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习清廉模范事迹,接受清廉教育洗礼,创建清廉示范学校。万荣县五一幼儿园廉洁警示教育学习园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持一砚归</p><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包拯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这里的端砚非常有名。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官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为了弄个究竟,一天包拯穿上便服,去砚工最集中的村子了解情况。</p><p class="ql-block"> 包拯进了村,就听见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砚工们正在凿砚坯、刻图纹。只见砚工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边工作边埋怨官府要砚多却付钱少。</p><p class="ql-block"> 回到衙门,包拯立即找来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人专用端砚贿赂上司,博取主子的欢心。他一听包拯问起端砚的事,便奉上一个优质砚台,讨好地说还有更多的好砚台要送给包拯。</p><p class="ql-block"> 本来按规定,端州每年只向朝廷进贡十块贡砚,而地方贪官私自增加数目,中饱私囊,害苦了砚工。包拯越想越气,脸色铁青,把张考文送上的端砚“砰”的一声摔在地上。张考文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p><p class="ql-block">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p><p class="ql-block"> 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他的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p><p class="ql-block"> ”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这块端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但包公一拿到手,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p><p class="ql-block"> 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船开行不久,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也成为沙滩。据说现在广利镇的“砚洲”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形成。砚洲和黄布沙离羚羊峡不远,在广州至肇庆必经水路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启 示</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大世界”。一砚虽小,却足以看出包拯正直无私的精神和清廉从政的作风。可以说,在当时,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人苟合,“不持一砚归”,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充分彰显了其痛恶贪渎,清廉无私,这对我们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