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沁源故事】(沁源“村事”之四十三)远去了鼓角铮鸣——王陶镇任家庄村记

程庆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湮没了黄尘古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荒芜了烽火边城。(毛阿敏《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一部英雄史诗,一曲豪迈赞歌,婉约凄美,曾经,谁曾驰骋,谁曾厮杀,鼓角铮鸣的战场,在远方,也在脚下,虽然,一切都已远去,但“人间一股英雄气”仍飘荡在那片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绞尽脑汁地想象,还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在沁源县王陶镇的任家庄,那一串串古战场驻扎地的名字,从古叫到今,那一片片辽阔的田野,从古繁茂至今,眼前站立的一棵棵庄稼,就是影影绰绰的人,站立的,倒下的,奔跑的,冲杀的,嬉笑的,哭泣的,不知从哪里来的风,呼啦啦吹过,那些人,呼啦啦走的无影无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站在初冬秋收后干干净净的庄稼地里,无所适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眼前的景象无论如何也很难与战争关联,但事实是历史确实存在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70多岁的王久正,土生土长的任家庄人,曾是村干部,曾是乡镇企业家,曾主编写出《任家庄村志》,对于任家庄,他一直致力于挖掘历史,还延伸到周围各村,我很敬佩他,敬佩像他一样致力于收集整理本村历史的人们,没有他们,历史就真成了苍茫茫一片,历史不仅要记下英雄,也应记下记录英雄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他说的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老人不说古,后人失了谱。多么简洁的话语,多么深刻的含义啊。他在说, 我在听,他说古, 我记谱。我们都是认真的人。突然我为他,也为自己感到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庄位于沁源县城西北部王陶镇王陶村的北部,东临汾屯公路,南与王陶村相连,西与黄段村隔山相望,北与王头村接壤,距离县城64公里,村子南北长,东西窄。古称:任家庄地势连绵,东河干河两河过界,面南山邻西山,山峰对峙,中部与北部低,丘陵起伏。放眼望去,任家庄地势开阔,远山连绵,土地资源丰富,尤其是村后西北有大片大片的黄土地,我问:这么大片的土地,任家庄的农业一直很发达吧?老王点点头又摇摇头:任家庄的田地可不仅仅这些,但这里非同一般,曾是军兵驻扎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我们是从任家庄村北的一条田间小道进入的。老王指着远处说:从东向西,那片有杨树的地方叫下书坪,为当年下战书的地方,往东是“死决地”,往西是“战扎地”,再往西是“埋马墓”,埋马墓的后面就是王头村地界了。我们行走的这片平整开阔的田野叫“落箭地”。在“落箭地”的尽头往南折爬上一个不大的土坡,又是一片开阔地,这里是“东、西校场”,难怪身下那片地叫“落箭地”,原来是在这儿演习练兵,箭头射出,落在下面的地里。校场的东南侧是“营房”,再往北就是“东城楼”、“西城楼”和“城门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如此众多的称谓,集中连片,而且布局合理,流传至今,先民概不会把这一带赋予莫须有的想象吧,倘若自古就是一片农田,没有理由喊出这么多“合乎情理”的名字。理由只能是当年确实曾有庞大的部队驻扎,确是这样排兵布阵的,部队离去后,给村民留下来这些地名,一叫千年,也因此使任家庄有了深刻的记忆。遥想当年这里该是“营房林立”“兵马川流”“刀光剑影”“鼓角铮鸣”,激情高昂信心充足的备战将士,似乎就列队于 “校场”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而今,四野静谧,这大片的土地,这寂寥的仲冬,不由得使人想象远古,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远古”不是蓬蓬勃勃的绿意盎然,似乎总是草木皆枯苍茫寂寥,人们不愿意接受在春夏娇嫩的绿意和花朵下有厮杀,有流血。人本是善的,人也总是善的。但战争不是“善”,战争不讲“善”,只讲胜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任家庄的村民把房屋建在这片“驻军地”的南部,他们不愿意活在刀光剑影里,安宁是人们最大的生活愿望,也是最大的福。想想当今世界的远处,俄乌战争、加沙地带等,每天传来的画面都是坍塌的建筑和惨死的孩童等,世界在谴责,但谴责有什么用?弱肉强食,似乎是自然的法则,人类也文明不到哪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老王说,相传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时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隋末夏王窦建德在昂头(王头)北面建都,任家庄建兵部,周围的下壁、豆壁、上城艾、下城艾、古寨、大栅,都与窦建德当年驻兵有关。明万历版县志记窦建德,隋漳南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世充废隋帝后,窦称帝,国号夏。