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立骨绽精彩——任泽二中语文组“一周一展示”活动

风萧萧

<p class="ql-block">徐老师和我年龄相仿,是一位好学的老师,这是我对徐老师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我的评价是基于徐老师经常找我借书这一点。自费购买的语文教育专著,我读完后,就愿意推荐给别的老师。不然,放在我手里,它的价值显不出来。</p><p class="ql-block">而对普通读者来说,要买纸质书,也愿意买经典作品。而语文教育专著是小众,除了语文老师,愿意提升自己的那种,否则谁愿意破费呢?</p><p class="ql-block">上午听了徐老师一节公开课,这堂课使我对徐老师的印象,又丰富了许多。徐老师不但是好学的老师,还是一位有开创精神的老师。</p><p class="ql-block">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一直把引领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责任。我推崇罗晓晖老师的“课型分类理论”,提倡老师们一边观摩优秀课例,一边在自己的课堂实践。</p><p class="ql-block">而今天徐老师这堂群文阅读课,抓住三篇古文共同的核心“劝”这一点,无意中形成了“七种课型”中的评价鉴赏课。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进行分析、审视和权衡,就是“评价课”;对文本形式特征(艺术技巧、艺术特征)进行评价,就是“鉴赏课”,二者的实质都是评价——我们如何看待文本和文本中的那些现象、那些思想情感,以及被使用的艺术手段以及这些艺术手段所达到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评价鉴赏课是可以和目前课标提倡的“单元整合教学”相融通的。</p><p class="ql-block">“单元整合”,既是一个单元内几篇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的整理和归纳(也就是寻找本单元的文章在这两方面的共同点),也是将本单元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融通和运用。</p><p class="ql-block">徐老师这节课做了勇敢的尝试,把人们普遍认为教学老大难的三篇文言文做了整合,抓住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三篇文章的共同处,都有“劝”的性质这一点,设计了一堂精彩的课例。当然,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妙语连珠,不时迸发有创意的观点,都令我们惊叹。</p><p class="ql-block">这源于徐老师把情境教学引入课堂,以“小剧场”的形式,鼓励学生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换位,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劝”的艺术。</p><p class="ql-block">邹忌是委婉的“劝”,曹刿是直接的“劝”,诸葛亮是动之以情的“劝”。真是千“劝”千人面,“劝”中精彩无限。</p><p class="ql-block">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课。老师们在评课中,提出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如课堂气氛融洽,教态柔和温婉,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等。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p><p class="ql-block">那就是在情境教学上再进一步,把”劝“的智慧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为什么邹忌、曹刿、诸葛亮能取得良好的”劝“的效果呢?其中一点原因是他们把握了当前的局势和劝谏对象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曹刿的直言如果用于齐威王恐怕会遭灭顶之灾,曹刿的委婉言辞用于后主刘禅,也许如同隔靴搔痒,被当作玩笑也未可知。</p> <p class="ql-block">有老师言道,“没有勇气做群文阅读课的尝试”,在此我想的是,教学教研好比登山,感到困难,说明是向上的姿态。迎难而上,才能突破自我限制。</p><p class="ql-block">把不同文本放在一起阅读,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比如我在读《遥远的救世主》的时候想,丁元英的智慧如果放在宋江经营的梁山事业,会有怎样的结局呢?</p><p class="ql-block">读书离不开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p class="ql-block">教学亦然。</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kbsS_Z8vW1GTi-68NeyM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老师

语文

教学

评价

文本

单元

邹忌

艺术

三篇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