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繁花》剧,致敬上海!

多彩明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一部电视剧《繁花》爆火,超级刷屏了!让没有阅读文学作品习惯也不追剧的我,突然有了超高兴奋点 。也知晓了原著金作家原来因此获得了全国茅盾文学奖,而出生于上海,自幼随父母移居香港的王大导演,用准备五年、拍摄三年的坚毅,大投入大制作和墨镜王经典的电影表现手法,让这部剧在整个中港台(大中华)仍处于低迷的影视圈出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这是一部难得的时代回顾与记录城市市井文化的好作品。从阿宝成长为宝哥,从黄河路到整个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地,电视剧反映了上海人的生意世界,以及宝哥这位时代弄潮儿对于事业的执着。这不是一条餐饮街的故事,而是反映了那个热情似火的时代与社会,也是委婉讲述着江湖之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断断续续看了几十个剧中精彩片段,加之有上海话版本,特殊的发音语调、温文尔雅的语言,让听众感到更加有趣味性和艺术性,上海人形容为“老有蜜道”。前年火了淄博,去年底火了哈尔滨,不成想上海这个世界级大都市被一部电视剧带火。视频号抖音,街头巷尾,播放着繁花,回绕着上海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很惭愧我是一个草民路人乙,事业也无所建树。但是我很自豪在宝哥发家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有幸在我的老东家上市公司南京医药和下海创业(先期有一些台资背景)的公司,在这个时间段密集去到上海,参与业务活动的同时,感受这座自民国开始兴旺发达的东方明珠。 没有水平去做交流评述,想啥说啥记录一些点滴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上海是中国近代最开放、最发达、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对于现今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经济贡献是最大的。解放前的很多浙商、潮汕商人在这个十里洋场打拼创业,后来很多人转往香港,成就了香港成为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的所有城市里,可在前面加“大”字的,唯独只有上海!大上海具有且支撑着中国经济、金融、联通世界的港口以及整个民生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和外商投资中国的最早的大都市。在商品匮乏的年代,我们穿的衬衫、西装、羊毛衫、皮鞋以及小轿车、缝纫机、自行车,更小到肥皂、百雀羚、香烟,全国最知名的品牌,都是“上海货”,拥有上海品牌就是品质的保证,也是当年身份和能力的象征。1991年,我的结婚照也是从南京专程坐“游1”火车到上海“王开”照的,在王开相馆所在的南京路把两人全套结婚装服全部配齐。更早的时候,当时朋友谈笑时都是以今后住一天上海国际饭店(24层,中国最高)为人生终极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上海最好品牌的物资都是常年用以支持祖国边疆,持续了几十年。记得1988年去新疆出差还带回一条“大前门”香烟,慰劳在家的公司同事。而“大前门”在当时是要批条子才能买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上海人轻声细语,总体看上去身材瘦小(也称苗条),文质彬彬。但是从民国传承的审美观和他们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衣着讲究,款式色彩在中国都是绝对领先潮流的,有称东方的巴黎,整个城市几十年也不失浪漫。南京路淮海路商店里有当时最好的服装式样、颜色设计。像宝哥这样有身份的男人,洋装在身,尖头皮鞋,绝对是派头十足。格子外套和裤子,是上海男人最爱,基本上是中国最早最普及的城市穿着。上海在时尚方面引领中国,直至今日。有人说《繁花》拍的像香港,而上海是香港的祖师爷,民国之后外滩、大世界、百老汇,早就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然而后来上海轻纺、成衣制造,都是因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有了乡镇企业,江苏、浙江的年轻人把上海亲戚中搞技术或者产品设计制造的“爷叔”请来帮忙,委以高薪,爷叔提前退休不回去了,把整个技术带来,带动了江浙的产业全面铺开。不客气地说,江浙的发展是从乡镇企业开始的。我们都是“偷”了上海的技术,挖了上海的墙角。不过,上海人多数来自江浙,都是亲戚,谁还在意。上海的企业几乎清一色国有,也对此无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上海人做生意是有天性的,而且极度能吃苦,且敢想敢做。因为资讯发达,他们只要知道商机,无论什么行业,无论自己熟不熟,干就完了。那个年代,有热情和投入,谁都可以成功。宝哥做外贸和股票,90年底才有上海股市,股市火起来已经是92~98年,已是剧中后期。