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艺术灵魂是意境。</p><p class="ql-block">意境起源于中国道家、魏晋玄学、佛教禅宗的哲学思想。中国画中的实是指所画对象的形体、结构、外部形态,而虚则是指所画对象内在的精神实质,画画不能太实,要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统一才能产生感动人的审美效果。</p><p class="ql-block">如果作画追求和真的一样,就不是艺术家了,那合适做科学家。要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中国画是用白色的宣纸、黑色的墨,因此巧描利用留空白是中国画的特点,空白用得好,才能有画外之意,画山水不能画成旅游图,画花鸟不能画成标本图。</p><p class="ql-block">北宋词人王观曾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中写“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p><p class="ql-block">听起来好像都是废话,细细品味,情真意切。唐王昌龄《诗格》,认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属于美学范畴,指一种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言传的意蕴和境界,《辞源》中解释是指文艺创作中的情调境界。</p><p class="ql-block">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意境,觉得它是衡量诗歌的标准。</p><p class="ql-block">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六法中首推气韵生动,意造境生。</p><p class="ql-block">中国文人画家,常常以萧条淡泊,荒寒简远为山水画最高的境界,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p><p class="ql-block">艺术意境不是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深层次的创构,情景交融,借景抒发心中的情绪。清李方膺》《墨梅图》有“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充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情和景的统一,即虚与实,有限与无限。</p><p class="ql-block">对于中国画古人觉得“重画外之陶养,轻画中之技巧,重性灵之抒泄,轻纸上之豪末”,意在笔先,趣在法外。</p><p class="ql-block">郑板桥曾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理论,也是绘画创作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绘画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艺术的高度结合,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