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秋色的多彩:生机与凋零互补,演绎完美的生命历程。深秋来临,一群奔七的年轻老人,走进梵高多彩律动的画面,一定含有热烈的冲动。由特殊年代“知青文化”引申的“第二故乡”情缘,久久牵动我们这代人的心,两鬓华发了是不是该返乡寻根,观第二故乡巨变;寻留存乡情;重现当年情景;现场讲那过去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气温骤降细雨绵绵仍不退缩,选择近似当年下乡时寒风凛冽的日子,伴着秋风落叶,背起行囊,一场说走就走的返乡之行由此开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968年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思想灵魂曾经是照耀我们年轻时代最纯洁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当时我未满16岁,爸爸在蹲“牛棚”,妈妈在华工搞“斗批改”,原本可以不第一批下乡,可我却热血喷头不顾一切瞒着家长自愿请缨。单纯、狂热和盲目崇拜奠定了我们内在的定力,乳臭未干的毛头青年,带着冲破家庭藩篱离家出走的冲动,兴高采烈坚定不移地踏上了上山下乡之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1月23号我们乘坐东方红229号客轮前往监利县,临行时我妈来送我,我也没有离别的伤感……两天一夜逆流而上的轮船上,我和那些没心没肺的同学们又蹦又跳,又疯又闹,兴奋到了极点,憧憬着放飞江汉平原绿水田园比老师带我们春游更惬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第二天下午三点,<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轮船停靠监利码头,岸上大雪纷飞人声鼎沸,敲锣打鼓放鞭炮把我们的热度提升到沸点,接下来下陡坎,开始了一落千丈的冰点之行……</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我被分配到红城区邹铺公社,接我们的贫下中农把我们的行李用狗头车推着,带领我们第一次踏上了白雪皑皑的荆江大堤。大雪后的大堤泥泞难行,我们深一脚浅一脚搀搀跌跌,没走多久我的棉靴陷到了雪泥里,袜子踩入泥巴中,拔起脚穿进靴内继续走。问领队的还有多远,领队的人回答说:“没多远就炮把里路”,炮把里路是多少?后来才知道是十里路。从小娇身惯养城里长大的孩子什么时候走过这么长的路,而且是这么难走的路……到了公社我们都累瘫了,要哭不得嘴扁。此时此刻才悟过来:这个广阔天地好像不好玩……😭,“作为”并不容易,谈何“大有”……</span></h1><p><br></p> <h1> 公社安排了“丰盛”的饭菜—— 一盆猪血为我们接风洗尘,大家围坐在火炉旁烤干打湿的鞋袜,这是余存的一点温暖。第二天我们就三三两两被带到各自的知青点,孤单、寒冷、和生活的艰难在等待着我们。</h1><h1> 由一船人的热闹到两三个人的冷清,这个跨度还不到48个小时,心里的落差可是不可度量……接下来我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打磨,续写出内涵各异的故事……</h1><p><br></p> <h1> 下到长江大队的知青有:我、高元德、李建年、宋琦、庄恩海、章宗裕、高元德表姐刘佑玮。我们三位女生分三小队,男生分二小队。刘表姐其实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她就像大姐姐一样是我们的主心骨,对我和宗裕百般呵护。</h1><h1> 艰难临头鱼虾各路,没多久高元德和他表姐因为我们队有血吸虫,随李建年投亲靠友转到天门,再没多久其他人都幸运招工回城。</h1><h1> “历史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山”,长达近六年,我头顶大山负重前行,独自坚守。</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近六年的农村生活占去了我一半的青春年华,但这一段特殊经历却是我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十年后的监利之行就是要找回那段厚重的历史。</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此行四人我们是个暖心的团队,任何时间地点统一行动,不离不弃、不急不催,相互鼓励相互支撑,最后终于一点没走弯路地圆满完成寻根任务,了却了每一个人的心愿。</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监利县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都圣地,素有“鱼米之乡”和“芙蓉之国”的美称。因东吴“令官督办”、“监收鱼盐之利”而得名“监利县 ”别名“玉沙 ”。小小县城虽不繁华,据天然优质发展的不算快,但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不乏江南之秀美,不愧为"国家园林县城"。</span></h1><p><br></p> <h1> 农村有一句老话:“大路大发”。新扩建的新城区条条宽敞的通天大道纵横交错,繁花扮道,让人看到这个鱼米之乡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相信我的第二故乡一定会超越腾飞,越来越好💪👍</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免费地导全陪胡宏清时间安排得特别紧凑,还在去的路上就约见他在监利的华师大同学,他的精英同学们热情地在酒店旁边的餐厅定好中餐,为我们接风洗尘。一桌子好菜吃不过来,只有久违了五十年的蒸菜最入我的法眼😀😀😀。监利人不会做广告,他们的蒸菜比沔阳三蒸强多了,蒸的萝卜丝吃到口里甜津津,也没有萝卜的土腥味,那可不是一般水平👍</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当年的监利县城就是我们潇洒润味的城乡结合部。艰辛劳苦之余,到县城看看电影、逛逛店铺、走走亲戚,极乐无穷……</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看新街算观光,再美没有感情,去老街才是我们迫不及待的期盼。以往的街市两旁都是两侧灰砖中间深棕色木板的平房并排毗邻,如今的老街除了几栋标志性建筑还未拆除,其它都面目全非,显然已经经过几番改造。</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县政府、县招待所周边徘徊……这是当年我硬着头皮舔着脸多次出入跑招工的地方。</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我要找监利原来的五金公司、储运站、一家绿豆糕店、表姐的公婆家,这里有我琼姐(姑妈的女儿)小梁哥(表姐夫)琼姐的公公婆婆,他们是我唯一身处异乡有血脉亲情的亲人,这里曾经是我在监利的家,是我面临生活绝境时的充电供能加油站💪。</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如今表姐一家都不在了,表姐的公婆早已去世,表姐夫——一位英俊文气腼腆的转业军人,我最最敬佩和怀念的人,当时当地的活雷锋,三十六岁因直肠癌离世,追悼会上自发前来悼念的人乌压压一片哭成了河……😭😭😭后来我表姐带着两个儿子回武汉定居。