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泪”——解读本书的一把钥匙

一杯咖啡两块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inherit;"><span class="ql-cursor"></span>《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b></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群北京知青的传奇故事</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08 . 08</b></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后 记 】</b></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知青泪:解读本书的一把钥匙</b></h1><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编 / 仇方迎</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10个章节,近160篇作品,50万文字,800多个页张……当最初命名为《扎旗故事》的这本书即将付印时,我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一样,痛并快乐着,期盼着一个新生命的降生,期盼着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p><p class="ql-block"> 100多个不眠之夜,70多位作者真切鲜活的面容,几十年前亲历过的那感天动地的插队生活…… 一幕一幕真实场景不断在我眼前闪现。我心中一遍遍想象着书的模样,脑海中一遍遍复制着每章每节的精词妙语——我不敢说,近160 篇作品篇篇都是精品;但我敢断言,每一篇作品都健康向上、催人奋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编完书稿,作为第一读者,你问我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心中涌出的词汇是:“无韵之离骚”。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从书稿的字里行间,我读懂了我们知青的共同心声!“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span></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约2000万人啊,一声招呼,都下去了!列车启动时,一声长鸣,站台上哭声恸天。列车带去了一代人的命运,历史老人听出了两种声音:孩子告别父母的声音;父母惜别孩子的声音——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每当想到这一场面,我就想大哭一场。这不是感情的失控,而是理性的喷发。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有40年的足迹作证,我们有值得骄傲的资本为荣!听一听当事人是怎么说的吧——</p> <h5>  ”既然磨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让它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吧“。(张辉亮)<br><br>  “在逝去的时光里漫步,不一定都是无怨无悔。但是每个人的青春岁月都是和国家的命运分不开的。”(戴志兰)<br><br>  “在那个年代,招工,不要我;招生,不要我;甚至基干民兵,也不要我。我没有沉沦,没有悲观,是个乐天派,因为我记得“单讲矬子里拔将军,也应该是老梁。”(梁金生)<br><br>  “我从小爱哭,但艰苦的生活磨炼了我,我不愿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看到我的软弱。这些年我从没在别人面前掉过一滴眼泪,我战胜了意志,战胜了生活,我可以说,我是强者。”(蒋树丽)<br><br>  “我们没有苟且,我们一如既往。四十年的光阴告诉我们:欢乐,信念,意志,希望,从未把我们抛弃。是科尔沁的土地,是扎鲁特的岁月,把我们的人生点亮。”(刘家放)<br>  …… ……<br><br></h5><h5> 这样的文字,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读了这些掷地铿锵的词句,我不知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我的感受是催人泪下!<br><br></h5><h5> 曾经,我们年轻。最小的14岁;最大的不过21~22岁。扎旗的领导说,在今天看来,你们当时还是孩子啊!捧着怕碎了,含着怕化了…… 可就是这些“捧着怕碎了,含着怕化了”的娃娃,硬是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我们从困惑中走出来,我们从困难中走出来,我们用“可歌可泣”书写着知青这篇大文章!<br><br></h5><h5> 听一听范小建同学说的这段话吧——<br><br> “过去的生活值得回忆,但并不值得留恋。值得留恋的是那种不屈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在知青这个群体中,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悲壮的、充满牺牲与奉献精神的群体。不论这个群体中的某个个人后来的命运如何,它都是一组英雄的群像。就像战争中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负伤了,有的人失散了,有的人还留在队伍中继续战斗。缺少哪一个人,这个群像都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他们出发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们,还有“集结号”……<br><br> 这是我所见到的对知青运动的最好的描述和总结。<br><br></h5><h5><br></h5><h5> 罗曼 · 罗兰在他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为我们塑造了有别于传统英雄的贝多芬式的英雄形象。他说,那些“用思想或用武力取胜的人”,都不配称为“英雄”。“只有具有伟大的心的,才配称为英雄”。所谓“心”,不是光指感觉器官而言,而是“内在生活的广阔的王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扎旗的知青,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本书中的鲜活人物,是一组知青英雄的群像。<br><br></h5><h5> 知青运动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我们曾经在那段逝者如斯的浪涛中艰难地游泳,有的人还呛了水;如今,我们也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劈波斩浪,继续前行。因为,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命运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在一起的。