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木家坟记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张春青
</p><p class="ql-block"> 两河交汇穿村如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三山连绵环村若屏,林木连天,草灌遍野。山坡土质覆盖之处俱已开垦为田。经世代耕作,地皆依势成形,层叠如梯。
</p><p class="ql-block"> 其北山半腰田埂之间,有荒草灌木一丛,人言“木家坟”。不知始于何年何代,无墓碑坟丘,无后人祭扫,仅留地名而已。
</p><p class="ql-block"> 据世代相传,先时一丐乞讨于木姓财主之门,财主嘱仆人“以狗食予子”。虽曰“狗食”亦细粮精作面食尔,贫穷之家终年无口福食之也。丐腹虽饱而人受辱,心生怨恨。后又乞于一贫穷之家,贫翁(姑隐去姓氏,以贫翁称焉)奉以粗茶淡饭而以贵客礼之,丐不胜欢喜。居数日,乃言曰:“村有风水宝地,建房而居,人财两旺,富贵无穷”。贫翁曰“地虽吾有而木家祖坟,财主之家岂肯迁坟也”。丐乃面授一计。此后,每逢财主上坟祭扫,贫翁必以秽物泼地,财主不堪其辱,乃迁坟于北山。贫翁即青砖拱窑修院而居。数年间,财主家破财散,后继无人,而贫翁财源茂盛,人丁兴旺,富甲一方,至今仍为当地之旺族。
</p><p class="ql-block"> 余少时,每闻人言此事,无不惊叹风水阴阳之奥妙玄机、阳宅阴坟之无穷神力。及成年,则心存疑焉,常思:史记书写、耳闻目睹,自古皆“強凌弱、富欺贫、人巴有、狗咬走”。焉有日出于西、星辰倒转之理乎?一则富人何等潦倒方肯出卖祖宗坟茔,穷人何等富有方能占有富人良田?二则富人何等软弱方受穷人之辱,穷人何等强势方敢欺凌富人?三则遇丐即热情款待,可谓乐善好施之人,而以秽物泼洒他人祖坟岂善者之举?四则财主尚且居住土窑小院,而贫翁青砖拱窑修院财力何来?
</p><p class="ql-block"> 己丑年,省府斥资修路,高速穿村而过,逢山开洞,遇河架桥,界内住宅坟墓皆赔款迁移,木家坟亦在其例。村人用其款择地迁坟,开挖之后,方知土墓两穴,不明辈分,骨殖散乱,无棺木倍葬之物,远不及同期贫穷人家之墓葬者。
</p><p class="ql-block"> 余闻之茅塞顿开,疑虑全消。遥想当年墓主后辈或已破落衰败,背井离乡;或已飞黄腾达,乔居富地。年代久远,已成无主之坟。而贫翁非贫,实则富足之人,欲修窑建院,迁无主坟于北山随意而葬。后世好事者或为彰显风水阴阳之神力,或为告戒以貌取人之恶果,而以身边家道兴衰之人事演绎故事,世代讹传,以假乱真矣。
</p><p class="ql-block"> 常闻“卧冰求鲤”、“埋儿奉母”、“戏彩娱亲”、“哭竹生笋”等故事,思之,亦无稽之谈尔。呜呼!育人不以物理人性而以荒诞邪说,戒人不以法理人情而以怪异蒙骗,岂达人君子之所为?!奉为经典,以讹传讹,教化育人,则误人之弟,害人非浅!
</p><p class="ql-block"> 以故,凡违背常理之事,超越人性之说,多荒诞不经。若贸然信之,懵然行之,于己则悔之无及,于世则有害无益。
</p><p class="ql-block"> 尘世繁杂,良莠难分,事不亲历眼见,理当细思深究、辨真别伪,力求知是明非、防蒙杜骗。不然,轻则以讹传讹,自欺欺人;重则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此所以“人在旅途”不可以不慎之者也。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二0二四年十二月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2月26日</p><p class="ql-block">系列短文之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爷爷奶奶</b></p><p class="ql-block"> 文:张宏荣</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张秃子,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卒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弟兄四个他是老四,出生于乡宁县谭坪铁金村,自结婚以后迁居上下庄村。据前辈们说,当时铁金张姓人繁衍生息人口渐多,不变的土地难以养活增长的人口,所以曾祖父张长林就考虑让一个儿子迁出本村,到别处人少的村子另建家园。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四个儿子让哪一个出啊?最后考虑选择比较精干的,能撑起一片天的四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张秃子,迁居人口稀少的上下庄村定居。为了一大家子人都能有一片蓝天,爷爷奶奶带着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顶着后路没有定数的忐忑,背着简单的行囊背井离乡来到上下庄定居。由于是外来户,受了不少老业户的刁难和欺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无论别人怎么无理欺负,贤惠的奶奶总是和颜悦色,从不和对方发生争执和不快,硬是协助爷爷熬过了艰难时期。生养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修了九孔土窑洞的大院落,给三个儿子每人准备三孔,生活一步一步过得逐渐殷实。奶奶郝氏出生于1891年正月初五,卒于1975年正月十五,寿高85岁,奶奶过世时我十岁,我和奶奶感情很深,五十年来,奶奶一直在我的心里,昔日时光依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和爷爷从未谋面,但曾经还梦到过瘦高的爷爷,由于爷爷没有留下照片,所以梦中的爷爷不知是否是现实中的爷爷,也许就是。这就是血脉之情啊!奶奶对我记忆就比较深刻了,虽然我的记忆里她已经是八十来岁的老人了,但他老人家身体很硬朗,一直自己做饭至她去世前半年。奶奶和我住在一个院里且窑洞相邻,记得常常奶奶吃饭早,每当她吃饭时在院里看见我,都要叫我回去吃,要么给我一块杏皮馍、要么给我一块红薯,每每我总是觉得奶奶家的啥都好吃。可惜我享受奶奶的爱太少了,后来我时时羡慕能得到奶奶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很精干,人长得漂亮又心地善良清楚贤惠,和村里村外的人相处的很好,不管是自家人还是街坊邻居、不管是亲戚还是外人、不管是本村人还是外村人,奶奶见了都会嘘寒问暖让吃让喝,所以很受人们崇敬,声誉很高。记得奶奶在世时她是村里最年长者,德高望重,每年正月初一全村人都来到奶奶家,给奶奶磕头拜年,家里过年的气氛很浓,奶奶坐在炕上面带笑容应和着前来拜年的村民。由于奶奶人特好,时常哀怜帮助稀活人,对谁都是笑脸相迎,所以这都是村民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奶奶用她的行动真正诠释了“一个好女人能够旺三代”的真理,她给我们大家庭带来了福祉、树立了永不磨灭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4年12月24日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崔金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割不断的亲情 忘不了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不到的童年 想不到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2月1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秋 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去秋来沐清风,翘望河川城之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凭欄雅赏崿河景,满目青山意未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1月2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树金黄孟冬景 寒风起兮总无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盼来年绿丝绦 人间四时景不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1月1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崔金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师讲的生动 留下满面笑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员听的认真 下课开展讨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论大国怎定 心中崇拜泽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改革己到深水区 是漂是沉未见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透不透明有危急 就看谁有好运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1月17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宏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赏冬景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花娇艳冬姿美,漫步河边思绪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每日赏观多喜乐,心情愉悦永光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尽冬来叶更红 风景独特且迷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美吾乡鄂河畔 堪比春光更为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1月1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彩玲</p><p class="ql-block">参加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纪念杨笃诞辰一百九十周年座谈会有感</p><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菊花盛开,层林尽染。在这美好的季节,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再次高举文化大旗于2024年11月10日早9时,在昌宁综合楼东三楼会议室举办了纪念杨笃诞辰一百九十周年座谈会。会议由秘书长谷印平主持,会员五十余人参加,特邀嘉宾杨氏家族后裔杨建平、杨晓东、潘瑞菊、杨增威(北京市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会员),王景龄的女儿王九燕夫妇等也应邀参加。</p><p class="ql-block"> 会议第一项由会长郑中午致词,郑会长80岁高龄,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洋洋洒洒几千字把杨笃先生的出生、求学、求职、供职、书法特长、诗文爱好及为国家做出的特殊贡献做了详细介绍。然后杨晓东、王九燕、王永顺、杜明杰、段爱荣、王天贵相继发言,他们都以崇敬的心情对杨笃先生的生平、学业、及贡献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昌宁镇社区联合党总支部书记贾妤同志代表镇党委、镇政府祝贺这次座谈会的召开,对这次座谈会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鼓励并希望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越办越好。