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之前在“瓷说(1)”里介绍了德国名瓷 - 迈森瓷,在这篇“瓷说(2)”里介绍日本古典陶瓷吧。</p> <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向外输出的两大文化名片,一是茶叶、二为瓷器,比邻中国的韩国和日本,在茶文化和陶瓷文化上与中国一脉相承,不过日本陶瓷还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趣。</p><p class="ql-block">看到德国杜塞Hetjens博物馆有展出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日本手工艺品,尤以日本陶瓷为主的展览,便去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一进馆就看到两幅巨大的日本浮世绘画,画前是各个时期的陶瓷品。中国对烧制器皿分为“陶”和“瓷”两类,日本则还有个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炻器。具体说到区分,陶器比瓷器的烧制时间短,陶用黏土而瓷用高岭土(这个在“瓷说1”中有介绍),瓷要上釉而陶则不施釉或上薄釉。日本制陶历史久远,制瓷只有400多年的历史,不过因着工匠精神的秉承,在现代瓷艺领域里也一枝独秀了。</p> <p class="ql-block">日本最早的陶器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公元前15,000 到 2,300 B. C),那时的制造技术原始,人们使用木材露天低温烧制,制品形态单一、粗陋简朴,外观多为黑色。而同时期的中国已出现有图案的细泥彩陶。</p><p class="ql-block">中国有移民进入日本列岛早自秦汉时期,虽然徐福东渡是传说中的事,东汉时两国有官方往来却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因“五胡乱华”,导致很多中原人自朝鲜半岛迁去日本,相应的中原文化和佛教以及高温制陶技术也传入日本。</p> <p class="ql-block">陶器的产生是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的,但瓷器却是中国的发明。从商代开始到秦朝的陶塑,到汉朝的青釉,到魏晋南北朝的青瓷,到隋朝的白瓷,到唐朝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那时的瓷器随着日本商队的贸易往来大量传入东瀛,日本开始出现对中国瓷器的仿制。如同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代表一样,日本同时期也出现了奈良三彩。</p> <p class="ql-block">相比于唐三彩的釉质细腻色彩鲜艳,奈良三彩质地粗糙色彩单一,不同于唐三彩内部不施釉,奈良三彩实行双面施釉,从制作技巧的精细度而言,那时的日本陶瓷相比于中国陶瓷还有很大差距。</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瓷器到了宋朝达到巅峰,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广为世人所知,汝瓷的细润如玉,官瓷的釉厚大气,钧瓷的质晶色馥,都令那个时期的中国瓷器冠绝天下。之后元朝青花瓷的艺术成就,明朝景德镇瓷的四海遍及,亦令一水相隔的日本难望项背,日本在17世纪前一直都是从中国进口和仿制陶瓷。</p> <p class="ql-block">日本制瓷业的兴起源自一个李姓的高丽工匠,1616年被丰田秀吉在庆长战役后从朝鲜带回日本,他在日本佐贺县有田山上发现一种烧制瓷器用的陶石,经过繁复的加工工艺,制出了被冠以“有田烧”的瓷器,“烧”在日文中是陶瓷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如同迈森瓷象征德国出品瓷器的高贵血统,有田烧也代表了日本瓷器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有田的瓷品经附近的伊万里港输出,又被称为“伊万里烧”。</p> <p class="ql-block">伊万里瓷器质地细润,画风细腻,烧制历程经历了五个阶段 - 初期、古九古烧、锅岛烧、柿右卫门烧和金襕手,下面就在展览上看到的瓷品分别介绍。</p> <p class="ql-block">初期的伊万里烧以白瓷为底,受中国景德镇青花瓷器影响,瓷器胚体透白细腻,图案风格白蓝清淡,体现大和民族崇尚的简素精神和幽玄情趣。</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彩绘的古九谷烧面世,釉色浓重艳丽,色彩多为黄、绿、青、赭。画技更加细致的充满东方绘笔神韵。</p> <p class="ql-block">锅岛烧是同一时期锅岛的藩窑出品,为日本上层贵族青睐的一种御用瓷品,原料是一种青石,出品的青色透着淡雅的高贵。瓶身施青釉,镂刻五扇半扇形纹饰,白底青釉下青色花鸟图案,瓶颈饰有浮雕绳纹,两侧垂有结子和流苏。此类瓷器多作为旧时藩主间的互赠礼品。