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曾经的岁月” 纪念共和国第一代科技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期盼上光经营者联盟更上一层楼

阿福

<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张俊高发表了一篇美篇:曾经的岁月——纪念上海光学仪器建厂70周年,以及2023年12月郑全利发表的美篇:纪念上海光学仪器厂建厂七十周年暨“曾经的岁月”纪念画册发布会。引发了很多“上光人”的关注和议论。</p><p class="ql-block"> 从不同的視角回忆“曾经的岁月”恐怕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说收获。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认同我的視角?让我慢慢道来。</p> 插曲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照片是参加发布会的光研所精研所代表:左起陈联娣、鲁徐青、徐德培、郑全利。据说参加聚会的上光所代表还有倪争技、冯国良、刘电霞等。</p> <p class="ql-block">  蔡问</p><p class="ql-block">陈联娣你参加了,讲讲感受。</p><p class="ql-block"> 陈联娣回答</p><p class="ql-block">@蔡心 你要我谈什么感受,大会发言都没有听,最大的感受是認识的人都老了。</p> <p class="ql-block">  据杨国发介绍《曾经的岁月》纪念画册发布会”16日在“东信港大酒店”隆重举行 。恰逢中央气象台“暴雪+寒潮+冰冻+大风”四大预警齐发,但阻挡不住“上光人”热情似火参加聚会的心意,327位同仁欢聚一堂,参会率超过97%,特别是鲐背之年的程志强、易大明、郭宝贵、周冬英、潘宁五位老95岁高龄的老同志也亲临现场……。</p> 灵魂一问 <p class="ql-block">  闲散老人</p><p class="ql-block">可惜,东方蔡司,曾是中国实力强大的光学制造企业上海光学仪器厂没能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更上一层楼而是……,纪念什么,曾经的辉煌?激励……。</p> <p class="ql-block">  类似看法不止一个。下面的一段微信对话表达了同样的心情。</p>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p class="ql-block">  上海光学仪器厂成立于1952年,倒闭在二十世纪未。这是一段人人皆知的历史事实。很多人从感情上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第一反应会有这样的责问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重要的是要分折原因。</p><p class="ql-block">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策以来,改革的重点对国企单位而言虽然获得了自主经营权但要求自负盈亏,也就是说国家不再投资要自己养活自己。实际上就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开始有了重大的调整,简言之就是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个过渡期虽然还是相当温和且漫长,但到二十世纪未的最后十年终于进入了陣痛期……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也不必细说。</p><p class="ql-block"> 综观上光厂的历史, 到底上光厂成功在哪里,失败又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上海光学器厂乃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如今却沦落为一个无名小卒,其实这也並不奇怪。上光厂的经历也只是大部分国企单位的一个缩影。所谓不破不立大破才能大立。上光厂原是一个包括光、机、电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的大型国企。在计划经济年代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顶樑柱的作用。有过辉煌的过去,惜乎最后並没有登峰造极。作为一个上光人都会觉得痛彻心扉。因为我们都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在哪个年代我们多数人都不是先知先觉者,所以现在更不必杞人忧天,忧也没用。做个后知后觉者也不错,但也不能做个不知不觉者,只想当个吃瓜群众。</p><p class="ql-block">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丅O国际世贸组织,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之前的十余年都只是为加入WTO所作的前期准备。为了真正的强国富民,为了更好的融入世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就成为了一个既定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大部分国企改造成民企的过程,上光厂一分为六就是个例证。加上招商引资多管齐下,这些都是我们親眼所见,沥沥往事涌上心头………。上光厂为了生存也曾经有过一系列的的改革措施,显见没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计划经济年代曾经有过一大批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科技人员,化尽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为上光厂的产品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我们不能因为上光厂没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更上一层楼……”而忽視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更不能熟視无睹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名字也应该载入“上光史冊”。