</p><p class="ql-block"> 听了会长、副会长、杨氏后人及大家的发言,我感触很深,觉得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这次座谈会开的好,意义重大。虽然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成立起杨笃研究会,但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个使命,起码我们继承了王景玲老先生的意志,把杨笃先生诞辰一百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圆满召开了,大力弘扬了乡宁文化先贤杨笃先生的精神。会长、副会长同仁们为这次会议能顺利召开奔波多日,辛劳操作,但比起王景龄老先生的一己之力要好的多。我们的精神也会像王老先生的精神一样,后辈会延续下去。记得王景龄老先生举办的杨笃先生诞辰一百六十八周年纪念活动就影响我做过一件有意义的活动。早在二十年前我在担任县档案局局长期间,就对卧牛城报情有独钟,经常能收到看到王景龄老先生送来的卧牛城报,也曾小费几百元支持过王老先生办报的艰辛。有一次在报上就看到了王先生为杨笃诞辰一百六十八周年举办了一个纪念活动,并把杨笃一生的成就做了详细介绍。我当时就受到了启发,心想我们档案馆就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部门,何不借此机会把杨笃、郑崇俭、王与龄、王培龄、吴庚、杨玨、闫宁波等乡宁名人的资料收集保存起来,再以版面形式搞一个大型展览,和王老先生一样以达到宣传老前辈教育下一代的作用。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就召开全局会议,分配任务,开始让大家收集资料和照片,经过档案局一班人的努力,不到一个月,资料和照片全部收集回来,但县长不批活动宣传经费,等了一个月,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动用办公经费,以文字加照片做了十个版面,在迎旭广场进行了一次大型展览。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县长都前去进行了观看,感触很深,各个单位及群众观看后都有好评,县长第二天就给我们批了宣传活动经费。宣传部长要求我们不要把版面毁坏,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把版面挂在墙上,供青少年及大家参观学习,宣传部专门命名档案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这次活动也一样虽然艰辛,但意义重大,以后上级部门一定会重视的,而且这次活动将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关于杨笃先生的事迹大家都讲了很多,大家一致认为杨笃老先生不仅是乡宁历史上的文化人,而且像王景龄老先生评论的那样,是文化巨人。在这里我还想说说王景龄老先生办的卧牛城报,卧牛城报是一个宣传正能量的报刊,是一个宣传挖掘乡宁历史文化,鼓励现代青年努力学习,勇攀高峰的报刊,择录转载各大名著,各个报刊中有教育意义的好文章,好故事,励志人们惩恶扬善的好报刊。王老先生当年住在崖窑胡洞井院一个不到二十平米非常简陋的阁楼上,他的好文章好作品就是在这里写作发表的。王九燕在讲到父亲一没有社会地位,二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努力办报时,流下了心酸的眼泪。我曾经也为九燕父亲为文化事业执着办报的精神打动过,也为报刊中的人物高大形象感动过。报刊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至今我都记忆犹新:说有一对渔民是好朋友,每天双双出海捕鱼,收获颇丰,家中老婆穿裙子,戴首饰,生活过的很美满。有一天出海遇到狂风,把渔船掀翻,两位渔民奋力往岸边游,但风浪太大,就在两人精疲力尽的时候,其中一位渔民为了让另一个渔民活下去,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对另一个渔民说,你知道吗?我和你老婆相好几年了,你老婆的裙子和首饰都是我给买的,另一个渔民一听半信半疑,一心想马上见到老婆把真像搞明白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结果这个渔民得救了,编造谎言的渔民被海水淹没了。卧牛城报类似这样的好故事很多很多,我想不光是我,像我这样有收获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说我们这次活动也会像王老先生办的卧牛城报、给杨笃老先生举办一百六十八周年纪念活动一样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1月1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青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雀 命 记</p><p class="ql-block"> 放眼野生世界,飞禽种类繁多,走兽不计其数。而四季与人为邻、朝夕与人相伴,使人爱恨交织者非麻雀莫属。</p><p class="ql-block"> 麻雀者,又名家雀。种群庞大,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个体小巧。身长不过四寸,体重不及半两;翅小不善飞翔,腿细难以负重。成鸟以谷粒、草籽、种子、果实等物为食,而以昆虫育雏。 常年栖食一地,筑巣墙缝瓦间,活动频繁,叫声嘈杂。</p><p class="ql-block"> 金秋之季,成千上万集群啄食,所到之处如乌云铺地,成熟谷物首当其害。逢人驱赶便飞落周旋,日复一日可使谷物颗粒无收,以故曾被列入“四害”之中。东西南北共行动,男女老少皆参战——掏鸟窝、毁鸟蛋,捉幼鸟、捕成鸟。并依麻雀之习性,行疲鸟之战朮。此时弹弓枪炮齐上阵,锅碗瓢盆俱当场。处处彩旗挥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喊声震地。成鸟饥而不得食,疲而不能歇,饥饿疲惫之极,纷纷坠落于地而任人宰割。捕杀量多者荣获劳动模范、除害英雄,披红戴花、登台受奖,声名远扬、受人尊敬。</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几十秋,麻雀依然身形未变、体重未加、习性未改,但命运却地覆天翻、䢛然不同。昔日之“害虫”已成国家“三有”野生动物,受法律保护,擅自捕杀即触犯国法,有经济之损、牢狱之灾。</p><p class="ql-block"> 依此观之,人事亦然。如“白蛇成精、幻化美女,跨越物界、与人婚配”之传奇。当“君臣父子”等级思维盛行之时,因循守旧乃世间之常态。视“人蛇之恋”为妖孽作祟、迷惑世人、残害生灵之异事,违背“伦理纲常”,为世道所不容,必除之以警世。禅师法眼识妖,为人除害、替天行道,堪称正义之楷模。于是乎金钵收蛇精,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当“自由平等”人权意识萌动之时,革古鼎新为天下所祁盼。视“人蛇相爱”为冲破牢笼、争得自由、追求幸福之典范。法海干涉婚姻、限制自由、镇压人权,实乃邪恶之化身。阻碍社会潮流,与时势相背驰,必杀之而后快。于是乎水漫金山寺,蟹法海藏身蟹腹中。再如旋风李逵,生性残暴,不知法度;一时性起,双斧飞舞;杀人无数,活吃人肉;罪该万死,理当凌迟。然时逢乱世,人心浮动,则尊称好汉,奉为英雄。</p><p class="ql-block"> 此所谓是非曲直因时而变,善恶正邪因境而异。</p><p class="ql-block"> 故曰:世间诸多事,天下无数人,盖棺难定论,褒贬几轮回。</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十一月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1月1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笃先生生活轶事</p><p class="ql-block"> 一、杨笃与阎家</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0日,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召开了《纪念杨笃先生诞辰190周年座谈会》。笔者有幸参加,甚感欣慰。由于在明清时期,乡宁四大家族相互联姻,杨笃先生即是我爷爷的姑父、还是我爷爷的堂舅。故而,对杨笃先生生活中的轶事,在我们老阎家世代相传。这次座谈会,又一次勾起了我对杨笃先生的缅怀…… 杨笃先生的结发妇人,是我的大高祖阎时中的女儿;我的高祖阎时康(行二)和阎时和(行三)是杨笃先生的丈叔了。大高祖阎时中逝世后,高祖阎时康将侄儿、侄女视为已出,倍加爱惜。故而杨笃先生对阎时康,也敬重有加。阎时康去世后,杨笃先生亲撰亲书了墓志《阎仲衢墓志铭》(見民国版《乡宁县志》文选)</p><p class="ql-block"> 二、杨笃与文笔峰</p><p class="ql-block"> 位于乡宁面山东南方向的文笔双塔,是乡宁的标志性建筑。巍巍双塔对峙,盼着咱乡宁“文运亨通”人才辈出,見证了乡宁历史人文的发展史。原先,西面的塔称为“状元塔”,东面的塔称为“东山塔”。“状元塔”是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知县彭万里创建,原址在东帝君庙。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福录移建今址;而“东山塔”也是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由郑氏家族郑钦天(郑中午会长的先祖)创建,原为木质结构。咸丰九年(1859)由我的高祖阎时康改建为砖灰结构。在咸丰九年改建木塔时,是杨笃先生提议的。当时,25岁的杨笃先生在乡试结束后,正是在乡宁备考举人的时候。一日,杨笃先生在南山上巧遇丈叔阎时康,二人信步来到“东山塔”下聊天。不想木塔顶上掉下一块木头,险些砸在二人头上。杨笃先生仰望着96年前修的木塔说:“这木塔顶朽了,急需要修复了。”阎时康问道:“贤婿以为咋样修复为好?”杨笃先生指着西面山上的“状元塔”说:“最好改修成那种砖灰结构的,坚固的多。只是费用银两,难啊!”阎时康当即表态,由他来修。就这样,我的高祖便把木质的“东山塔”改修成如今的模样。峻工后,杨笃先生建议把“东山塔”易名为“文笔塔”,意在西塔名为“状元塔”,举子要想考上状元,首先文笔要好。随着时光的变迁,后来乡宁人也把两塔合称为“文笔双塔”或“文笔双峰”了。</p><p class="ql-block"> 三、杨笃为“同心裕”易名</p><p class="ql-block">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我的高祖阎时康由于荒年赈灾,设粥棚救济甘陕难民时遭到非议,在去安邑寻根问祖时,巧遇秸山县善于副食加工的一个小伙子。这小伙子得知阎时康在家境丰、粮仓盈的情况下设粥棚赈灾而遭非议的事,建议阎时康把粮仓的陈粮加工成副食品。阎时康便邀请这小伙子来乡宁,办起了粉坊。随着时间的推移,粉坊办的越来越大,产品也由粉条增加了酿醋、酿酱油、酿酒、制糖等各个作坊,还增设了街面肆房消售产品。那时,阎时康感念秸山小伙献良策,把将要成立的商号定为“同心裕”,意在和秸山人同心协力办企业、共同达富裕的愿景。当阎时康和杨笃先生议论商号命名时,杨笃先生将“同心裕”改成了“同心玉”。杨笃先生说:“俗称黄金有价而玉无价,同心裕的裕字有点直白,用玉字含蓄些。另外含有乡宁人和秸山人同心玉成商户之意。”阎时康极为称赞把“同心裕”改为“同心玉”的建议,一字之差,意义非同。</p><p class="ql-block"> 四、阎时康与吴庚</p><p class="ql-block"> 吴庚,字少兰,乡宁城城壕巷人,是杨笃先生的得意弟子。清朝末年癸卯年进士及第,官派陕西临潼县令。在吴庚还未考上进士前,正如洪洞县赵城的张瑞玑在吴庚墓志中写的“……吴庚家境贫甚……”。杨笃先生当时在省城太原写《山西通志》,托咐阎时康帮助他的学生吴庚完成学业。阎时康信守侄女女婿的重托,不时的接济吴庚。在吴庚将要去京城赶考前的一日,阎时康在街上碰见吴庚,便问:“少兰,你将要去京城赶考,准备好了吗?”吴庚说:“你的宾兴会资助的銀子夠我上京赶考了。但我打算早些动身,先去省城我老师杨笃先生那里再让他辅导辅导,这样的话,銀两还欠缺些许。”阎时康说:“你跟我去同心玉商铺拿銀子去。”就这样,阎时康在同心玉商鋪再给了吴庚二十两銀子,并问夠不夠。吴庚称谢不己,阎时康又说:“你从乡宁到平川要走很长一段山路,而且山路中无买饭的地方。你在我火烧(烧饼)摊子上拿着二十个火烧在路上充饥,到山下就有买饭的饭店了。”