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公园的冬日

山里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12月29号星期五,本年度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们去海淀区阜成路政务服务中心航天桥办公区办事,办完事后看时间还早,就去附近的玲珑公园转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冬日里的下午,天气阴沉,雾蒙蒙,而且有霾,空气质量不是很好;公园里的人也不是很多,有可数的几个年轻人在沿着园区绿色健康跑道跑步,还有两位中老年女性在打太极;在塔北侧的广场有两三个家庭带小孩玩踢球,周围有寥寥数人在散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公园的树木已脱掉了绿裳,光秃秃的枝Y及躯干一派落寞,公园的小湖已干涸,砾石裸露,上面不均匀的覆盖着未化的积雪,只有红色的小拱桥高傲的站立在小河道上,招引着人们看过来。在玲珑塔的北面有一宽约5米左右,长约15米左右的鉴池(我起名“倒影池”),为慈寿塔辉映倒影吧。公园的东北侧修建有往来亭,西侧有尘涤,特别是在公园北侧有一火车头区。园内的景点,为古塔增添了新的韵味。总之冬日的景色游玩的兴趣不是甚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玲珑公园其实就是明朝时期的慈寿寺,最初李太后修建慈寿寺是为了给丈夫隆庆皇帝祈求冥祉,给儿子万历皇帝祈求子嗣和祝福长寿;其后儿子继续修建寺院,并修筑八面玲珑的永安万寿塔为母后祈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太后名:李彩凤,隆庆元年三月被穆宗封为贵妃,其子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尊为慈圣皇太后,死后谥号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太后原是一名宫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皇上临幸,却居然为皇上生了龙子(后来继承了帝位)。虽然事后她被封为妃,但却不能在用膳的时候,享受到和皇帝、皇后平起平坐的权利,而是要像其他宫女一样,站在一旁侍候。她要改变这个命运,她要为自己正名,在儿子万历皇帝十岁登基后,李太后执掌内外政事。皇帝并赐李太后为慈圣皇太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宫廷中的生活充满了凶险,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于是她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并在她主政其间在全国各地、京城内外大兴土木,广建佛寺,在万历四年,这位“草根”皇后出资修建的慈寿寺,慈寿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事情总是那么不尽人意,在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将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现今的一座砖塔——慈寿寺塔和两个石碑,据说还有两棵银杏树,由于冬季我楞是没看到银杏树在那?可能在西八里庄路南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看着公园中高耸着这座孤零零的“玲珑塔”,其它原有古迹都已不复存在,只有这慈寿塔供我们品味历史,感受寺庙旧日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如今公园也修筑了很多景点。它是从1989年以来,海淀区政府以玲珑塔为中心,建成玲珑公园,占地约8.2公顷(包括水面0.3公顷)。公园南部设计为规则园林,北部则为自然山水,其间设置山亭湖榭、曲径小溪,使之成为京密引水渠畔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它比以前的慈寿寺规模小了很多,西八里庄路从慈寿寺塔南侧通过,分隔了原慈寿寺,所以已不可能复原慈寿寺,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站在西八里庄路的京密引水渠桥眺望玲珑塔(永安万寿塔)原名叫永安万寿塔,又名八里庄塔,仿天宁寺塔而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西八里庄北里3号玲珑公园内。慈寿寺塔因建于慈寿寺内,故俗称慈寿寺塔,当地人又称玲珑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玲珑塔(永安万寿塔):平面呈八角形,为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0米。没有阶梯,不能攀登。修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始建慈寿寺塔。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缮。清光绪年间寺废,只留慈寿寺塔和塔前的两座石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着那些风化凋零的浮雕实在叫人心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从公园北面拍摄的玲珑塔全貌。塔前为“鉴池”。应当在春、夏、秋季期,池中注满清水,塔影倒映池中,一真一幻,肯定非常壮美。也是此池命名为“鉴池”的缘故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玲珑塔北面,券门额镌刻的文字为“真慈洪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塔身上为十三级塔檐,每层檐下以砖雕斗拱承托,拱眼壁上开有佛龛,每面3龛,每龛均供有佛像,佛像内藏佛经,共供奉佛像312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历年代的风化,已看不出碑上的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已经看不出与左侧碑有什么不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玲珑塔的基座为双层须弥座,上面雕有佛像、飞天、八宝、仰莲以及多种乐器。由仰莲花瓣承托塔身,塔身的东、西、南、北各面均有砖雕券门,门两旁置木胎金刚塑像。其余四面雕有假窗,窗上有砖雕小佛坐像,窗两旁为菩萨塑像。南面券门额书“永安万寿塔”。塔身以上为密檐十三层,密檐上每根檐椽都挂有铁制风铎,共三千多个,每层檐下均有24个佛龛,内供佛像。