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亚青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阿察镇南面的昌台大草原上,属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2012年6月的川西党岭之行,我们于途中邂逅一位女子“独行侠”,四川电视台的小王,小王对我们说,白玉县的亚青寺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你们应该去那里看看,于是有了两年后我们这一次的亚青寺之行。</p> <p class="ql-block">▲7月6日一早,我们从雀儿山西坡的德格县出发,沿色曲左岸的317国道一路南下,来到金沙江畔。此时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正处于雨季,浩瀚的江水自北而来,承载着雀儿山清澈冰雪融水的色曲在此汇入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两河汇流处泾渭分明,对面隐约可见崖壁上凿刻有“西藏”二字的一个小山包提示着江对岸就是西藏地界了。</p> <p class="ql-block">▲对岸是西藏昌都市江达县的岗托村,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就在这里渡过金沙江挺进西藏的。</p> <p class="ql-block">▲车子沿着金沙江左岸的317国道继续南下。</p> <p class="ql-block">▲很快就抵达岗托大桥渡口。岗托是317国道连接四川和西藏的重要交通节点,渡口一段矗立着两座大桥,位于上游的一座是早些年修建的石拱桥,今天已基本不用了,下游的一座是近年新建的钢精混凝土大桥,是现在317国道的过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借此机会,不妨也来一次“西藏行”。尽兴使然,干脆弃车徒步过桥去对岸一游。过桥北上不远来到西藏地界的岗托渡口旧址,这是当年把关渡口的碉楼遗址,保存的很好,往北江面上是已经停用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碉楼边南望刚刚走过来的岗托新大桥。</p> <p class="ql-block">▲回程,在新桥上北望金沙江,西藏一侧的碉楼与跨江旧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在新桥上南望金沙江,左四川,右西藏。这一带江面海拔3040米,右岸高耸的群峰海拔在4700~5060米之间 ,垂直差达2000米上下。</p> <p class="ql-block">▲回到金沙江东岸四川地界,告别317国道继续上路,车子沿金沙江左岸215国道南下前往白玉县,江对岸西藏一侧黄灿灿的垄田告示着那里的青稞麦已经成熟了。</p> <p class="ql-block">▲沿江风光。</p> <p class="ql-block">▲来到白玉县河坡乡赠曲(左)与金沙江(右)的交汇处。赠曲是白玉县境除金沙江外最大的河流,我们这次要去的目的地亚青寺就位于赠曲的上游,那一段河流的名称叫做昌曲。车子跨过赠曲大桥,沿金沙江继续下行。</p> <p class="ql-block">▲过了赠曲大桥,金沙江峡谷变得更加狭窄陡峻。</p> <p class="ql-block">▲天下着小雨。</p> <p class="ql-block">▲江水漫涨。</p> <p class="ql-block">▲回望上游。</p> <p class="ql-block">▲对岸西藏一侧的山峦。</p> <p class="ql-block">▲雨季行车,道上时有落石跌落,除了时刻保持警惕小心驾驶,剩下的就靠运气了。</p> <p class="ql-block">▲行至金沙乡,道路左拐与金沙江告别,沿一条叫做欧曲的溪流逆行东去白玉县城方向。</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抵达白玉县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玉县位于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东岸,地处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段,面积10591平方公里,县城海拔3050米。</span>白玉,一个看似汉语的地名实为藏语音译,“白”藏语意为吉祥盛德,“玉”指地域,也就是吉祥盛德的地方之意。无论怎么理解,当你来过白玉后就会发现白玉确实是一个美丽而吉祥之地。</p> <p class="ql-block">▲白玉县城。</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自湖南湘西出发,入贵州进云南,在丽江石鼓镇渡金沙江入中甸(今香格里拉),从中甸再渡过金沙江入四川得荣县一路北上,1936年6月于巴塘县翻越海拔4903米的藏巴拉雪山来到白玉县。红军在白玉县前后滞留时间长达17天,在当地藏民和僧侣的支助下得到很好的休整。藏巴拉雪山是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高山,白玉县则是整个红军长征抵达的最西线。</p> <p class="ql-block">▲过白玉县城,车子沿215国道并甘白路前往亚青寺,县城距亚青寺尚有130公里的路程。途中于绒盖乡与215国道分道,沿甘白路继续东上。</p> <p class="ql-block">▲沿途风光。</p> <p class="ql-block">▲森林、溪流、绿茵、村庄,绮丽的风光让我们多次停车驻足。</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众僧人引起我们的好奇,便下车打探。</p> <p class="ql-block">▲搭建帐篷,像是有组织的“郊游”,经沟通得知她们是来自白玉寺的觉姆。“觉姆”是藏语对女性出家人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寺院组织的一次外出活动。