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23—25日,我和z老师一起到甘肃的肃南裕固县去拍鸟。</p><p class="ql-block">肃南县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资源主体,祁连山北麓75%的面积、祁连山国家公园25.2%的面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9.3%的面积、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93.4%的面积在肃南县境内。分布有冰川964条,水源涵养林33万公顷,湿地232.5万亩,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及其支流流经和发源于肃南山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p><p class="ql-block">从张掖坐大巴🚌到肃南,沿途像进入了张掖的七彩丹霞一般,虽然冬天的丹霞山没有七彩,但被白雪覆盖的丹霞山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肃南县城不大,但非常干净整洁,几乎每个街头都有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我们因为主要是来拍鸟的,所以没有仔细观赏这里的风景。没想到三天的时间,我尽然拍到了15种鸟,还拍到了岩羊、藏狐🦊、野兔、马鹿🫎和藏原羚等野生动物!z老师拍到的更多!虽然由于本人的拍攝技术和设备有限,拍的不是很好,但我还是觉得欣喜若狂🤩!</p> <p class="ql-block">我这次的拍攝目标鸟是蓝马鸡!</p><p class="ql-block">蓝马鸡,鸡形目雉科马鸡属陆禽, 属体型较大的雉类。 别名角鸡、松鸡、马鸡。其通体蓝灰色,颈项和肩部颜色深,有金属光泽,尾羽由灰蓝色渐变为暗紫蓝色。雄鸟前额白色,头顶密布黑色绒羽,后面界以一道白色窄带;头侧裸露为绯红色;耳羽簇白色,长而硬,突出于头颈之上;中央尾羽向上翘起,颏、喉白色;虹膜金黄色;嘴淡红色;腿、脚珊瑚红色。 因其尾羽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我特别喜欢它的金色蓝色!</p> <p class="ql-block">蓝马鸡为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青海东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祁连山南部,宁夏贺兰山及四川北部,栖息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谷稀疏灌丛草原、松林或橡树林地带。除繁殖期外常集成10-30只群体生活,最多可达100只以上。主要以植物根、茎、种子为食。觅食活动主要在上午和下午,清晨和傍晚最为频繁。4-7月繁殖。蓝马鸡营巢于浓密的灌木丛下或稍凹的处所,巢极简陋,呈盘状,一般由树叶、树枝、茅草、苔藓等构成,里面垫有羽毛。每窝产卵6-12枚,孵卵期26-28天,雏鸟早成性。 寿命可达20年。</p> <p class="ql-block">蓝马鸡挺好斗的,动不动就对视着对方,你来我往的,但动真格的却不多!😅</p> <p class="ql-block">这是环颈雉。</p><p class="ql-block">雉鸡,是鸡形目雉科雉属动物。环颈雉,亦称野鸡、山鸡。雄鸡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眼周宽大,裸皮鲜红色;满身点缀着发光羽毛,多为墨绿色至铜色至金色;两翼灰色;尾长而尖,褐色并带黑色横纹。雌鸟形小而色暗淡,周身密布浅褐色斑纹。雄雉羽色鲜妍华丽,有较宽的白色环颈,故名环颈雉。</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鸡。</p><p class="ql-block">石鸡是鸡形目雉科鹑石鸡属鸟类,又称朵拉鸡、嘎嘎鸡、红腿鸡。体型中等。整体呈灰色;眼黑色,眼周红色;头颈部有一黑色带,自眼先起,过眼至眼后,下延至颈侧,在胸前与另一侧黑带闭合;两胁白色,具有黑色和栗褐色并列的长横斑;腹部浅棕黄色;嘴和脚红色;羽毛艳丽。因多住在乱石堆或岩洞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家伙非常胆小而机敏!它不怕车怕人!你如果坐在车里,它当你没来,自在逍遥的觅食!如果你一出来,它立即就狂奔到远处机警的观望你!但如果你躲在一处久久不动,它就会放松警惕,继续开始觅食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原山鹑。</p><p class="ql-block">高原山鹑(学名:Perdix hodgsoniae)体长约28厘米,是一种体形略小的灰褐色鹑类。具醒目的白色眉纹和特有的栗色颈圈,眼下脸侧有黑色点斑。上体黑色横纹密布,外侧尾羽棕褐色。下体显黄白,胸部具很宽的黑色鳞状斑纹并至体侧。体形似斑翅山鹑,但上体富于黑色横斑,所以显得更暗和斑杂;下体亦具黑色横斑。