就这样,阎时康在我家的火烧摊子上给吴庚拿了二十个火烧,吴庚千恩万谢的回家后,便启程上太原见杨笃先生,再上京城赶考去了。当年,吴庚考上了进士,不久官派陝西做了临潼县令。人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銀。”吴庚做了官,便在乡宁城壕修建他的“进士府”。此时,阎时康的粉坊漏粉的炉子烂了,烟熏火燎的需要泥一下。阎时康让作坊的人去吴庚修建工地端几盆子泥,临时泥一下炉子的裂缝。谁知吴家管家声称:“吴老爷不让端”。此事激怒了绰号是“阎嘎”的阎时康,在吴府的城壕外把吴庚骂了个狗血淋头!吴庚得知后,演义了一埸头顶着装着銀子的盆子,来我家赔礼道歉的事。当时阎时康还在火头上,说道:“给你銀子是看在我侄女女婿的脸上,銀子你不要还了!我老汉虽然是布衣,但有的是銀子,我的銀子能把你埋了,你信吗?!可是,你上京赶考时我给你的二十个火烧今天你得给我吐出来!”弄的这位县令大人进退两难,闹了一场笑话。</p><p class="ql-block"> 上述杨笃先生生活中的几件轶事,在我们老阎家世代传为佳话。不难看出,乡宁从清末民初,四大家族引领乡宁民风淳朴、尊师重学的发展与传承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0月25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平乐·梅花山庄雅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张宏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时地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行驱车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位智儒微带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望眼翘携众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谐景美蓝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鸟啼叫山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路上遥遥曲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觉身现桃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寿胜寺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光荏苒至暮秋 文化课堂进老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古寺悬巨钟 故事传说蕴意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雄宝殿居正北 尊尊佛像俱活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师讲的很投入 学员听的入了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悠久历史文物多 代代传承靠后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崔金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并茂好文章 犹如新闻传四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寿圣本是马王庙 今变高雅成佛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说明:</span>王永顺老师解释:马王庙是马王庙,寿圣寺是寿圣寺! 东街小学原中院是马王庙。原东院是寿圣寺。马王庙属于道教,寿圣寺属于佛教。寿圣寺有北大殿(大雄宝殿)和南大殿(观音殿),南大殿拆了后没有恢复。马王庙有戏台子(中院的南面建筑)。原来当教导处的是献亭,后面三个小窑洞分别供奉马王、牛王和草王。西院是骡规院,相当于现在的运输管理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颂 钟 沈建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寿圣寺里挂雄钟,声音宏亮响四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历经风霜八百年,护佑鄂邑永盛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阿芳 寿圣晨神钟</p><p class="ql-block"> 凡是乡宁县城的老住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老年人每日凌晨都听到过108响的钟声,这就是乡宁古八景之一的“寿圣晨钟”。如今这神秘的“寿圣晨钟”依然静静地悬挂在寿圣寺山门的钟楼上,只是不再每日发出108响的钟声,作为历史文物古迹被国务院在2006年5月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民国版《乡宁县志》载:“寿圣院,在城内,皇庆元年建,成化二十年、正统三年、弘治九年,俱重建。有巨钟,建楼悬之。”巨钟即“寿圣晨钟”,高悬在钟楼上。钟楼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一字重檐歇山顶二层阁楼式建筑,耸立在七七四十九级高台之上。南面为敞口,地面为进寺的通道,铺有条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复檐顶部悬挂着“寿圣寺”三个大字的竖书匾额,楼亭内东西两侧,塑有威风凛凛的“佛教护法金刚哼、哈”二将,前、后檐下设廊,正方形四边是抹角砂石质廊柱。后檐下自西向东四根廊柱上分别有:“乾隆五年四月十三日、大金甲子泰和四年正月十六日铸钟、成化十二年五月十三日立、民国十五年四月十六日重修”的镌刻金、明、清、民国重建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乡宁县志》载:“圣寿神钟,钟大数围,宋皇祐中建昔人移之悬不动叩不鸣,复移之圣寿寺,叩之大鸣,远近俱闻,名曰:神钟”。神钟为国内罕见的大型铸铁钟,体型巨大优美,制做精美匀称,体高1.96米,钮高0.45米,通高2.41米,口径1.65米,口沿为深波形,重约1吨,钟体上铸有铭文近千字,如“皇帝万岁、臣佑千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颂语,铸文有:“大金甲子泰和四年正月十八壬午日造”的记载。即1204年的金代,也就是南宋的嘉泰四年,距今已800多年,比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早403年。</p><p class="ql-block"> 据民间传说:当年由于神钟体型巨大,在挂钟的时候,众人想尽了办法也没有把钟挂上去,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来了一个白胡子老汉。老人念了一句“无量寿佛”后,用小手指轻轻的一挑,神钟挂在了钩环里,一人试敲了一下,钟声洪亮,白胡子老汉说:“好啦,我走了,等我走的很远后,你们再敲钟”说完念了一句“阿弥陀佛”便大步离去,老人刚走,大家便急不可耐地敲响了大钟,可是白胡子老人才到40里外的碾东岭,就听到钟声,老人惋惜地叹了口气说,“钟声只能传40里了”。现在钟楼台阶上还有留有两个深深的大脚印,据说就是当时白胡子老汉离走时踩下的脚印。从此寺内居住的主持方丈,每日烧香念佛,“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祀毕,曙光初露,鸣紧钟17响、鸣慢钟18响、反复三遍,再缓缓鸣3响,鸣共108声,远播方圆40里,和县城大街鼓楼上的鼓声遥遥呼应,晨钟暮鼓,县城及周围百姓在这和谐在钟鼓声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p><p class="ql-block"> “寿圣晨钟”也是“寿圣神钟”。抗日战争期间,驻扎在乡宁县城的第二战区的兵工厂,物资匮乏,钢铁奇缺,为了战时急需,想用神钟的钢铁来制造枪炮,把大钟卸了下来,众人用铁锤砸了三天三夜,神钟纹丝不动,想尽一切办法,也没对神钟有一点损坏,进而心起疑惑,敬畏神钟威力,把完好无缺的神钟,又重新高高悬起。抗日时期,倭寇飞机多次在乡宁县城轰炸,许多庙宇民房均遭到毁灭,周围建筑多被夷平,和寿圣寺紧挨的后土庙也被炸平,而寿圣钟楼却巍然不动,毫发无损,神采奕奕。凭借自身的神威还庇护保佑了寿圣寺、马王庙、骡规院整个寺庙建筑群安全无恙,完全发挥了山门的职守护卫作用。如今神韵犹在,屹立在古鄂城的东北方。</p><p class="ql-block"> 寿圣寺,在寺庙建筑群的东院。始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元、金、明、清各朝皆有重修增建。寺院为长方型,由上下院组成,上院(月台)呈“凸”字形,中间凸出处有台阶通往下院,正北是北大殿称“大雄宝殿”,为单歇山顶形制的建筑,殿面阔三间,深四椽,内塑三尊佛像,中间是释迦摩尼佛,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弥勒佛。月台东厢房供奉的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武圣——关羽关云长,为硬山顶建筑,墙体承接无梁架,檐檁、脊檁直接坐在山墙上,正脊顶设望兽的关帝庙。月台西面是一砖碹窑洞的土地祠,供奉着土地神。台阶两侧各有一株郁郁葱葱的古槐树。月台两侧凹进去的下院东西各有一小配殿,东边是李公祠,李公即李鸾,陕西同州大荔人,庚戌进士,乾隆年间任乡宁县令,“因公当日讲学于此院,故立祠,奉木主,以志不朽”。西边是岳王祠,供奉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东西两边各5间面厢房,东为教室,西为僧道宿房。与北大殿相对的是下院南面台基上坐南向北的南大殿——观音殿,大殿面宽5间,有着很宽的插廊和四根廊柱及四扇两米多高的花门,殿堂正中塑着观音菩萨的莲花坐像,童男童女立两旁,周围有大于真人的十八罗汉环侍,神态自如,三面墙上均有神话故事的壁画。大门向南,从西南角直入,是一个四角攒顶式楼形的二层建筑,一层是进寺的门洞,额上砖刻“天竺胜境”,背面是“极乐园”,二层是四面见方的门亭楼,东、西、南、北四面均有扇形窗户,门在东面。据专家实地考察确定,整个建筑为元代遗构。 </p><p class="ql-block"> 马王庙, 清乾隆《乡宁县志》载:“马王庙建在寿圣寺西。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焦守已改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增建砖窑三孔,献庭三间,左右角门,每年六月祭祀。”</p><p class="ql-block"> 马王庙,也就是中院,地势比寿圣寺低,它的上院跟寿圣寺的下院相平,呈长方形三台阶式。正北面是三孔无梁殿(砖窑),中间内祭祀马王爷,也就是三眼四臂的灵官马元帅,又叫“三眼灵光”、“华光天王”,民间也把他视为“火神”。曾三次“出世”,是真武帝的部将,归道教神统,人们对他极为虔敬。左侧供奉牛王,即“牛神”,农家敬奉保护耕牛的神,右侧供奉的是“圈王”,管牲口圈的神。前排高两台阶为卷棚顶三间献亭,献亭前为一看戏平台,平台东西两边各有石鼓一对,正南边的戏台和东西两边的五间口厢房,都建在一米左右高的台基上,唯有下院低六个台阶,形成一个四方院,四周建筑物基本相平,大门在东南方向,直进下院。</p><p class="ql-block"> 民国版《乡宁县志》载:“马王庙在县东街,香火颇盛,而不见于会典。旧志曰:春秋戊日,有司祭焉,非礼也”。每年农历6月23日为祭祀日,举办祭赛会,有锣鼓队、旗幡队、火统队、警神鞭等活动,三天的祭赛会,马坊的贩夫们大吃大喝,听戏唱歌,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骡规院,即西院为骡马大店,也就是明清时期的主管交通运输的部门,相当于现在的运输管理所。紧靠马王庙的西边,地势比马王庙低,穿过弧形院门由东南角进入大院,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院落,正北是面高六、七米、宽10米多的三孔砖窑,为管理骡马、贩夫、征收马税、办理骡马证的办公地点。