤胎,于是这桥也被称为龙凤桥。 龙华港桥,为单孔石拱桥。龙华港旧称百步塘,又称白婆塘,西起穆家塘与漕河泾港汇合,东经龙华镇入黄浦江,全长3.7公里,原龙华港自黄浦江进入迤西,在龙华寺东白婆桥分两支流,其中一支西流,过今龙华镇路,经蒲汇塘,过虹桥镇,西进七宝、莘庄、泗泾,抵松江,北经新泾港,可达苏州河,曾为龙华镇的形成和发展起过较大作用。<div><br><div><br></div></div> 平安桥<br> 缘通桥,是明代圆拱石桥。相传当地有一财主富甲一方,但对公益活动不热心,更不愿意出钱,故人缘不太好。自已做寿、儿子结婚、孙子满月,街坊邻里都不愿意去捧场。<br>后来他到庙里燒香拜佛,一高僧给他几个字即"缘不通,財不发,族不旺,命不福"。回到家里,他想了几夜,终于决定建一座桥,取名为"缘通桥"。桥建成后,他和乡邻关系大大改善,家族也更加兴旺发达了。 万金桥,又名“状元桥”,是明朝时期的单孔圆拱桥。相传一位读书人赶考无盘缠,在众乡亲慷慨帮助下才得以成行。后中了举人,又中了状元。几年后回到乡里要报答乡亲门,但都被拒绝了,乡亲们说“你要报答乡亲们,就建一座桥吧,乡亲们建议,让我们出行方便就抵得上万两黄金呢,于是就建了这座万金桥。 “感恩桥”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桥。相传,有一年江南发大水,一个六岁的男孩被母亲放在一个大木盆里,母亲在齐胸的水里推着他逃生,忽然,母亲脚底一滑倒在水中被大水冲走了,小男孩被漂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被人救起收养,长大后,他为了感恩母亲、感恩养父母的所有的乡亲,用了十年时间凿石建桥,并将桥取名为“感恩桥”。 “泰顺桥”为清代拱桥。<br>相传,那个地方那几年不是闹水灾就是闹干旱,风不调雨不顺,老百姓是叫苦连天。一天,一道士路过此地,见状便驻足查看,发现当地的一条河有暗流涌动,十分凶隆,于是对村里的人说要在最凶隆的地方建一座石桥镇压住这股暗流,村民听了他的话便建了这座桥。从此以后,这个地方便太平了许多,安居乐业的百姓便把这座桥叫做“泰顺桥”。 通往古井亭的咸泰桥为平桥, 韓湘桥。是上海仅次于朱家角放生桥的五孔古石桥。韓湘桥紧邻黄浦江上游取水口,属韩仓村。 <div>“明月桥”属清代圆拱石桥。<br><br> 相传,那个地方一年到头看不到月亮,原来一条黑龙整天在河里兴风作浪,一到夜里便乌云密布。后来,有一个青年练就一身好武艺,能潜入水中,也能在水上行走,他决心除掉这条恶龙,让乡亲们重见明月。一天,他带着两把利剑潜入水底,把正在兴风作浪的黑龙砍成八段,让它永世不得复活。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勇士,庆祝重见光明,便把原来的桥改名为“明月桥”。<br></div> 楊树浦桥。杨树浦是上海市区流入黄浦江的主要河道,南比黄浦江、北连走马塘,全长5.6公里。50年代、60年代曾多次挖泥疏浚,以恢复其运输垃圾、粪便。<br> 杨树浦之名始见于清朝康熙年间所刊之《古今图书集成》,清乾隆年间`,迎祥口堵塞,船舶改由杨树浦经周塘浜至引祥港镇。<br><div><br></div> 淀山湖桥~三孔石拱桥。淀山湖位于青浦西部,与江苏省吴江、昆山毗邻,属太湖水系。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天然湖泊,是黄浦江最主要的源流。<div>蓄水量约1.1亿立方米。淀山湖上游接吴江地区来水,经急水港、大米厍、白石帆等24条河港汊入湖,以急水港为主流;下游出水河道经拦路港东西泖河、斜塘,下泄入黄浦江。<br></div> 大禹桥~单孔梁式平桥。 迨吉桥,为三孔梁式平桥。 外婆桥。是清朝时期的单孔石拱桥,外以青砖装饰。相传此桥是一富商修造,他小时候居住在外婆家,外婆家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故而取名外婆桥。 明代 丰泽桥 “环秀桥”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桥,原建于浙江,因高速公路建设而被移到此园异地保护。<br>“环秀桥”因河道成环形而得名,而河道为何成环形,这里有一个故事。相传,在环秀桥一带居住的是战乱时从北方迁徒到这里的村民,在遭到当地村民袭击之后,便在四周挖河道以形成一道屏障,“环秀桥”是他们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凤凰桥,明代古石桥。相传,建造时桥面石板总不合密缝……后有一天傍晚,一只凤凰飞落于桥面展翅旋转,然后飞去。第二天,整个桥面严丝密缝,风凰桥的传说由此传开了。 双福桥,为明清时期的跨樑式平桥。