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明朝的灭亡看历史演变

盈科后进

<p class="ql-block">大明朝出了很多名臣,如于谦,张居正,王阳明,袁崇焕。最终却被李自成轻易推翻。这里有着历代王朝袤落的相似性,就是不管百姓死活,收最重的苛捐杂税!张居正站在民众的角度征权贵阶层的税,从而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最后家族也未能逃出噩运。王阳明平宁王之乱,皇帝却要治他的罪去和臣下争功,可见明朝的确没有明君,可能这是夲质原因!</p> <p class="ql-block">祟祯皇帝除灭魏忠贤的太监党,从另一个角度打破了权利制衡的平衡,使东林党一家独大,造成袁崇焕在朝中失去了支持的声音,最终被诛杀凌迟,可见皇帝的影响对整个国家是致命的。历史的主要特点是使王权可以吸收前朝的教训,避免走弯路而灭国,遗憾的是总结经验的皇权并不多,开国皇帝之后,第二代之后就会贪图享乐,视百姓为纳税的机器,不然,杜甫的诗也不会成为王朝定理,兴亡都是百姓苦!</p> <p class="ql-block">孟子在《离娄》篇里讲道,上无道葵,下无法守,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是一个享乐皇帝治下的真实写照。这其中有不可忽视的太监文化。太监的权利来自于皇权,于是就拼力地歌颂皇帝,以达到自己的实惠利益,千百年来如出一辙。皇帝渐渐地在这赞美声中被骗信了,真的认为自己聪明大智,英明神武,这就是历朝的相似性,农民在压迫,反抗,被灭。短暂的胜利之后又回到这个循环之中,不断重复历史,秦皇汉武,唐宋元明清无一例外!</p> <p class="ql-block">农民只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不幸,因为地位的局限性,他们没有形成团结一致的组织,只是若干个小股力量,大多被团灭围杀!人作为社会主体,往往不能摆脱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反续的文明往往以原始野蛮的斗杀为基础,优胜劣汰中裏携着欲望和利益。在为权者心里,任人为亲成为主流思想,是亲三分相,人很难从这个思维中解脱,在这个良莠不齐的权贵队伍中,人渣的出现会加重农民的负担,进入到反抗和被反抗的死循环中!不论多么高大形象的重权,都是被太监文化吹捧出来的,在献媚与欺蛮中构成人格的分裂,造成语言与行动的南辕北辙!坐轿的和众多的抬轿人在矛盾与附和声中被时代淹没,在后人的猜想当中形成了厚厚的历史,其真实性也存活在了后人的想象力中!</p> <p class="ql-block">于是,连升三级的张好古发生在明朝,绝非偶然,权贵们随便一个举动可能会在民间行成喧然大波,这也使得为政者和民众形成大的利益争夺,构成了上下交争利,使得孔夫子的眼里,为政者成了斗宵之人,归其原因,是不与民同乐也!因为他们眼中只有一群上交苛捐杂税的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