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你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诗人)的作品世界里,读不出来批判的力量,那么,你就要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你所知道的艺术家。批判的力量并非是世俗的愤世嫉俗,这一点,菜市场的摊主都比所有人做得更好。你去搭乘长途汽车,在中间的休息站,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听到司机对于生活的抱怨和像哲学家一样发表他对于这个时代的愤怒。真正的艺术家的批判力量,表现为纯真的信仰,表现为独立的思考,表现为沉寂的思考,表现为出世而入世的清醒,表现为他们似乎有一种纪伯伦所描绘的先知的神圣使命感,他们能够预知多年以后会发生的事情。这种预知常常就是未来的现实,其实现的程度惊心动魄。梵高在1881年海牙的信件中,说到一句话:精神的丰富消失了,物质的丰富取而代之。接下来他写到“以后会不会发生我们极其渴望的变化呢?”这一变化指的就是物质的丰富取代精神的丰富,艺术将失去艺术的精神。1970年代出版的一本小册子《艺术的涵义》,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过来的著名艺术家对于时代演变的担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人的生命中,看不见心灵的存在和活跃,这是危险的。</p><p class="ql-block">从艺术作品里,看不见生命的存在和精神丰富的状态,这是危险的。</p><p class="ql-block">从人的交流中,看不见真诚和悲悯的力量,这是危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对于艺术世界的追求,表现为对于艺术精神世界的追求,如果忽略这一点,等于是亵渎梵高。太多太多的人想到的是笔墨、技法、手段、如何运用色彩、如何换一个角度,或者浅薄到如何结交名人进入某个圈子。让我们从梵高的书信中发现我们应该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就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艺术追求目标,长期踏实诚恳的努力,以及对于艺术精神世界理解的坚定捍卫。当梵高担忧精神的丰富正在消失,这一巨大的批判性力量,我们今天能够感受到吗?让我把话题引申开一点:行尸走肉遍地都是,精神丰富和独立的人极其罕见。“画家的责任是把某种思想熔进他的作品中”。梵高所说的思想是“一颗赤诚的心”所形成的同情心,和一个牧师一样的悲悯救世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对“不太正常的优雅”嗤之以鼻,不断讽刺。什么是“不太正常的优雅”?你会想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自然界中,我处处发现感情和灵魂。有时候一排被截去树梢的柳树和一排在救济院前的穷人相似。麦苗有某种无法形容的纯洁和幼弱的东西,使人们如同看到熟睡的婴儿的表情,产生一种爱抚的感情。路边被踩踏过的野草象贫民窟的穷人一样显得疲劳和满是灰尘。几天前,雨后我看到一畦白色的卷心菜在寒冷中瑟瑟发抖,这使我想起那天一大清早我看到的穿着单薄的裙子、披着破旧的披肩站在一个咖啡店附近的一群妇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梵高说的。我们应该根据梵高自己的哲学来读懂他的作品,而不是某个评论家坐在房子里的研究发现。我们听信于某些批评家权威的指导,而失去了我们自身的批判力量,精神和精神的丰富首先是指人格的独立和悲悯的高贵品质,和木纹一样清晰的悲悯情怀,应当随我们的生命一起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大艺术家乔治娅-奥基芙,画很多花,把花朵无限放大,以至于让我们猝不及防,深感不安。一样的,她的批判力量至今都让人退避三舍,她远离都市,画家自己存在的空间距离本身就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在拥挤狭窄物质的生存环境中,精神性的丰富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梭罗说,星星在别处。诗人的一句话后来被小说家用来做书名:生活在别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女儿拍自荷兰梵高艺术馆。文字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