</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天气寒冷,暮色降临,时间紧迫,寻找这些遗址都没能如愿……😥</span></h1><p><br></p> <h1> 我的亲姐姐两岁夭折,下乡那会琼姐待我就像亲姐姐一样,她可怜我又瘦又小远离家乡,生怕我在农村吃亏,规定我每周工休都得到她那去,只要有一段时间不去她都会坐立不安扶门翘望,一旦我出现在五金公司宿舍门口就会听到她喜悦高亮的惊呼,她会做各种好吃的给我补充营养,平生第一次吃农田的野甲鱼是从琼姐那儿开始,又鲜又嫩吃得上瘾。</h1><h1> 不久琼姐要结婚了,她跟婆婆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监利我就这一个妹妹,她以后工休要回到我们这个家”。一到周末琼姐的婆婆也会做一大桌菜等我回家,有一次我没去,她婆婆提着鸡汤走了七八里地送到我队里,当体态超胖走路一崴一崴气喘吁吁的贺伯出现在我门口时,我止不住泪流满面😭</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从县城老街的民主路右拐上江堤来到监利县滨江公园,公园前身是监利城区的一段长江滩涂,也就是我下乡所在地——邹铺公社长江大队的西门渊。当年因为我们几个年龄小 ,有幸分到了离县城最近的地方。</span></h1><p><br></p><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滨江公园被江堤U形环抱,公园有能容纳上万人的阳光大草坪;八大生态景观区即市民活动广场区(大小广场13个),各板块内分别设置了体现监利风土人情的浮雕柱阵、儿童游戏沙坡、青年滑板天地等园林景观节点。</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春天的滨江公园江风送爽繁花争艳,一派生机,游人踏青的美地……</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降温的晚秋凉风萧瑟万物凋零,格外冷清,园内不见游人,只有我们四人热度不减,兴致勃勃地轮番拍照,情有独钟地热恋我们内心追寻的那番风景……</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围绕滨江公园我们走上了大堤。蜿蜒曲折的荆江大堤延伸开来直奔天际,除了防洪抗灾作用外,它既是一条行走的路,也是一条理想的路。曾经多少次的从监利县城走到大队,从大队走到邹铺公社,往返来回,它带给我多少希望也带给我多少失望,坚定的步履和着无数遍背得烂熟的鲁迅名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奋然而前行”……</span></h1><p><br></p> <h1> 当年的大堤都是泥面,雨雪过后稀刮烂酱坑坑洼洼特别难走,如今已是水泥地面,宽阔平坦。重走大堤回味当年,时过境迁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了…… </h1><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p> <h1> 顺着江堤往前走应该就是西门渊闸,当年我们留守知青经常相聚的场所,它高高在上,站在上面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看见了、看见了……西门闸还在,只是灰白色变成彩色了😀</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年的我们,内心真是无比强大,肚子里满载着苦水,但个个肥头大耳😀容光焕发,用监利无添加的天然食材和水土滋养的乡土笑脸迎接每一天太阳的升起……</span></h1><p><br></p> <h1> 闸两边的小路也还在,想当年,每每遇到世事不公和冤屈,我都会沿着闸两边的小道走到江边, 放眼看大江东去,孤帆远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排遣心中的郁闷激发明天的希望。</h1><p><br></p> <h1> 当年从县城到大队,堤的两旁全是树林。多少次酒终人散醉眼送别一波波返城知青,孤影转身回队,凄风惨雨,谧暗的长堤一盏路灯都没有,黑乎乎一片,我提心吊胆严防两边小树林串出行凶作恶之歹徒,一直疾走在堤的中央,随时两边窥望,只要看见人影就往另一边走😀。可贵的是那个年代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从没遇到惊险恐怖的一幕,我也从未有过鬼魂夜叉的梦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勇士😀👍。</h1><h1> 如今堤外变成滨江公园,堤内已经建成了荆南学校和监利博物馆,走在这里神清气爽心旷神怡……😃👍</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五十年乡村巨变,拆区并社,行政区域划分和命名都有了很大的变更,我们队周边物移境迁,那我当年下放所在的队搬迁了吗?我要寻找的乡民还在吗?大家鼓励我:走,下去问问……我们沿着最熟悉的下堤斜道走下去,以前的羊肠阡陌消失了,一条蜿蜒多彩的水泥小路穿插在小树林间,沿途还有圆桌圆凳小憩,倍感幽静安闲,体现出当代农民的闲情逸致……😀</span></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前堤下都是稻田,每一块稻田周边有三到四家兄弟并排居住的平房,房屋有三个等级:富的是灰色砖瓦房,稍微穷一点的是没有烧过的土砖房,最穷的是用火柴(芦苇)夹壁的草房,但结构都一样,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厢房,后边是柴房或烧火房,有的在主屋前面的侧边搭一个烧火房。村民们通过狭窄的草泥田埂相互走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如今稻田不见了,狭窄的田埂变成宽敞的水泥路,两层以上的楼房并排毗邻,门前停放着小轿车🚗,喔噻……现在的农民比我还富,有车有房了😀👍</span></h1><p><br></p> <h1> 迎面来了一位村民,上前问问:“请问朱思烈的家还住这里吗?”“朱思烈……不在了,死了一二十年了"。嘎噔……心往下一沉,五味杂陈说不出的难受……</h1><p><br></p> <h1> 这位村民问我:“你找朱思烈家干什么?” 我说:“我是当年下放到这里的知青”“哦,你是魏桑梨?还有你哥哥叫魏秋田?”“哇!你认识我……?”“我怎么不认识你?我原来是四队的会计,我姓董,你走后我就到民办小学教书了”。难以自抑地惊呼跳跃,那一瞬间颇有成就感😀</h1><p><br></p> <h1> 董会计告诉我刘妑(思烈哥的妻子)还在,并把我们带到了思烈哥的家门口,还是那个地方,只是破旧的平房变成了楼房。</h1><h1> 一到门口董会计就大声喊:“刘妑,你看谁来了……魏桑梨”,金云姐和儿子朱新桃都从屋里迎了出来。“桑梨,我们好想你啊”,随着飘逸的声音一位佝偻的老太婆出现在我眼前,金云姐!熟悉的脸庞上毫不留情地印刻上了岁月不饶人的沧桑……她当年可是队里屈指可数的美女,丰乳细腰肥臀,标准三围。挑着担子快步如飞穿行在田间小路,吱溜吱溜,一扭一扭,一闪一闪律动带风,一副美艳动人的农家模特画面……如今老了怎么缩得比我还矮半截😛,但是一张口声音还是那么豪爽亲切,反应还是那么清晰敏捷。