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王国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击败吕布后,刘备随曹操一起回许昌。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曹操约刘备在曹府后园小亭青梅煮酒,对坐畅饮,纵论英雄。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p><p class="ql-block">这个“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虽然出自《三国演义》,而正史中并没有提及,但曹操视刘备为英雄则不为虚。</p><p class="ql-block">建安五年(200年),董承等人杀害曹操的计谋败露,刘备也牵连其中。曹操准备亲自东征刘备,将领们劝阻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于是曹操东征刘备,将他打败。</p><p class="ql-block">虽然刘备一直被曹操视为与己比肩的英雄,后来的刘备也的确验证了曹操的判断,但相比之下,刘备的英雄成色远不及曹操。</p><p class="ql-block">建安元年(196年),在曹操的授意下,汉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认为太尉之职在大将军之下,等级比曹操低是一种耻辱,不肯接受。曹操便辞去大将军职位,把它让给了袁绍。汉献帝改任曹操为司空,兼任车骑将军。</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一向强势的曹操在袁绍面前主动“示弱”,满足了袁绍的虚荣心,但让人从中看到的是曹操的老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龙来比喻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曹操无疑是一位“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的非凡者。</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军争篇》曰:“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然而,曹操一生中多次被打得落荒而逃,甚至差点把命搭上,但他始终“气”未馁、“心”未灰,保持了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兵到达宛城,张绣投降,但不久发动反叛,曹军战败,曹操被流箭射中,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难。这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击垮曹操,撤退之中他冷静用兵,打败了率骑兵追击的张绣。</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兵败赤壁。《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曹操所言是说,刘备的确是他的对手,只是晚了一步。如果早些放火,我们这边一个人也活不了。惨败之下,曹操仍有“大喜”的心情,让人看到了他非凡的心理素质。对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不惜笔墨,大加“演义”了一番。</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火攻篇》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曹操用兵,非常善于听取和采纳谋士及将领们的意见,几乎不把个人情绪带进作战决策。即便是对“有杀子之仇”的张绣,也是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一笑泯恩仇”。</p><p class="ql-block">反观同为英雄的刘备,在关羽被东吴杀害后,不听文武众官之劝,怒而兴师伐吴,结果惨败猇亭,也让联吴抗曹的战略几近瓦解,自己不久便死于白帝城。</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英雄?从曹孟德身上可以得出结论:有远大志向、有政治头脑、有军事谋略、有宽阔胸襟,百折不挠、知进知止、乐观豁达,独领风骚者,方为真正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