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转变成为一次祷告的行为(读书笔记)

毛歌

<p class="ql-block">  “我不断地得到伦勃朗和勃鲁盖尔的启迪,受到耶罗尼米斯·博斯、多雷和透纳的启迪。这不是说他们在某个确切的方向上影响我的作品,而是说,他们是我的模范,激发了我的灵感,重新确认了我对于图像之力量的信念——图像可以使我们感动与欢欣。他们向我展示出我还有多远的路程要走,还有多少可能性。自从首次游历威尼斯与佛罗伦萨,我就深深沉醉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波提切利、贝里尼、达芬奇和其他人。他们的作品宁静、克制,然而每张脸庞、每幅风景都保有这样一种激情。在波提切利的画作之中,每块鹅卵石、每片树叶都以宗教式的虔诚予以表达。当他对每一块石头投下深切的关注时,有崇敬孕育其中,这使绘画本身转变成为一种礼拜的形式,一次祷告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允许我一开始就引述艾伦-李这样长的一段话。很多人都看过《指环王》,买来很好的版本,里面有很多插图。艾伦-李就是世界有名的插图师,后来的电影《指环王》,导演甚至觉得如果不依赖于艾伦的插图,就会失去导演整部作品的热情。艾伦-李和伦勃朗的关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注意,我想引发的是,正是从传统的伟大的艺术家的生命中,后来的艺术家才得以获得灵感并且朝前发展。梵高景仰伦勃朗,景仰米勒,无数次站在《晚祷》这幅作品面前,我相信,激发梵高心灵世界的东西,不仅仅是来自于他的牧师家庭的背景,以及他自己短暂的牧师生涯,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宗教情怀。玛丽莲 罗宾逊说过:“在我看来,任何富有同情心和洞察力的作品都可能符合宗教的所有教义,不管作者是否有意将其宗教化。”这是我立论的出发点,——不再强调梵高的牧师背景,而是从基本的同情心来发现梵高令人震惊的宗教情怀。梵高在画作中描绘旷工,描绘吃土豆的人,描绘那些始终散发幽暗光芒的生命,一脉相承于伦勃朗的明暗艺术,成为了揭示生命和事物内在特征的符号,而不是手段。正如太阳的光芒和一棵大叶榕树的浓荫,其温暖的摇曳形式,本身就是能量,就是生命。我无数次想象自己隐身于某一根枝条后面,随着太阳刻蚀时间的进度而发生略微的变化,不被肉眼所注视的细微末节,恰好为时间做了最好的解释。存在因此而具体。《小王子》里面有一句话,令无数人黯然泪下:有些事情只有心灵才可以看见。于是,我们便把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用眼睛看,一种用心灵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的生命艺术世界,是宗教的,是宗教情怀的。因为他赋予色彩以悲悯的内涵,他甚至在描述一棵树苗的根的时候,都会赋予深切的同情。仅仅凭借同情心,就可以面对梵高。事实就是这样单纯,而不是关乎印象主义,不是关乎技法、或者成为艺术家的某些条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里论述康斯坦布尔的时候,其隐约的复古情怀来自于两者都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抒发关于大地的情感,并非口头上的几句话,而是生命力,徐缓的韵律和清浅的河滩,足够解释生活的态度。梵高一再在信件中提到“同情心”,一再表达悲悯的心灵世界。除非我们懂得这一点,否则,要解释梵高的宗教情怀就会困难重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当代艺术家最大的挑战是:深切的关怀和深邃的悲悯,是不是可以成为自己艺术生命的唯一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