</p> 谅解万岁 <p class="ql-block">  据说如今每年注冊的民营企业千千万万,但同时注销或歇业的民企也不计其数。这说明什么?通俗点讲就是生意难做。现今尚且如此,更何况上世纪未,一旦国家撤资还有多少国企能活命的?所以倒闭也並不稀奇,不必为难当时的那些决策者们。</p> 从顾乃信的“……回顾”说起 <p class="ql-block">  顾乃信先生在今年12月起在微信群中连续发表了八篇关于“上海光学仪器厂回顾”的史料。下面列出的是第二篇和第三篇。</p> <p class="ql-block">  上海光学仪器厂的回忆之二</p><p class="ql-block"> 上海光学仪器厂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上海光学仪器厂建厂以来,生产规模和能力,产品品种和产品质量等诸方面在全国同行业中长期居于领先地位,是一机部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上海光学仪器厂当时全厂有9个生产车间,25个管理科室,1个光学仪器研究室,1个光学仪器测试中心站,并拥有技工学校,疗养所和招待所。上海光学仪器厂占地面积8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900平方米,恒温面积6370平方米,各种设备共1414台,其中主要生产设备779台,精大稀设备44台,职工有3188人,其中技术人员有441人。</p><p class="ql-block"> 上海光学仪器厂从一家民用光学仪器厂,率先发展成有光学计量议器,显微镜仪器,物理光学仪器,医疗光学仪器,光学测试仪器和教学实验仪器六大系列八十多个品种,並有各种光学镜头,光柵,特种精密光学元件,螺纹环规和光学辅料等。产品广泛用于农,轻,机,电,冶金,化工,环保等部门,天文,地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电影电视,国防軍工,航空航天等各领域。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  上海光学仪器厂的回忆之三 </p><p class="ql-block"> 课题、产品的研制开发 </p><p class="ql-block"> 上海光学仪器厂自建厂以来,共开发产品计200多种,不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还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型产品水平。上海光学仪器厂累计共无偿转让了40多种产品给国内兄弟厂。</p><p class="ql-block"> 建厂初期的小模数齿轮加工技术,为我国滚齿刀具制造提供了新技木。′</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首创金属超精磨技术,精度达到了十万分之六毫米。</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未期试制成功了十万倍电子显微镜。</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的光电技术,数显技术和电算技术在仪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开创和完善了真空镀膜,复制光栅和全息照相光栅新工艺。</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微机控制光栅刻划技术和高精度刻划技术。</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的光学塑料替代玻璃制造园光栅角位移传感器。</p><p class="ql-block"> 同时还尚有各年代研制完成的项目有:真空镀膜,人造晶体,光学透明导电膜,偏振片,滤色片等课题项目。 主要产品有 </p><p class="ql-block"> 1.烏威尔氏干涉仪 5J</p><p class="ql-block"> 2.干涉显微镜 (6J,6JA)</p><p class="ql-block"> 3.一公尺测长仪 (7J,7JA) </p><p class="ql-block"> 4.表面光洁度显微镜 9J</p><p class="ql-block"> 5.测量显微镜 15J</p><p class="ql-block"> 6.万能工具显微镜 (19J,19JA,19JC,19JE)</p><p class="ql-block"> 7.一级线纹米尺 24J</p><p class="ql-block"> 8.读数显微镜 33JA</p><p class="ql-block"> 9.垂高计 35J</p><p class="ql-block"> 10.重型万能工具显微镜 (40J,40JA)</p><p class="ql-block"> 11.天文座标量测仪 (83J,83JA)</p><p class="ql-block"> 12.地物座标测量仪 (95J,95JA)。</p><p class="ql-block"> 13.台式投影仪 TTy</p><p class="ql-block"> 14.阿贝比较仪 6w</p><p class="ql-block"> 15.高温金相显微镜 1Ⅹ</p><p class="ql-block"> 16.生物显微镜 (2Ⅹ,2ⅩA,2ⅩC)</p><p class="ql-block"> 17.金相显微镜 (4Ⅹ,4ⅩA)</p><p class="ql-block"> 18.立式金相显微镜 19X</p><p class="ql-block"> 19.倒置式生物显微镜 37X</p><p class="ql-block"> 20.多用途显微镜 44Ⅹ</p><p class="ql-block"> 21.偏光显微镜 PS</p><p class="ql-block"> 22.双筒目镜 ( Ⅹ—SD,X—SD1)</p><p class="ql-block"> 23.阿贝折射仪 (2W,2WA,2WAJ)</p><p class="ql-block"> 24.光谱投影仪 8W</p><p class="ql-block"> 25.测微光度计 9W</p><p class="ql-block"> 26.一米光栅平面摄谱仪 31Wl</p><p class="ql-block"> 27.