西房是县府里的官仓,东房是马王庙西厢房的负一层,为客店、饭店。院南墙根底的一排厦子里,喂养着县衙的骡马和租赁寄养县城居民的骡马。</p><p class="ql-block"> 骡马场,骡规院西北院外,有地势更低的一个大平地,约3亩有余,是当时的拴马场,那时鄂城大街店铺门面多达百家,四邻各县客商来往交易频繁,专门为客人及牲畜准备了栖宿地——骡马场。</p><p class="ql-block"> 我国寺庙历来就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大约在清乾隆元年,寿圣寺就成为鄂邑乡绅的私塾,知县李鸾公余训课诸生,乡民曾建“李公祀”纪念。</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九年,乡贤王建极在寿圣寺办义学,每日讲论小学性理诸书。1912年(民国元年)马王庙正式办起了国民东城小学,1938年改建为民族革命女子小学校并附设师训班,人们习惯称之为马王庙学校。</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初期,马王庙学校成了乡宁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及其下属的“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工救会”以及其它抗日团体、机关、军队的驻地。1938年1月中共乡宁县支部在马王庙建立,直属乡吉特委领导,自卫队政治工作员何晓光任书记,焦崇义任组织委员,牺盟会特派员高恩堂任宣传委员,马治平为成员,从此红色基因开始在乡宁传播。</p><p class="ql-block"> 1948年在马王庙成立了“乡宁县第一完全小学校”,当年招收了200名学生。解放后,1955年改为“东街小学”,在原有寺庙的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基本满足了当时学校教学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规模不断完善扩大,1968年改为“东街七年制学校”。</p><p class="ql-block"> 1981年县政府投资9.6万元,建了1120平方米的南教学楼,又更改为“东街小学”,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1999年县政府投资60万,新建了北教学楼。2004年县政府把校园分为上下两个院,进行整体规划,新修一栋三层综合教学楼,学校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东街小学,作为乡宁县最优质的百年名校,山西省示范小学,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乡宁乃至全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寿圣寺、马王庙的舍身奉献。到2004 年 “寿圣晨钟”的景色,只留下北大殿和钟楼了。</p><p class="ql-block"> 2013年,县政府在国家文物局立项,按照“原址原貌、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文物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对寿圣寺进行了科学的、全面的修缮。</p><p class="ql-block"> 修复一新的寿圣寺院落宽阔,上三台阶为50多平方米的第一台地,上6级台阶到第二台地,就进入了600多平方米的下院,院内青砖铺地,鲜花盛开,两侧有挺拔葱郁的柏树,正中是一口大鼎式兽头三足香炉。上27级台阶到达150平方米的月台上院,北正是北大殿,大门额挂着“大雄宝殿”悬匾,两边石柱上悬挂着“宝相壮严瑞彩开胜境:慈风浩荡鄂邦沐韶光”对联。一尊长方形香炉伫守在大雄宝殿门前。殿内新塑“释迦牟尼居中,左为药师佛,右为无量寿佛”横式三尊佛像。前塑观世音、文殊、普赁、地藏四个善萨。尊尊佛祖和善慈祥,保佑着东街小学的学子们天天向上,早日成才。庇护着鄂邑大地的百姓们风调雨顺,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寿圣寺的山门——钟楼更加威严壮丽,二层正中悬挂“寿圣寺”三个大字竖式匾额,一层大门石柱悬挂“登寿山佛光玉声宣真语;临聖水春风甘露聆清音”的楹联。钟楼一层过道两边的平台恢复了高大霸气、威风凛凛的“哼”“哈”二位大将的站立像。楼端顶仍然悬挂着有800多年历史的“寿圣神钟”。那古老悠扬的钟声,将永远响彻在历史的长河中……。 </p><p class="ql-block"> 曹庆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3.12.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0月2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陽游記</p><p class="ql-block"> 九九重阳今又重陽,对于我们這些华甲人更是意义深远非凡。</p><p class="ql-block"> 网络游戏巜嘿,神話悟空》的闻世走红,像巨能一样瞬间震爆了三晋大地,更是在文旅业激起連锁效应。尤其是隰县小西天游客爆满,接迎不暇,使一个小小的县承受从来没有的压力。主管文旅县长展示歌喉,文旅局長扮饰仁者唐僧,全民动员唱歌载舞以此来缓解游客等候的焦虑心情。尽其所能,以坦诚的心恭迎天命人。</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慕名已久,有幸随爱心合唱团合唱人前往游览。車轮滚滚,歌声嘹亮,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一路欢歌笑语。</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又称千佛庵,座落于城郊的鳳凰山,它面积不大但小而精是中國历史建筑瑰宝。天南地北的游客人山人海,真的验证了那句:“看的全是后脑勺”。徒步登上八十一级台阶,似示度过九九八十一难,方能获得西天真经。有对联:慕西天念西天西天常蕴心底,仰彼岸思彼岸彼岸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小西天的精点,精点里的精华悬塑是我國雕塑和彩绘艺術的绝唱。近二千个佛祖神彩奕奕,悬于空阁,大的三米而小的且只有人的手拇指大,面目慈怀,各不相形,金壁辉煌,十四斤金泊塑身,一尘不染,有它一定的奥谜。堪称界之最,太震憾了,它是我们中华佛教传统文化的结晶。展示了祖先们的匠心精神,高超绝妙的技艺。百年看上海,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尤其是地上文物更是我们山西了。一部山西史就是半部中國史就是最好的诠释。为三晋大地自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游千佛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明 李茂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曲径盘旋直接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梵王宫阙白雲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山翠滴袈裟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道溪流几席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花落鸟啼僧舍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香清茶熟客亭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几度坐来尘念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愿抛书剑学金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9月7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难忘罗河峪的水磨 之五</p><p class="ql-block"> 罗河峪内距县城最近的一个深潭叫“盛娃潭”,是我们幼年时嘻闹玩水的乐园。盛娃潭东侧的石碣上,原有一座较大的水磨。由于距离县城较近,故而在这里磨面的人络绎不绝,非常红火。幼年时,随大人到胜娃潭去磨面,常常问起这个潭为啥叫胜娃潭?那时父亲笑着说:“胜娃是后河的一个娃,由于他不孝顺、不听话、常出门和人吵架打架,他爸着了气,把胜娃推到深潭里淹死啦……”那时年幼,听着很害怕,暗下决心“一定要孝顺、听话、不骂人、不打架”。</p><p class="ql-block"> 两三年前,读了阎东才老师写的《胜娃潭的故事》,文中把胜娃如何去陝西打工谋生、如何娶了财主的女儿、如何在陝西黄龙山上梦中遇到神仙、如何乘骑着神仙赠送的“神马”回乡宁探望父母、如何在张马村遇到黑心的饭店老板、如何被黑心老板图财害命把胜娃推下深潭、胜娃的儿子寻父时在张马以神仙梦中所示“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害死人命得银一百两,现用一张马皮換你三百两銀子破财报应”、把父亲残死歹人之手的冤案澄清……故事写的罗辑顺情合理、内容曲折离奇、情节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读阎东才老师的《胜娃潭的故事》,脑子里竟然浮想联翩:故事中胜娃这个人物绝非空拟,但胜娃是什么时代的人?由于史料载水磨就产生于甘肃、陝西一帶,若胜娃在陝西谋生时,把这一惠及民生的技能引进了乡宁,胜娃要是姓杨,而且石碣杨家人,并在石碣村首先试验成功,后来才有了石碣水磨之迷的传说。把《石碣水磨的故事》和《胜娃潭的故事》揉合在一起,那么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一定会大大加强。把揉合的故事再编写成历史戏剧搬上舞台,那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咱乡宁尽管在吕梁万山之中,但文脉传承历史悠久,不乏人文故事、传说等流于民间。但只要我们认真的去挖掘、整理、构思联想,一定会有脍炙人口的文化作品产出,并流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9月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忘罗河峪的水磨 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 幼年时,常随母亲去舅舅家。舅舅家就住在碾角村水磨的河对面,由于水磨日夜不停的转,那水激大轮的哗哗声、脚踏箩那噼里啪啦声、驮着粮食或磨好面的驴叫声、看磨人吆喝排好队了但人不在的吆喝声,好一派热闹的交响曲不停的传入耳中。幼年时贪睡,听到这些声音特烦!</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国家实行粮、油、棉、麻统购统销,乡宁也成立了粮食局。生活在县城里的非农业人口,定量在粮食局领口粮,但在还没有电力的时候,粮食局供应的还是未加工的原粮,仍然需要加工才能食用。原先乡宁人的粮食加工程序比较麻烦,先得把麦子、玉米用箥箕箥去杂物,然后在水里淘一下,再在笸箩中用干净的抹布擦过,还得凉晒到一定程度才装进口袋里涅伏好,才能到水磨或石磨上去磨。我大姨家在罗河村,罗河水磨多而且离县城近,一则大姨人熟好排队,二则表哥、表姐能帮得上忙,所以我家经常去罗河村的水磨上去磨面。在水磨上磨面最少得有三个人,由于水磨旋转速度快得有一个人看硙眼、不停的去往硙眼里拨粮食;一个人得不停的把磨下的往箩里转;一个人专门座在脚踏箩上去箩面,很是忙碌。我最感兴趣的是那脚踏箩,顾名思义脚踏箩,是用脚去操作箩面的过程。两只脚分别踩在如同倒着的丁字踏跺上,丁字的立杆连接着悬挂在空中的大箩筐子后面的方格,方格中心立有一个方木柱,当右脚踏下去箩筐便向右移动,那方格左面的木头便会磕碰在立着的方木柱上;反之左脚踏下去箩筐便向左移动,那方格右面的木头便会磕碰在立着的方木柱上,发出了“噼里啪啦”响声、完成了往复的运动、达到了箩面的效果。然后右脚连续踏下,使箩筐中的粉、粒箥出萝筐。</p><p class="ql-block"> 提起脚踏箩来,我还有一段令人心悸的故事:那还是在上世记五十年代末期,我年仅七八岁时,跟着父亲他们大人到罗河水磨磨面。