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隶属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甪直古镇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主要的景点有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江南文化园等。</p> <p class="ql-block"> 甪端 ,是一种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寄寓了中国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中心为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三条主河道的交汇处,另外多条支河错综复杂,如密网般纵横交错,造就了甪直的河、桥、水巷丰富的独特局面。</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的街道分为两类,沿河并行为街,河西、河北为上塘街,河南、河东为下塘街,多为商用房和居住地,一般街面宽2.5—5米。与河垂直为弄(巷),一般宽约1—3米,最悠远的巷子长达150米,里弄内的房屋有3进、5进、6进,最深的还有7进。也有仅容一人通过的备弄,是居住街坊之间的分隔。街巷都以石板或弹石铺成,流水通畅,雨停路干。两旁或商铺林立,或粉墙黛瓦。</p> <p class="ql-block"> 中国十大面点之一的“奥灶面”起源于江苏昆山,关于“奥灶”二字,历来众说纷纭。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在玉峰山下有一家小面食铺,店主是名女子,名叫颜陈氏。她悉心经营,取南北面食之长,制作出一种面白、汤红的红油面。由于色香味俱佳,因而深受过往食客的喜爱,生意兴隆而驰誉古城昆山全县。然而,有些同行为了竞争,便中伤其经营的红油面是“懊糟面”(即邋遢之意)。尽管如此,小面铺的红油面因其货真价实,依然受顾客青睐。一天,店铺来了一位书生,吃面时,他提出建议:干脆取“懊糟”之谐音,用“奥灶”两字为招牌,经营这一独特的风味。这样,经书生和其他食客的广泛传播,“奥灶面”美食享誉四方,很快成为江南的著名小吃。</p> <p class="ql-block"> 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它地处甪直古镇南大门,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p> <p class="ql-block"> 众安桥,俗称麻皮桥,位于甪直镇中市街腊烛弄口,东西走向,跨中市河。该桥建于明代,清顺治年间,顾茂林倡募重修,道光十三年又修。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15.53米,中宽1.7米,高3.2米,跨径4.95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3块,长5.8米,最宽的为0.56米。桥梁石两侧阳刻众安桥桥名和回纹边图案,有长系石2根。东引桥长4米,踏步11级,桥堍宽2.1米;西引桥长6.14米,踏步11级,桥堍宽2.25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p> <p class="ql-block"> 香花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在永宁桥西边,横跨西汇河。“香花桥”原是一个充满佛教色彩的桥名。据说,西方极乐世界有曼陀罗花,只有多福多寿的人才能得到这种花,只有勤修善根的人才能闻到这种花香。之所以叫“香花桥”,或许就是为了让人过桥时能感受到自己离“佛”很近吧。</p><p class="ql-block"> 香花桥建于清乾隆之前。现在看到的香花桥是20世纪80年代配合河道疏浚而重建的。这座单孔石拱桥长10米,桥间有8根望柱。居中的四根望柱上各雕着一头蹲坐着的栩栩如生的小狮子,给桥增添了几许灵动之气。如果有缘人能从“小巧玲珑”的狮子看到香花桥后面香火鼎盛的大气象,则意趣又入一境界。</p> <p class="ql-block">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后逐渐成为无锡苏州风味小吃之一。外层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注入面浆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馅心,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糖猪油丁和红、绿瓜丝、瓜子仁和芝麻等等,盖上撒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热食尤佳。由于用了似梅花、海棠花形的模子,作出这样的美人胚子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刚出炉的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上面还要加上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一朵朵花儿才完全的绽放开来。所以说吃海棠糕是一个乐趣,看店里的师傅 做海棠糕又有另外一番趣味。</p> <p class="ql-block"> 江南文化园位于甪直古镇东南,与古镇紧密相连,占地面积150多亩,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典式园林。江南水乡文化园建有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甪直历史文物馆"、"盛唐甫里街"、"甫里书院"、"休闲水街"、"演艺工场"、"中心园林区"、"古戏台"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 来到甪直古镇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完全钻钱眼里啦😋😇😋😇😋😇</p> <p class="ql-block"> 锦溪镇,东邻上海,西接苏州,位于昆山市的西南,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江南水乡风貌,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这一切在锦溪的一隅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锦溪古镇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禅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莲池禅院"中心的圆通宝殿。</p> <p class="ql-block"> 锦溪作为水乡古镇,桥自然不会少,其中古莲桥最为引人注目,位于古镇入口处,是一座超长的景观廊桥。独立在五保湖中央,亭子是古典的飞檐造型,连着长长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 普庆桥,俗称俞家桥,花岗石单孔全环形石拱桥,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清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桥长18.7米,高4.1米,跨度6.6米,桥面宽3.1米,桥柱有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湧接澄湖。”该桥亦为锦溪保存最完整之古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 众安桥,俗称“牌楼桥",系花岗石单孔平桥,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清道光年间重造。是锦溪镇保存较好的古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镇里有个邮政局,叫陈墓邮局。锦溪这么美好的地方,曾经有个听起来怪怪的名字,叫陈墓,据说跟宋孝宗的陈妃有关,她生前特别喜欢锦溪,死后就水葬于锦溪。陈墓邮局成立于清末,如今布置得很文艺,可以寄明信片,寄给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也可以坐在邮递员同志的自行车后面,回忆一下上个世纪的简单时光。</p> <p class="ql-block"> 张省是一位蛮有名的画家,刘海粟先生的关门弟子,展馆里展出的就是他的一系列作品,有国画,素描,雕塑等。二层小楼上上下下都陈列着画家张省从七十年代至新世纪的美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十眼桥,俗称“小宝带桥”,系花岗石多孔平板桥,由一孔较高的平板与九孔低平板桥连接而成,桥全长52m,高3.1m,桥宽2.7m,中孔跨度3.5m,造型优美。该桥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后又几经修缮;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里和桥,寓邻里和睦之意,俗称“南塘桥”,又称“南观音桥”,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南北走向,跨南市河上,桥长22.4米,宽3.1米,净跨9米,矢高4.8米,单孔拱桥。桥体用花岗岩和石灰石相间砌成,桥栏为青石,拱圈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里和桥是锦溪古石桥中年代最悠久、跨度最大的石桥。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