意外的重逢让我一度哽咽……😂</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天色已晚我们不好在金云姐家久留,打算回酒店,思烈哥的儿子朱新桃执意要留我们吃饭,他告诉我刚回城那段时间,只要收到我的信,他爸就兴奋地在堂屋里大声叫:桑梨来信了……他还记得他的弟弟朱新宇的名字是我哥给起的。是啊此后由于学习紧张、工作繁忙、家庭拖累等等说不过去的借口和理由断了联系,与他们的多情相比,深感愧疚……</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新桃把我们带到村里一家有名的鱼餐馆。为我们点了久久垂涎的监利菜…… 😀</span></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找到亲人了必定重返。27号我再次来到金云姐的家,房前屋后、楼上楼下含情细阅我曾经熟悉的土地。老屋推倒重建,现在是新桃新宇两个儿子各住一栋楼,金云姐住在新宇家吃在新桃家。屋内摆设虽然简陋但室空超宽敞,二楼的大厅比我们家客厅还大,茅缸也被配备坐水马桶淋浴花洒的卫生间取代。新桃现在主打稻田蟹,女儿在武汉读大专。新宇在县城开了个理发店,两儿子小日子都过得还不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姐妹沙发上留个影,说好了下次再到监利不住宾馆就住他们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 走进金云姐的卧房,眼睛湿润了……😭,思烈哥一个当年阳光帅气的小伙,因肝癌英年早逝,桌上放着他的遗像。屋内和当年一模一样的摆设,唯独这里重现我熟悉的场景,勾起我对三嗲三妑(思烈哥的爸妈)的思念。</h1><p><br></p> <h1> 三嗲高大英俊,留着两撇小八字胡,满腹经纶,谈笑风生,十足农家绅士的派头。“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每天在他们家门前都围满了人聆听三嗲且听下回分解……当年我没有书看,就是把三嗲一本发黄的老字典借过来背。</h1><p><br></p> <h1> 三妑黝黑的脸上布满黄豆大的麻子,鼻梁塌陷牙床外翻,蓬头垢面眼屎隆冬,奇丑无比。我没弄明白,这么帅的三嗲怎么找一个这么丑的老太婆,后来听说三妑是填房。</h1><h1> 开始队里把我安置在三妑旁边住,心里默默地嗔怨:好倒霉啊…,本能地厌恶、躲避,在我面对农村生活茫然不知所措,寸步难行郁闷的心里增添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晦暗的色彩,然而没过多久,她就成为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衷崇拜的女神。</h1><h1> 在家里她和丈夫相敬如宾,对继子、继媳如同己出,对孙儿百般疼爱。她面对家里每一个人都是爱不够的笑脸。她用真诚的辛劳付出,豁达宽广的胸襟温暖着家里每一个人,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同时顺利成章地获得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h1><h1> 伟大的女性造就了一个从来没有争吵相互礼让的和谐家庭。 </h1><p><br></p> <h1> 三妑是一个在生活中能量密度极大的人,一个大字不识却出口成章道出富含哲理的警句妙语,面对生活的各种难坎总是哈哈大笑迎刃而解。房前屋后屋里屋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们家的餐桌上顿顿都有七八上十个菜,总让我在盐水拌饭时垂涎三尺,渴望那一声甜蜜温馨的呼唤给我打牙祭的机会😀。</h1><h1> 她手把手教我烧火做饭、筛筛子、揪靶子、种菜、推狗头车、用棒杵锤洗衣服,让我掌握了农村生活的基本技能,具备了农村生活的生存能力。</h1><p><br></p> <h1> 在我高烧卧床时是三妑送水送饭送鸡蛋,给予我母亲般的关怀。久而久之我这个从小就生活在高颜值环境中的人,竟会跟丑陋无比的妇人同床共眠,而且就是在她的身边睡得最沉、最香、最安稳。在那段漫长无望痛苦的日子里,她用豁达坚毅的胸怀善良温暖的臂膀支撑了我生命的延续。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心灵美至高无上的含金魅力和亲和力,掂量出这位如同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一样的奇丑妇人在我心目中的无价份量。她面对生活勇往直前的气概影响了我一生。这是我见过的最善良最智慧最坚韧最想著书立说却怕词穷难以完美的女人。三妑永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怀念的人。❤️🌹🌹🌹</h1><p><br></p> <h1> 来到熟悉的金云姐屋后菜园,厨屋从前面挪到菜地来了,当年这里还有一个简易的茅坑,一个水缸上面搭两块木板,周围用火柴编的一圈围栏糊上泥巴,连门都没有,谁要上厕所就咳嗽一声,里面有人也咳嗽一声,这种默契的信号传递着“请勿骚扰”🤪。</h1><h1> 当年金云姐的菜园紧挨着我的菜园,我菜地里稀稀拉拉没几根苗,没菜下饭时也不自觉地翻越拦不住的篱笆,到“自助园地”摘三妑的劳动成果,三妑总是微笑地睁只眼闭只眼😜,好人啊……总用敦厚的糊涂支撑精明人的寒碜,让我脸红,让我温暖……</h1><p><br></p> <h1> 长江小学就在金云姐的隔壁,它即是我的教学地也是我的居住地,我住在中间那间屋,前面烧火后面办公和就寝,我担任的班级就在我隔壁,火柴(芦苇)夹的墙壁,只障眼不隔音。😀左边最头上住的曾老师(公办老师),他们家老王在县委工作,只要老王回来做了什么好吃的都把我叫过去,我也从不把自己当外人,任劳任怨做美食家和电灯泡😀😀😀</h1><p><br></p> <h1> 新桃和他的堂兄(大队会计朱思勤的儿子)告诉我,早来两个月还能看见五十年前我任教的长江小学和我的家,刚拆掉……太遗憾了!目前只剩下一片空旷的平地。</h1><p><br></p> <h1> 我们三人一起留了个影。</h1><h1> 站在这片曾经生生相惜空旷的故土上,重新审视横卧在眼前依然如旧加固的江堤,半百返乡,岁月留痕,记忆在经年里缱绻,穿越时空,浮想联翩……当年每天开门可见的大堤,在我心里已经积淀成了厚重的“堤文化”,堤面起伏跌宕的泥土见证了我的点点滴滴,承载着我太多与大堤关联的故事…</h1><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我是一个从小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严格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在家里,老爸说的话始终都是由衷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老人家的思想境界深深影响着我,言谈举止刻在我心里化为了我自主的行动。</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广阔天地的那段日子我发愤地表现好,每年春节回家不会超过一个月就立马返乡,自觉地磨练意志改造世界观,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到两年我就彻底地乡土化了,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一个活脱脱的乡妞😀😀😀彻底地改造好了👍</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我哥<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敢闯敢拼,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磨破嘴皮,从襄阳跨越几个地区硬是把户口转到我们队照顾我。