<b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书首发式现场( 2008.08.17)</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span></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我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还是要说:知青泪,是解读本书的一把钥匙。</h5><h5> </h5><h5> 第一章《知青传奇》中的《话剧“槐树庄”的故事》,是本书的开篇之作。这是一个大题材。文章结尾说:“在食堂屋内暗淡的煤油灯下,我们大家就那么一直默默地坐着,没有人说话,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强忍着自己的眼泪……”</h5><h5><br></h5><h5> 齐煜珊在《插队往事》中说,“一天晚上从老乡家回集体户,那是个月圆之夜,清冷的月光从路边人家围墙里大树斑驳光秃的枝丫间倾泻下来,一阵落寞伤感的心绪陡然涌上心头。我靠着场院的围墙垛子,坐在那里啜泣起来。夜那么长,那么冷寂,人们都早该进入了梦乡,我也就完全没有了约束自己的打算……”</h5><h5><br></h5><h5> 贾毅在《搂柴火的故事》中说,“有一天早晨,我扛着大耙上山。天很冷,我忽然想起了家——我走以前,母亲还在挨批斗,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我忘不了去学校接母亲回家时她那呆滞的目光。平时是我做家务,现在两个弟弟和母亲在家怎么样呢?就这么想着想着,眼泪就掉了下来,落到棉袄袖上便结成了冰。我哭出了声,反正茫茫荒野里也没有人,我早就想痛哭一场了。”</h5><h5><br></h5><h5> 林而刚在《追羊》中说,“实不相瞒,这篇《追羊》,我是掉泪写的,因为那一瞬间太难忘了……”</h5><h5><br></h5><h5> 梁金生在《一封未能发出的信》中说,“我再也忍耐不住了,放声痛哭。从来没有过的泪水,不住地向外倾泻,同学们劝不住,连您的儿子也没劝住,这是我对失去您的培养而生成的悲恸,这是我对您无尽的思念的自我流露。”</h5><h5> …… ……</h5><p class="ql-block"><br></p> <h5>  那个年代,那个岁月,为什么想哭?想哭什么?都莫可名状。世间有许多说不清的事情,人们叫它“情结”。我想我们说不清的这些事情,大概就是“知青情结”吧!这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难以割舍的情怀,这是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永远进取的情怀。<br><br></h5><h5>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缩略语。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留下的一笔特殊社会遗产。要给这笔社会遗产盖棺论定,现在为时尚早。再过20年会清晰些;再过50年也许差不多了。<br><br></h5><h5> 20年后,知青亲历者成了耄耋老人;50年后,知青的事情成了像清宫秘史一样的历史故事;要是再过100年,知青研究大概就像清史研究、明史研究、元史研究、宋史研究、唐史研究、两汉研究、先秦研究一样,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了,那时候就越说越乱越说版本越多越说越糊涂了。<br><br></h5><h5> 为什么现在说不清?原因在于知青现象有点类似围城现象: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br> </h5><h5> 里面的人——很多亲历者,还陷在历史的深坑里跳不出来,很多人的精神状态还是“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伤痛感。如同吃了蒙汗药一样头晕目眩。如同鬼打墙一样原地打转转。应有的理智和理性缺失了。面对胸中块垒,只好徒唤奈何:“眼前有景道不得”——干脆就用删节号点点点之吧,其原因大家心知肚明;<br><br></h5><h5> 外面的人——很多研究者,还没有完全煞下腰钻进去,真正走进知青的世界。很多人做的事情有点像“隔靴搔痒”。20世纪80年代那一批伤痕文学曾火爆一时,但时过境迁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在知青亲历者看来多少有些概念化、脸谱化、图解化。即使是那些叫好叫座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很多亲历者看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所经历的事情,比这生动得多,曲折得多,深刻得多。<br> </h5><h5> 有人进一步建议:我们为什么不拿起笔来,写一写我们自己,写一写我们自己的故事——思辨的快感撞击着很多同学的心,不吐不快!先睹为快!于是便有了这本《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 一群北京知青的传奇故事》。<br> </h5><h5> “一群北京知青的传奇故事”只是知青故事中的一个章节。这篇大文章应该而且肯定还会有“一群上海知青的传奇故事”、“一群天津知青的传奇故事”、“一群广州知青的传奇故事”、“一群哈尔滨知青的传奇故事”…… 等等许多章节。<br> </h5><h5> 面对知青现象的围城式尴尬,首先要跳出围城——现在还说不清楚的事情,不等于现在不说。表达是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责任。知青中的思想者如王小波等,已经或正在做着有意义的表达:记述历史,忠实历史,研究历史。我们是见证人。我们最有发言权。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写,谁写?我们不做,谁做?<br><br></h5><h5> 尽管时下“青春无悔”论颇占上风,但我知道,知青现象,怎一个“青春无悔”了得?!倒是辛弃疾有一首《采桑子》耐人寻味。其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r><br></h5><h5> 历史不能逆转。历史不能复制。历史也没有假如。你只能坦然面对。不管是昨天还是今天,虚度光阴,牢骚满腹,受伤害的只能是你自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仇方迎主编在首发式现场展示成书</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2008年春夏之交诞生的真实的“扎旗故事”,是扎旗插队知青的一个创举。《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 一群北京知青的传奇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乐章。</h5><h5><br></h5><h5> 一本书开拓出一片网络空间,一本书造就了一趟知青专列——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次专列。</h5><h5><br></h5><h5> 两个想不到:想不到有那么多同学拿起笔来,有那么多好文章横空出世;想不到有那么多同学上网互动,有那么多同学因此改变了生活方式……</h5><h5><br></h5><h5> 这说明了下述道理:</h5><h5> 第一,你做的事情是好事,得人心,就会一台好戏大家唱;</h5><h5> 第二,好事要办成,就要有人甘愿为大家的事情做奉献;</h5><h5> 第三,好事要办好,还要有好主意、好平台、好机制。