父亲在磨盘上拨硙眼、二姐在忙活的来来回回用小箥箕转运磨下的半成品到箩筐内,金海哥坐在脚踏箩上踏箩。我见金海哥端端正正坐在踏箩的座位上,两只脚不停的踩踏着踏跺,踏箩后边的方框击打在叫作“挨打锚”的木柱上,发出“噼里啪啦”有节奏的响声,很是神气。我便爬上了踏箩的座位边,看着神气的金海哥。不知不觉左手溜到踏箩的方框内,当踏箩中倒进磨下的粮食粉麽时,金海哥的脚一踏,把我的左手夹在踏箩方框和“挨打锚”中间,打的我左手流出了鲜血,痛的我大哭起来……现在回想起在“挨打锚”上挨了打的事,仍然是心有余悸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忘罗河峪的水磨 之三</span></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4日,农历八月初二,我在杜明杰先生建议去罗河樸源山庄去看看阎灵娣主席修建的水磨,并要求拍几张照片的情况下,由表弟杜金江老师和本家晚辈陪同,又来到樸源山庄。</p><p class="ql-block"> 樸源山庄位于罗河峪麻子界支流中,时逢中秋季节,山庄内树木参天、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秋风习习、空气清新、水流潺潺,好一个风景雅致的生态园林,令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呀!据悉:县上已经计划收回樸源山庄,打造一个“生态公园”。在距县城不是2公里的山沟里,打造这么一个“生态公园”,无疑是提高城市生活品味、为市民们提供游乐观尝的明智之举。</p><p class="ql-block"> 阎灵娣主席修建的模拟水磨,就在樸源山庄靠后点的山沟里。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只见水磨已被灌丛、杂草掩盖,通往水磨的台阶也被泥土掩埋。尽管表弟把灌丛、杂草清理得免強能行走,但被泥土掩埋的台阶还是把我这个年愈古稀的老头,一屁股蹲了下去,溜到了水磨门口。</p><p class="ql-block"> 水磨在我的影响中,那还是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只是在人磨面操作的地方有点影响。而这次考察,我仔细的观察了:水渠、吊水槽、大水轮、大轴、木齿轮等水力驱动原理和零件的式样,并拍了照片以备拙文所用。</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对水磨的考察,归途车上想到:水磨该算是咱乡宁最早利用水的力量,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一项成果吧?尽管水磨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先辈们的聪明才智。有必要留下文字和影像资料,若干年后,让我们的后代去品味、鉴赏先辈们曾经生活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忘罗河峪的水磨 之四</span></p><p class="ql-block"> 罗河峪内水磨多,而且民间流传着很多与水磨有关的传说。其中较为精典的是《确角村志》中有关石碾村杨家水磨的传说;还有阎东才老师写的发生在胜娃潭水磨的《胜娃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笔者幼年时,经常随表哥、表弟们去距碾角村仅一公里多处的石碣村玩耍。途中常碰见任家河、石碣村的群众人背驴驼着粮食,去碾角水磨磨面。当看到石碣村河里有落差很高的石碣、有水潭,心中纳闷:“石碣和任家河为什么没有水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姨表哥杜金海担任了大队支书,为解决石碣和任家河群众磨面难的问题,决定在这两个村修建水磨。当时,还聘请了乡宁最有名的钳工杨佩学和其胞弟杨四嘎设计并施工。在选定石碣村靠河旁的一孔群众放水桶的石窑为建水磨地址后,便开始拆除石窑、挖掘根基的工程。谁料在挖掘根基的工程中,竟然挖出了引水槽和埋藏在石碣槽中的水磨上的木质大水轮、主轴、齿轮等另件!显然,此地原来就有过水磨。但寻问上年纪人,都没有一点影象。只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讲述了他小时听过他老人讲过的一个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石碣村就有一座杨家水磨。杨家是石碣村的大户,家境殷实。在石碣村的边上建有一座水磨,日夜旋转着,为村民门碾米、磨面。水磨上磨面收取合理的资费、兼得麸皮米糠喂猪,很是红火。但这个水磨上看磨人,都是杨家新娶的媳妇,每个新媳妇嫁到杨家,都得经过一年或两年看磨,直至生育小孩为止。那年,杨家又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遵常规新媳妇得去水磨看硙。这个新媳妇在娘家养尊处优,受不了水磨上没黑没白的劳累之苦,竟然跳到水磨下的深潭中溺水而亡……这件事惹恼了这媳妇的娘家人,不停的轮番在石碣杨家闹事。杨家人自知理亏,害怕把事态弄大,就把来闹事的人好吃好喝的捧着、好话劝着。就这样座吃一两年后,把杨家吃的仓空面光,光景倒了才罢休。杨家人吃尽了水磨的“苦头”,索性埋了水磨另件和引水槽……</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真伪,早已无从考证,但存在着的水磨另件与引水槽好象佐证了故事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9月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秋 思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去秋来沐清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翘望河川城之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凭欄雅赏崿河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满目青山意未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月27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忘罗河峪的水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闫炳吉</span></p><p class="ql-block"> 乡宁自古以来称鄂邑。其城称鄂城、其山称鄂山、其河称鄂河……当鄂河从发源地断山岭流经县城东时,汇集了鄂河中部的一大支流——罗河,如同一条玉帶绕城西去。故而人们把乡宁城面对着的南山,称为“玉环山”。由于笔者的舅舅家在罗河峪中的碾角村,从小就对罗河峪里的那些事,情有独钟、魂牵梦绕啊!由于地理的原因,罗河峪内堪称城里人重要的“食邑地”之一。罗河峪发源于云泰山下,流经山岔、任家河、石碣、碾角,到罗河村时又汇集了从麻子角发源的一支流,流向城东与鄂河合流西去。由于罗河峪内的二支峪内水流量充足、水质好、居住人家又少,故而属于乡宁“污染最少”的一支流。</p><p class="ql-block"> 乡宁县城尽管是一座“小山城”,但生活在这座城中的人那一日三餐需要的米、面、蔬菜等,是必不可缺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乡宁还没有电力,人们吃的面主要还得依靠:水磨、畜力拉磨、人工推磨来维持。从乡宁城进入罗河峪,就有十数个水磨坊日夜不停的旋转,为县城人提供面粉,实乃功不可没,难以忘怀啊!上了点年纪的人,很可能记得起从暖泉湾开始,有城关大队办的水磨、在暖水泉东面就有两座水磨、胜娃潭水磨、罗河前哨水磨、罗河后河水磨、罗河南河水磨、碾角水磨、石碣水磨、任家河水磨……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脚步声中,这些水磨早已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离我们远去了!但它们曾经给我们这座小山城做出的奉献,的确令人难以忘怀!不然,阎灵娣先生在罗河的“朴源”中,建的那座模拟“水磨”让人们参观,不就是对难忘的乡宁历史人文的怀念吗?</p><p class="ql-block"> 水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于何时?说法有异,但脉络大致清楚。有说是产生于晋代,但缺乏资料,有文献记载见于唐代。唐高宗时肃州(今酒泉)刺史王方冀(今山西祁县人、622~684)字仲翔,引多乐水环城为壕,目的是加強肃州城防卫。随之,出私财在水边造水碾、水磨为百姓加工米面。到宋代,则是中国水磨发展繁盛的时期,当时的文学家刘子翚有诗曰:“盘石轮囷隐涧幽,烟笼月照几经秋?可怜琢作团团磨,终日随人转不休。”到明清时期,水碾、水磨在中国发展到普及的程度了。清朝诗人吴振棫的诗《水磨》,就详细的把水磨描述的很清楚了:“筑石阑水水受矶,失势一落如溃围。水中大轮三十毂,冲激倏忽行如飞。下轮上硙一柱贯,轮旋硙转无相违。不须輠炙膏与脂,前莫与挽后莫推。雷风交奋出奇响,日月疾走无停机。水流不方但圆折,盘涡蹙碧跳明玑。不杵不臼米出甲,屑玉万斛清霏霏……”</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月2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说 连 枷</b></p><p class="ql-block"> 连枷,有的地方也称为链枷。本是一种农民打麦、打谷黍豆类、或打稻子的农具。在时代不断进化中,这种古时的农具早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人们遥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连枷,由长柄(亦称把)乖敲杆(亦称敲板)连成,故而称连枷。挥动长柄,敲板绕轴转动,击打场上收获的农作物使其脱粒。是黄土高原乃及江南境内,较为原始而又非常普及的一种农具。年过花甲的人,很有可能见过,甚至使用过。连枷这个农具历史悠久,据史载最起码在宋代以前。不然宋代诗人范大成(1126~1192江苏苏州平江吴县人)在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诗中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一枷响到明。”生动形象的把稻谷场上的劳动景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舞动连枷敲击农作物,貌视简单,然而其操作是要得窍的。身子站直时舞动连枷柄,当敲击板在轴上由下翻到上边时,上身一定要往前倾,抓着柄的双手要往前伸,然后把快转下来的敲板击在农作物上。若不然,会出危险的,决不是危言耸听!记得还是在关王庙当知青时,见一农户在院内用连枷打广豆。生在城里的娃见识短,出于好奇,便要过连枷打豆子。不想连枷的敲板转上时,腰没往前倾手就下来了!那敲板竟然毫不留情的敲打在我的小腿上,痛的我嘶牙裂嘴的扔掉了连枷,抱起了左腿,金鸡独舞的跳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连枷的功能离我们远去,然而这件农具曾经给人们的奉献,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前不久,随县三晋文化研究会赴晋城的司徒小镇时,见到了久违的“连枷”。我竟然拉着文友赵明山指着墙上挂着的连枷问:“赵局长知道这件农具是啥吗?”因为我个人认为赵局长年轻,不一定认识连枷。赵局长笑着回答道:“连枷,打农作物的农具。”嚯呀!我顿时感觉到赵明山局长知识面的宽广。