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系列 少年不识愁滋味 八 考上中学

李雍

<p class="ql-block">  暑假中,我去静边中学参加升学考试,至今还有印象的是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二选一。我选作了“给越南小朋友的一封信”。当时正值援越抗美的宣传高潮,胡老师组织我们复习的时候,曾给我们出了一些作文题要我们练习。其中就有“给越南小朋友的一封信”。考试时,我感觉我的作文写得还比较顺当。之后,我们便静静地等待着结果。</p> <p class="ql-block">  那时所有同学,所有家长,所有老师,乃至全社会,都是平静地、平和地对待各级各类升学考试。考上就读书,考不上就劳动——这是学生及其家长的普遍态度。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像后来仅仅是说说而已。就是如我等渴望读书的也是把心思掩藏起来,表面上一副无所谓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终于张榜了。一张油印的八开大的静边中学新生录取名单就贴在公社食店门口。以今日的眼光,那是小得不可思议。第一名是王明刚。我的名字在第一排,总在十名之内吧。我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平淡地面对同学,面对老师,面对家人,面对乡邻。</p> <p class="ql-block">  上了中学,我们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生活,一切都感到新鲜。现在觉得那时生活是艰苦的,但那时却是很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每个月伙食费四、五元。八个人,一瓷盆蒸饭,一木桶(跟瓷盆的容积差不多)菜汤。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心菜汤,黄绿的汤水里漂浮着寸许长的菜梗菜叶。以现在人的胃口,肯定是很难吃的,可那时我们却是吃得津津有味。每周两次牙祭,大多是粉蒸肉,有时是回锅肉,每人可以分得一小碗儿或者说一小碟。我看很多同学把肉食留着带回家去。我也学样带了一次回家,不想没有受到夸奖,却遭到母亲狠狠的批评。从此我再没有从饭食中攒过东西回家。</p> <p class="ql-block">  寝室旁边一块空地上矗立着一个大得出奇的灶。有人告诉我,我们睡的双层木床都是经它蒸煮过的。可想而知,那灶有多大。那年月,有一种很令人讨厌的小生物——臭虫,就藏在床的缝隙中,待你睡着了,冷不丁钻出来叮你一口,让你痛痒难忍,却拿它毫无办法。这种整床蒸煮是绝对行之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没有自来水,用水是要到河里去取,并且要经过一道长长的陡峭的石梯。除了工友挑水以外,每班还要轮流派人抬水。同学们早晚洗漱都是到河里去。</p><p class="ql-block"> 冬天,学校每周会在一块空地摆放两个巨大的木盆,倒满热水,供同学们洗脚。同学们围在木盆的周围,不断有人加进来,也不断有人离去。洗到后来,那水便呈乳白色,里面满是颗粒状悬浮物。我们当时也没觉得有多脏,洗了过后还感到格外舒服。</p> <p class="ql-block">  多数同学都喜欢打球(主要是篮球和乒乓球),最普及的是乒乓球。运动的条件比小学好得多,但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要想打乒乓球,首先得占领球台。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特例。当然,那是作为反面教材。高年级一个同学对乒乓球达到痴迷状态。为了能在下课十分钟内首先抢到球台,他古为今用,用两个墨水瓶做了一个滴漏装置。经过多次试验,他精准地掌握了滴多少滴就该下课了,于是,把球拍别到腰间,悄悄向教室门口方向伸出脚,做好冲刺准备,以保证第一个冲出教室,占领球台。以50分钟换取10分钟,还有谁有他执着?</p> <p class="ql-block">  我也喜欢打球。最好的办法是星期天不回家,要打就打个够。有个星期天果然就没有回家。球倒是打够了,到头来却觉得十分无聊。从此,星期天再没留过校。</p><p class="ql-block"> 与小学最大的不同是有一间可以借书的图书室。图书室很小,不能让人进去自由选择,只能将书目贴在室外墙壁上,借阅者报书名,管理者取书送出。尽管如此,也令我欣喜若狂。那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