他爆发力惊人,一咋乎一跺脚挑起了近两百斤重的担子,从此成了当地农民敬畏的神。</span></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队里派他守青,他拿着冲担梭镖见猪捅猪见鸡捅鸡,吓得所有农户不敢再把猪鸡放出来祸害秧田,提起“知青”谈虎色变。农田一派丰收景象,队长乐得竖起了大拇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的到来让我的天很蓝了一阵子,我经常是拉着他的衣服角躲在他身后避阴躲雨,不愁与现实困境抗争,也不用苦心与求索较量, 虽然每天很辛苦但内心很轻松,他走了一切回归原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感恩毫无庇护全裸奔面对一切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哥招工走后少数隐忍敢怒不敢言的人把久积的怨气撒在了我身上,就连后换的小队长也冷眼对我,他派人把知识青年安置费给我们置办的木床抬到仓库给守夜的人睡,我又重新睡在牛车铺上芦苇编扎的床垫上。门旁边被狗钻了一个很大的洞,我请他派人帮我补一下,他每次都推拖说忙,派不出工。好长一段时间,漫漫长夜孤灯相伴和衣而坐盯着破洞通宵难眠,怕有狗、有坏人钻进来,渐渐的恐惧抵不住疲劳也能坦然酣眠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 开始一阵子两种场景最让我抬不起头:派工;分东西。</h1><h1> 清晨,上工的钟声响了,对我来说就如同敲响的丧钟,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我今天又死定了……”,我派到谁的旁边都不愿意,栽秧被关在笼子里.割谷被甩在老后面,我分到哪个组就拖累哪个组,队长会挖空心思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活让我单干。</h1><h1> 有一次要我跟着三嗲去耙田,三嗲打着赤脚牵着牛在水里蹚,我坐在后面耙子上压重。没有我就该三嗲坐后面赶牛,我这不仅多此一举,还害三嗲吃苦,三嗲怕我难堪还不停地跟我说笑话,活很轻松心很沉重……我这不就是被贫下中农包养的“知识废物”吗?</h1><p><br></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我什么活也不会干, 队里分东西不分或少分我也没脸争要。三妑生怕我吃亏,只要队里分东西就赶紧来告诉我,她说:你是毛主席派来的,就是我们这里的人了,别人有你也应该有,不给你就要,没什么丢人的。”。是啊,这不是乞讨,是对生活求索的一种气概,该要则要!</span></p><p><br></p> <h1> 小学文化不懂达尔文的"进化论",但社会大课堂明明白白告诉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硬道理,要想活得堂堂正正就得入乡随俗练就和当地农民一样的本领,用自己的劳动换得所获。</h1><h1> 没过多久我惊人地发现,本尊虽然体力比不过当地农民,但学习农活技巧的悟性一点不差,通过贫下中农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眼观八方看是做事的努力,我慢慢学会了栽秧、割谷、打连杖、摘蚕豆、摘棉花、骑着牛背上碾稻谷等农活,尽管不能与精明干练的妇女们pk,但也勉强能跟他们混了,不再是站在一边或最后让队长搓着手眨巴眼的那一个了,我获得了不再孤立的愉悦……</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七月份双抢(割早稻种晚稻)那一段时光是最恐怖难熬的日子,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清晨上工钟声敲响了,经常是睡眼朦胧梦游田埂。整天泡在水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头顶骄阳,脚泡热水,上蒸下煮蚂蝗攀咬。收工了,不思茶饭,进门和衣倒床呼鼾打鼾……那个疲那个倦啊用再多的词句堆砌也无法表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奇怪的是那种劳动强度也没见人倒田中暑、心梗,也许生命中挑战极限的强大基因全在那会群雄聚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我哥走后,翻越江堤挑水是我最怵的事,在波涛翻滚的江水里舀水很要技术,木桶漂浮在水面,手腕手臂用力协调一抖,水桶正好横卧水进去了,适量时提起来,开始我要就是舀不起来,要就是进水多了提不起来,差点连桶带人拽进江里,吓得一身冷汗。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只能挑半桶水,爬上江堤左顾右盼,生怕有人看见很丢人。 </span></h1><p><br></p> <h1> 寒风刺骨的冬天,枯水季节我们上堤挑堤,担子两头的竹筐里装着碗口大的土块,我还上堤喘气下堤腿颤,后来队里照顾我不要我挑土,要我在堤上宣传,我每天在黑板上写鼓动口号.拿着喇叭像女英雄一样迎风而立,自编自演快板表扬好人好事,不到几天面部皴黑双手肿胀开裂。</h1><p><br></p> <h1> 收工回到家徒四壁的破茅屋,坐在暗黄微颤晃眼的煤油灯下,望着肿胀皴裂流脓流血露骨的冻手,又痒又痛彻夜难眠。原来在家里都是妈妈帮我用盐水洗净,敷上冻疮膏,再用纱布包好,此时此刻我无能为力……只有以泪洗面。</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妑告诉我一个神奇的妙方,蚕豆叶熬石膏水,她帮我淘来石膏,扯回蚕豆叶,熬好后把手泡在里面.用叶子擦洗手,竟然神奇地治断根了每年寒冬必发的手部冻疮。从那以后无论多冷的冬天我的手都不冻了。😀😀😀</span></p><p><br></p> <h1> 非双抢季节,汉阳造纸厂会去我们那拖火柴(芦苇)用着造纸。我们从堤下岸边扛起火柴,通过很窄的跳板扛到船上,开始跳板与船平行,随着火柴越堆越高,跳板越来越陡。当地农民厉害,有的男的能扛三四捆,女的扛两捆,我空手走在上面都颤颤巍巍。</h1><h1> 有一次我扛着一捆火柴走在跳板上,风大掌握不好平衡,被涮到了江里,当时吓得不省人事,后来听说是停在岸边一个拖驳船上的船工跳下江,一把把我抓了起来,拖驳船走了,抓我起来的救命恩人随船而去,姓什名谁一切不知,从那后这种活不再要我干了。</h1><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我表面很㞞,但内心定力很强大。那时我们全家六人(包括家家、奶奶、爸妈、弟妹)“一锅端”随妈妈单位五七干校下放到比我还苦的偏远农村崇阳,一年到头吃苕,只有过年那几天才吃得上米饭。我的两个“绝不”始终是我做人的准则:无论多么艰难绝不伸手向家里要一分钱;任何不好的事情绝不跟家里人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春节探亲我鸡鸭鱼肉糍粑糯米挑一大担,光鲜亮丽闪亮登场,让家人高兴让父母欣慰,爸妈耳朵里灌满了我过得好、贫下中农对我好,三妑对我好,好!好!好!比皇宫还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节探亲后归队,我爸说送我到岳阳顺便去看看岳阳楼,可到了岳阳变了卦,突然说要送我到生产队,眼看我吹的牛皮就要啪了,一下蒙了傻了,不敢想象我爸看到我当时在农村的状况会是什么感受,百般阻挠也劝不住,他硬是跟我一起来到了队里。