</p> <p class="ql-block">▲活动有序展开,有学习舞蹈的。</p> <p class="ql-block">▲有打羽毛球的。</p> <p class="ql-block">▲有玩耍篮球的。应该是初次接触,动作难免有些笨拙。</p> <p class="ql-block">▲智能手机也上手了。</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变,寺庙与僧侣们也在“与时俱进”。</p> <p class="ql-block">▲离开觉姆们的“旅游营地”,车子开始翻山向高海拔地带行进。</p> <p class="ql-block">▲群山延绵,钻出沟壑森林,车子爬上海拔更高的昌台大草原腹地,这里属于横断山脉最宽大的沙鲁里山脉的西坡地带。</p> <p class="ql-block">▲亚青寺就在前方。</p> <p class="ql-block">▲亚青寺北坡上巨大的莲花生大士座像。</p> <p class="ql-block">▲找到下榻的客栈,放下行李,前往天葬台所在的山岗。</p> <p class="ql-block">▲天葬台位于亚青寺迤北的山岗上,四周围栏环护,简洁的白色建筑与延绵的青山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漫山遍野的绿茵与鲜花构成了一幅隽美而浪漫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三三两两结伴的觉姆或携家出游的藏民陶醉其间。</p> <p class="ql-block">▲还有我们身后坡地上一群静候的秃鹫。</p> <p class="ql-block">▲它们是藏民心中的神鸟。</p> <p class="ql-block">▲秃鹫属一种大型鹰科猛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通常情况下秃鹫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极少捕食活体动物,故秃鹫的抓捕和飞翔能力在退化,而让人想不到的是秃鹫的寿命竟长达六十多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繁殖能力低,今天秃鹫的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由于秃鹫的食性,客观上为大自然清除了大量的腐烂尸体,起到了防止疾病传播的作用。藏区老百姓认为秃鹫不捕食小动物,也从没见到过秃鹫的尸体,故视其为吉祥神鸟。</p> <p class="ql-block">▲这些“神鸟”有时候会几只彼此展开翅膀埋头聚拢在一起,像是在“开会”或“商讨”着什么,令人叹奇。</p> <p class="ql-block">▲与几位小觉姆合影。</p> <p class="ql-block">▲呵呵,显得有些腼腆。</p> <p class="ql-block">▲不好一意系啦,再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还是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看看照片中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把自己给笑翻了。</p> <p class="ql-block">▲此刻,秃鹫向天葬台方向聚集。</p> <p class="ql-block">▲提示着天葬要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各处的秃鹫向天葬台上方的山岗聚拢。</p> <p class="ql-block">▲扑向天葬台。</p> <p class="ql-block">▲天葬师来了,念经的喇嘛来了,逝者的家人也都来了,人们祈祷、祝愿并为逝去的亲人送上最后一程。</p> <p class="ql-block">▲天葬是藏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其论理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人的灵魂与躯体的分离,而天葬是实现人的灵魂异次空间转化的途径。逝者的“皮囊”喂食天神之使兀鹫,即是实现灵魂升天的需要,也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p> <p class="ql-block">▲“能不能走近一些看?”“没事的,没事的,可以靠近去看”,与我们一起观看天葬的一位藏族朋友说道。据我观察,藏族老百姓对天葬并不忌讳。</p> <p class="ql-block">▲“人与世间一切生灵都是平等的,我们活着的时候吃人家,死了以后让人家吃也是应该的”,与我们一起的一位藏族妇女用普通话说道。我知道她是有意识地对我们说的。</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客栈餐馆。老外居然也来到这地方,人家的深入不比国人差,之前我们在德格印经院就见到不少外国游客。</p> <p class="ql-block">▲就餐的觉姆。</p> <p class="ql-block">▲午后,为欣赏亚青寺最著名的“觉姆之心”,我们去往客栈背后建有莲花生大士座像的山岗。</p> <p class="ql-block">▲路遇。</p> <p class="ql-block">▲亚青寺的周边。</p><p class="ql-block"> 亚青寺的历史并不久远,它是1985年在原有的一个小觉姆寺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在藏传佛教中,宁玛派比较全面的继承了吐蕃时期传播下来的教法仪轨,并且将这一教法仪轨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极其庞杂而又分门别类的教派体系,在藏传佛教诸多教派中独具一格,成为今天仅次于格鲁派的第二大派系。