也想到自己当年号称什么“知识青年”,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无知青年”罢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写于甲辰中元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月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崔金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八一军旗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曾出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疆保国战外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咱乡宁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甲己白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里志犹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出力献策建家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还是有雄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有姜子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有老黄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七十岁再挂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样建功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在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越老越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经验丰富体格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器晚来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月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阎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观看巴黎奥运女子羽毛球决赛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场上是对手,场下乃姐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金银花盛开,共赢同生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观战有感慨,我国居首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东亚有巨人,盛名世代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沸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歌响起。五星旗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乒坛健儿, 樊氏振东。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巴黎赛场,扬我威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旗招展,华人沸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月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春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轶事记</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部落甲入侵部落乙,杀人如麻,掠财无数,暴虐男丁,霸凌妻女。男女皆饱受其苦,生不如死。数十年间,新生儿皆像甲而非甲,似乙亦非乙。</p><p class="ql-block"> 此后,部甲为粉饰罪恶,部乙因掩饰耻辱,俱曰:某年甲人移居,喜结秦晋之好,通文化、融技艺、无战事、共安乐,基因大融合,人种全优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月3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中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陈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雾茫茫锁山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凉风阵阵伴君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伞朵朵似漂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间处处不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月25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瞻青冢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辰六月内蒙行,细雨蒙蒙观青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事情浓千古长,汉宫王嫱大义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告别紫台赴朔漠,女雄只为民族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青山下矗大墓,和平使者永留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崔金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冢土下埋何人 年芳几何离汉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因当时无男雄 才让女子去和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辈听来含羞人 切莫把此当光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今昌盛因北征 再绘版图大彊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两千年前胡犯汉 经济发展总受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亲政策古已有 臣服西汉胡单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做大汉好夫婿 汉宫女子叫王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芳龄一十还有八 勇担和亲使一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告别紫台赴朔漠 带去技术促融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事情浓传千古 大汉天子不如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张青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 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室朝野无男雄,兵临城下少良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芳华佳人成贡品,千里大漠作孤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家存亡系女身,羞杀天下热血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保脸面篡历史,耻辱依旧铸辉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逄淑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亲红颜稳江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蜂蛰妇乳解毒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月2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生活花絮(十九) </span></p><p class="ql-block"> 关王庙公社太尔凹是乡宁的东南大门,而前窑村是太尔凹最后的一个自然村。过了前窑村转过一个大弯,有一个叫做“东山岭”的地方,当年是太尔凹大队林场的木材林项目基地。整个一个山头,是每年都要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大山”的重点。因此,位于东山岭沟底的苗圃,便成了太尔凹林场为绿化大山提供苗木的基础工程。但转前窑那个大弯,最少也有5华里路程,故而知青们去东山岭育苗,来回路程较远,多有不便。七四年初夏,为了在苗圃育苗便利,大队决定抽部分知青驻扎在东山岭,我也“幸运”的被“选中”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大队的骡马大车到知青点接人,因为要求食宿都得在东山岭,所以什么锅碗瓢盆、铺盖衣物、鼓呀、钹呀、二胡、唢呐等东西还真不少。装好车以后,我们“中选”的几个男知青坐上了大车,往东山岭开拔了。在途中,记不得谁建义唱了个外国歌曲,美国的《我是一个黑孩子》。歌词中有:“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州,黑非州、黑非州,黑夜沉沉不到头。西方来的老爷们,骑在我们的脖上头,这帮去了那帮来,強盗瓜分了黑非州……”。大家又是敲鼓、又是拍钹唱的津津有味,唯图我耷拉着脑袋不参与。不是我不会唱,而是觉得当时那个场景唱这个歌有点不适时宜。因为那时虽然是“文革”后期,但运动期间那种“无限上纲”的余悸,仍然在心中做祟。更何况当年由我家父的冤案所致,文革期间我就成了“黑五类子弟”,无形中只得自认为是个“黑孩子”,故而对歌词中的“黑孩子”特别敏感和反感![发呆]</p><p class="ql-block"> 来到东山岭一看,只有一大一小两孔窑洞,小窑已盘好了灶台,自然是灶房了。大窑连窑壁也没有,在乡宁俗称“破坍窑”,窑内有个小炕,睡不下几个知青,我和一男知青在窑后掌用木棍支起了一个板子“床”。当时是夏天,晚上那凉爽的风毫不犹豫、直接了当的吹进“破坍窑”,不光身体凉爽,心也有点凉爽![呲牙]睡在“破坍窑”内,不知谁嘟囊了一句:“若半夜来只狼,那可就热闹了……”。顿时,大家你一言他一句炸开了“锅”!人静下以后,我放眼望去,往上能看到天空中的月亮星辰;往下能看到山下一个个村庄的灯影,到也别有一番惬意……</p><p class="ql-block"> 在东山岭干活,主要是突击苗圃中的“插杨树枝”育苗。由于我在第一次插队时,铩过麦地,学会了犁地。每天早上,前窑村来两头牛,由我和前窑的人每人一头牛,把要插苗的地犁好才能育苗。没干了几天,大队的木匠们向大队要我去干水保工地修平车的活,我就离开了“别有一番情趣”的东山岭。在我往回返时,大队派人已经开始扎垒“破坍窑”的窑壁、按装门和窗。对知青的生活起居及安全,朴实厚道的关王庙人是不会束忽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生活花絮(二十)</span></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在太尔凹劳动、生活了十个月左右后,对农村生活逐渐熟悉了,在农活上逐渐得心应手了,在身体上也逐渐适应了。在这种情况下,七四年六七月份公社和大队开始大胆使用知青,把知青分派到各个不同的生产岗位,甚至个别人还担任了“小村官”。如:学历较高、文化底蕴较厚的左让焕当了教师;工作一向认真负责的刘新花当了供销社售货员;干活扎实肯卖力气的刘新生当了太尔凹生产队付队长,一些女知青当了果园护林员;最有趣的是张明生当上了马号的“马倌”;郑青顺当上了黑牛河的“羊倌”……我呢?还是安步就班的当我的“半卦子”木匠。[憨笑]</p><p class="ql-block"> 郑青顺当了“羊倌”,要去黑牛河上任了,他打好了铺盖圈准备出发。我把青顺叫到一旁悄悄的说:“当羊倌好啊!