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一天

转角

<h3>打开信笺,我想写一封信给自己,却不知从哪里落笔,推荐给同事看的书,怎么也找不到了,我记得有2本,其中一本送给我的学生,另一本是收藏在家的。</h3> <h3>2023一眨眼就过去了,我好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在芜湖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午时啃着窝窝头,夜间的辗转难眠都想让这个梦快快结束,好带着孩子回家,那时候他有七个多月了,总觉得挺对不起他的——让他跟着我一起奔波。现在他七个多月了,生命成长的声音让我结束了一段长长的旅行。在这段旅途中,我开心过也哭泣过。现在看看,最难过的是我沉浸在自己给自己定的“方圆”里画地为牢,我却在这“牢”里沾沾自喜,忘了画“牢”的初心。</h3> <h3>今天,刘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再次明确前行的方向。</h3> <h3>多少年前,我觉得“教”“研”就像“学”“思”的关系一般,光“教”不“研”,总觉得教学生活少了什么,显得很空洞,我说不出来,也写不出来。对于“研”我更是无法去落实,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没有名师指引”,现在看来是大错特错。一个教师的成长,可从多角度出发,但前提是要确定好“主题”,聚焦主题,凝聚智慧方可攻坚克难。而我在多次的反思之后,找到自己教学的症结——管理,也找到刘老师说“为什么累”的原因了,在“沟通管理”完成后,我开始对自己的“作业管理”产生疑问,更是对“纪律管理”再生畏难。原来在“听”与“思”中,我能“聚焦主题”。</h3> <h3>在方式的精选里,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渴望“专业引领”,寻求“同事互助”,坚持在做的是“自我反思”,却丢了“实践反思”。长路漫漫,年龄重了心却轻了,也学会精选自己的方式了。</h3> <h3>如何落到实处?我跟着刘老师学了几大招。“生活中对接”是第一招,要让人能“接纳”,原来“3+X”的魅力如此之大;“任务式驱动”又是一招要让人“接纳”,那也要让人易“接近”,“表达十五招”招招有力量,还有“互动式交流”“合作式探究”“指导型分享”“应用型验证”。在刘老师分享案例《对不满或投诉的处理》时,我纳闷案例中老师用的语言不就是非暴力语言吗?没想到老师接下来分享的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那一刻,我觉得阅读真好!</h3> <h3>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共同成长”?从2019年的元月到今天,我中断了很多想法,也新生了许多念头。在低沉迷茫的时候,偶得《提醒幸福》;在迷惑不已时,我看见2年前写给学生的寄语……冥冥之中自由安排,不管能否实现“共同成长”,眼前走的每一步路,都值得用“踏实”来定义……<br>今天的专业引领大餐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落笔合上信笺,感恩所有遇见!相信那本书也终究会回到我身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