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根据一段童年回忆编写的小说。</p> <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呜…”,一列绿皮火车咔嚓、咔嚓地缓缓驶出四川江油的一个车站,开始了西去新疆三天三夜的旅途。</p><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某年的八月 ,车厢里集满了人 ,簇拥在座位上的,肩背手提行李挤在走道上找座位的,站在座位椅背上倒腾行李的,吵闹喧杂声与车厢混浊的气味交织在一起,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父亲与一双儿女挤坐在两人座位上,父亲闭眼将头靠在椅背上歇息着,表情凝重 ,可以想象父亲刚才是怎样一手扶着肩上挑着旅行袋的扁担,一手拉着儿女,奔跑着,拥挤着上了这趟车的;又是怎样找到座位,安置好儿女,再将两个旅行包一个放在行李架上,一个塞在座位底下的…… 他累了!这时六岁的弟弟趴在车窗前,正开心的看着疾驰后退的窗外的房屋、树木、桥梁… … 九岁的姐姐似乎有心事,侧头看看父亲,又看看弟弟,一个多小时前发生的事又浮现在脑海里……在车站售票窗口前 ,父亲准备买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女售票员要目测女儿的身高,女儿天真的双眸中满是好奇,她伸长脖子往窗口里探望,甚至颠了颠脚尖,她的这个无意的举动让售票阿姨定格了她的身高,“过了一米二了,买成人票!”父亲还想力争,却让一句“你到底买不买,马上没票了!”噎住了,结果就是九岁的女儿买了一张成人票。候车大厅里,父子三人找地方放下旅行包,弟弟一屁股坐在旅行包上,父亲则让姐姐站在他面前,先用扁担量了量她的身高,又张开手掌,一拃一拃测算着,重复的动作做了两遍,最后他重重叹了口气,看着女儿苦笑了一下,再没说什么,就又挑起担子,拉着儿女找到进站口,拥挤在乱哄哄的长队里了……</p><p class="ql-block"> 火车开出些时间了,车厢里安稳了许多,有座位的都在座位上休息了,没座位的也找了车厢的犄角旮旯坐下来了。父亲动了动身板,一直沉默的姐姐轻轻推了一下父亲,侧身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却有些绉折的五元人民币,看着父亲半张着嘴惊讶的表情,忧心忡忡的说:“爸爸,对不起…… 这是三婶临别时塞给我的…… 我们回家的钱够不够?”父亲一手接过五元纸币,一手摸摸女儿的头,慈爱地看着女儿,坚定地点了点头。姐姐微微松了口气,转头对呆呆看着这一幕的弟弟,盯着他说:“爸爸身上没钱了,火车上不许要好吃的!”六岁的弟弟似乎感觉到发生了什么事,但对姐姐的告诫并不明白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让让道啦,让让道啦,面包、饼干、鱼罐头啦!……”一阵叫卖声从前面车厢口传来,引起车厢里的又一次骚动。一位年轻的女列车员推着三层铁皮小推车走走停停,小推车上码满了袋装食品。在那个精神与物资都比较贫瘠的年代,在家里能吃上白面馒头就很不错了,花钱买零食吃就是很奢侈的事。当列车上将这些奢侈的食物集中展示在眼前时,那种诱惑是难以抵挡的。六岁的弟弟早就按捺不住地喊到:“面包,我要吃面包!”姐姐马上制止道“这阵还不饿呢,咱不买哦”,弟弟执拗道“我饿了,我现在就饿了!”父亲这时开口了,温和地说“我们的包里有你们爱吃的米馍馍呢,不比面包好吃?”姐姐赶紧接上茬说“就是啊,面包回家了也能买着吃,这米馍馍可是买不上的。”也许弟弟想起了在爷爷奶奶家前的街面上,卖的圆圆的、雪白的、香喷喷的、中间还点了红点的米馍馍,这是用大米磨成的面蒸出的馍馍,只有南方米多的地方才有的特色美食。弟弟咽口水的时候,父亲已经从行李架上拿下一个军用挎包,从包里掏出两个米馍馍,递给姐弟俩。这是爷爷奶奶特意给孙儿们准备的一包米馍馍。父亲看着挤在一起开心吃米馍馍的姐弟俩,微笑着的脸庞又渐渐凝重了,拮据的困境,这三天三夜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晚饭时间到了,车厢里飘荡起食物的刺激味道,再次听到了列车员推着铁皮小推车沉重的滚动声和吆喝声“盒饭啦,盒饭啦,3毛一份啦!