二米光栅平面摄谱仪 31WⅡ</p><p class="ql-block"> 28.高精度显微密度计 42W</p><p class="ql-block"> 29.紫外分光光度计 53W</p><p class="ql-block"> 30.小型凹面单色仪 56W</p><p class="ql-block"> 31.光学传递函数测量仪 2C</p><p class="ql-block"> 32.非接触式球径仪 3C</p><p class="ql-block"> 注:此产品由厂首届721工大设计</p><p class="ql-block"> 33.数字式测量显微镜 </p><p class="ql-block"> 34.小型工具显微镜 ZKS</p><p class="ql-block"> 其他项目有:</p><p class="ql-block"> 1,为支援国家国防建设,先后接受軍工配套和改进,研制并制造出、优质軍品潜望镜和高射炮连续变倍指揮镜。</p><p class="ql-block"> 2,为促进电影电视业发展,研制出水下摄影机,感光胶片的挤压嘴模具,宽银幕电影所用的广角镜。彩色电视分光梭镜的镀膜及多层增透膜技术。</p><p class="ql-block"> 3,为配合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研制出高空摄影所用的广角镜,多种和特种光栅。用于气象卫星监察的诱增透滤光片。用于人造卫星,导弹轨迹运行分析的高精度天文座标量测仪。</p><p class="ql-block"> 4,为国内微电子工业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多种投影式光刻设备和精密测试仪器。</p><p class="ql-block"> 5,为解决国内发展光学事业的急需,研制成功並生产研磨用磨料和氧化等光学冷加工辅料。</p><p class="ql-block"> 6,为改善摄影条件,研制成功特殊的新闻灯,用冷光膜反射解除强热光。完成了周恩来总理下达的任务。此新闻灯在中国首次参加的联合国会议上使用,外国记者惊异争睹,见《中国制造》为之轰动。</p> 庆功簿上该是谁的功劳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不应该完全否定计划经济,因为它有它的时代背景。更不能否定共和国的第一代科技人员在计划经济年代所作出的无私贡献。因为他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上光厂“曾经的岁月”的真正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 上光厂自成立以来40余年间,依靠着国家的投资才得到令人注目的成就。完成了一项项上级下达的任务。上级委派下来的各届领导班子的确也起到了领导和管理的作用。但是我们光记住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有功的人恐怕人人心知肚明。国家也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但这些成就在顾乃信的“……回忆”中,雖也有提及却只是一笔带过。让人深感遗憾。那么这些傲人的成绩到底是谁的功劳呢?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我想这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这也成为我写的回忆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上光厂的发展毫无疑问首先是靠国家的各种资源的投入,其中特别是人才的投资。每年大批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留学生纷纷涌入上光厂,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他们在产品研制和生产中与技术工人相结合发挥了核心的作用。他们献出了自已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上光厂的产品研制开发作出了无私的贡献,难道我们不应该牢记他们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着重说说这些事儿。</p> “曾经岁月”中的人与事 <p class="ql-block">  在顾乃信的“……回忆之三"中,列出上光厂曾经研制过产品有34个。但只留下一个名称和代号,连个主设计师的名字都没留下。事实上在上光厂的曾经岁月中这些产品还仅仅是冰山一角。譬如在回忆之三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为国内微电子工业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多种投影式光刻设备和精密测试仪器”。仅仅留下这么短短一句话,殊不知这里面有多少的产品和多少的故事。真的是家大业大不知珍惜。</p> 共和国第一代科技人员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马晓理提供的。第一排左起第四位座着的就是他父親马燮华。第二排左起第三位站着的就是姚国一。</p> <p class="ql-block">  不愧为共和国的第一代科技人员,他们都有一颗淳朴的报效祖国的心。 </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就从56年三位浙大毕业生开始说起吧。他们是彭定燊、胡文炳、姚国一,都是56年毕业的浙大同学。彭、胡搞结构设计,姚搞光学设计。57年苏联专家来厂指导技术工作。其中对口产品设计的是专家纳雷什金,他只仃留了一个星期,交接图纸设计。人常说头难头难,他们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我们尊重。</p><p class="ql-block"> 胡文炳负责测长系列。有立式光学计、立式测长仪、万能测长仪、鸟氏干涉仪、一米测长机等。</p><p class="ql-block"> 彭定燊、张乾恩负责工具仪器系列。有工场显微镜、小工显、大工显、万工显等。</p><p class="ql-block">1971年搞万工显会战由彭主持,之后由苏遜诚接手。</p><p class="ql-block"> 姚国一当年是接手苏联专家的计量仪器的全部光学图纸。 这样就有以后1959年林树繁接手生产服务之事。 