</p> <p class="ql-block">受中国唐朝茶风的影响,日本由遣唐使的交流开始出现饮茶活动,到16世纪的江户时代开始的品茶风尚,逐渐变成与禅宗结合的一种艺术活动,形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以“识器”伊始,讲究品茗过程的“静心”与“修身”,领悟“茶禅一味”的意境。茶具作为茶的载体,因而深受日本人喜爱,在制作上也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匠心。</p> <p class="ql-block">17世纪晚期,在有田烧的基础上加入了赤绘技法的柿右卫门烧出现,在乳白色素胚上着以色调明艳的红色纹样,一派出世的清雅韵致。赤绘的技术更进一步带动有田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17世纪末开始生产的“金襕手”,图案设计更加繁复华丽。壶柄和壶嘴采用龙形,盘面是鹂鸟和牡丹图案,以红彩为底调,施以金彩纹样,昭显出华美绮丽的风格。这样融有东方元素和西方审美的格调,非常迎合欧洲人的欣赏。日本瓷器自此开始大量出口欧洲。</p> <p class="ql-block">本是瓷器外销大国的明朝,因明末经历的朝政动荡,导致出口的几乎封闭。从1650年起,专销景德镇瓷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把目光转向日制瓷器,十七至十八世纪,取代中国日本销往欧洲的瓷器数量高达几百万件。柿右卫门风格甚至影响到德国迈森瓷对其的模仿,金襕手的华贵镶金风格,更受到欧洲王公贵族的追捧。</p> <p class="ql-block">伊万里瓷的工艺在初期无论造型纹样还是图案设计,都受同时期的中国明朝的五彩瓷影响颇深。不过随着出口的增加,日本陶瓷业更多的将欧洲艺术品味和大和审美文化相融合,赋于了伊万里瓷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日本瓷发展到18世纪,在娴熟烧制技术的运用下,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制出的瓷品之精美夺目,令人不禁想到“源氏物语”的美学意境。</p> <p class="ql-block">到了19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陶瓷行业得到更多的发展。在古九谷烧的基础上,经过揉土、陶塑、素烧、绘画、施釉、烧制、彩绘、重烧等十几道工序,以红、黄、绿、紫、青五色烧制出的九谷烧,以典雅、秀丽、奢华的高品位赢得19世纪众多世博会的金奖。</p> <p class="ql-block">九谷烧中的黑金釉尤为独特,色黑如漆,釉面光泽,黑釉作为底色成为五彩颜色的衬托。视觉效果可与漆器媲美。</p> <p class="ql-block">相对五彩斑斓的彩瓷、素雅清淡的青花瓷,黑瓷在中国陶瓷界是小众存在了。不过黑色自古便是五行代表色之一,在汉朝更贵为王权的服色,“冠服者,天子之服,玄冠最贵之”。同样的黑金釉瓷器在日本也是贵族的专用品。</p> <p class="ql-block">有田烧的瓷器到19世纪晚期,出品造型愈加纤细华美,质地通透轻薄,如玻璃表面滑润又有硬度,成为日本瓷品的经典代表。</p><p class="ql-block">瓶前的布袋(Hotei)是日本七福神之一,笑咪咪的模样被人奉为带给人好运气的福神。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说中的乞丐和尚七慈,总将自己仅有的几件物品装在布袋里随身携带。</p> <p class="ql-block">“寿福”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特有文化,自古人们便崇尚。五福中排名第一的寿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极仙翁</span>,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饱满凸起的额头,形似寿桃,喻意长寿。</p><p class="ql-block">日本的瓷器人物造型也多来源于中国,不同于华夏的五福,东瀛信奉七神,其中福禄寿为一个神,神态亲和自然,是幸福、厚禄、长寿之神。福神弥勒袒胸露腹的自在模样,象征褚缘吉祥。</p> <p class="ql-block">这尊神像的造型是驱鬼镇邪的钟馗,中国对钟馗作为镇宅之神的敬奉源自唐朝画圣吴道玄的画像。因唐朝在那个时代的影响,钟馗的形象也随着遣唐使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对钟馗也崇拜有加,修建钟馗寺,画有钟馗的“辟邪绘”,在端午节时挂绘像旗幡,跳面具傩舞。</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佛教广泛盛行,与之并行的还有各种自然宗教,这些宗教被概括为神道教(Shintoismus),崇拜自然神、神灵、灵物。佛教和神道教的神衹本在寺庙中一起受祭拜,到了明治时期,受西方宗教观念的影响,佛和神两种宗教形式就各行其道了。神道教的图案在瓷器上也有所神灵活现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在展出中看到三个18世纪的瓷盘很有中国古典花鸟画的韵味,围绕“水景”这一主题,一个盘子上一只鹂鸟伫立断桩,凝视岩石上爬行的两只红蟹;一个盘子以富士山为背景,岸边网中的龙虾和大鱼生龙活现,远处渔舟星点,水鸟展翅成行;一个盘子上野雁引项嗅花。