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闲话数字俗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吴萃伦</p> <p class="ql-block"> 不少民间俗语含有数字,所谓数字俗语。数,计也,量之标识。数与人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与数字打交道。数本无褒贬、凶吉之分,但在人类语言文化实践中,数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生发出浓烈的感情色彩,成为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俗语大量吸纳数字,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曲直是非。</p> <p class="ql-block"> “二百五”当是数字俗语之首例。“二百五”是对人的贬损之称。何谓“二百五”?懵懂、粗俗、癲狂、作秀之人“半吊子”“人来疯”都属此类。这类人有一共同特点即好表现、不自重。但“二百五” 不涉及道德和法律层面,尽管行为不受欢迎但还不属小人和歹徒之列,只是素养低下而已。“二百五”,全国通用俗语,但江浙和上海地区以讲“十三点”为多,我们家乡讲“八五”(八五也是十三),意思都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数字俗语按其成分多少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类。一是以纯数字组成,像“二百五”“三一三余一”(均分之意,来自珠算口诀);“一五一十”(原原本本陈述事情的全过程);二是以数为主辅以语词,如“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是非情由)、“八九不离十”(差 不多)、“一是一,二是二”(指行为中规中矩)、“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啰唆)、“二一添作五”(二人平分意,珠算口诀)、“一推三六九”(推诿得干干净净)、“三下五除二”(珠算口诀,干净利索)和“小九九”(隐秘的个人目的)等。第三类则是数词夹杂,有“三不知”(全然不知道意)、“三番五次”(多次意)、“八字不见一撇”(差得很远)及“五大三粗”(体形矮胖)等。</p> <p class="ql-block"> 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数成了人们祈求、崇拜、禁忌、 避讳的语言符号。国人的行酒令就是明证。麻将术语也衍生出不少数的俗话。从一到十直至百、千、万均被吸纳在大众的口语中,寓情于数,寓意于数。俗语有了数字的参与,愈加丰富生动、形象贴切。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些纯数字的组合也能准确地传达一个意思,如七七八八、三三两两和千千万万等。</p> <p class="ql-block"> 俗语看似通俗流行、脍炙人口,但真要用规范语言准确地诠释 它的全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五人六”、“不三不四”以及上面提到的“二百五”和“七七八八”等。某不揣试作阐解:“人五人六”,是指某人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是,摆老资格,耍大牌。有些不谙事理的愣头青常常“人五人六”。“七七八八”,形容事情头绪多,名堂多。“不三不四”,指不入流、不规范、不成体统,类似于不伦不类。俗语的蕴意很在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受听对象。环境不同,受众不同,意思是不一样的,好歹善恶在毫厘之间。</p> <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成语中含有数字的有二百多条,其实这些含有数字的成语大多是俗语出身,只是后来被“招安”,草根语言变成了“官方”语言,如“五花八门”、“三亲六眷”、“九九归一”、“七上八下”等。</p><p class="ql-block"> 从心中有数到口中有数,数字俗语展现着汉语言文化的无穷魅 力,成为民族语言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吴萃伦,安徽池州人,毕业复旦大学生物系。一九七七年从警,历任县级公安局刑警大队长,副局长,局长兼书记和池州市警校校长,曾在池州市作协、剧协、文学**协会担任副主席和文联副秘书长等职务。全国法律逻辑学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吴萃伦 文</p><p class="ql-block">包熙葆 制作</p><p class="ql-block">2024.1.7 于观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