塔刹为铜制鎏金宝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塔的假门和浮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塔身八面门窗两侧塑有浮雕,转角处为砖砌圆柱,上有浮雕盘龙,柱上雕有菩萨像,柱旁阑额位置满雕云龙和佛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塔身各处的砖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严重风化,但仍可辨出当年威武雄浑和俊美生动的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塔身塑的金刚力士像,这些雕像历经风雨,如今已露出木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慈寿寺复原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万历六年建成。皇帝赐名慈寿寺。寺庙规模宏大、形制整齐。“永安万寿塔的南侧有山门、天王殿,左右列钟、鼓楼;永安万寿塔北侧中部依此有大雄宝殿、毗庐阁、弥陀殿,北东侧依此有关公殿、观音殿、慈光阁、法堂、方丈等,北西侧依此有达摩殿、地藏殿、观音阁、禅堂、祖师等,缭以画廊百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原慈寿寺院落的平面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当时建慈寿寺时,李太后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和工匠,并详细地过问寺庙的建造进程。《明史》中有记载,由于建慈寿寺耗资巨大,大学士张居正曾以“财政匮乏”为由反对建寺,由此可见当时建成的慈寿寺是多么的豪华富丽。但还是经不住火的肆虐,留下的是苍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玲珑公园北门内有废弃的京门铁路(东起西直门、西至门头沟),七十年代逐渐弃用。现已拆除,但保留了一段路基和铁轨,辟为展区,九一年开始展览。火车头放这,也算是一个对以前老铁路的一种纪念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辆火车头,原型是1937年日本生产的蒸汽机车,抗战结束后,1956年我国对其进行了改造。该机车全长22634mm,设计时速为80km/h。1970年退役,1991年运至此进行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火车头区,在铁路轨道路基中,有数块碑文,分别介绍中国的铁路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块碑介绍:中国铁路隧道数量及长度居世界第一。截止1999年,中国铁路隧道已达6876座,总长度3670公里,均为世界第一。中国第一长隧道:秦岭隧道,总长1846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块碑介绍海拔最高的铁路:2006年7月1日,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正式试运营。青藏铁路总长1956公里,最高海拔标高为唐古拉山垭口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三块碑介绍中国最快的列车:为2002年12月31日,首次运行的上海磁悬浮列车,它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线,全程30公里,仅需8分钟,最高时速达到430公里/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四块碑介绍中国服役最长的火车: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服役时间最长的火车,1956年9月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型号。其服役时间长达5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五块碑介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詹天佑(1861-1919),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杰出的铁路工程技术专家,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主持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湖边的小拱桥,红色在冬日里及为醒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位于玲珑公园东北处、用花岗岩建园新雕刻的“往来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柱面楹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寺废塔存遗古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水流鱼跃颂新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新亭夕照留伊倩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古塔朝霞寄我诗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公园东入口对面叠泉中的景观石刻“涤尘”。不知是什么意思?可能是洗尘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历史记载,慈寿寺塔的基址是明正德年间“正德八虎”之一太监谷大用的墓地,不明白慈圣李太后为什么要将慈寿寺选址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正德年间,为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朱厚照(1506-1521),也就万历的爷爷辈。明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1522-1566)是朱厚照的兄弟,为第十一代皇帝。李太后的丈夫穆宗朱载垕(1567-1572),隆庆皇帝为第十二代皇帝,李太后儿子万历神宗朱翊钧(1573-1620)为第十三代皇帝。李太后丈夫的父辈的功臣,她却在人家的在墓地建寺院,不知是什么讲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