可惜姚因为生肺病于1964年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57年进上光厂的有浙大的徐霆、高申正。以及复旦的李玉燕。据魯徐青回忆测量显微镜15J就是高申正与张乾恩合作的佳作。之后才有桂祖豪的坐标量测仪83J和施召贤的底板坐标量测仪92J的研制成功以及李竹君的数字式测量显微镜6Q的诞生並获奖。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技术积累和传承的结果吧。既不能抹杀前人的功劳,又不能守旧不思前进。必须一捧接一捧地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57年还有一位浙大的陈宗锡,在苏联专家吉洪诺夫的邦助下与宋长标共建了照相刻度组。之后61年又组建了机械部光学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条线上的接班人有胡钰、龚利民(2023年病故)、刘电霞等人。</p><p class="ql-block"> 在行业这条线上除了国家级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之外还有情报中心以及出版刊物"光学仪器”,掌管者除了祝绍箕(2000病故)外还有魏延龄、施治平等人。</p> 不该忽視的亮丽名片 <p class="ql-block">  在颈乃信的“……回顾"中的确找不到行业工作的点滴叙述,成了不该遗漏的重要一环。据施治平介绍,行业工作的重要性对发展整个光学仪器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在上光厂或以后的上光所对行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包括制定行业规划,科研情报的收集和汇总以及国内,国际产品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国家光学仪器质量的监督检验和控制,以及学会话动和《光学仪器》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58年隨刘隽快从上海仪表仪器研究院合併过来的有张仪如、张乾恩、许为立和陈士民。</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张照片是1994年拍摄的。中左侧就是张仪如,中间的是许立为妹妹,右侧就是许立为曲不离口的敏儿。 </p><p class="ql-block"> 张仪如是搞 阿贝折射仪2W出的名,所以她还有一个雅号叫“阿贝”。稜镜摄谱仪14W等也是出自她的手,陈士民是她得力助手。光学设计是许立为。还有附件光谱投影仪8W,微光度计9W等。一直有上光厂物理仪器 三女将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1958年还有一位女将方芳(留苏生)。与徐霆分在同一小组,是搞大地测绘仪器的。很可惜测量仪器系列的产品后来都移交到别的单位生产,因此这几位前輩就没有那么大的名声了。人有时候也是要靠运气的。七分靠实力三分靠运气这话不假。</p><p class="ql-block"> 1959年进厂的阮银藩也是浙大毕业的。早期的立式显微镜、金相显微镜都出自他的手。他几乎是整个显微镜系列产品的主设计师。后来在80年、81年、83年三度荣获市劳动模范称号。</p><p class="ql-block"> 1961年进厂的有夏国鑫,也是浙大毕业的。所以有人说上光厂是浙大的天下。据他自已说“我进厂晚了只能搞搞表面光洁度和角度仪器了”。颇有生不逄时的味道。但他是一个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主。其实这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他说: 角度和光洁度系列:有倾斜仪、比较测角仪、干涉显微镜(可测▽10到▽14)、双管显微镜(可测▽3到▽9)这些都是他前期做的工作。后期悉心研究的项目有光电輪廓仪,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光电轮廓仪是干涉显微镜升级产品,用图像处理方法测干涉条纹微小曲折的量。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不平深度可到0.0几个微米。而扫描隧道显微镜,是应用隧道电流的原理来测量表面的不平深度,可达纳米级或更高。扫描隧道显微镜只能测导电表面,而原子力显微镜是用原子间引力來测量,能测量非导电表面。后面三种仪器都偏重电子技术,我们所(厂)电的力量相对光、机较弱,所以只做了光电轮廊仪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初样试验工作。</p><p class="ql-block"> 此外64年自主设计了中型投影仪,80年代又设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专用设备高精度图形发生器属于光刻制版设备。以及后期的高连续变倍体視显微镜等……。我一直是夏的搭档。他结构我光学,我们合作一向默契、顺畅、有效。</p> <p class="ql-block">  我的光学设计同行。荣获三届市劳动模范值得庆贺。</p> <p class="ql-block">  1961年有18位上海机院和浙大的毕业生,是分配到沈工所的代训人员,后来全部留下。其中有一位比較出众是王掌发。分配在光学设计组搞显微镜设计。几乎是他一人挑起了整个显微镜系列产品的光学设计重担。后来在85年、87年、89年连获三届市劳动模范称号。中德合资企业徕卡成立后,他出任合资厂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1962年进厂的有桂祖豪,毕业于莫斯科测绘学院。业务上是一个比较拿得出手的留苏生。70年代主设计天文坐标测量仪83J。80年出任上光厂总工程师,在他领导下开发了一系列出口创汇产品 有2XC、4XB、37XB、44X、61X等。</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是作为总工程师的桂祖豪和销售工程师的许立为在与外商洽谈业务。我们很欣慰在这里还能目睹他们当年的风彩。</p> 又一张亮丽的名片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站着的是该项目的二个主要负责人我和庄松林。邻坐的是项目主要参与者王琛和徐德培。</p> <p class="ql-block">  1962年众所周知,分配进上光厂的还有五位理科毕业生,来自北大、复旦、交大等名校。 其中最出众的当然是庄松林。