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五辑放光芒

焦家店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4年元月6日上午,与丁君、赵君至莱阳政通文印公司,会审、签字、定稿后,《莱阳文史》第五辑,即付之梨枣,不日可面世。心情放飞之余,随手记下了编书背后的几则小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莱阳文史》第五辑的开篇之作《胶东第一县委革命简史》,系莱阳红馆(位于原莱阳农学院校园东北角,亦即莱阳地委莱阳专署机关所在地)展板解说词,由莱阳红办集体创作。2014年春夏之交,在红馆验收现场,有人对文末“在这四分之一世纪里”一语提出异议,随即又有人伸出右手小指示意太短。文无定式,武无定法。这一次编书,此语居然又出现在简史中。——朽木不可雕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莱阳红馆刊板解说词中,逐一介绍莱阳历任县委书记,其中于明和车隆的卒年昔时不能确定,一直空缺。本次入书时,由于得到芝罘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彭守业先生的鼎力相助,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特别是那位车书记,离开莱阳后职位不显,遍查全网资料竟然得不到一丝一毫有价值的信息,无奈之下只得在车书记的荣成老家下功夫。人托人,脸托脸。荣成籍的彭主任费尽大周折,终于找到了车书记在外地工作的孙子,才算找到了正确答案。原来,车书记早在莱阳红馆成立之前10年,即以87岁高龄去拜见马克思了。——编书不易,即使这样一丁点儿的小问题,也要下大气力,只要不畏艰难,慢慢来,总能化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莱西市纪委一级主任科员、一级监察官崔学奎同志,对莱阳历史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致,对二姜先生情有独钟,崇拜有加。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深具地方历史人文情怀,实在是难得之极。多年以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门心思,不遗余力,专题研究二姜先生。尤其在搜集二姜相关资料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八万余言的《姜贞毅先生挽幛》,以及入编《莱阳文史》第五辑的《艺圃诗二种》,就是他托人去国家图书馆花钱买来的珍贵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冯格庄孙氏规戒十六条》,是莱阳世家之一——冯格庄孙氏谱书之作者孙春芳为家族所作的治家箴言,细致入微,洞察人性,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切实可行的治家经验和处世智慧。然而,受作者自身阅历以及所处时代的局限,文中尚有个别说教已经过时,现在看来比较迂腐甚至错误的观点,不宜再加宣传,故收入本书时,按照取其精华剔去糟粕的原则,择要删节66字 ,今特注明如下:凡治家必以严,“不许老婆主事”“不要招女婿、外甥、舅子、妻侄在家念书,盖此等人多外君子而内贼寇也,得人女为妻意尚不足,尚思谋人膏地、雅器、骏马、美婢,犹时念念妻妹行颜色新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莱阳七十二牌坊考》,是莱阳一批文史专家的集大成之作,经过详细比照、系统梳理和缜密考证,对莱阳古代牌坊的位置布局、存废时间和镌刻文字进行全面解读,提供了海量新信息,破解了若干老难题,开创了莱阳牌坊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在文章采编过程中,曾走访过不少耄耋老者,书成后,莱阳一中的退休教师姜守明(二姜先生族人)、莱阳原作协主席文史专家宋文治、西关村的宋天民(宋琬后人)均已作古,儒林村的86岁老人“百事通”曲有田已经移住敬老院。及时抢救和深入挖掘莱阳地方文史资源,时不我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赴汤蹈火的做派,勇敢地投入史海,弄潮撷珠,做一篇,是一篇,方不愧怍于堂堂古今莱阳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莱阳文史研究,离不开地方古董商人和收藏专家的倾力相助。他们凭借职业的敏锐性、视野的开阔性和信息来源的丰富性,了解、过目、经手和购置的莱阳藏品,自然也包括相当数量的精品极品,对文史研究者而言,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莱阳文史》第五辑中,配发了莱阳资深藏家崔向荣珍藏的《莱阳乡校一览表》《明代进士孙旬牌坊老照片》,他还提供民国初年莱阳教员许可状、毕业文凭、毕业证书、毕业赠品铜墨盒等实物拍摄照片一宗。河洛教委张俊海老师收藏的《新编杂字类联》一书,是冯格庄街道天桥屯村孙龙西自编私塾教材,因多用莱阳乡间杂字,形象反映清代莱阳乡间的真实生活,至今读来饶有兴味,又因为文章通篇采用对联的方式,想必龙西先生会引为莱阳楹联家协会成员的异代知音吧。——享受美好资源的同时,读者诸君,请不要忘记崔向荣、张俊海等藏家的无私奉献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