后被唐秦王李世民所获,斩于长安。2014年6月间本村村民任锁庆拆修旧房时,发现原地址内有一瓷罐,内装人骨,还有三枚隋代铜币。同时从残存的寺庙、遗址、碑刻,出土的锅灶、瓦片等探究,任家庄村应该从隋朝时期就有人居住,距今约1400多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上街堡圪垯是任家庄居民较早驻扎地,现有残垣断壁的围墙矗立,堡圪垯不大,依山势筑围墙,居高向阳防水患,建堡立寨保民安。据说,任家庄最早为任姓人开发居住,故称为任家庄,但现在村内已无原任姓后代,世事变幻莫测,这就是历史,该去的总会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位于村西北的下街堡圪垯,曾是窦姓人聚集的地方,传说这些窦姓人是窦建德的后人。窦姓的迁入在隋611年,隋炀帝征召民众远征高丽,窦建德被选为二百人长。621年,李世民围攻已在东都洛阳称帝的十八路反王之首王世充,窦建德率军十余万由夏都河北永年驰援王世充。将一部分兵勇将士部署到上党地区,于是选定隐蔽在山里而地域开阔的任家庄一带安营扎寨,等待援军主力凯旋后,合并攻打太原,最后夺取长安。未曾料想,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窦建德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坠马受擒,被押解回长安。之前部署到任家庄村一带准备策应主力攻汾阳、取太原的部队闻风溃散,各自返回原籍。其中的一小部分士兵并没有走,而是定居于下街堡圪垯一带,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目前这里仍是窦姓主要的集中居住区域。现在任家庄村、下壁村的窦姓便是他们的后裔,字辈仍不乱。(选自《任家庄村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关于窦建德在沁源民间有很多传说,志书也有记载,但描述也为传说待考。最早的万历版《沁源县志》记载“古迹”篇之“城垒”三处:沁州古城、绵上县古城、窦建德城基。其中,窦建德城基,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昂头村西北。按:史载建德,漳南人,不知本县何为有此城,今遗址尚存,四隅闻其名,故录之俟考。古记载虽存疑,但能把窦建德城基和另两个古县城放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窦建德城基现仍有遗址在王陶镇的下壁村后山上,为一长方形土围子,内有旧房屋可居住,已毁,空留厚约五尺的残破土墙,居高、醒目、挺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村里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我清晰地看到了“城基”的轮廓,也似乎看到了曾经驻扎在城基里的将士。在王陶镇的豆(窦)壁村豆(窦)姓人更是把窦建德立为族谱的第一位,他们立其为宗族,应该不是“信其有”而是“确有其”,直到现在后人仍这样认为。</b></p> <p class="ql-block">上街堡圪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庄最初为任姓,而后是“窦姓”,直到明洪武年间,随着轰轰烈烈的“大移民”,山西移民很大一部分是向外移,比如是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还有一部分是在本省范围内由人口稠密的晋阳、平阳、汾州等地向人烟稀少的地方“内移”。正是在这个时期,王姓始祖王文庆从太原土疙堡经洪洞大槐树移民到了城关南场四合院,后迁到任家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且王姓家族枝繁叶茂,后代兴旺,已传至25代,且分布在王和、西沟、大峪、沙坡等村,仅任家庄王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36%。现在任家庄除王姓外,还有窦、裴、张、尤、杨、樊、段、郝、史、刘等30多个姓氏。截止2023年底,任家庄共有在册人口367户,978口人,加上非农户等共有1030人,常住人口570多人,是王陶镇第二大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历史上,大约从隋唐到元朝,很长一段时期,任家庄归属绵上县管辖,直到明朝建立,裁撤绵上县划归沁源县。最早的万历版《沁源县志》记载,明朝开始推行里甲制度,最初全县有三乡八都二十二里,后并为一十六里。至嘉靖初年,又以城南里归并于坊里,为三乡四都(五都)十五里。任家庄属于永丰乡绵上都南里所辖14个乡村之一。当时记录在册的村庄有177个,足见任家庄当时已很有规模。到崇祯八年全县归并为七里,任家庄王姓属长盛里,窦姓属丰厚里。到民国,废弃里甲制度,全县分三个区,任家庄属第三区,抗战时期,为方便抗战,于1941年1月沁源县又分为绵上县和沁源县,任家庄属绵上县,到1945年,抗战胜利,两县合并为沁源县。1947年全县分五个区,任家庄属第五区。1971年4月王陶、王和、王凤三个公社曾被划归介休市管辖,1972年3月又划归沁源县。任家庄一直属王陶管辖,先后经历王陶公社、王陶乡,2020年3月升级为镇,至今任家庄是王陶镇管辖的第二大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庄村大,房屋以窑洞和砖瓦房为主,有窑楼院、四合院、三合院、两进院等,街道整洁,全村分六个区,分别是上街、下街、校园区、店上、南区、新北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在上、下街现存两幢明清时期的财主院,且都是旗杆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上街旗杆院是三世祖王世景开始修建,五世祖王邦英继续修建,其为岁贡生,他的墓前有一通清道光十二年的墓碑,上写“岁贡生,皇清例赠修职郎题考王府君乾栋”。