20年后一个被认为有专业局限性的理科生卻催生了一个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的诞生,斩获了上光厂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 掐指数来,上光厂的光学设计CAD软件至少引领了当年上海地区的光学设计同行,甚至也影响到全国的同仁们,成为上光厂的一张还算拿得出手的亮丽名片。经历了上光所十年的打磨,它终于在21世纪初跟上了国际CAD设计的主流。凭心而论这个成绩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改革开放的后20年,的确是经历了翻天覆地大变革和大发展。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CAD设计软件当然是首当其冲。我们很多老人都看不到这种变化,都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快的发展。不管是CAD还是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总之算力造福于各行各业得以蓬勃的发展。才有今天的丰硕成果。EAD芯片设计软件的重要性就是一个明证。可以毫不誇张的说没有芯片EAD设计软件就没有芯片!所以我们的这种无知太需要与国际主流设计思想融合了。</p> 王者归来 <p class="ql-block">  1982年庄松林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回来,肩负着使命与重托,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建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终于在1984年如愿以偿了,就座落在邻近新建的二栋大楼内,与上光厂仅一墙之隔。当时是分走了一半的技术骨干力量,还包括光栅、晶体等特种工艺以及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行业情报中心。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和课题攻关项目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这在上光厂的历史上,是个重大事件,可以和60年代的大小三线内迁事件相题並论。现在回忆起来这个“厂所分家”举措还是相当正确的。保存了上光厂技术力量的精华,特别是之后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併,为高校的科研主力軍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如今庄松林团队还继续活跃在国家高科技领域中,他在上理工所获得的成果和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有关的新闻报导。他继承和发扬了上光精神,也为我们所有的上光人争了光添了彩。</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是欢送庄坤贤调回老家泉州时拍的。端坐在C位右侧的即是庄坤贤,必竟他是主角嘛。在他右侧坐的是书记王炳炎,他是接孙义亮的班,任期很短(83~84年),在他左侧是马老,再左就是庄松林。他是82年才回的国。那么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就在82~84年之间无疑了。</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对庄坤贤有好感主要是他的为人豁达开朗待人真诚。想当初他经常是被王洋葱戏弄的对象,但他从不发火只是咧嘴一笑而过。</p> <p class="ql-block">  他是1962年进厂的浙大毕业生。分配在结构设计组。28W三稜镜摄谱仪就是他的处女作。和他搭档的是北大62年毕业的柏汉祥。柏是第一个提出要引入电子计算机来介决光学设计中的计算难题的启梦人。后来内迁至贵阳赤天光学仪器厂,后期任赤光总师现移居美国。此外还有29W分光光度计、30W真空光量计、 31WI一米光栅摄谱仪、31WⅡ 二米光栅摄谱仪、都是庄坤贤的杰作。大约在1983年左右调回泉州。</p> 人生絮语 <p class="ql-block">  人生絮语的作者郑全利,是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他是1965年进厂的天津大学毕业生。在軍工连搞軍品测距仪有功,于1971年入党。75年进光研室物理组,为主设计的产品有30WA真空光量计改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3W。1984年主设计微机控制精度单色仪60W以及1993年的凹面全息光栅单色仪等。</p><p class="ql-block"> 1993年6月15 因回盲部腺癌,首次结肠手术。经化疗康复后于1996年办理正式提前病退手续。由于在职时的特殊贡献,获得 100%的退休工资。</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高级专家提高退休费比例审批表"</p><p class="ql-block"> 主要贡献:该同志87年11月晋升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结构设计,主要完成或参与完成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和新产品研制。以其为第一人完成的“60W 型微机控制精密单色仪”获85年度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和机械工业部仪表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为第三完成人的“膜厚测定仪”获9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其还编写了“光学技术手册”(下册)中的光谱仪器部分。</p><p class="ql-block">呈报单位对提高退休费比例的意见:</p><p class="ql-block">提高10%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盖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劳动人事处</p><p class="ql-block">(盖章)1996年5月21日</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要详述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认可。