好主意是出一本好书;好平台是826博客和网站;好机制是内容供应商和平台建设者优势互补。没有好平台,好内容无以传播;没有好内容,好平台流于形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h5><h5><br></h5><h5> 从创意到成书,前后仅 5 个月时间。所有文稿的写作、编辑、校对,全书框架的策划,书名的确定,封面、封底及全书装帧设计,新老照片的提供和选用,等等等等,全都是扎旗插队北京知青自己动手,自己完成。这真是一本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佳作,读起来耐人寻味。</h5><h5><br></h5><h5> 在整个“2008北京知青扎旗圆梦行动”中,最感人的是扎旗插队知青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向上、创新的精神。一个旗县的知青在40年之后还有这么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能不叫人叹服,不能不叫我们自己感到自信和自豪!而826专列带来的与时俱进的创新之风,昭示着当年的老知青们依然年轻!</h5><h5><br></h5><h5> 在实施“四个一工程”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尤其要记住下列同学的名字:</h5><h5> </h5><h5> 王少华。这位行侠仗义的团长自10年前率队重返第二故乡,一年前组建“北京知青情系草原艺术团”操练至今,兢兢业业,高歌猛进,以办好扎旗知青的事情为己任。他的愿望是:艺术团继续办下去,826列车继续开下去。同学们都是60岁上下的人了,大家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聊聊天,喝喝小酒,互相有个照应,争取做个身心健康的快乐老头儿、快乐老婆儿,他愿意做这群人的召集人。</h5><h5><br></h5><h5> 林而刚。他开创的博客空间和网络天地参与者日众,他付出的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他驾驶的826专列正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方。他说,要不就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事就要做好,就要出彩!</h5><h5><br></h5><h5> 滕嵚。正是他的倡议和联络,使香山屯的“三个一工程”与进步小学的艺术团胜利实现了“三军会师”,最终形成了“四个一工程”的大气候;又是他以自己的才华和谦逊甘做“超级替补”——没有人负责知青林时他当林长,没有人当主持人时他当先遣组的主持人,林车长忙不过来时他成了网站的代总管,默默无闻,默默奉献;</h5><h5><br></h5><h5> 梁鸣早。这位香山屯知青的老大姐、香山公社知青的老大姐,如今又成了全扎旗知青的老大姐,任劳任怨又足智多谋地充当了我们的后勤部长角色。她办事,我们放心……</h5><h5> …… ……</h5><h5><br></h5><h5> 限于篇幅,恕我不能在此一一列举。</h5><h5><br></h5><h5> 我们要感谢扎鲁特旗旗委、旗政府、旗人大、旗政协、旗各有关方面以及各乡、镇、村对我们40年圆梦行动的大力支持和真诚接待,感谢第二故乡父老乡亲对我们的深深教诲和养育之恩。北京——扎鲁特,我们心中的永恒。</h5><h5><br></h5><h5> 我们还要感谢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廊坊市双环印刷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进步小学、禹午大连农家海鲜餐饮有限公司、北京富润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吉林日报社记者解冰、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解春谊等单位和朋友对本书出版提供的多方面帮助。</h5><h5><br></h5><h5> 我们尤其要感谢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巨大支持又不肯留下名字的朋友,他们的远见卓识为我们所敬重。</h5><h5><br></h5><h5> 北京知青谢谢你们!</h5><h5><br></h5><h5> 各位旅客,各位朋友,各位读者,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次专列正风驰电掣地正点运行;一群北京知青的传奇故事如山间小溪正汩汩流淌,期望您的关注,希望您能喜欢,盼望您的批评——我们总算喊出了我们心底的声音……</h5><h5><br></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仇方迎2008年7月于北京天通苑</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旗知青一百余人出席新书首发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青同学们在现场领书</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首发式横幅上签名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杯咖啡两块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24.01.05 编辑发布</b></p><p class="ql-block"><br></p> 谢谢关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发布者提示 】 本美篇号准备陆续将《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一书中的文章公之于众,先前已发布书中四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面链接阅读。</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3zmslsh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话剧《槐树庄》的故事</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54imt2v"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带着钢琴去插队</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815mah7"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手风琴的故事</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4atdvl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追羊 》</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谢谢您的到访与关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