80年代初、中期,倒卖煤炭、舶来品、轻纺商品,以及倒火车票、房票、国库券、外币、外汇券,让很多人发财。“贩子”“黄牛”“打桩模子”成为当年热词。我们要想买到“游1游2”车票,要到上海站边上棚户巷子餐厅吃一份餐或者直接买走三四瓶南方某地低劣的易拉罐饮料,这样把倒卖变成了平价转让车票。那时上海全民崇尚“扒分”(就是去赚钱)。95年和上海梅山冶金公司(在南京)的医院刘院长做业务,闲谈时他讲了一个故事:上海两个人骑车相擦,从对骂到卷袖子要打架,一位老者过来说:你们时间多是吧,有时间赶快去扒分。两人听后推车散去,还不忘对老者说“吓吓侬”(谢谢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改革开放后,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却不直接做生意,都是上海(或香港)的买办公司,基本都是上海职员,他们英文好(或者日语),跟他们老板和客户沟通能力强,会做生意。也了解洋人(抑或日本人)弱点,“洋呆瓜”基本被骗的一愣一愣的。(哈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我当时20多岁,基本是跟上海职员学做生意,我们常去的总部在外滩旁的“联谊大厦”,基本都是996。职员下班后就坐在公司打客户电话,范围覆盖长江流域地区。客户也极其尊重上海公司的员工。入夜陪客户常去“和平饭店”、“小南国”和梅陇镇用餐。黄河路其实比较晚才有,主要吃海鲜,门面装修奢华,但都是“李李”这样的老板或老板娘开的,我们怕被宰,所以很少去到。可能上海当地暴发户去到黄河路比较多。黄河路不是上海辉煌的缩影。“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才是。因为上海出名的是购物而非餐饮。无论是否节假日、双休,这些地点都是人头攒动,坐在高高木椅子上戴红袖章的“老阿伯”,会用手里小旗子指指你的包,提醒说:“包摆勒期头,当心皮嘎子”(上海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我在南京医药,我们去上海办事,有时管国产器械的同事会带我到上海医药站,这是国家一级站(共五家,上海最大),所有手术用的刀剪镊钳,全国只有上海生产,还有更多设备类器械都产自上海,非常紧俏。他们都是手工填写和复核我们的要货清单,几十页纸二小时完成,无一差错。当时我无比钦佩,细致是上海人的宝贵财富。 而当我们南京医药接待参加全国医药商业会议的代表时,我们的李总经理会专门安排租用省外汽公司两部“日野”大巴,特殊规格接待和招待上海医药站代表,因为他们对我们企业帮助太大了。我就是这两部车的“专职”导游,而能够听懂五成上海话,且嘴甜、勤快的年轻人,这些上海的业务前辈会很喜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遗憾的是,我们南京人和上海人语言、处事风格、待人接物完全不同,且格格不入(那个年代哈)。这可能是南京为北方语系上海为吴语系的缘故。高中毕业我们同学登黄山,一路碰到上海同龄人,一路斗嘴,最后大家同住在“玉屏楼”大礼堂地铺,躺下了关了灯,南京上海青年还在吵架。第二天我们一位同学说出真话:听到上海口音我就是不舒服(这理由真的不充分,哈哈)。其实我们当时笑谈:上海人打架拿了砖块砸对方屁股,而南京人是直接砸头的。这可能是开放度文明度和水土的原因吧。(现在大家哪都不砸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除了擅长经商做生意,上海人还有更多的特点:上海的城市级别高,市民基本素质高,普遍收入高过全国(可能与北京相当)。但是上海人很节俭。他们可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弄堂,当年可能家庭只有三四十平米,但是该买的不该买的,规划有序。上海除了全民炒股(当年至少多数),闲钱也都存银行,且上海人理财极其精明,所以有的时候,富贵是省出来的!但是该花不花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在全国出游的游客中,上海人占比是最大的。温文尔雅的上海人占据景点、餐厅,但是到了异地景区他们是声音最高的,有时旁若无人。(呵呵,后来好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上海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这里有中国最高密度的各路精英。90年代前上海有些排外,其实你听懂一些上海话,能够用“洋泾浜”上海话及他们的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又很容易接近和交流。上海人信奉:“求人,你就客气点”。上海人不吹捧官员,不献媚洋人,但是绝对崇拜有钱人,改革开放初期,尤以香港人、台湾人、北京人、东北人为先。但是你到营业员(那个年代的称呼)面前带了几千元现金,谈了就买,她会跟前跟后,绝对服务到位。而就是李嘉诚来,光杀价不买,甚至刻意耍弄对方,她就给你“白眼”,然后转向另一位柜员轻声提醒说“伊捣江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在上海,有很多有趣的事:a,上海人说地点绝对不会说“延安路”,一定说“延安路~四川北路”以方便你定位大概区域。因为延安路有十多公里,去哪找?这个叫法很科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b,上海的道路南北方向是不同省份的名字,比如“西藏路”,东西方向是某某市的名字,比如“南京路”。