眼下具一较宽的黑色斑块,易于辨识。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高山苔原高原和亚高山矮树丛和灌丛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主要以高山植物和灌木的叶、芽、茎、浆果、种子、草籽、苔藓等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3-4月,每窝产卵8-12枚。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中国青藏高原及相邻地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褐岩鹨。</p><p class="ql-block">褐岩鹨(学名:Prunella fulvescens)共有6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头褐色或暗褐色,有一长而宽的眉纹从嘴基到后枕、白色或皮黄白色,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肩灰褐或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淡棕黄色或皮黄白色。主要栖息于海拔 2500-4500米的高原草地、荒野、农田、牧场,有时甚至进到居民点附近。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群。地栖性,在地上、岩石上或灌丛中活动和寻食。以甲虫、蛾、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与草子等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花彩雀莺。</p><p class="ql-block">花彩雀莺是雀形目莺科雀莺属鸟类。全身毛茸茸、偏紫色;顶冠棕色,眉纹白;虹膜玫瑰红色,嘴及跗蹠黑色。雄鸟头顶中央向后颈栗红色;前额及两侧乳黄色;背及两肩稍沾沙色的灰色;腰及尾上覆羽呈带有紫色的辉蓝色;眉纹淡黄色,自嘴起一道黑褐色斑纹,通过眼睛直到耳羽上方;翼羽沙褐色,飞羽的外边缘辉蓝色;颏栗色,胸及颈侧、两胁呈带栗色的辉蓝色;腹部乳黄色,尾下覆羽栗色。雌鸟颜色较淡且不具紫兰辉色;头呈淡赤褐色,头侧以及下体羽毛概呈淡茶色;两胁稍沾染蓝色。</p> <p class="ql-block">这个鸟非常袖珍,体重只有6~8g,体长只有90~126mm!它还非常活跃,不停的飞来飞去的!我全靠我们的鸟导小索老师啦!我紧跟在他身边,按照他的指引去寻找花彩😄。</p> <p class="ql-block">这是煤山雀。</p><p class="ql-block">煤山雀,又称贝子,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鸟类。雄鸟夏羽额、眼先、头顶、羽冠、枕和后颈为具有金属光泽的黑色,颊、耳羽和颈侧形成大白斑,后颈中央亦具有一白斑;上体灰蓝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具银灰色外翈。雄鸟冬羽与夏羽类似,但上体较为苍淡,下体偏污灰。雌鸟羽色似雄鸟冬羽。幼鸟似成鸟,但羽色暗淡少光泽,头颈部黑色部分偏灰褐色,头侧白斑和下体的白色部分泛皮黄色,上体偏橄榄灰褐色,两胁沾灰。</p><p class="ql-block">这是个留鸟,也被拍鸟人称为“菜鸟”!😅</p> <p class="ql-block">这是漠角百灵。</p><p class="ql-block">漠角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4-15 cm。上体灰红棕色,下体苍白色,黑白面孔。幼鸟是上体带红色并且下体变苍白。顶冠前端黑色条纹后延成特征性小"角"。两胁有些褐色纵纹。雌鸟及幼鸟色暗(且无"角"),但头部图纹仍可见。飞行时翼下白色。虹膜-褐色;嘴-灰色,上嘴色较深;脚-近黑。</p> <p class="ql-block">这是红隼。</p><p class="ql-block">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科、隼属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重173-335克,体长305-360毫米。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外形和共同爪隼非常相似。雄鸟头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下体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或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雌鸟上体从头至尾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纵纹和斑点,具黑色眼下纵纹。脚、趾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可惜这个鸟我只拍到一张。