</p> <p class="ql-block">  下面摘录了书中一段原话</p><p class="ql-block"> “自从1993年第一次手术到2010年六月底,我总共做了五次大手术,三个大疗程的化疗,可以说是吃足了苦头。现在,我总是保持乐观的心态,毛病来了,既要藐视它,又要重视它,但是不要谈癌色变,癌症并不可怕。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每天早晨坚持到黄兴公园去步行,锻炼身体。有时,还吃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补品,如冬虫夏草+红枣+莲子+枸杞子,蜂王浆、蜂胶、蜂巢元素等。我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三)里有一条格言写道:</p><p class="ql-block">病魔缠身实可怜,乐观向上只等闲。</p><p class="ql-block">饮食锻炼身体健,余生为党多贡献。”</p> <p class="ql-block">  郑全利同志在与病魔作斗爭的过程中坚定信心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个人,也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楷模。所以我推荐此书值得一读。</p> <p class="ql-block">  上光厂的物理仪器相当多,涉及到光、机、电各个方面。初算算结构设计方面还有董超龄、顾兰君、阮金贵、王佩华、唐赛兰。电方面有马宏軍、庞有泉。光学方面有黄芬馨、陈联娣等。</p><p class="ql-block"> 这里要强调一点,物理仪器的发展离不开光栅。因此物理仪器的每一个成就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譬如像光栅室主任王国华以及已故的华定元(2023年),还有复制光栅蔡心。这也是上光厂特有的优越之处。</p><p class="ql-block"> 计量仪器系列方面除了上面提到过的桂祖豪、夏国鑫、苏逊诚外,还有很多后起之秀如64年进厂的天津大学毕业的施召贤,浙大毕业的楊靖岳、李竹君、朱能德、范君侯等。光学设计方面有天大的张人龙以及中山大学的陈怀安等。比较有影响的新产品还有高精度显微密度仪46W,主设计杨靖岳和陈怀安以及三座标测长仪,主设计苏逊诚等。</p><p class="ql-block"> 上光厂的技术人员多达四百多,产品多达上百种,实在是数不过来,只能举些例子说一下。所以遗漏难免,或有不实也只能说声抱歉,欢迎直言指正。</p><p class="ql-block"> 自1962年上光厂直属一机部领导之后,上海光学仪器厂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之后每年又有大批应届毕业生进厂,同时部里又投资了1039万元筹建新厂。2年后落成迁入黄兴路1545号。是当年颇有名气的三新(新人、新厂房、新设备)花园工厂。</p><p class="ql-block"> 到新厂后,设计部门开始一分为二。老同志搞老产品生产,划归工艺科,新同志搞新品开发,划归光研室。从此产品设计完全脱离了来图仿制、实样测绘,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设计道路。但在这里我也想强调一点,就是产品的继承问题。没有老图纸的参考,没有老的工艺工装的支持,新产品不可能都那么顺利成功。</p><p class="ql-block"> 另外老同志只搞老产品的服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的发揮。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张仪如在1980年调至上诲市计量局(长乐路)后,设计成功了一项重点产品,被评为市先进人物,享受特殊津贴。真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了。</p> 大规模集成电路Q产品系列 <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即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曾经有过一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力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的大会战。这就是Q系列新产品的由来。要说清楚40年前的点点滴滴实属不易。 据回忆有1Q、2Q、4Q、5Q、6Q、7Q、8Q、11Q等。其中1Q接触式光刻机、2Q接近式光刻机的主设计都是金兆根(2019病故)。他是一个工人出身的但有重大贡献的工程师,因受学历限制止步于此,对他而言似乎有失公允,如果他选择技师这个赛道那么高级技师的职称那是毫无疑问的,也许是他酷爱设计这个行当吧选择了工程师这个赛道。</p><p class="ql-block"> 其它如6Q数字式测量显微镜李竹君主设计获奖;7Q比较显微镜黄宏保、周元大等设计获奖;8Q微分干涉显微镜吴小庆和我等设计获奖。之后这些新产品基本上都没有批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不以盈为目的而只按上级指示行事的研发其实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错不在技术人员而在“决策者”。现在看来是再明显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作为比较,我们来看看荷兰ASML公司当今最出风头的企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也许对我们有所启迪。</p> ASML的发展史 <p class="ql-block">  荷兰ASML的投影式光刻机,现在是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它成立于1984年。比我们搞Q产品系列的时间还晚那么几年。但是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1984年ASML成立。