</span></p><p><br></p> <h1> 到队第一天,思烈哥钓来活鱼,三妑好菜好酒盛情招待我爸,饭后我跟三妑睡,我爸睡到了我的牛车床上,我们彼此心照不宣什么都不说,第二天老爸告诉我他喝醉了,半夜起来抠着吐了才舒服。我爸年轻时是两斤酒不醉,那天喝了不到漱口杯的三分之一就醉了,显然心情不好。第三天老爸找到队长说要满请长江大队所有的大小队干部,酒桌上他老人家不卑不亢挨个敬酒感谢,感谢下乡以来大家对我的关怀照顾。</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餐后老爸私下向队长只提了两个要求:把我的床还给我;把大门旁的破洞请人帮我补起来,队长立马应允速达,床抬回来了洞补好了我爸才安心。</span></p><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去那天,老爸眼噙泪水对着三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姐姐拜托了……”</span></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没过多久,我住的破茅屋改建成民办小学,我被安排到长江小学教书。民办教师:拿队里最高工分,队长不可能再有东西不分给我,背后也再没有人指指点点。当地农民除了敬重“能干”,也知道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由此我告别了被人歧视的境地,感受到被人尊敬的金贵。我特别珍惜与我吻合的位置,万分努力教好每一节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我被分配教一年级和三年级,一个教室两个年级各坐一半,在那种混搭的教室里,我竟能把学生调教得服服帖帖,由乱哄哄一片到知道上课要举手发言,老师讲课鸦雀无声互不干扰,各自圆满完成各自的学业。</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我自编汉语拼音教材,普及汉语拼音教学,并在红城区推广,我的学生上课都能用普通话交流,三年级学生能熟练地查阅字典。为此我被评为优秀知识青年。在那个受压制被冷眼歧视的年代,荣誉比金子还珍贵。民办教师几年,是我在农村最有成就感的几年,此时此刻我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知识青年”😀</span></h1><p><br></p> <h1> 农村老师教学不分科目,语文、数学、唱歌、体育全包。为了克服教学无场地的困难,我绞尽脑汁因地制宜,从不借故空课。连绵无际的大堤就是天然的操场,我组织学生在大堤上赛跑、滚铁环、堤角边草地上踢毽子、跳绳、教学生唱歌、训练一些同脚同手不协调、不知道节奏韵律的学生跳舞,我校的新疆舞《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获得全公社学校汇演第一名,我很洋洋自得,从此跳新疆舞也成了我经久不衰的保留节目😀😀😀</h1><p><br></p> <h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知青年代没有现在的通信系统发达便利,七一年末我有一阵子没接到家书,只听说有一些五七干校的干部陆续回到武汉,正好小梁哥出车到武汉,他说带我到武汉找找。</h1><h1> 来到土生土长无家可归冰冷的城市,追寻到儿时的老街和一些亲戚家,到处打听也没打听到家人的下落,当时我们属黑五类,老屋的邻居和一些亲戚们怕受牵连,打开半掩的门,抛出“不知道”三个字就把门关上了,没人敢收留我,我在知青徐小丽家住了两天就又随小梁哥一起返回监利。回监利后过了好久才得知我们全家又转到赵李桥茶场。</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武汉返回监利,表哥开的是两节车厢的大卡车,前面的车上装满箱装剧毒农药,后面挂车上装的大磅秤,另外还带了六名回监利的老乡,表哥把箱装农药与车头之间留了一个空隙,六个人坐里面,上面盖上加厚雨布,看不出来里面坐人,我坐司机台中间,副驾驶的位置还坐了一个人。按理人货混装是违反交规的,但我表哥是个从不知道拒绝的善人,而且那个时候货车带人的现象很普遍,也没有现在查得这么严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货车从白螺区的渡口进入监利,我平生第一次人坐车车坐船,车上了摆渡轮船,我们都下了车站在船两边,那种感觉特别新奇😀。车上坡后沿着大堤行驶,途中有一段路农民正在挖鱼塘,堤上洒满稀泥。</span></p><p><br></p> <h1> 沿途看着小说打发时间的我猛一抬头看见车子打滑冲向鱼塘,立刻尖叫起来,表哥赶紧打方向盘,怎么都转不过来,(后来得知转向摇臂断了)又急刹车也刹不住,车子减速滑向鱼塘,前面车的车头正好被引水槽的一块石头抵住了,后面挂车随其惯性仍往前行,一挤把前面的车挤翻了,我瞬间眼花缭乱,三个人摞压在一起,吓懵了。表哥首先打开车门爬出去,然后把我拉了出去。出去一看六个人坐在地下,农药箱纷纷从他们头上飞过洒满一地,竟个个毫发无损,只是脸都吓得惨白,坐在地上不知道爬起来。</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已渐黑,怕要下雨,这种农药见水燃烧,表哥求农民帮忙把箱子码在一起盖上雨布,农民都不肯帮忙,说剧毒农药污染了他们的鱼塘要赔偿,表哥焦急万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围渺无人烟,我陪着表哥走了十几里地找到一个能打电话的村子。那天储运站的员工都在看电影,当电影院两边字幕播放我们翻车的消息时,这些员工像燕子一样飞出影院,开出好几辆车来援救我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很晚了我们被接到白螺区,区委干部送来了棉衣端来了热腾腾的面条为我们压惊。急于帮表哥分忧的亢奋转为松弛,顿时感觉浑身瘫软后怕连连……如果货车冲进了鱼塘,农药见水燃烧,那将是一车人死无全尸青灰沉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时缠绕的余悸化成了永久的心理阴影,直到现在我还怕过马路……</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七三年,在所剩知青寥寥无几,我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在哪里的时候,窥视门缝透过一线曙光……传言可以考大学了,我亡命地抓住这次机会,凑齐了所有的复习资料。临近夏日蚊虫叮咬,我把冷毛巾包着头,双脚泡在冷水里,没日没夜地备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试结果出来了,新民中学张校长告诉我我考了全县第一,咬牙拽拳跺脚疯魔狂喜……但是傻乐随着白卷英雄张铁生一封信飘摇……考分越高越没有学校敢要,希望又一次化为泡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 71年9月13日,林彪坠亡温都尔汗,前期一人之下亿人之上被国人顶礼膜拜的副统帅一夜间变卖国贼。</h1><h1> 1974年9月公社召开“批林批孔”大会,大会在大堤下公社门前空旷的广场举行。大队书记要我写一篇文章代表大队发言。