当年咱县的宣传部马部长在作报告时曾讲:放羊的人为元帅,二只黄狗为先行,率羊群千军万马,独断专行、发号施令。青草坡吃干粮,到也清闲。放着三年羊,给个县官都不座。”这时,郑青顺斜眼溜着我说:“即然这么好,你为啥不去当羊倌?”我无奈的摇了摇头说:“唉!政审没过关嘛!”逗得郑青顺忍俊不止。</p><p class="ql-block"> 郑青顺去了黑牛河,一个人住在打麦场上的窑洞中,当了羊倌,住上了单间,吃上了派饭,待遇着实不一般。[憨笑]一天,放羊回来,把羊赶入圈中,回到“倌底”洗巴洗巴,就听到黑牛河的队长吆喝:“青顺,到我家吃饭了!”郑青顺连忙答应:“知道了,就莅啦!”到队长家先上了炕,搬起队长的旱烟升子,先腾云驾雾了……队长和夫人忙着支炕桌、摆碟子、温烧酒犒劳这位“羊司令”[呲牙]和队长没几杯酒下肚,不善饮酒的郑青顺已经面红耳赤了。吃罢饭回到“倌底”,他便高枕而卧了。第二天清晨,忽听得队长摇门声:“青顺、青顺!快起!狼把羊吃了!”郑青顺急忙起身,跟队长跑到羊圈,只见羊头、羊皮血呼呼滿目狼籍!但羊圈门还牢牢的关着,显然是一只羊跑散了群,回来时羊圈门已关住了,狼来了、把羊给吃了……傻了眼的郑青顺和队长收拾好了羊头、羊皮,清理了残不忍睹的“现场”后,郑青顺这个羊倌便主动的、毫不犹豫的“掛印”辞职返回“幸福凹”知青点了……</p><p class="ql-block"> 没多久,我也被县化肥厂召了工,结束了两次三年多的关王庙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月15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生活花絮 (十七)</span></p><p class="ql-block"> 关王庙的太尔凹虽然是与山下的尉村、膏胰紧挨着,但从气候上而言,仍然是山里的气候那还是较冷的,故而在那青黄不接的三四月,蔬菜是很缺的。过了乡宁的“四月八”古会,知青大灶上仍然是“红白萝卜山药蛋,一顿每人半碗碗。早上一个窝窝头,中午吃顿臊子面。”而那臊子面浇的臊子,只还是红白萝卜切成丁,炒的那“没肉、缺豆腐、更没菠菜和芫荽”的所谓“臊子”。堪称“青汤寡水”、“没滋没味”的菜!晚饭就更简单了,熬上一锅米汤、或知青发明的“圪塔汤”,每人一个窝头,至于菜呢?就是知青各自从家里捎来的“红油辣子”加点盐、和点水、点上醋,蘸着吃。[憨笑]那年那月还能将就,现在的小年青们肯定是难以下咽的!</p><p class="ql-block"> 快 过“端午节”时,太尔凹各村里社员在院里种的豆角爬上了杆、结下了绿绿的、长长的、鼓鼓的豆角。这时,部分“嘴馋”的女知青突发奇想,竟然想吃一顿卤面!当时管事务的知青去村里买来了豆角,因为没肉,只能用鸡蛋代“荤”了!那天中午,灶上多留了一位做饭的女知青帮灶。俗话说“三个老婆一台戏”,因为大家将要吃顿“好饭”,做饭的三个知青叽叽喳喳、险些把灶房给“吵掀了。”中午,知青们从寺儿上回来,一个个揣着盆子洗漱,把在水保工地上弄得满头尘土的头洗了洗,便急急忙忙的敲着碗奔灶房而来。每人一大塘瓷碗“鸡蛋卤面”,大家正在吃得正香时,公社几位领导竟来到知青点,美其名曰“慰问”知青。谁知有一位思想激进的干部瞪着眼盯着知青碗里的“大卤面”说:“你们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要学习农村人吃苦耐劳、生活艰苦的优良传统,怎么还吃上鸡蛋大卤面了?!”一位知青在远处嘟囔了一句:“你们公社干部就不改善伙食?”那位干部没听清,转过脸问:“是谁?说了句什么?”那位知青揣着碗站起说:“我是说今后注意,下不为例嘛!”嘿!真不愧是知识青年,脑袋灵光,竟然蒙混过关了![呲牙]</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时,农村开始了大修农田基本建设,号召平整土地修梯田、小块地整合成大块地的“人造小平原”的运动,知识青年大多参加其中。每天在尘土飞扬工地干活,难免头发搞的乱七八糟。那天吃完“鸡蛋卤面”歇晌午时,一男知青提出剃光头的建议,目的是干活回来洗着方便,而且凉快。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大部分男知青的认同,个别“钉子生”在大家“強制执行”的举措中,被几个人压住无可奈何的妥协了!十三个男知青统一的、青一色的剃成了“和尚”一样的“电光头”![憨笑]每人还买了顶小草帽,到工地休息时,在统一的指令下摘了小草帽,工地上顿时笑声四起,知青们又爆了一个大笑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青生活花絮 (十八)</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四年夏季,我们太尔凹知青新村“幸福凹”的知青宿舍修建工程己告尾声,仅剩下厨房还未竣工,以知青为主体的“工地”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一天中午,知青们从工地回到原住地“柏王庙”吃中午饭。正在这时,突然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呜,眼見得一场暴雨即将来临。突然,在柏王庙大门内闯进了县运输公司的贺永胜、陈章全两位司机,疾声的呼叫着我,我急忙揣着碗走出灶房。贺师傅对我说道:“咱们临汾地区的现场会马上在乡宁召开,我们拉了两车会议物资刚到你们太尔凹,眼看大雪将止,为了防止物资被雨淋,能不能将两车货先卸到知青点,待雨过天晴我们再走?”</p><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这般的突发事件,还没等到我说话,我们知青点长阎希龙立即表态:“保护县上会议物资,责无旁贷!”于是,他下令男女知青放下饭筷,全部投入了暂时将货物卸下放到舞台上。当时,我把几箱好烟、好酒存放到我住的灶房中窑庫房内,其中还有几瓶高级散酒和几条高级香烟,副点长刘新华详细的登记了货物数量。二十多位知青忙忙碌碌把货刚卸完,大雨瓢泼而来,而且下午雨虽小了些,仍然不住的在下!晚上,两位司机也住在了我们知青点上。谁知第二天早上在我们对着货物登记表装车时,那几瓶散酒竟然少了一瓶!当年,我姐夫在运输公司任会计,我曾经在运输公司当过一年多装卸工,故而和司机们很熟。但对货物丢失这件事而言,人熟理不熟!弄下这疵怂事,当时我红着脸急忙给两位师傅说:“你们回去以后,让我姐夫马上给临汾打电话,再想办法买一瓶一样的酒,銭多銭少我出,让我姐夫先垫着,我和他算账。”知青“哥们”、“姐们”无偿的抢救会议物资,己经给足了我这个知青“老大”的面子,弄下这尴尬事,我只能认栽了!把车打发走后,知青们去工地干活了,我当天在舞台上拉大锯解木料。干着干着,脑子里一直在琢磨着酒为什么能少下一瓶呢?正在这时,我见住在我们知青点的县矿管站一位工作人黑,提了一个黑色的手提包进了灶房。少许时间后,只见他把手提包拎到灶房门外擦洗,洗完后又提回他俩住的那孔窑,随后便锁了门出了庙院。我当时想:手提包脏了须擦洗,完全可以用脸盆揣盆水在他宿舍去擦,为啥要提到灶房?即使擦包包,为啥要提进灶房然后又出来在院里擦?行动太可疑了!但在没有拿到确切的证据,真还不能草率的去查人家的手提包。当他走出庙院后,我便到供销社叫回了当“营业员”的副点长刘新华,让她找一下矿管站的负责人。当那位负责人打开他们住的窑门后,我三人查看那个挂在墙上的手提包,果然不出所料,那瓶好酒就在包内!证据确凿、无法抵赖,那位负责人也气的怒目圆瞪!</p><p class="ql-block"> 抓住了偷酒的“贼”!我们立即报情况报告给公社和大队,那天晚上有公社的老卫、大队支书、主任、林场场长、矿管站老李、还有那偷酒的“贼”、全体知青在知青点开了个会。在会上,偷酒的“贼”面对铁一般的人证物证,知道是难以抵赖了,便详细的述说了偷“酒”的全部过程:当时矿管站驻太尔凹检查的只有两个人,吃饭也在知青大灶。那天晚上,这贼人在他窑里吃罢饭去灶房洗碗,乘知青灶上还是锅朝天碗朝地的,而且空无一人,便把一瓶好酒塞到大队的麸皮缸中。当第二天装好货车开走后,知青们都劳动去了,灶房也空无一人,他便实施了转移“脏物”的行动。听完“贼人”的坦白,我上前去问:“如此说来,这瓶酒确切是你藏到麸缸内,又转移到你提包内的?”这时,那贼人有点不耐烦了,仰起脸说:“我刚才已经承认了嘛!”我一见这家伙满不在乎、若无其事、玩世不恭的态度,怒从心头起,便扬起手在那贼人脸上重重的搧了两个耳光!因为当时是公社、大队干部、全体知青在开会,在会上打人是不对的!再说,打人的人是“没理”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月10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生活花絮 (十五)</span></p><p class="ql-block"> 关王庙公社的太尔凹大队,位于乡宁和襄汾接壤部位的前山沿上,当年乡宁到临汾的公路干线穿越全大队数个自然村,交通非常便利。无论是乡宁到临汾的“桥子车”或往山下送煤,往乡宁拉货的卡车,也都经过太尔凹的几个自然村。再者,气候接近山下平川地帶,适宜种植小麦。我们插队的那几年中,每年口粮中小麦能分一百多斤,工分值达到了7~8毛钱。别说在关王庙地区,就是全县境内也是少有的好村子。</p><p class="ql-block"> 七四年夏收结束后,从西庄到太尔凹,再到庄里、前窑,几个村的打麦场上麦秸垛一个连这一个,好一派丰收后的田园景色。当年,在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还欠发达,整个大队只有一部30型拖拉机,各村的田间耕作还是靠大牲畜。故而,农作物秸秆就是饲养大牲畜的饲料,农村人非常注重。然而就在麦收不久的一天,前窑村几个儿童放鞭炮,引燃了场上的麦秸垛。前窑村打麦场上浓,浓烟滚滚就是“火警”、就是命令。在林场地里干活的知青、在东山岭苗圃干活的知青不约而同的赶到救火现场,拿盆子的、拿水桶的、拿两齿钯子的,一个个冲进火场,积极勇跃、奋不顾身的冲在救火第一线!</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从临汾开往乡宁的“桥子车”也正好经过此地,在车窗内看到了知青们救火的场面,县知青办的干部李全州下了班车,也投入到救火之中。男知青们责无旁待、首当其冲的钻进火场;平时在衣着装束上讲究的女知青们,也毫无惧色、不顾一切的冲进火场;前窑村里的男女老少有挑水的、有泼水的、还有持挑麦的叉子的,好一气紧张激烈的救火场面。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激战,火势渐渐熄烟。在袅袅青烟飘动之中,你再看看这些灰头土脸的知青,尤其是那些好打扮的女知青,大家相互指着被汗水冲涮的“大画脸”,再看看为牲畜们抢回的“口粮”,一个个会心的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救火”后,县知青办的干部李全州也同我们一起回到知青点,还特意自掏腰包在供销社买来了点心呀、饼干呀、水果糖呀什么的,在大家洗漱換衣以后,开了个知青会表扬了我们,犒劳了我们,而且強调了知青们要注意安全的事宜。</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每每知青聚会时,大家忆起当年前窑救火的场面时,任然记忆犹新、兴奋热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生活花絮(十六)</span></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关王庙的太尔凹大队就是林果业发展较为先进的。在知青新村“幸福凹”有大队集体所有的苹果园;在柏王庙圪塔上有大队的桃园;各个自然村的地畔、沟壑、山梁上,到处有“麦茬梨”、“圪塔梨”、“山东鸭梨”、“核桃”、“柿子”等果树。每到春风拂面而来的时候,太尔凹境内堪称“百花齐放”。桃花红、杏花白、梨花似雪,在鲜花盛开的太尔凹境内,浓郁的芬芳令人陶醉。真的有点歌里唱的:“……春来万物苏,花如初,香如故,好景簇。缘分落草木,生情愫……”</p><p class="ql-block"> 到盛夏,杏儿、麦茬梨成熟,在林场劳动的知青们口渴了,吃着杏、吭着麦茬梨,那真是满口香甜醉在心啊!尤其是到了秋季,圪塔梨、核桃、柿子等等,真可谓玲琅滿目、硕果累累!知青们都花着点小錢,大包包、小布袋的买上些鲜果捎回城里,让家人们品尝,令我们颇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一天傍晚,在田间劳动的刘新生被毒蛇咬了,只见胳膊上的伤口处渐渐往上沿伸,急得大家团团转。这时,“劳模”老汉紧赶说道:“娃家,赶快把新生领着去西庄,寻一下会收蛇的某人(姓名佚忘了),找见后不能说是蛇咬了,只能说是草挂了!快走!快走!”我们几个男知青自知事态严重,岂敢怠慢?!立马领着刘新生奔西庄村了。</p><p class="ql-block"> 在关王庙地区,民间有着“收蛇”的传说。传说中,若有人被蛇咬了,会收蛇的人能把咬人的蛇唤回来,该蛇在伤口上一舔,肿了的胳膊就会把毒液流出来,伤者便安然无恙。