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岁尾,作为南京博物院90周年院庆推出的重磅大展<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南京博物院开展。</span>展览联合了国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出土、传世馆藏顶级玉器艺术品600余件(组),呈现一场极致的玉器盛宴。我和老伴利用周末的时间,乘坐高铁特意赶到南京领略了这场“盛宴”,顺便还“盘点”了一下南博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它的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南京博物院大殿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形象古朴庄重,气势雄伟高大,因屋檐两边呈弧形渐渐向上翘去,庄重中又略有轻灵之感,而不显板滞沉重,成为南京城东一处醒目且耐人品赏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玉润中华特展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两件玉器是玉壁和玉琮(下图)。1973年苏州草鞋山198号良渚晚期墓葬出土的璧、琮组合,第一次从考古发掘角度确凿地证明它们是史前良渚文化的玉礼器,意义重大。圆形的玉璧,暗示着先民观察天象试图解读太阳星辰围绕中心"天极"运转的规律;琮有外方四壁,以示大地四方,直通上下的圆孔仿佛连接天地的通道,象征先民与上天沟通的迫切愿望。琮和璧是最早蕴含"天圆地方"观念的礼器。两者结合,呈现了华夏先民朴素的宇宙观,以及对天地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在玉润中华特展馆我被这条龙吸引住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龙 (红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span>幸好我们的进馆时间选的好,中午12点多一点,这时参观的人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围着她仔细端详。它简约、神秘,是史前红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span>C形玉龙是目前发现玉器中龙的最早形态之一,也最符合人们心中龙的形象,但对其造型来源却有多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其祖型与猪首有关;也有人认为,此龙的祖型为马首,长鬣近似于马;还有人认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但无论如何,大家均不约而同地将其定名为龙。</p> <p class="ql-block">这个(红山)小玉人(下图)以前只是在书上看到,现在实物就在眼前,玉质非常温润。玉人头戴扁平帽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头部方圆、双眼微合,嘴巴半张,表情呈痴迷状态。双臂曲肘,双手立于胸前。双腿并足而立,呈站立祈祷状,好像是巫师作法时的形象。</span>玉人是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这尊新石器时代晚期玉人像(下图)被认为是模自先民的男性神像,是高淳也是南京先祖形象的真实写照。5000多年前的南京先人的打扮,应该是发髻盘在右侧,穿凹字形的兽皮短衣。玉人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淳境内著名史前遗址固城镇檀村的朝墩头遗址12号墓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这个小巧的人鸟兽玉杖饰,玲珑得让人喜爱。人鸟兽玉杖饰(良渚文化早期),南京博物院藏。鸟,翱翔云端,上下翻飞,先民深信它们是通天的生灵;兽,奔跑原野,下穿三泉,是大地的主人。先民似乎已经将鸟、兽等视为天地的"代言人",通过这些生灵传递人类对神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刻符复式节(十五节)琮,良渚文化晚期,首都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下图)。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代表之作。玉琮高7.2、边宽8.5~8.3、内孔径6.1厘米。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南京博物院馆藏。</p> <p class="ql-block">活环链玉神人饰(下图),商晚期(殷墟时期)。叶腊石质,以圆雕、浮雕技法琢制羽人造型,呈侧身曲臂蹲坐状,两侧面对称。羽人形象亦人亦鸟,鸟首,臣字目,粗眉,C形大耳,高长鼻内钩似象牙,嘴呈喙状,头顶扉棱状高凸冠。其体形如人,双臂前曲于胸前,手指向内,双膝上耸,蹲坐,腰背部两侧雕有羽翼,脊背雕刻层叠羽纹。头顶后部用掏雕法制出三个相连的链环,与主体为同块玉料雕刻,反映出商代琢玉活环技艺的娴熟。江西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S 形玉龙饰(下图)(战国晚期一西汉早期),徐州博物馆藏。战国晚期的玉雕已经非常非常精致了。这条玉龙和下面的玉卮都是无比精美。</p> <p class="ql-block">玉卮(上图和下图),战国晚期,巢湖市博物馆藏。卮体由一整块原料琢制,器形仿漆后,上中下设计有"釦""中环"及下部的三足。由于玉料不规则,玉匠在保证正面展翅凤鸟为设计核心对称轴的同时,依次在凤翅与凤尾间排布勾连云纹,加之正面横向的螭虎、背面的虎鎏,这些设计体现了匠人随料施艺的匠心。底部同样模仿漆器卷云涡纹一周。从同时期高等级同类器物的结构和功能来看,玉卮基本会配有盖,因此本件卮盖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遗失。纵观传世品和出土品,本玉卮设计至美,工艺至精,从考古、艺术价值来说,也堪称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银缕玉衣是汉代的一种玉衣,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徐州火山汉墓和董园一号墓葬。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因为之前在河北博物馆参观了西汉刘胜金缕玉衣,刘胜金缕玉衣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所以对这件银的玉衣我就“走马观花”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兽纹</span>玉樽(下图)湖南博物院藏。<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汉玉雕代作 有“玉樽王”之称。</span>这件玉樽纹饰实为精彩,有云海中翻腾的螭虎,有长喙独角龙,有西王母与手持灵芝草的仙人,张牙舞爪的熊与独角龙在云中嬉戏,或怒目对峙,或翻转起伏,整件器物让人沉浸在纹饰的精巧灵动之中。</p> <p class="ql-block">孔雀园林玉图画,(宋一金)南京博物院藏。玉器巧妙利用了玉料本身的颜色,让整件东西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这是件我最喜欢的宝贝了,金蝉玉叶饰件(明)。金蝉玉叶于1954年在江苏苏州五峰山徐泾顶东汉墓葬中出土,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金蝉玉叶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玉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仔细看白玉雕成的叶子上有精细的纹饰雕刻,形象逼真。玉叶上有一只小巧的金蝉,金蝉的形象栩栩如生。据说金蝉在古代被视为神奇的生物,有着长生不老的寓意。金蝉玉叶的制作工艺精湛,作为国宝级文物金蝉玉叶非常珍贵,具有独特性和稀有性。