当然省份名字不够了,就有改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c,上海人喜欢观察人,喜欢三五成群议论,一条弄堂,周围邻居谁家有海外关系,漂亮服装从哪里买的很快就会传遍街弄,同事之间也是如此,哪位靓妹给老板抛过媚眼,绝对逃不过其他人的眼睛,也很快被传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d,就像“繁花”里宝哥一样,上海人重视朋友之情,但同事同学邻居,过分讲感情也不是如此。“棒油”(朋友)是除了有认识基础,还要有利用价值。宝哥与三位“老板娘”都是“棒油”,但都是有生意相伴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e,上海的外商办事处,洋买办是抠门的。我们在联谊大厦培训、开会、业务,到了中午吃盒饭,售卖者蛇皮袋送到办公室门口,职员自己交钱,有4元排骨的、梅菜扣肉的,3元的炒鸡蛋饭,自己出钱自己挑选。而那时我们南京创业企业成立时,每一份盒饭都是公司出钱。这不值得太多宣传,只是觉得十几位员工在走廊上自己挑选盒饭的场景终生难忘。而同样我们去北京,北京同事都是直接请我们下楼吃东北菜,因为我们外地来,他们直接开收据报销。(哈哈,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f, 上海人之间问哪里人,基本可以从居住地看出家庭条件和可能的背景。住静安区、虹口区、黄浦区、徐汇区的,都会很大声且很骄傲自豪。如果住闸北区、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就不好意思说了。坐黄浦江摆渡回家的人,一般是不会告诉你下班后匆忙离开的原因的,而下班离开公司开始,将是一场更辛苦的通勤历程。那个年代就已经二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上下班坐公交花费三、四个小时的人,着实不少!所以“繁花”中灯红酒绿的场景下,也映射出上海人的辛勤与奋斗。老板是少数,更多的打工人,也都在拼搏“扒分”。上海精神是那个年代的一种赞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g, 上海太大,路名是很难记的,只有熟能生巧,去得多了地名听得多了,就不陌生了,我在关键时候还可以电话求助上海亲戚。后来,南京朋友开始开车到上海,到了上海他们就把车停在江苏饭店对面,由我接着开。因为上了上海环线高架,他们就不再有方向感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有一次和同事文兵开车耽误了下匝道,车停最中间车道试图倒车,四、五部出租车堵在我后面,下车大声教育我,我大喊一声“我打右转灯了,别人不让”,他们就都嘟嘟囔囔走了。上车后觉得自己无理,南京小杆子个性又淋漓尽致了一把。呵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h,上海的邻里同事,特别是女孩闺蜜之间,是比较爱虚荣,稍稍有那么一点爱炫耀。你送她一条朋友带回的苏州真丝围巾,下次她一定会送你北京蜜饯。之后,日本煎茶,法国香水,基本是越走越远。送礼同时,做很多语言的说明,侬声细语,丰富表情,接受者很愉悦。其实也很正常,总比啥朋友没有,啥也不送的铁公鸡要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1949年建国当年,全国GDP总量为67.92亿元,上海市为22.74亿元,占比33.66%。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GDP为3.3万亿(是1949年的1500倍),全国为87万亿,占比为3.8%。这不是上海衰退了,而是改革开放,使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为国家不同时期的建设贡献了所有的人力、物力。“上海智慧”帮助和影响了江浙、华东、长江流域以及全中国。现在大上海依然是中国城市的老大(GDP),其高新科技、生物技术、金融、集装箱码头等产业布局,在全球是有绝对影响的。当年,全国人民都称上海为“老大哥”。老大哥对中国与世界的贡献与人类文明,功不可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我的成长除了老东家南京医药以及台湾医疗企业的帮助和呵护,以及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上海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南京离上海三百多公里,与全国其他各地同事相比,我们近水楼台,“海派文化”与“上海智慧”使自己经历与能力更加丰富。现在去上海少了,也不太习惯在上海乘地铁,每当出租车行进在内环高架上,看着上海的高楼林立,遥望黄浦江,或是走过白渡桥行进在外滩前,常常自语:与上海城市发展变迁相比,自己是多么的不成功。但是有今天的个人进步,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六零后参与并见证了改革开放,也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致敬上海,致敬中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或剧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