提笔即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但要我脱稿发言那简直是要了我的命……</h1><h1> 小学在特级教师金菁华班上,她上课点我发言,我一站一堂课都不开口,最后只有老师妥协,每学期的评语缺点都是上课不举手发言。</h1><h1> 广阔天地真的是所最好的社会大学,看到一些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滔滔不绝有条有理侃侃而谈,对我无疑不是一个强烈的刺激,我如果照着稿子念那还是什么“知识青年”,我下定决心背水一战颠覆自己,当然也得益于民办老师三年讲台的磨砺,积累了一定的底气,于是我熟背了稿子,走上台目空无人慷慨激昂一气呵成。👌✊✌️</h1> <h1> 一篇批孔老二“克己复礼”的文章名噪一时,一夜间“怂女”变“才女”。由此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一旦萌发不可估量。</h1><h1> 这次脱稿发言的意义不仅在于千年哑巴开口说话,更重要的是找回自信,孱弱与自强翻天覆地大逆转,从那以后只要见到我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家人)都惊讶地说我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h1><h1> 会后当晚,灰暗的煤油灯下,亢奋驱动我写下了最长的纪实日记和感慨😀😀😀</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四年工农兵上大学主要靠推荐,但还是有书面摸底和学校招生老师面试,记得好像是华师的一位讲师面试了我,要我谈谈鲁迅的文章,谈鲁迅我信手拈来,当时积冤太深忿世嫉俗的我与鲁迅的嘻笑怒骂皆文章高度亲合,我特别喜欢鲁迅的杂文,辛辣的讽刺,幽默言语中带着严肃和深重的悲怆!我几乎看完了鲁迅的所有杂文,并坚持模拟鲁迅的讽刺手法写日记和豆腐块短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交谈中我看得出来那个老师频频点头,对我的“吹牛”特别满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招生提出社来社去专业对口,我是民办教师只能报考师范类院校,我报了华师政治系和监利师范 ,不仅自己备考,同时接到一项政治任务:辅导一名我们公社刚提拔的,只有小学二年级水平的女县委报考华师。冲刺那一段时间我俩一块复习,我把一点浅薄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倒给她,感到无比荣光和神圣,一个出身不好的人这也算一个重量级的政治待遇,奢望档案里有那么一点闪光的记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最终被红洗黑,华师名额有限,被我辅导的女县委理所当然上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队生产大队长杨祖寿,一个刚正不阿敢说敢为的转业军人,拿着船头栓船的特粗的缆绳,到公社大发雷霆说:你们再不把小魏安置好,我就吊死在这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社为了安抚我,创新了一个岗位,把我抽调到公社,编写新民大队农业学大寨苦干加巧干的剧本。单人单间办公室,半工半农优厚待遇:在队里拿最高公分,公社每月发15元津贴。这在当时就不得了了,富农啊……可惜拿着高饷却凝固了激情封冻了灵感,剧本完成了,写得很赖,公社又专请了监利的一位农民作家和我一起商讨修改,最后烟熄火熄无言的结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 一九七四年十月上旬,“秋风日日望归装,忽报来期喜欲狂”。我从公社回生产队取换洗衣服路过一队,大队吴书记(就住堤角边上)大声叫我:“小魏,你这有一封信”我跑下去拿过来一看很奇怪,信封上寄信人地址是湖北医学院附属一医院护士学校,拆开一看惊呆了,“ 入学通知书”,梦回牵绕……这不会搞错吧?我怎么会被这个学校录取……专业不对口啊?死多次的人不自信自己还会活过来,我又把通知书递给书记看,书记顿时惊喜地跳起来,他说这封信到了好久了.准备有人到公社开会时带给我,没想到是入学通知书。</h1><h1> 这个玩笑开大了,学校开学已久,离最后一天报到时间只差两天了。</h1><p><br></p> <h1> 近六年苦战,我终于拥抱了一个劳绩丰获的金秋,迎来了人生至暗到高光的拐点。我把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表姐,然后给家里发电报要他们到码头接我。表姐说你赶紧先回去报到吧,转关系、搬行李后面的事我们来跟你办,办好后叫你小梁哥开车送到武汉。</h1><h1> 我手空心爽地乘船下汉口,我妈和我妹到江汉关码头接我,看我空手而归,我妈迷惑地问:“你这是回来玩还是招回来了?”我说:“招回来了呀”。我们三人高兴地抱作一团,详情到家分解😀</h1> <h1> 赶到学校报到,乡里人进城大包小包,在司门口坐11路还坐反了,一坐坐到积玉桥,下车问路又狼狈返回😛。到校后,班主任曹珍明老师客气地批评了我:“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再不来就取消你入学资格了”。</h1><h1> 好悬啊……大堤啊大堤这是你最后一次青睐我,迟到的消息拨开了我连篇累牍“大堤章回故事”的阴霾,为谱写新篇抹上了一缕霞光……</h1><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至今日,我怎么会招到这所学校仍然是未解开的迷,它与我的努力、期望值、还有当时的政策规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我不喜欢学医,喜欢学文,我非常期盼当一名教师,但这也许就是上苍命运所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非常感恩这所学校,让我曲线回到武汉。在校期间,工农兵学员上讲台,我先后担任过部分解剖和政治课,得到校领导和在校老师的高度评价,毕业后留校又圆了我甘为人师的梦。后面又有几次高攀的机会,我不再飞了,只是执着地通过自修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汉语语言文学”的学业,圆了我酷爱文学的另一个梦。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在脚下这片热土上耕耘,走完了我的职业生涯。无为超越众生的显赫,成就桃李天下的辉煌。</span></p> <h1> 为了回汉之前这段匪夷所思浪漫的情节,11.27号清晨我们叫了个出租,专程来到邹铺寻找当年的公社办公遗址。监利出租很便宜,起步价6元出城议价,监利老乡还是那么淳朴,司机开口要价,我们还了价,司机一口答应绝不再讨价。</h1><h1> 小车途经鄢铺笔直开到了现在的邹铺村委会,我只觉得好像很远很远……下来问路遇的村民五十年前邹铺公社的办公遗址,都说不知道。这辆车顺理成了我们的包车,沿途随叫随停,司机不急不催耐心等待。</h1><p><br></p> <h1> 我坚信我的记忆,五十年前邹铺公社办公地从大堤斜道下去穿过鄢铺小镇,右拐不远就是邹铺公社办公小院,小院是个四合院,周围有十几间办公室,中间空旷的庭院放了一个乒乓台。鄢铺小镇也很热闹,很多监利小吃和农产品百货商铺,每到鄢铺一次也算走出农田奢享繁华。</h1><p><br></p> <h1> 司机不厌其烦地按我们的要求返回鄢铺。来到鄢铺小镇,熟知的村民指着前面不远处告诉我们,五十年前邹铺公社的办公地就是现在的临江村村委会。