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悉达多》有感

行者

<p class="ql-block">《悉达多》经典语录</p><p class="ql-block">1.他们的周身回旋着一种宁静的激情,一种不惜一切的奉献,一种残酷的自我弃绝。</p><p class="ql-block">2.他那因瘦削而变大的眼睛中闪耀着灼热的幻梦。</p><p class="ql-block">3.悉达多只有一个惟一的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在空寂的心灵中寻得安宁。在抹除了自我的思维中等候奇迹——这就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那终极之物必然会觉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层存在,那伟大的秘密。(以为忽视自我的一切需求,心灵就能安宁,内心的自我就会觉醒。)</p><p class="ql-block">4.悉达多的灵魂死去,腐朽,归于尘土而重又复活,体验了生命轮回的阴郁魔力。他像一个猎人,他带着新的渴望寻觅逃脱生命轮回的某一缺口,在这一缺口中,一切因果都已终结,毫无痛苦的永恒亦从此开始。他扼杀自己的感官,他除灭自己的记忆,他逃脱出自我并融于世上万千形态之中。他是动物,是尸体,是岩石,是木,是水,而每次他都再度清醒,在日光下,在月华中,他又成为自我,再次投入生命的轮回,再次感到渴望的躁动。征服了旧的渴望,又会感到新的渴望。(始终得不到内心的安宁,痛苦于生命苦难的轮回。)</p><p class="ql-block">5.悉达多从三位沙门处学到了很多:他学会了许多摒弃自我的法门。沿着弃绝自我之路,他经受了痛苦,经历了自觉的受难并征服苦难,经历了饥饿、干渴与疲惫。沿着弃绝自我之路,他冥想,入定,抛却一切心识之相。他尝试了种种不同的修行之路,他千万次抛弃自我,连日沉浸于虚空无我之境。然而尽管所有这些修行使他远离自我,最终却仍旧引导他回到自我,尽管悉达多千万次地逃离自我,宅于虚无,宅于动物或岩石,但回归却总是无可避免。在无可挽回的回归时刻,他在阳光下,在月华里,在阴影中,或在雨中再度发现自己,再度成为自我和悉达多,再度感受生命循环的繁重折磨。(如果认为人生是来受苦的,你会发现,这一生都在受各种苦难的折磨。)</p><p class="ql-block">6.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悉达多开始主动思考,自己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是对的吗?这样真的就能做到内心的安宁?)</p><p class="ql-block">7.在正确的路途上?我们是否在接近智慧?我们是否在趋于救赎?抑或是我们只是在原地兜圈?——而我们原本的目标却是逃离轮回。</p><p class="ql-block">8.于是悉达多道:“他已经六十高龄而仍未证得涅槃去除一切执著的解脱状态,圆满与极乐。他会这样一直到七十岁,然后八十岁;而你我也将如他一样老朽却仍在无休止地修行、斋戒与冥想,但我们无缘证得涅槃,无论我们自己还是那位长者都不能。侨文达,我相信所有沙门中甚至不会有一人能够证得涅槃。我们只找到一点安慰,找到一些麻醉,我们只学会一些把戏来欺骗自己,但那件最根本的大事——道中之道——我们没有找到。”(他悟到沙门中的一位最年长沙门,通过修行、斋戒与冥想不能达到涅槃,认为这条苦行僧一样的追求方式,不能逃脱生命的轮回。)</p><p class="ql-block">9.悉达多以一种满含悲哀与嘲弄的语调,半是惆怅、半是调侃地轻声道:“侨文达,不久之后,你的朋友就会离开这条曾与你一同走过漫长征程的沙门之路。我苦于渴望的煎熬,侨文达,而在这漫长之路上,我的渴望并未丝毫减少。我一直在渴求知识,我一直充满了疑惑。年复一年,我求教于婆罗门的智者们,年复一年,我求教于神圣的《吠陀》经典。很有可能,侨文达,即使我去求教于犀牛或黑猩猩也会同样有用、同样明智也同样有益。我耗费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明白: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我相信,万物之中并不存在被我们称之为‘学习’的事物。我的朋友,世上只存在一种知识,即阿特曼,它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而我已开始相信,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莫过于求知之渴,莫过于学习之路。”</p><p class="ql-block">10.正如一个国度遭受瘟疫的蹂躏时,就会有这样的传言:一位智慧博学的人出现了,他的言语与气息就足以治愈患者;而这种消息会传遍全国,人们都纷纷议论;许多人深信不疑,许多人则心存疑惑,而又会有许多人立即上路去寻找这位智者和施恩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有关那位释迦族智者的传闻,有关佛陀乔答摩的福音般的讯息传遍了全国。信徒们宣称他具足无比的智慧:他忆起了自己的前生,他已证得涅槃并永不堕轮回,不再投入阴郁无常的现象之流。关于他有许多奇妙的不可思议的传说:他曾示现神迹,他降服了魔鬼,他曾与众天神交谈。而他的敌人和怀疑者却说这个乔答摩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骗子:他奢侈度日,鄙弃献祭;他不学无术,对修行与禁欲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11.有关佛陀的传闻令人神往,散发着极大的诱惑力。这世界令人厌倦,生命之路艰难,而此时却似乎出现了一掬希望之泉,似乎传来了一种新的讯息:温暖而令人感到慰藉,充满了美好的承诺。