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的保护——亲近大师精神

AITITI

<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战火纷飞,多灾多难的岁月里,梁思成先生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考察和测绘了大星珍贵的中国古建筑遗构,为早期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积思了极为珍贵的基础资料,他们对于中国古建筑发展体系所进行的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梳理,更是开创了中国建筑史学建构和理论体系研究的学术事业。</p> <p class="ql-block">临摹经典,传承大师精神</p> <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前,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考察队经行137个县市,实地考察古建筑房舍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发表调查报告和论文多篇,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物,几乎全经营造学社调查并阐释其价值。</p> <p class="ql-block">他们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系统科学的研究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物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规律、技术要求,总结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和各个时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中国建筑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在秉承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和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精神的同时,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工笔和白描的技巧,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美感,这是西方和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建筑时都不曾达到的艺术境界,这在世界建筑史经典著作的插图风格中也可谓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利用鸭舌笔和墨线等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终纸,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图片之精美,令人惊讶不已</p> <p class="ql-block">感谢在中国大地伤痕累累的纷乱年代,有这样一群关心艺术、关注国粹的理想之士,与时间与战火赛跑,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发扬鞠躬尽瘁。同时,梁先生的古建手绘图所呈现的中国建筑学者之精神,更是值得广大建筑学子毕生不懈追随</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若不是他拖着一双跛足,和林徽因深入人迹罕至之地寻找并记录古代建筑,那些文明的瑰宝或许就会在硝烟中消逝。</p> <p class="ql-block">在国际上公认“中国没有建筑史”的时候,是他用流亡四川时艰难编写成的扛鼎之作《图像中国建筑史》驳斥了那些专家言论。</p><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为建筑奉献了一生,他被铭记的,不应只有爱情。</p> <p class="ql-block">这些精美的中国古代建筑图,是70多年前梁思成与其助手莫宗江手绘的,曾收录于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并获当年“全美最优秀出版物”。</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丰富、翔实又富有美感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曾说过:“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p><p class="ql-block">1932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自发开始了抢救式的考察古建筑之旅。</p><p class="ql-block">他们考察了全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对其中大多数建筑进行了精细测绘。</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做艺术,但建筑的构成与建筑装饰早已可独立成为一门艺术;而梁思成先生的手绘图更是精美不已,基本上每一幅图都可以当做一件杰出的艺术品来欣赏。</p><p class="ql-block">它们一张一张,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概要;即使在单看图纸,不看任何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也能对中国古建筑有个粗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不想梁思成先生几十年前的创作竟无意中契合了我们当下这个读图时代。</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不一笔一划去临摹,大师精神是难以领会的,什么是大师精神?是对中国古建忧国忧民心如磐石、坚定不移的爱,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治学精神、是博学多材、融汇中西的包容精神,是安乐时心存忧患、国难时心存大义的凛然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国人的民族精神广义的美育精神,这种精神永远不应该被时代遗忘和消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