</h1><h1> 新建的临江村由长江、鄢铺、迎春三村合并而成。昔日的破院已经拆除,如今的村委会灰墙红棱两层楼,门前红桥流水、绿树浓荫、“临江”磐石、布局别致,好一幅清雅田园乡村的景致画面。</h1><p><br></p> <h1> 地同楼异,走进去跟里面的工作人员说明了来由,找一张办公桌前坐下,模拟当年拍一张办公照。如今的办公室要豪华时尚好多,农村也联网电脑办公自动化了👍👍👍。</h1><p><br></p> <h1><b> </b></h1> <h1> 在发小聚会圆形餐桌上,听到最多的是同福大队精彩纷呈的故事。下放到同福大队的有:陈朗、王建生、彭德福、郭建民、张朝、陈晓钟。</h1><p><br></p> <h1> 这次王建生只身前行,胡宏清全心全意利用他的人脉联系到曾经和他同在观音中学教书,当年在同福大队民办小学任教的赵树艺老师。</h1><h1> 11月26号清晨,我们叫了个出租经火把堤、刘铺、太马公社桥前右边的一条小路,穿高吴大队到同福一队。</h1><h1> 一往情深的赵老师早早久立自家门前守侯,不停地电联追问我们到哪里了,小车驶进同福一队,停在赵老师家门前。</h1><p><br></p> <h1> 赵老师家不是楼房,是一座渗溢书香气息的农家宅院,没有任何装修的原生态。走进小院,扑面而来的是老两口真挚的浓情蜜意,尽管是五十年跨时重逢和初次见面,但瞬间感觉亲密无间。</h1><p><br></p> <h1> 赵老师家主院对面一古朴的圆门拱墙小院养了鸡、鸭,门前一棵缀满果实的桔树,王建生伸手就摘了几个😀。</h1><p><br></p> <h1> 主院的主卧、厨房、储藏间按主人生活习惯功能需求摆设简朴,后院种了绿油油的青菜,两老后世的“房子”也盖这里了😀。</h1><h1> 赵老师两儿一女均继承父业在教育系统工作,大孙子是学霸,二0一五年以656分的好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在读研。儿孙们各自安居乐业是两老最大的欣慰,两老绝不拖累儿女,晚年生活和后事都自己安排妥了。</h1><h1> 前世闲适后世无忧,恬淡寡欲的田园生活与两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境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h1><p><br></p> <h1> 赵老师家没有客厅,别具一格的是主院前侧边的书厅,象村委会的会议室,中间摆放超长的条桌,周围放了靠椅,墙上贴着“文雅书屋”,沿墙四周放满了书柜。</h1><p><br></p> <h1> 在这个静穆的农家书厅里,赵老师非常有仪式感地拿出他自己编写的书籍《墨色怡情》,翻到让我们顿时眼睛一亮的章节“怀念武汉'知青'二首”,并提笔在诗篇旁一口气写下当年下到同福一队六名知青的名字。</h1><h1> 大爱浓情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h1> <h1> 当年王建生下到同福五队(现在的三队),参观完了赵老师的宅院我们准备起身前往,原本计划徒步徜徉乡间小路,吹吹乡风,哼哼小曲,饱吸一下泥土的芬芳,找回当年那种乡野的感觉,可赵老师说从一队到三队很远,如果步行一时半会到不了,他说他用电动车送我们,考虑时间紧张,我们欣然答应了。</h1><p><br></p> <h1> 赵老师家有两种电动三轮车,一辆简易搭棚拉货的, 可以坐下我们四人,一辆是全封闭的百事利,只能坐两人。因为我心脏不好,一吸冷空气就犯心绞痛,怕出门在外给人惹麻烦,所以毫不客气地请赵老师开了全封闭三轮电动车。王小华、胡宏清在赵老师家等候,我随王建生前往,忠实地做好随访跟踪报道……😀</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首当年,风雨泥淖趔趄前行,如今全封闭电动车潇洒代步😀😀😀,尽管没有城里坐小车平稳舒适,但它灵活的地穿越狭窄蜿蜒的乡间小路,给人带来颠簸雀跃的神怡气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 电动三轮风驰电掣闪回沿途路边晚秋美景。</h1><p><br></p> <h1> 屋旁待放的棉桃、绽放的白花在枯枝上摇曳。</h1><p><br></p> <h1> 稻谷收割了,一片曾为丰收献出灵魂的谷桩子卧睡空旷的田野,从凋零中蓄势生机,迎候来年的金黄。</h1><p><br></p> <h1> 路边的野花,田里的青菜,铺满大地的落叶黄草风度翩翩地芬芳我们每一根神经……</h1><h1> 回首风雨流年,尽收当下静美,敞开赏心悦目的心扉,装满乡村田园的诗情画意……</h1><h1> 感谢赵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年月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体验。🙏🌹🌹🌹</h1><p><br></p> <h1> 来到同福三队(过去的五队),这个地方又叫红司台,当年王建生、陈晓钟,刘翠英(三阳路中学投亲靠友)三名知青下放这里。王建生往返徘徊寻找当年知青的住所。</h1><p><br></p> <h1> 现在的村民住的都是风格迥异的砖瓦楼房,残存一间破檐倒壁的矮平房与当年知青住所相似,在这里留个影吧……</h1> <h1> 赵老师走进路边一户人家,打听五十年前几个知青下到这里的住所,屋里走出一个比我们年龄小的村民,抠着脑袋为难地说:“知青……不是记得很清楚了,屋子肯定不在了,具体在哪个位置说不准,只记得一场大火烧了一个知青的收音机……”王建生顿时跳起来说;“嗨,那个知青就是我撒”😀😀😀</h1><p><br></p> <h1> 村民将信将疑,穿越五十年的凝眸洗刷眼前这位酷爷从血气方刚到古稀童颜的演变,确认了打个勾留个影😀😀😀</h1><p><br></p> <h1> 69年上半年,王建生自己装了一部六管超外差收音机,可以收很多台,听音乐听戏曲。当时红司台建了一个砖窑,烧一窑砖十多天不断火,每天往窑里加柴加草添燃料,火大少加,火小多加。烧窑的人都是年轻小伙,他们耐不住守候寂寞,就找王建生借了那台收音机。</h1><h1> 有天早晨在给窑内加草时,窑火突然飘到窑口附近的一堆草上,哗的烧着了,火势很大,烧窑的人赶快跑出窑口,收音机还在窑口的台子上英勇地唱着,没几分钟就壮烈牺牲了,只剩下几块烧变形的铁。</h1><h1> 那个时候收音机就算豪华高档奢侈品,小伙子们说赔钱(大概是赔40元),后来三名知青招工回城,此事不了了之……然而惊心动魄“火烧收音机”的故事却演变成老少皆知经久不衰的传说……</h1><p><br></p> <h1> 王建生重启封存久远的记忆,根据周边环境和方位确定:知青老屋没在了,眼前这块菜地就是当年知青居住所在地。</h1><h1> 百里返乡五十年乡恋就为这一刻热抚相拥,虽然当年只呆了短暂的一年半,但这是我们这代人特有的第二故乡圣地,这片肥田沃土上凝结着知青人独特的情感,沉淀着我们知青岁月的苦事、趣事、烦事、囧事……</h1><p><br></p> <h1> 接下来王建生想再寻找探望当年的老人,特别想见曾经形影不离的兄弟桃伢,这位村民告诉我们说,一些老村民都搬到了前面公路边去住了。赵老师也尽力帮王建生打听叫桃伢的老乡。</h1><h1> 来到公路边迎面来了一位村民,他说他就是桃伢,王建生似曾相识热情地走上前与他握手,但似乎没表示出特别情思的激动……?</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伢把我们带到当年的水利大队长家,水利队长姓贾,今年八十多了,身体还很硬朗,见到王建生前来探望很感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在我们探望贾队长,亲密交谈之际,贾队长隔壁铁栅栏旁边始终有一个人窥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窥望的那个人突然跨越铁栏杆,大踏步冲到王建生面前,王建生喷口而出:“哎呀,找的就是你”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桃伢自己蹦出来了😀😀😀。