到处都是有关佛陀的传闻,全印度的青年人都在倾听,并感到一种期待,一种希望。无论城镇还是村落,任何一个朝圣者或陌生人,只要他带来世尊释迦牟尼的消息,都会受到婆罗门子孙的欢迎。</p><p class="ql-block">12.缓缓的,一点一滴,每一点滴都载满希望,每一点滴都载满疑惑。</p><p class="ql-block">13.佛陀谦然地走自己的路,陷入沉思之中。他平和的表情既非欢喜,亦非忧伤。他仿佛从内心发出温和的微笑。他静静地、安祥地走着,带着一种隐隐的微笑,仿佛一个健康的孩童。他身着僧袍,正如其他的僧侣一样有条不紊地行进着;然而他的面容,他的步态,他安祥的俯视的目光,他安祥的低垂的手臂,以至他的每一根手指都显示着宁静,显示着圆满,无所依循,无所寻求,映射出一种永恒的光明,一种无止息的平安,一种无懈可击的宁静。</p><p class="ql-block">14.他的声音明亮而平和,在众多的听者的上方盘旋——如光之运行,如夜之星辰。</p><p class="ql-block">15.他深沉地冥想,直到完全沉入那种深潭般感觉的最底处,直到他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因为在他看来,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就意味着思想,而只有通过思想,感觉才成为知识并且不会失去,而是变得真实,其内在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16.我欲求摧毁自我、摆脱自我以便在自我未知的最深层发现万相的核心,即阿特曼、生命、神灵或绝对终极之物。而正因为如此,我却一路丢失了自我。(像不像那个不满已有状态,不断否定自己,反而从别人身上寻找自己影子,直到丢失自我的你。)</p><p class="ql-block">17.随即他迈步向前,这次则快步疾行,好像一个人终于知道了自身的使命。(他从佛陀的身上,悟到了一种独特的求道方式——感知自我,才能超越自我,得到佛陀一样内心的安宁与圆满。)</p><p class="ql-block">18.他举目四望,仿佛初次见到这个世界。这世界美丽而斑斓,奇特而神秘。瞧!那儿是金黄,那儿是湛蓝,那儿又是碧绿。漫流的天空与河流,高耸的森林和山峦,一切都如此美好,如此神秘,如此诱人,而在所有这一切之中,他,觉醒的悉达多,正走在通向自我的道路上。有这一切,所有这些金黄与湛蓝,河流与树木,第一次映入悉达多的眼帘。那不再是魔罗又作“魔”,指妨害修行者的一切魔类。魅惑迷人的幻术,不再是玛耶虚幻女神。虚无缥缈的面纱,也不再是世界万象毫无意义的偶然世相。尽管这一切为那些追求圆融统一、轻视个别差异的思想高深的婆罗门贵族所鄙弃,而河流毕竟就是河流。假如悉达多中的惟一与神性隐秘地居于湛蓝或河流之中,那么金黄与湛蓝、天空与森林,以及站在这里的悉达多的存在本身也正是天意,正是神的安排。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p><p class="ql-block">19.我将向自我学习,以自我为师;我将从自我证得悉达多的秘密。</p><p class="ql-block">20.光明与阴影穿流在他的眼里,月亮与星辰运移在他的心中。(他进入了俗世,要体验这人生百味,这就是他后来的求道之路。像不像一个人通过各种努力,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的那种目标,最终发现随波逐流,也好玩的很。体验人生,才能真正看透人生,得到无欲无求的内心圆满。)</p><p class="ql-block">21.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颗石子,它会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的路线。悉达多有了目标时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22.世俗的事务就像一颗沉向水底的石子,他无需行动,他也无需激动,他只是被牵引并且任凭自己的沉落。他只为自己的目标所牵引,他不允许任何扰乱自己目标的东西进入他的灵魂。</p><p class="ql-block">23.有时他会听见自己心中有一个濒临熄灭的轻柔声音在静静地提醒他,在静静地抱怨;这声音如此细微以至于极难觉察。</p><p class="ql-block">24.你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我也会这样做。极少人具备这种能力,然而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p><p class="ql-block">25.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p><p class="ql-block">26.他曾一度体验到那种崇高辉煌的觉醒,那种敏感的期待,那种抛却一切导师与教义而独立天地的豪情,那种倾听自心神圣之音的急切愿望。</p><p class="ql-block">27.那种在他自心中曾一度亲近并高声欢唱的惟一之泉源现在则仅仅在远方轻轻私语。(他太过于沉迷俗世,再一次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28.他保存了其中的某些东西,而另外的部分则由于弃置不用而湮灭蒙尘。正如陶匠的旋轮,一经开动便会持续旋转很久,然后则渐趋缓慢并最终停息下来,悉达多灵魂中的禁欲之轮,思维之轮以及辨识之轮也如此转动了许久,它仍旧在转动,不过已变得缓慢而犹豫,几乎陷于停顿。渐渐地,就像湿气侵入已然垂死的树干,缓缓地充斥其中并使其腐朽;尘俗与怠惰也如此深入了悉达多的灵魂,缓缓地充满其中,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而倦怠,沉入了昏睡。但在另一方面,他的感官却变得更为醒觉,它们学会了许多,体验了许多。