</p><p class="ql-block"> 1991年ASML推出PAS5500步进式光刻机,成为ASML长青设备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0年ASML发布TWINSCAN双工件光刻机平台,生产效率提升35%以上。</p><p class="ql-block"> 2003年ASML与台积电合作推出浸没式光刻机。</p><p class="ql-block"> 之后ASML研发EUV光刻技术。从此就称霸世界。</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以盈利为目标,步步为营,专注一个方向,几乎40年如一日,才取得这样的成就。他们的经验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借鉴吗?</p> <p class="ql-block">  改革发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40余年间,实际上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大浪淘沙。在这个波澜壮宽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像华为这样的决策者的企业才能真正挑起振新中华的重担,才是真正未来中国的希望,我想作为亲身经历者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所以我们今天纪念上光厂的"曾经岁月”,无非也是要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教训,教育鼓励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坚定地走好这条强国富民之路。</p> 无名英雄 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彭定燊和他夫人方芳在21世纪初从美国发回的照片。看上去还是相当安祥。</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许立为在2006年患病后,在美国与家人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毛书正在2023年1月与同事的留影。也是与大家最后的道别。</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86年拍攝的。阮银藩很难得地在欢送苏遜诚的日子里露了面。</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第三位便是阮银藩。接着第四位是程建萍,其身后即是她丈夫苏逊诚。</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金兆根参加由教育部主持的,于2004年6月2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新型超高密度、超快速光信息存储与处理的基础研究》中的“蓝光大数值孔径超分辨率母盘刻录光学系统”……鉴定会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光学仪器厂蓬勃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己经去世的功臣。如仪器设计方面的元老彭定燊(2012年)、胡文炳(1963年)、姚国一(1964年)以及后来的桂祖豪(2019年)和苏逊诚(2003年)。</p><p class="ql-block"> 不能忘记物理仪器方面己经仙逝的先行者许立为(2012年)、庄坤贤(2001年)。</p><p class="ql-block"> 也不能忘记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显微镜系列的主任设计师阮银藩(2012年)。</p><p class="ql-block"> 特殊工种镀膜设计的开创者之一毛书正(2023年)。他是个广东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人並不聪明,但对镀膜事业出奇地执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个人能够这样視事业如生命实属难得。 他也曾在78年荣获过市劳动模范称号,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待事业的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向他学习。</p> <p class="ql-block">  还有光栅刻镀照相的先驱者宋长标(2016年)曾在54年56年二度荣获市劳动模范称号等。以及像金兆根这样的有贡献的工人出身工程师们。</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应该只是默默无闻的离去。在我心中他们永远是上光厂真正的功臣。在众多的产品设计中都有他们的心血和汗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要谢幕,或早或晚,或风光或平淡。殊途同归。</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更老一輩的知识分子对光学仪器行业所作出的贡献。马燮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下面的资料是他儿子马晓理提供)。</p> <p class="ql-block"> 马燮华(1921~1998)上海光学仪器厂高级工程师,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51年留英回国,当年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即现长春光机所)筹备,协同组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上海实验工厂(上海光学仪器厂前身),在上海光学仪器厂及责阳新添光学仪器厂和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等单位长期担任技术工作领导和军工项目技术总负责,任总工,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顾问等职。