原来王建生找的桃伢叫桃园,大名赵树华。先来的桃伢叫桃香大名赵桃香。见到桃园王建生又拍又抱,两兄弟瞬间回到五十年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园把我们请到他家里,非留我们住一天。五十年啊……老天安排他们意外重逢重拾兄弟情,说不完的话像决了堤一泻千里,他说王建生原来在队里他们俩就没分开过,离别五十年虽不在一起,心里老想着也没分开过,那天恰巧没出去做事,如果出去了就见不着了,这就是缘分……。</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赵老师待人真诚感情细腻,事无巨细都想得很周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他铁定要请我们吃饭,又叫桃香开车去接来了胡宏清和王小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宴请的天红酒店位于监利县汪桥镇莲台社区,401县道与103省道交叉口东150米,有利于我们拦截大巴回县城。我和王建生背着赵老师提前到前台买单,老板坚决执行赵老师的嘱托,不收我们的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感谢微信🙏感谢地球村🙏,餐桌上应赵老师的迫切要求新建了同福知青微信群,赵老师激动地跟每一个同福知青视频,隔空话别情……并即兴赋诗一首《知青重访故园有感》,期待同福知青择日聚齐返乡,组接更曼妙动情的场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即便出行前做足了功课,还有免费地导胡宏清全陪也难免碰到棘手的问题,王小华所在的姜王公社旭光大队彻底地从信息源消失:寻问老人、新人、网络地方誌都没有蛛丝马迹,她几度想打退堂鼓说不找了,我们几人坚决不同意,既然百里迢迢而来,就不可轻易放弃而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餐桌上桃香突然说他知道这个地方,现在改名叫“三房村”并告知大概路线,哈哈……又一个“得来全不费功夫”。吃完饭我们迫不及待,出酒店一过马路就来了一辆到县城的大巴,招手即停上了车,沿351国道经大马、刘铺、到姜铺下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姜铺下车后过马路、过桥,路边村口有一个麻将室,门前有一位老妇人,向她打听三房村怎么走,那位老妇人说没多远,往前走左拐进入三房,农村的路望山跑死马,领教过……我们问:“您有没有车送我们一下?我们付钱”老妇人叫出一名独腿男青年,叫他送我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四人上了一辆简陋破旧的电动三轮,弯弯绕绕曲曲回回颠簸在崎岖坎坷的乡间小路上,时长大约一二十分钟,有一阵我都想吐,深呼吸憋住了,再坐长时间估计坚持不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车直接停在三房村村委会门口,现在的三房村是原旭光大隊,古江大隊,三房大隊合并而成。王小华说原来的旭光大队主要是姜、王两个大姓,大队书记叫王自其。村口遇见一位妇人,向她打听王书记,她说不知道,王建生聪明,看到村委会门口贴了一张值班表,第一个名字就是三房村党支部书记王东胜,直接拨通电话说明身份和来意,王书记非常热情地说他马上就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王书记很快到了,王小华向他打听原来的老王书记,小王书记说老王书记已经去世,但原来大队的罗会计还在,后升为村书记。他马上电联叫来一个村民带我们去看望罗会计(书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罗会计家,眼前的一切太熟悉了,还是五十年前的屋,没太大的改观。罗会计今年七十三岁,听小王书记说他身体不太好,有一些慢性病,但看上去精气神还不错,也不太显苍老。见到王小华有说不完的话……当年他的弟弟木生,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 ,曾经和武汉知青有过一段被畸形年代无奈拆散的旷世奇缘……敲锣打鼓接亲的队伍震响了村落,各家各户嘻戏闹喜的乡亲云集,新娘子却跑了,回城了……历史造就的孽债不论是非曲直,无需道德审判,全靠受害者自己坚强疗伤走出阴影,后来木生进了县城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过得还不错。破茧成蝶的结局也许能减轻一点回城女知青深藏内心的愧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一会,来了一位中年男士,直呼王小华其名,并说当年的王小华很瘦,现在发福了😀😀😀,他说他就是老王书记的儿子,当年知青插队时,他才几岁,他姐姐王爱兰和知青的关系很好。当时下到旭光大队有四名知青,王小华最早回汉随父母单位到五七干校枣阳分校,在旭光只呆了短短的几个月,难得乡亲们还记得她的名字和容颜,颇为感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小华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立马向当年一起下乡最后回城的李学姐通报了寻根的过程,李学姐也被深深打动,思绪腾空穿越回到了五十年前……找到当年朴实勤劳的乡民了,约定择机重返…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独腿青年原本只把我们送到三房村村委会就返回,但后来一直不离不弃陪伴我们寻找老乡民,前后等待近四小时,最后一直把我们送回火把堤351国道,方便我们拦车回县城。我们被小伙子身残心全实诚的服务感动,在应付往返车费的基础上多给了10元钱,小伙子惊诧地连说谢谢!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火把堤我们还想溜达溜达,看看当年的火把堤红城区区政府,没走几步,听见后面那个小伙子叫:“哎,你们别走了,这一辆车到城关的”我们回头一看,那个小伙子一直停在路边目送我们,怕我们走错路,看见有车来了叫我们上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像秋日的天空一样明澈的目光,双眸虽然淡淡的,但很诚实、直率,由衷表达感恩的眼神深深印刻在我们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三个人都圆满地完成了寻根任务。<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里返乡寻亲去 ,半百相逢载情归,短短四天,浓缩了五十年精华,依依难舍,感动而归,这一路感慨颇多。胡宏清华师同学们的盛情款待;文气清秀赵老师的深情厚谊;淳朴勤劳朱新桃的执意宴请;敦厚目善独腿小伙的真挚回眸;路遇司机宽厚尽心的实诚服务;都共同书写了监利老乡的纯良俭朴。王小华提笔即兴赋诗两首,代表大家表达发自肺腑的情怀……再见了监利,再见了第二故乡,我们还会带着眷念常回家看看,续写地久天长的情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