</p><p class="ql-block">29.慢慢地,富人们灵魂中特有的病症浸染了他。</p><p class="ql-block">30.像一层纱幕,像一层薄雾,一种心灵的厌倦在悉达多身上沉积下来——一天又一天地更加浓厚,一月又一月地更加灰暗,一年又一年地更加沉重。正如一件新衣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破旧,失去了往日鲜艳的颜色,变得肮脏起皱,缝边已经绽开,而且到处都出现了磨损而易破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31.伽摩拉美丽的脸庞上已出现了倦怠的神情——那种沿着没有任何快乐前景的漫漫长路艰难跋涉而产生的倦怠,渐渐逼近的枯萎,以及那种潜伏的、尚无人言及的、也许是尚未意识到的恐惧——对生命之秋的恐惧,对暮年的恐惧,对死的恐惧。他叹息着离开了伽摩拉,心中充满痛楚和隐秘的恐惧。</p><p class="ql-block">32.悉达多的心中充满了难言的痛苦,他觉得自己再也不堪忍受。从他心底涌起的那种恶心欲呕的感觉完全湮没了他,就像已酸腐的酒,或像那种过分甜腻和俗浅的音乐,也像那些舞娘过分甜腻的媚笑以及她们的头发和乳房飘出的过分甜腻的香气。但更主要的是他对自己感到恶心,他厌恶自己。</p><p class="ql-block">33.就在同一瞬间,悉达多大惊失色,感觉自己的心在绞痛,仿佛他已经把自己身上的所有善良和有价值的东西都随这只死鸟一同抛弃。</p><p class="ql-block">34.一条大路已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已被特别召唤去循路前行,诸神在等待着你。</p><p class="ql-block">35.一切目标都已磨灭,剩下的只是一种深切而痛苦的渴望:渴望彻底摆脱这场昏乱的迷梦,渴望呕出这已经酸腐不堪的酒,渴望结束这令人心酸的苦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36.悉达多的儿子并未带给他丝毫快乐和安宁,而只是增加了他的烦恼和悲伤。可他爱自己的儿子,他宁愿承受自己的爱所导致的烦恼和悲伤,而不愿接受没有孩子的快乐和幸福。</p><p class="ql-block">37.他不再追求实在,不再企图在这现象世界的另一边追求自己的目标。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与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p> <p class="ql-block">悉达多这本书的简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是由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该书的副标题为“一首印度的诗”,反映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中对精神和宗教的探索。悉达多出生在高贵的婆罗门之家,外貌俊美且具有极高的智力。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和理解的渴望,以及与之相伴的痛苦和困惑。</p><p class="ql-block">小说的主线是悉达多从一个高傲的婆罗门之子转变为寻求精神自由的流浪者,再到最终实现精神觉醒的过程。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人物和经历,如聆听佛陀乔答摩的教义、与名妓伽摩拉的关系以及作为一名富商的生活,都是他探求真理的一部分。悉达多在外在世界中的经历使他意识到物质生活的虚无和无常,从而激发了他对内心和平与永恒价值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在《悉达多》中,黑塞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的个人成长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还通过悉达多的人生旅程探讨了个人如何面对有限生命中的无限追求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永恒的人生境界。小说的主题涉及人类对自我意识的追求、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索。</p><p class="ql-block">此外,《悉达多》也被视为黑塞对当时德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反应,特别是在19世纪末的德国,他生活在一种充满浮华、功利和物欲的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悉达多》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试图探索人生的真谛和内心的平静,并对现代社会中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p> <p class="ql-block">思考:活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极尽奢靡的物质享受,还是心无旁骛的修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经历所经历的一切,接纳所接纳的一切,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求内心平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