设计制造了显微镜与测量仪器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设计制造核潜艇和潜艇的望远镜等大型仪器,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新产品奖。他曾担任国家仪器仪表总局及上海仪表局科技委员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届理事,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应用光学组成员,多次参加国际标准化组识和光学专业会议,参加了部、局光学仪器行业“六五”、“七五”的规划,担任专业杂志、手册、高校教材的审编委员及兼职教授,著有大量的著作和学术论文,为光学仪器行业的发展作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當然还有许多健在的有贡献的人物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人说盖棺才能定论)。他们多数都是谦谦君子,不惜名利的追逐。只就默默无闻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回顾了“曾经的岁月"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纪念什么呢?</p> 杨鸿峰的贺词 <p class="ql-block">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p><p class="ql-block"> 失去几度痛彻,弥久更入心扉。</p><p class="ql-block"> 纵使落梅已褪尽,清香依然醉业内。</p><p class="ql-block"> 别情花欲泪。时代叠加精彩,岁月倍增灿璀。千般小园风景好,百花争妍竞芳菲。念绪月含辉。</p><p class="ql-block"> 上光亦如:裴声中外,华章无限;海内明星,硕果累累。为此,几代上光人:曾经热血,青春不悔;竭力奉献,终生无愧。</p><p class="ql-block"> 在此,纪念建厂七十周年之际,编撰此册,虽只捡拾一些片段,撷取几个瞬间,来承载那辉煌的往昔和那耀眼的篇章。定有欠缺与不周,望能海函和谅解!</p><p class="ql-block"> 也借此:以敬慰和感谢那些为建设上光而鞠躬尽瘁,出力流汗的所有上光人·</p><p class="ql-block"> 念还在,上光精神还在!脉不断,薪火相传不断!上光人,不相忘!上光情,长相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老已经说得很明白,要敬慰和感谢的是那些为建设上光而鞠躬尽瘁,出力流汗的所有上光人。要纪念的自然是那辉煌的往昔和那耀眼的篇章。至于是哪些事儿和哪些人,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知道看倌认为如何?</p><p class="ql-block"> </p> 上光经营者联谊会 <p class="ql-block">  上光经营者联谊会是上光厂企业改制后,在厂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朱德顺老厂长倡议由当时正在经营的近二十名经营者组建起来的一个民间联合体,也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曾组织学习改革开放的理论,交流企业发展的经验与途径,发扬上光团结互助奋发拼搏的精神,凝聚上光的友谊与友情,他们曾组织了十五次交流学习旅游等活动。从二零一三年起至今组织了建厂六十、七十周年庆典活动和八个年头的新春团拜会,参加人数达数千人,期间在会长杨鸿峰、副会长黄轩宏的带领下走访了数位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还资助了多名重病和经济困难的老职工如陈玉富,参加了数十名上光厂老领导、离休老干部和老职工离世追悼会,并献上了花圈等等,这一切都是以上光经营者联谊会名义践行的。上光经营者联谊会在后上光的年代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也将载入上光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感谢与期盼 <p class="ql-block">  上光厂退休职工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不再是“‘没爹没娘的孩子”了。</p><p class="ql-block"> 我雖曾经也是上光厂的一员,如今却在上海理工大学的这顆大树下,享受着物質上的丰厚待遇。但从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心系着上光职工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要继承发扬上光精神决非一句口号,从根本上说是要吸取上光厂的经验教训,自身做大做强。举个例子过去的宁波光学仪器跟上光厂比,根本一个档次。如今合资后叫宁波永新,后来又兼併了江南光学仪器厂,2018年入市后目前股价翻了四倍。我猜想宁波厂的退休老职工的福利恐怕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荣譽感和自傲感。因为他们为国家的光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衷心地期盼上光经营者联谊会也会给所有上光人带来驚喜。我想这也是我们共和国第一代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p> 结语 <p class="ql-block">  人一年又一年地老去,留不住的是曾经的岁月,忘不了的是已经仙逝的战友,谢不尽的是宽容与谅解,丢不掉的是美好回忆。庆幸这一世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的一生终将画上句号只求个心安理得。让我们大家共同祝愿共和国永远强大昌盛,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作者 徐福侯 (1938~)</p><p class="ql-block"> 写于 2024年元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