画风典雅,釉色细腻,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在展会上还看到瓷器浮雕,又称“堆雕”,在中国自唐朝时兴起,随遣唐使流传到日本,成为日瓷的一支独秀。眼前瓷瓶上的雕像刀锋犀利、刻划粗犷,立体视觉带给人很有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堆雕分高、中和浅三类,上图的是高浮雕,这个盘中的为浅浮雕,画面是日本民众的古时生活,剪数枝、修门楣,一旁的老者和狗子静观。浮雕笔法将雕饰、造型和釉色有机结合,生动展现生活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这个瓷瓶上的为中浮雕,没有高浮雕那么形象突出,纹饰立体感却也很强,比浅浮雕更具有一种浮雕的美感。雕刻的植物和大鱼均层次凸凹有致,色泽逼真形象,具有十足的鲜活感。</p> <p class="ql-block">日本在近代虽然全盘西化,社会体制仿照西方制度建立,不过在传统文化当中,依旧令人感受到不少中华因素的影响,在古典瓷器的画风上尤其突出。</p> <p class="ql-block">如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吉祥物,诸如龙凤、麒麟、仙鹤等,代表富贵、祥瑞、长寿而自古被人喜爱,日本也有人们喜欢的吉祥图案,像这绘制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色留釉上</span>的仙鹤,仙鹤在日本是幸福,健康和长寿的象征。色留釉瓷品色调浓淡均匀,色泽光亮绚丽。在中国的清康、雍、乾时期最为鼎盛,这个19世纪的日本瓷瓶在工艺上也很有欣赏价值了。</p> <p class="ql-block">日本陶瓷业的发展随着本国文明的历程逐渐推进,从奈良时代模仿中国唐代的唐三彩而出现的奈良三彩,造型古朴,色彩清雅。</p> <p class="ql-block">到12世纪末开始的跨时600多年的武士统治的幕府时代,从镰仓幕府时代开始(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和元朝),日本陶瓷的审美标准出现变化,从崇尚多色鲜艳的亮色调,逐渐过渡到简朴的暗色调,更注重在图案、纹饰等方面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到室町幕府时代(相当于明朝初及中期),日本陶瓷的发展进入飞跃期,岛国各地开始广泛地修建陶窑,著名的六大古窑出品的陶器以质朴、古雅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自室町时代后半期开始,随着茶道文化创始人千利休开创的“寂茶之道”的盛行,凝聚了日本独有审美意识的侘(cha4) 寂感的茶器,将中日两国在陶艺审美情趣方面的差异拉开。</p> <p class="ql-block">“侘”是寂寥之意,“寂”有孤零的含义。侘寂(日语Wabi-Sabi) 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精髓,表达朴素、寂静、单纯的自然之美,日式茶道、花道的核心精神都是侘寂,诠释的是以外在的简淡之姿,表达内在的脱俗意趣。这个瓷瓶的纹理和光泽,给人的视觉感就是简约的质感下,传递出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意的调性。</p> <p class="ql-block">到了幕府统治的末期 - 德川幕府时代,日本陶瓷业秉承了各个时代的彩绘传统技艺的集大乘者 - “九谷烧”,技艺愈发精湛,风格亦趋高雅,胎质细腻釉色鲜美,图案也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格特色。</p> <p class="ql-block">到了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日本开始发展资本主义,举国热衷西化,出口欧美的奢华的镶金风格的瓷器尤其为王公贵族喜爱。融合欧式华贵富丽的设计品味,又兼具东方传统神韵的瓷品,成为欧美上流社会追捧的财富象征。</p> <p class="ql-block">下一辑继续展示和介绍在展览上看到的其他反应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物品,瓷像造型、骨扇、瓷砚台、和服、浮世绘画等等。</p> <p class="ql-block">众观日本陶瓷业的发展,早期学习和模仿中国的制瓷技术,后期则更多融合西方的创作意念,创造出有着自身民族特色的陶瓷工艺。在世界瓷品收藏界,虽然日本古瓷器的价格多低于中国古瓷器,不过经过四百年多年的历史发展,如今的日本瓷器已因鲜明的文化风格和精良的制作工艺,在欧美市场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p> <p class="ql-block">瓷中佳品如同其他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其魅力在细节上令人回味,在工艺上令人赞叹,历经时光的淬砺,展现独具匠心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图和频皆为作者原摄,文为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