<div>相传,浙江山区的一个村落里,有一个寡妇,早年丧夫,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成家。她虽然很艰难,但总是接济比她还苦的人,所以在当地有极好的人缘和口碑。儿子、孙子在她的教育下也非常争气,后来一个孙子做了官,要为她造新居,但她却把银子去造了座桥,让乡亲们同享儿孙之福。因为她的儿子、孙子都很孝顺,所以乡亲们就把这座桥叫做“双福桥“。<br></div> 双桥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拱桥。相传,此桥原建于江南一官宦人家的私家花园内,原名叫“赏月桥”,它的特点是桥面比桥梯宽,形成一个四周有石栏相围的平台。有一年,这家已进门多年而未生子的长孙媳妇终于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双胞胎男童,让这官宦人家欣喜不已,为了已示庆祝和纪念这多子多福的喜事,于是把“赏月桥”改成了“双桥”。 “益民桥”是民国时期建于马桥本地的跨梁式平桥,长约十五米。据传,当地一富家子弟赴国外留学归来,其父母见儿子学成返乡、光宗耀祖,决定大办酒席、宴请乡邻。儿子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与其办酒席还不如建一座桥,方便乡亲们出行,酒肉吃下肚就没了,而桥可以一直保存下来让乡亲们从中受益。其父母觉得有理,于是就建了这座桥,并题名为“益民桥”。 “迎春桥”。它是为纪念一个叫迎春的姑娘而建立的。<br> 据传,迎春家世代为医,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迎春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慧,对医道也颇有造诣,而且迎春生来一副好心肠,每当穷人来看病,她总央求父亲少收或不收钱,有时父亲太忙出不了诊,她总是自告奋勇,而且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有一次,她上山采药不慎掉下山崖而亡,乡亲们悲痛万分,遂建桥以纪念她。 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让人们在游园中仿佛与历史相伴,与古人同行。 最精彩的是廊桥,公园靠近黄浦江一侧,集中建筑了一些廊桥,连成一线。水中倒影晃晃悠悠的,远远望去,景观十分别致。<div>廊桥这种特殊的建桥式样,突破了过河这单一功能,赋予了人们遮阳、躲雨、避风、乘凉、歇脚等多种用途,也成为歇脚观景、聚会聊天的好去处。据介绍,贵州兴义、浙江泰顺的廊桥最为出名。<br></div> 眼前所见的这组韩湘水博园“古韵廊桥”,是江南古建筑与廊桥结合融会的产物,它既有廊桥的韵味和功能,又有江南水乡的特质与神采,让人身处江南园林又恍若亲临异地他乡,感觉十分微妙 古戏台<br> 韩湘古戏台原建于清朝末年,后因战乱损毁。2003年“韩湘水博园”建园之时,根据老人的回忆逐将古戏台复原重建,但考虑到“水博园”是以水文化、水趣为内涵的,故将古戏台从地面移到水中,使其与廊桥相接,与湖水相连,演戏时,演员可以从廊桥处拾级登台,观众也可泛舟湖中或在韩湘桥上观看,使演出多了几分灵动、几分水趣。 整个古生态园区湖水与古桥相亲、古桥与亭台相连、亭台与古树相依、古树与花草相伴,一片古朴、和谐、充满野趣的园林风光。 贵州苑是由贵州苗家吊脚楼、盆景园和亲水平台组成的,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建筑风格,此座吊脚楼是从贵州山区一大户人家移至“韩湘水博园”的,全木结构,有近百年历史。 贵州苑的盆景有紫薇、火棘、银杏等三十多个名贵品种,树龄最长的约有八百多年,依然生长茂盛、生机勃勃。 <div>吟春阁</div> 亲水平台可作休闲、品茶,也可用作观赏荷花和聚会、演出,环境十分优美。 整个古生态园区湖水与古桥相亲、古桥与亭台相连、亭台与古树相依、古树与花草相伴,一派古朴、和谐、充满野趣的园林风光。 园区内长廊、小桥流水间的亭台都以灰砖黑瓦登场,朱红的雕花木格门窗、青砖铺设的地面,彰显着传统建筑的精彩: 游人休息的木质水槽天井。 “浦江书院”座落在“韩湘水博园”内,“韩湘桥”下,它临江而立,隐古木之中,傍绿水之间,得自然生态之灵性,感八仙传说之仙气,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中华美德为已任,以道会友。国学讲座、书画展示、茶艺表演、谈经论道无不精彩纷呈。 浦江长廊 马桥人做了件好事,水博园的建设,保护了上海饮水源、保护了上海母亲河、展示了黄浦江历史、文化和马桥文化,保护古树、古桥、古建筑,给上海市民建了个休闲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