青椒肉丝、土豆肉片啦”… 带盒盖的铝制长方形饭盒里,装的是米饭盖浇饭,米饭或硬或软 ,说的肉只不过是小小的一、二片。弟弟已经在赴川的火车上吃过盒饭,不好吃。车厢里买盒饭的乘客并不多,大家都是拿出自己带的食物,就着开水解决。当餐车经过座位时,父亲还是买了两盒盒饭,姐弟俩一盒,父亲把自己饭盒里仅有的两片肉片挑到了姐弟俩的饭盒里,这次的米饭不软不硬,也许在四川的二十天习惯了南方的米饭,弟弟没说难吃,父亲又拿出两个米馍馍给姐弟俩。</p><p class="ql-block"> 天黑后这段时间是比较难熬的,父亲便拥着儿女讲故事。在家时,因父亲工作单位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团聚,所以周末的晚上多是这样的情景。在儿女眼里,父亲就是故事大王,弟弟最喜欢听《三国演义》,百听不厌。“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父亲讲了一个又一个,还讲了新的“孔明挥泪斩马谡”……该睡觉了,父亲把座位底下的旅行包拉出来,打开,拿出一个厚床单铺在座位底下,又拿出一个小薄被,姐姐钻到座位底下休息了,弟弟就在座位上躺在父亲的怀里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大早,火车经过一个大站,停留时间比较长,父亲安顿好姐弟俩,就下车去站台了。姐弟俩趴在窗口朝站台上看,站台上工作人员一人推着一辆很大的两层两轮售货车,货物都平铺开,四周一下就围满了下车购物的乘客。还有当地的老百姓拎着自家的土特产在列车窗口兜售的,水果、茶鸡蛋、烧鸡…… 等父亲回到车上座位时,只见他一只手拿着一摞三角形的葱花大饼,用一块薄牛皮纸半包着,另一只手拎着一个鼓囊囊的素布袋子。大饼很香,一下就勾起了食欲。布袋里是姐弟俩没见过的小苹果,父亲说遇到一位卖果子的小姑娘,五毛钱把她剩下的果子都买了,足有五公斤。父亲又从行李架上拿下军用挎包,从挎包里拿出一大瓶咸菜,那是三婶特地加了黄豆炒制的,可好吃了。父亲又从小桌上拿起我们的军用水壶,去茶水间接了一壶开水,父子仨就这样葱花饼夹咸菜解决了一顿餐。父亲买的小苹果又沙又甜,显然是小姑娘自家树上结的果子,这一路成了他们的零食。</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每到大站,父亲都会到站台去淘些物美价廉的各种的饼,圆的、方的、厚的、薄的、芝麻的、茴香的、玉米面的…… 奶奶的米馍馍、三婶的咸菜,以致给妈妈带的腊肠,第二天父亲就拿出来了,最后都没给妈妈留点。</p><p class="ql-block"> 三天三夜的旅程把父亲带的食物全部清理完了。</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姐姐在父亲与母亲的对话里证实了他们当时的困境。九岁的姐姐确实是踮起脚尖让自己高出了七、八公分,原来的儿童票,买成了成人票,大大超出了父亲的预算,兜里确实没几个钱了。但父亲并没有责备女儿,而是默默担当起了一切。他不仅要解决三天旅程吃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下火车后还有一段回家的路不可测。在农场驻首府招待所等待顺风车回家,全靠运气了;或乘小火车到煤矿搭拉煤车回家,还是要花钱的。姐姐的五块钱确实救了爸爸的急,但还是要算计着花才行呢。幸运的是,他们在招待所的当天就找到了顺风车,第二天大早,父子仨虽垢头尘面,但却是欢天喜地坐着大卡车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这段童年的往事,即使年过六旬,仍让姐姐记忆犹新,每每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非常感谢美友们的点赞和留言,分享几张近日拍的新疆小城的雾凇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