</p> <p class="ql-block">这是纵纹腹小鸮。</p><p class="ql-block">纵纹腹小鸮又名小猫头鹰、小鸮,是鸮形目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鸟类,纵纹腹小鸮的体长约23厘米;无耳羽簇;体色为棕褐色,头顶较平并具细密白点,具浅色眉纹,白色髭纹较宽,腹部灰白且具褐色纵纹,背部褐色,具白色点斑;虹膜亮黄色;嘴黄色;脚灰白色,被羽。</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鵟!</p><p class="ql-block">大鵟俗称豪豹、白鹭豹,是鹰形目鹰科鵟属大型猛禽。大鵟体长约70厘米的大型猛禽;具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间型等几种色型;上体通常暗褐色;下体白色至棕黄色,具棕褐色纵纹;尾上偏白并常具横斑,腿深色,次级飞羽具深色条带;浅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缘;虹膜黄或偏白;嘴蓝灰色,蜡膜黄绿色;脚黄色。</p><p class="ql-block">主要以啮齿动物、蛙、野兔、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悬岩峭壁上或树上,巢呈盘状。</p><p class="ql-block">大鵟数量稀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有些群众用有毒农药捕猎雉鸡、石鸡,导致大鵟捕食中毒鸟类造成第二次中毒而使数量锐减。近10年来,种群数量减少估计在20%以上。大鵟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我们寻找野生动物的地方是在青海的祁连山下,沿途有许多鼠兔,所以大鵟也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矛隼。</p><p class="ql-block">矛隼(学名:Falco rusticolus)是隼科、隼属的一种猛禽。体重1310-2100克,体长500-627毫米。头白色,具褐色羽干纹;上体灰褐色,具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白色,具褐色横斑;下体白色,具暗色横斑。与游隼及猎隼的区别在色彩较浅,两翼较宽圆,上体色调非纯褐或棕色,头部斑纹不清晰。嘴、脚强健并具利钩,适应于抓捕及撕食猎物。喙基具蜡膜;翅强而有力,善疾飞及翱翔。索腭型头骨。脚和趾强健有力,通常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型。头骨宽阔,上眼眶骨扩大,眼球较大,视野宽阔,视觉敏锐;听觉发达。</p><p class="ql-block">常栖息于森林、草原,有时也见于水库、沼泽等湿地环境。肉食性,多以小型至中型脊椎动物为主食,主要以野鸭、海鸥、雷鸟、松鸡、岩鸽等各种鸟类为食,也捕食中小型哺乳动物,特别是鼠类及病弱动物。食量大,食物中不消化的残余,如骨、羽、毛等物,常形成小团块吐出,称为“食丸”。繁殖期5-6月,每窝产卵3-4枚,孵化期35天左右,育雏期47天左右。</p> <p class="ql-block">这是白腰雪雀。</p><p class="ql-block">白腰雪雀(学名:Onychostruthus taczanowskii)是雀科、白腰雪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4-18厘米。额和眉纹白色,上体灰褐或沙褐色、具暗褐色纵纹,腰白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两翅黑褐色,翅上初级覆羽具白色端斑,外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翅上大块白斑,下体白色,嘴夏季黑色,冬季黄色。白斑翅雪雀与该种很相似,但腰不为白色,颏、喉黑色。区别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p><p class="ql-block">栖息于3000-4500米的多裸岩的高原荒漠、草原及沼泽边缘,喜结小群枉于鼠兔群集处,栖息、营巢于鼠兔废弃的旧洞中。以草子、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印度、锡金和尼泊尔。</p><p class="ql-block">只见它在鼠兔窝边跳来跳去的觅食。</p> <p class="ql-block">这是棕颈雪雀。</p><p class="ql-block">棕颈雪雀(学名:Pyrgilauda ruficollis)是雀科,雪雀属的一种动物。体重15-34克,体长125-161毫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褐色雪雀。体形稍小于白雪雀,眼先黑色,脸侧近白。雄雌同色。成鸟头部图纹特别,髭纹黑,颏及喉白,颈背及颈侧较所有其他雪雀的栗色均重,覆羽羽端白色。幼鸟色较黯淡,但较淡栗色的耳羽已可见。青海亚种较色淡,上体近灰而略沾皮黄色。