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课例 研教学  ———评《王戎不取道旁李》

梁园区昆仑路小学

<p class="ql-block">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了“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七岁时,就能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路边李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充分赞扬了他的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执教本节课的苗老师,教学扎实有效,教学技艺娴熟,教学效果极好。这是新课标背景下,单篇文言文教学的典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先借助“学习单”梳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着眼于学生已有的认知,从最常用、学生最易发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课文已有的注释入手,理解“尝”,对比今意,让学生知道了“古今异义”。</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学习“竞走”时,学生就能借助图片,直观形象的理解“古今异义”的不同;让学生看插图理解“多子折枝”的意思后,解释“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的句意,学生在解释中,发现了可以用到学习单中看起因的方法,苗老师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诸儿竞走取之,戎不动“这个关键句,对比诸儿与王戎的反应时,苗老师改动了句子,把“诸儿”改成了“小儿”;把“唯”去掉。学生在对比中,很容易发现这个改动不好,感受到王戎与诸儿不同。</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辨析的态度和立场看问题,让学生明白今后要学会从观察中做出思考,提出了被主持人周老师称为,“最亮点”的经典问题“王戎真的没动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进入深度思考:“王戎动了?还是没动?”最后总结出王戎动脑筋思考,动眼睛观察。</p><p class="ql-block"> 多次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把对释词析句的关注转移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优秀品质上。从理解句意到感受人物品质,从字词学习到思辨质疑,突破了重难点,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个学习梯度步步抬高,扎实稳健,每一次提高都是在前一步基础上的进步。学生深度思考,思辨质疑,不仅获得了学习成果,更能挖掘出潜在的思维方式、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在积极探索中不断靠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对祖国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教学环节清晰,层层推进。</p><p class="ql-block"> 环节一,板书生字“诸”,再组词并以“诸位”一词用文言的方式问候学生。开课的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字词教学、文言知识、课题引入等等蕴含其间,且衔接紧密,过渡无痕。</p><p class="ql-block"> 环节二,形式多样的诵读,从老师教读、学生配乐读、到学生齐读、男女生赛读。读的教学有步骤、有层次,让学生从最初的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到读出韵味,读出情感。从正确读字词到关注人物特点。</p><p class="ql-block"> 环节三,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经验,关注重点字词,梳理文意,开展想象,理解全文。</p><p class="ql-block"> 环节四,在解读文意的基础上,拓展资料,丰富人物形象,回归教学重点难点,背诵积累。整个环节,清晰流畅,教得扎实,学得有效。</p> <p class="ql-block">二、重视诵读练习,以读为本</p><p class="ql-block">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对于古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从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诵读是学习古文的主要途径,是通向文言文世界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苗老师的课堂尤其重视诵读,以“读”为本、以“读”贯穿、“读”占鳌头。每一次诵读设计都有明确目标,初读课文,不设定条件不提要求,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学生敢读;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会读。接着采用多种诵读形式:教读、借助停顿符号配乐读、让文字换方向读、呈现古书上没有标点的文章齐读、男女生赛读、填空补充读等。层层递进,层层深入,老师由扶到放,学生由熟读到背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诵读练习学生都有提高。苗老师清晰准确的范读,帮学生扫清了文言文中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字音障碍;在柔美的古筝音乐声中创设古典文言文的优雅氛围,把学生吸引到文言文浓浓的氛围中,学生读的韵味十足,沉醉其中。学生的诵读,有读进文本的深入,有读出文本的浅出。多读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音韵之美,丰富了文言文语感,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主编温儒敏提到:教学古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p> <p class="ql-block">(三)重视学法指导,对比思考</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本课的单元目标也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学习古文”。苗老师把理解全文、学习古人的智慧和美德作为本课的重难点。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匠心独具,精妙至极。</p> <p class="ql-block">  苗老师课堂上的高光点俯拾皆是,这里不再一一赘言。总之,苗老师的课是智慧的,是轻松有趣的,达到了智趣共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随后苗老师和大家交流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授课中的不足。先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然后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谦虚的苗老师,反复提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法。</p><p class="ql-block"> 最后主持人周老师细致点评了苗老师的课例,对诵读设计、学法的指引、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的复述拓展都进行了高屋建瓴地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对苗老师这节课中语文要素的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达成,给予了肯定。</p><p class="ql-block">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小古文教学更需要我们努力研究探讨。</p>

学生

诵读

教学

文言文

老师

学习

王戎

理解

重难点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