可能是宁玛派相较于格鲁派灵活的修行方式,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亚青寺很快就吸引了藏区大批修行者,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与色达县喇荣佛学院的规模和名气都不相上下的宁玛派大寺,这不能不说是康藏寺庙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作为藏传佛教的一个分支,宁玛派是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派系,其形成时间在公元11世纪,<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莲花生则被尊为这一教派的创始人</span>。宁玛派在全国藏区均有分布,其中四川的甘孜和阿坝地区为宁玛派的势力中心。由于该派的僧人头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与今天占据藏传佛教主导地位的头戴黄帽、被称作“黄教”的格鲁派形成了对照。</p> <p class="ql-block">▲正在建造中的巨型佛塔。</p> <p class="ql-block">▲列列迎风的经幡。</p> <p class="ql-block">▲在山岗上休憩的扎巴(扎巴,藏语指男性出家人)。</p> <p class="ql-block">▲冥思与修学。</p> <p class="ql-block">▲觉姆之心,亚青寺女性出家人的修行住地,亚青寺最具标志性的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有人称亚青寺是“中国最大的尼姑庵”,“现实世界的女儿国”等,其实与宁玛派寺院一样,亚青寺是一个男女混修的寺院。据说亚青寺鼎盛时僧人达二、三万人,其中女性出家人占三分之二以上。作为宁玛派的寺院,这里的僧人并不像格鲁派寺院一样都住在寺院内,而是绝大多数住在寺院外,其住宿地实行男女分住,互不往来,只有到寺院授课修学或法事活动时才聚在一起,但这些并不影响寺院实行的严格管理规制。与川西另一著名的宁玛派寺院色达佛学院一样,这里也有一些来自汉地的出家修行人。</p> <p class="ql-block">▲亚青寺所在的的昌台大草原海拔达4000米,比白玉县城高出近1000米。静逸的昌曲自南而北流过昌台大草原,将亚青寺所在地域一分为二。河东除了寺院、法会广场、佛塔等建筑外,也是扎巴(男性出家人)的住宿地。河西除了一座仿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金顶寺院建筑外,更是觉姆(女性出家人)的住地。需要指出的是,包括百度在内的一些资料和网上文章说觉姆之心位于昌曲河的东岸,这是搞错了方向。人们将“觉姆之心”称为一个“岛”,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岛,仅是昌曲河拐弯处的一个突出部位。</p> <p class="ql-block">▲俯瞰“觉姆之心”。这是当年的“觉姆之心”景象。这里是女人的世界,男人是不得进入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觉姆们的棚屋建筑散乱无序,贯穿“岛”心的一条道路小而弯曲,极不规则,如遇火灾后果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虔诚。</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该回了。不知为什么,她们戴着“黄帽”?其实在来的路上我们见到的白玉寺出游的那一帮觉姆中也有戴黄帽的,看来藏传佛教所谓“黄帽”“红帽”教派并不是以这种样式帽子的颜色来划分的。这种同一款式不同颜色的帽子可能是宁玛派内部其他因素依据而穿戴的吧,之前在格鲁派寺院里确实没有见过戴这种样式帽子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看,这里有戴红帽的,也有戴黄帽的。</p> <p class="ql-block">▲远去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夕照之下,亚青寺进入最美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为拍摄觉姆之心的夜景,独自一人再次登上莲花生座台的小山岗。身后跟来十多只野狗,山岗上再无他人,架好机子,这些野狗围着我和身边的三角架不停地哈气打转转,好在担心的情况没有发生:它们没有触碰到相机的三脚架!要知道拍摄一张照片要曝光半个小时以上,一旦触碰到三脚架,机子摔坏不说,拍摄也将前功尽弃。时间有限,两个多小时下来只获得四张照片,该收摊了,因为觉姆之心的灯光渐次熄灭越发暗了去。</p> <p class="ql-block">▲夜十一时许收摊回客栈。</p> <p class="ql-block">▲身后的莲花生大士座像。</p> <p class="ql-block">▲附:2015年10月飞往林芝途中于空中拍摄,旅途结束整理照片才发现拍摄的下方竟然是亚青寺。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时的觉姆之心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将半岛棚屋区的街道拉直了。</p> <p class="ql-block">▲多年过去,亚青寺与觉姆之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期间历经了几次改造,这是第一次改造后的觉姆之心棚屋区街道(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的觉姆之心(视频下载)。</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改造人们将觉姆之心沿昌曲河的一边,相当于觉姆之心的一半拆除了,将拆除后的地块改造成了绿地。据说现在亚青寺的僧人比之前少了,这应该是觉姆之心改造缩小的缘由吧。</p> <p class="ql-block">▲从吉林一号遥感卫星看今天的亚青寺。从影像中可以看到觉姆之心、莲花生大士座像、天葬台的所在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