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长寿和永恒的美好向往,展示了古代玉器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清代仿古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据说是女生们的最爱,前两天拍照要排长队。看来我选对了游览时间,能够从从容容的拍下“玉照”。不过我们来的晚,也有遗憾的地方,有的展品被撤回无缘相见,如安徽凌家滩文化的玉鹰。</p> <p class="ql-block">这套编磬猛一见我以为是玉器,这么多大块的白玉看得我眼睛都直了,仔细看了旁边的说明才知道是琉璃的,有点失望。</p><p class="ql-block">琉璃编磬(西汉早期),南京博物院藏。编磬由编磬架、琉璃编磬两部分组成。共计20枚,表面均光素无纹饰。琉璃编磬有贝壳状断口,未风化处呈半透明状,淡黄略偏青色。琉璃器与同时期的玉器呈现的色泽高度一致,这组编磬是琉璃模仿玉料的例证。中国人认为,世间最美好的声响,莫过于用料美质坚的玉制成乐器奏出的音乐。在秦汉时期的完备礼制中,编磬与编钟是整个乐队组合里最核心的两组乐器。若说铜编钟给听众们带来的是"金声",那么琉璃编磬带来的便是"玉振"。</p> <p class="ql-block">作为有历史的博物馆,南博的藏品非常丰富,少不了有很多国宝。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于镇馆之宝也有不同的说法。南博的十大镇馆之宝就有不止一个版本。再来看看除了上面提到的在玉润中华特展馆中展出的南博国宝玉器外的镇馆之宝。西汉初金兽(下图),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span></p> <p class="ql-block">西汉金兽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是迄今中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属于国宝级文物之一。西汉金兽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整个金兽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它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相结合的杰作。它代表了西汉时期金器制作的高峰,展示了古代金属工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洪武)1957年出土于江苏江宁东善桥响龙山。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造型优美,纹饰精致,胎质坚硬,釉质滋润,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饰象征高洁,是现存唯一一件完整的明洪武官窑釉里红带盖梅瓶。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瓷器品种,也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代表品种,为皇家御用瓷。这件梅瓶出土于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夫人安成公主的墓中,是明洪武以红为贵礼制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1981年在江苏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这枚印章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重量为122.87克,高度为2.121厘米,底座高度为0.945厘米。印章上的龟钮精致,纹饰精美,印文以阴刻篆书书写着"广陵王玺",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枚发现的汉代刘姓诸侯王的印玺,同时也揭开了持续近200年的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真伪之谜。</p> <p class="ql-block">西晋青釉神兽尊(下图),于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属于浙江越窑的经典代表,是南京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该青釉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它的造型饰有四爪、双翼、脊毛和尾巴,雕刻生动。在六朝青瓷中,它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这个一点都不起眼的砖画竟是好几个镇馆之宝版本里都有的。一定要仔细瞧瞧!这幅砖印模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绘制了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等人的形象。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两壁,规格均为长244厘米,宽88厘米。两块砖画共计"八个人物",包括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和春秋时的高士"荣启期"。所以此画全称"模印拼嵌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它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竹林七贤砖印模画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精美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它代表了中国南朝时期的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东汉错银铜牛灯是1980年在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二号东汉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这座青铜灯具高度为46.2厘米,身长为36.4厘米。它的纹饰采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等图案为底,饰以龙、凤、虎、鹿和其他神禽异兽的形象。铜灯的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利用灯罩的开合可以调节灯光的大小,铜牛头顶上是烟道,吸走油烟,以保持室内清洁,古人真是有智慧!错银铜牛灯巧妙地结合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现了汉代青铜艺术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盏灯让我想起了河北博物馆的</span>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的西汉长信宫灯,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p> <p class="ql-block">此次南博之行非常遗憾的是,还有几件国宝没见着。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等国宝都还在仓库里“保护”着。</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推出“玉润中华——中华玉文明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顶级玉器盛宴。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无奈短短的一个美篇无法把<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汇集国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的文物珍品一一展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