虹膜褐色,嘴黑色或偏粉色,脚黑色。</p><p class="ql-block">多见于海拔约2500-4000米的高山、草原、荒漠和裸岩带以及多营巢于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留鸟。繁殖季节多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常集小群活动,且随季节的弯化,亦可作不大的垂直迁徙。在地上活动,也出入于鼠兔洞穴中,善奔跑跳跃,行动敏捷。主要蝗虫、甲虫、象鼻虫、伪步行虫、步行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草子、果实、种子、叶芽等植物食物。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及中国的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岩羊。</p><p class="ql-block">岩羊是偶蹄目牛科岩羊属哺乳动物。颜色与岩石相像,两性皆具角,雄羊角大而弯曲,角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且体壮实,雌羊角短小;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略有蓝色反光,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褐色;尾宽扁,黑色,长约18厘米。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p> <p class="ql-block">这是野兔。</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鹿🫎。</p> <p class="ql-block">这是鼠兔。大鵟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藏原羚羊。可惜它太机警啦,离我们大概有100多米远的地方就看到我们了!我们本想慢慢悄悄地靠近它们,但我们前进一步,它们却前进几步,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没办法,只能是拍张纪念照吧!</p> <p class="ql-block">逆光下的牦牛🦬也很好看!</p> <p class="ql-block">这是藏狐🦊!</p><p class="ql-block">藏狐,是食肉目犬科狐属食肉动物,又称藏沙狐、西沙狐。体型略小于赤狐,身体紧凑,四肢短小,耳小,额头部较短,额部略凹,颧弓窄弓形;吻部显著狭长,犬齿细长,颌部狭窄;具有厚而密实的毛被,冬季较夏季深厚,背部黄褐色至灰褐色,腹部白色;吻、头冠、颈部、背上及小腿黄褐色至棕色,脸颊侧面、大腿及臀部灰色;尾巴蓬松,尾尖白色而其余灰色。</p><p class="ql-block">藏狐分布范围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主,亦见于甘肃、云南西部、四川西部、新疆等地,也少量分布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地。藏狐多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最高可达5200米。藏狐栖息地环境多为干旱或半干旱,常活动于草地灌丛、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中。喜在开阔的环境活动和觅食。行动敏捷,嗅觉灵敏,警惕性极高,逃跑时有回头张望的习性。藏狐夏秋季独居,活动高峰集中在早晨和傍晚,昼间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较为显著。藏狐主要捕食高原鼠兔及小型啮齿类动物,有时也捕食旱獭或者一些地栖鸟类,也尾随大型食肉动物啃食其吃剩的大型食草动物的尸体。藏狐交配季开始于2月末至3月初,每胎产2-5仔,4-5月幼仔诞生;野外藏狐寿命可达9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一共看到三只藏狐,第一只最漂亮!可惜还没等我看到就跑远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只拍到了,但还是离得远,所以勉强拍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后遇到的藏狐🦊,一露脸就给我们一个惊喜!它与大鵟同时看到了一只鼠兔,但它比大鵟先抓住了鼠兔!大鵟只好扫兴的离去!</p> <p class="ql-block">它叼着鼠兔不停地走来走去!可惜太远了,无法看清鼠兔的表情,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但是生态环境也是这样保持着平衡的!</p> <p class="ql-block">短短三天的时间就有这么多收获,真的很开心😃!谢谢鸟导小索老师和影友z老师给我的指导和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