六世祖王廷俊建成,传至八世祖王明,土改期间搬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房屋虽已破旧,院内蒿草丛生,但各式各样的窗花木刻很是精致讲究,正房侧屋,窗花各不相同,有花虫鸟兽于其上,有“寿”“福”“囍”字镶其间,有的小巧精美,有的规整大气,有年年有余,有万字绵延,同一座房屋的上下窗图案各不相同,左右窗对称,雕刻细致,构思独特,华贵富气典雅,可见当年主人对住宅装饰的精益求精,也足见主人的富足和奢华。院内房屋都是二层窑套楼,下为窑洞,上为楼房,下为主人客厅卧室,上为女儿绣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隔壁的一座古建是王家的新院,为民国初期的建筑,三角形尖尖的楼顶设计,带有西洋风格,门楼砖雕豪华大气,但都在特殊年代被损坏,现院内的房屋已被翻修一新,只留下门楼这点“古气”了,残缺的“古”也很珍贵。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下街旗杆院为乾隆年间王氏先祖王彦仁开始修建,传至七世王丕功。抗战时期,被日本人烧毁大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庄的庙宇现保留下来的有上街的关帝庙,见证村庄发展历程的那棵800多年的老榆树,现仍然郁郁葱葱,树身向村下倾斜,像一位长者慈祥地俯瞰着全村。明万历年间修缮关帝庙时专门拐进一角,给老榆树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祖先爱之护之,现代人依然,一块“护树志”醒目警示,村人已经把这棵树当成了神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庄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在道光年间有“岁进士”王际泰,省府赠匾于其宅。有大清乾隆皇帝特授“修职郎儒学正堂训导”王邦英。有清光绪年间号称“拳打山西一省,脚踢陕西半块”的尤昌杰,有通天文懂易经、能言善辩的王光远,还有通古知今,编谱修史的王明礼。当代更是人才辈出,有参加革命奋战在全国各地一线的王明仁、张国震、王彪、窦春耀等,还有从台湾驾机起义回归的王守正。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总结出了一些简单的热熨法和灸法,后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中医在民间,在天地山水间,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平衡协调的统筹。不同时期有歧黄、青囊、杏林、悬壶等别名。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最终使人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在任家庄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有一代代中医名家,有记载的从开办“济生堂”药铺的杨清楷,“活神仙”杨长太,到获得“山西省十大名中医”的窦秦镜,到近代的“神针”雷步凯、“偏方治杂症”王林胜等,他们一代代深研细究中医,不仅给本村村民看病救治,更是吸引周围县区的病患者前来就医,效如桴鼓,立起沉疴。</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山里人爱红火,辛苦一年,春节元宵是最休闲最快乐的时光。任家庄的节日更热闹,跑旱船、打花棍、打花鼓、扭秧歌、抬花轿、舞雄狮、推推车、街头舞、卖枣糕、扑蝴蝶、踩高跷、二鬼摔跤等形式花样繁多,同时街头挑高、串黄河等。其中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耍狮子。南龙灯(伏贵村)北狮子(任家庄)的说法在当地广为流传。耍狮子是任家庄的传统节目,一头黄狮,一头绿狮,由四人装扮。跟在秧歌队最后,由音乐“细家活”伴随,随着鼓点,狮子上下腾飞,左右翻滚,威风凛凛,怒目圆睁,挑衅碰撞行人,引得观看的队伍喝彩声不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如今的任家庄村,周围厂矿林立,车水马龙,村内干净整洁,新改造的饮水工程,新铺的柏油路,新建的休闲广场,篮球场,新组建的30多辆车组成的车队等,蒸蒸日上、富足快乐、幸福美满是村人的生活图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兴亡谁人定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盛衰岂无凭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聚散皆是缘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离合总关情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凝重、悲壮、苍凉,荡气回肠,感慨深长,歌曲如是,我的心情也如是,离开任家庄,久久不能平静,为她曾经的过往,为她充满希望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程庆莲 2023年12月1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