我们走在往西庄村走的路上,脑海里一直产生了收蛇人唤回毒蛇,去舔刘新生伤口的幻觉。西庄村是太尔凹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大队林场约5里路,不多时就到村里一问,不料会收蛇的“法士”去了瓷瓦沟,我们又从西庄往瓷瓦沟奔去。</p><p class="ql-block"> 到瓷瓦沟村后,找到了西庄“法士”去的家户,我们一进屋里,只见西庄的“法士”点燃了几张黄裱,翻着白眼在神龛前口中念念有词后,拿起两只黑瓷碗,撅着大屁股,碗口对着碗口研磨出哗哗哗有节奏的声音唱着神歌……这时,我们哪里顾得了这些,急忙上前叫了停!西庄的“法士”是太尔凹人,当然认得我们知青,只见他瞪圆了眼睛,以为知青前来抓他在这里搞迷信活动,手足无措的呆在那里。还是我那位“懂世故”的表弟王方紧赶前去说道:“老大别怕,”(我们在太尔凹插队时,平常称村里年龄比我们稍大一点的,叫不上名的为“老大”:“刘新生草挂了。”这时,那“法士”知道厉害忙问:“新生在哪?”王方指了指屋外,“法士”立即拉着新生进屋,只见伤口往上的肿头已行了一大节了!这时的“法士”往嘴里含了点不知是酒还是药,一手捏着新生的胳膊,把嘴里的液体喷在伤口处。稍过一会,只见往上行的肿头开始往下行了,伤口处慢慢的往外流着毒液……</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刘新生的伤被治好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唯一遗憾的是,没见到“法士”把蛇唤来去舔伤口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月5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青生活花絮(十三)</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到太尔凹大队插队,公社和大队为了便于知青集中生活管理,按排在大队林场,主要是以林业为主:管理大队在原地名叫“臭不汰”凹的苹果园、东山岭的苗圃育苗和东山岭的木材林地建设、黑牛河护林等与林业有关的活、和搞好业余文艺宣传队。只有在“农口夺食”的夏收、和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才把近三十位知青分为几个组,分别到西庄、太尔凹、寺儿上、掌子湾、前窑、庄里六个自然村临时性的参加夏收和秋收。</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四年春节过后不久,我们知青在林场场长李生荣和“劳模”的带领下,在臭不汰凹苹果园在苹果树间距中种山药、或小杂粮。在林地间劳动,我们全过程的欣赏到了苹果树在春风的拂苏下,努叶芽、培花蕾、结幼果、长成果的过程。当那苹果花刚开始绽放时,那白里透着红的花瓣如同少女微笑含羞面容、那金黄色花蕊为苹果花象画龙点睛一样增色加艳,我们在那浓浓烈烈的馨香中劳动,真有点唐代诗人常建在诗中那:“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不然有山隐,溪涧花氤氲”的诗意!然而,我却很少有机会参加这如同人在图画中一样劳动,那是因为县知青办为我们知青点拉来十来根大松木,公社和大队计划在“臭不汰凹”为知青修建“扎根农村”的“新家”。由于我在后庄村插队时学会了拉大锯和简易木工工艺,故而大队让我和村里的木匠在庙里的舞台上拉大锯、解板子、做大樑及檀子、做门窗,为修建“知青新家”做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时隔不久,我们木工小组便把九间房屋的门窗做好,便开始了我们在两位木工师傅的指导下,修建“知青新家”的工程。我们知青点上还真有几位在士建工程中有特长的人,如:表弟邓建文、大个张明生、刘新生等人,大多都能操起瓦刀子,参加建房。我当时主刀于北山墙、邓建文和王方主刀前面墙、阎玉明主刀南山墙、阎希龙和刘新生主刀后墙,其它男知青主刀二道隔墙和“和灰”,女知青全部提灰搬砖,以知青为主的建筑工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斗,我们的“新家”终于竣工了!大隊特意买回了鞭炮,我们又是唱又是跳的在鞭炮声中庆祝我们的“新家”落成,别提有多兴奋了……</p><p class="ql-block"> 当天,大队还特意买来了酒呀、肉呀、各种蔬菜,由善长烹饪的知青下厨做了丰盛的“席”,公社的老尉、大队支书李怀义、林场场长李生荣、“劳模”老汉、马场大爷大娘及部分大队干部和全体知青们,高举酒杯喜也盈盈、乐亦滔滔的庆贺聚餐!那天,把我们把握不住酒性的部分知青,还真喝的东倒西歪了!晚上,大家在闲聊时,我们的点长阎希龙突发奇想道:“咱们的新家建成了,我们不久就要乔迁新居。但那个地名臭不汰凹太不雅了!难道说我们知青成了臭不汰了?”哇!他的话真有点“一石击起三层浪”!在大家纷乱的吵叫声中,文才盛佳的阎玉明伸出两手,阻止了混乱的场面,慢条斯理说:“臭不汰凹是咱们还没插队前就有的老地名,止于地名的起因也无从考就,我建议咱们给我们未来的新家改个名字好不好?”嘿!这个建议获得大家异口同声的赞同,但是改一个什么名子呢?大家茫然了……这时,只見阎玉明仰起了脸、溜着眼陷入了沉思,大家亦鸦雀无声等待着阎玉明的“新村名”爆出。突然,只见他拍了一下巴掌,两只睿智的双眼一闪道:“咱就改名叫幸福凹行不?”喝!这个名子起得好!获得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后来,经过公社领导和大队领导的批准,“臭不汰凹”改成了“幸福凹”。点长阎希龙善长书写美书写,在北边的山墙上用红柒书写了“幸福凹”三个大字。阎玉明用白柒给点缀了白边,从那时起“幸福凹”便是我们太尔凹知青新村的村名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知青生活花絮 (十四)</p><p class="ql-block"> 关王庙 太尔凹位于乡宁县的东南前山沿上,与山下的襄汾县的尉村接壤。原来从尉村进山的通道,是靠乡宁的九大峪之一“三官峪”,从尉村刚进三官峪不久,便有一条叉峪,进入这条叉峪不久,便是太尔凹名叫“黑牛河”的自然村。黑牛河是个小村子,仅仅住着三五户人家,村子位于寺上村的沟底。沟的两面皆是山林,尤其是阳面的大山,林木郁郁葱葱非常茂密,故而引起了山下人的唾涎。不时的有山下人进山偷伐山上的村木,当地人称“砍椽”。这个林地当属国营,但林场的护林员鞭长莫及,于是乎,太尔凹知青林场就兼了这护林的任务。知青的护林值班点就设在黑牛河,不停的分批派几个男知青轮流驻黑牛河去护林。</p><p class="ql-block"> 护林的知青威风凛凛,林场还配备了半自动有刺刀的快枪,但发子弹没有?因为“干木活”我很少去参加“护林”,也不甚了了。他们参加护林的人胳膊上扎着林场发的红底黄字的“护林员”袖标,每天穿梭在大山林里,真的还蛮有情趣!</p><p class="ql-block"> 一天,三位知青背着枪、唱着歌在堆着厚厚的腐叶和茂密的山林中巡逻,突然听得不远处有斧头砍林木的声音传来。他们立即惊觉起来,寻声出击了!当他们翻过一道梁后,看到“偷砍椽子”的人,己经把四五根橡子扛在肩上,在林中往沟底溜了。三位知青立即包抄过去,抓住了“偷砍椽子”的人,并押着扛着脏物的贼人到黑牛河护林点后,“五花大绑”了偷椽人并押送到柏王庙知青点上。到知青点人多了,不怕贼人行凶或逃跑了,就解开了梱梆着的绳子。谁料由于没有经验,绳索放的猛了,只见贼人翻了白眼昏厥过去了!这时,把知青们吓着了!尽管偷伐林木是犯了法,但把人弄死这事可就弄大了。在知青们手足无措的慌乱中,我立即吼叫:“王方,我姑父会扎针,你是门里出身自帶三分,用针去扎他的人中穴,快先把人救醒!”旦见女知青火速拿来一根针替给王方,王方立即象模象样操着针向昏厥了的贼人的人中穴刺去。当针扎进去后,那贼人恢复了正常呼吸,也睁开了眼睛。一场虚惊过去,还真有点害怕!因为这事闹出人命,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小事!后来,大队干部在电话中向公社汇报了情况,不久林业局的林警便把贼人帶走了……</p><p class="ql-block"> 山下的尉村、膏胰、贾岗等村属平原地帶,根本没有灌木丛。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筐子啦、耙𣟖的𣟖条啦、镢铣锄把柄啦是根夲没有的。故而,经常有人上山里“弑条子”、“砍𣟖条”、“砍镢铣把”。知青们把这些活动也当做破坏山林的行为,不时的逮住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山下人。太尔凹人与山沿这几个村人很熟,还不少有姻亲,碰上这事,免不了给大队干部求情。但知青们可不认这梢子,那刚出校门那“认真”的拗劲上来,很难说均!针对这个情况,林场和公社及大队干部联糸了山下村干部,研究决定了:“山下集体用荆条、耱条,要持有公社、大队盖有印章的证明,林业部门加盖公章,才可放行。”</p><p class="ql-block"> 我们太尔凹知青在护林工作上,多次受到林业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也是知青生活中一段有意义的亮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月3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青生活花絮(十一)</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关王庙公社太尔凹知青生活中,坚持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刚到太尔凹不久,我们的正副点长阎希龙和刘新花,就决定了坚持文化知识学习这一卓有远见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在语文基础扎实底子雄厚的阎玉明先生(当年因称为同学或插友)的辅导下,我们开始从新学习古文、诗词的精典。他还别出心裁的提出了:“把《成语大辞典》中的成语,逐步把其出处、释意、故事让大家都认真的坚学习,做到引用成语恬入其缝……”这也成就了太尔凹知青后来在步入社会后,能提起笔杆子舞文弄墨、吟诗作赋雄厚扎实的基础。左让焕女士,侧在写作基础上,认认真真的进行了辅导;而我表弟王方,在语法知识上的什么:主语呀、谓语呀、宾语呀、定语呀等,给予详细的解释;阎希龙点长,在我们的乐理知识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辅导,这为我们知青点的文艺宣传队的成功,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每日清晨吃早饭前或吃晚饭后,王方在背诵散文诗《泥巴》:“泥巴、泥巴,沾在我的身上,就象盛开的朵朵鲜花……”。阎玉明在用表情朗读的字正腔圆的语调背着《唐诗三百首》:“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㙏垅黄……”。邓建文打着呱哒板在舞台上很象样的表演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一九五三年,美帝的和谈阴谋被揭穿,它要疯狂的霸占全朝鲜……”。仪生老师站在邓建文旁边拍着巴掌、打着节奏在认真辅导……好一个生机勃勃的知青生活场面,时隔半个世纪想起来,仍然令人回味无穷啊!</p><p class="ql-block"> 文化知识学习,一般都利用雨雪天或晚上,刘新花副点长组织开会、学习。她是一个要强的人,也是一个“太认真”的人。她在组织开会和学习时,仍然总是还按照在学校的常规,先是点名,然后把无故缺习不到的知青名子记在她那“工作笔记”中。这也成了我后来经常打诨淘笑时,常常追问她:“你的工作笔记还保存着吗?”</p><p class="ql-block"> 关王庙地区,在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时不仅虔诚的祭祀先祖,而且把下元节当成一个很隆重的节日来过。一九七三年的中元节,我们也刚插队到太尔凹,多情多义的太尔凹人,在寺上村的羊群中为我们拉来一只肥羊,宰了以后我们美美的吃了:羊肉饺子、羊肉角角子、炖羊肉。大约在上元节的第二天晚上,我们知青点又在舞台西厢房学习文化知识。在学习中间,我溜了出来,因为我当时任司务长,此“官职”虽然小了点,但关乎着二十多位知青的一日三餐,其责任也不算小。[憨笑]由于我还噎记着灶房锅里还煮着的羊头呀、心呀、肝呀、肺呀什么的,不知煮软了没有。于是乎,便摸着黑串过舞台,从舞台东面下了台节,往西侧灶房走去。我们的灶房原来是柏王庙的西配殿,由三孔石窑组成。后来大队做庫房时,改造了靠北面两孔窑的门为大窗,只在南面靠舞台那孔窑洞留着一个门。进了门,从窑洞后面有两个小过窑通行。中间的窑洞是我们存放面呀、菜呀等等的庫房,最后一孔窑洞是我这个司务长的卧室,里面盘了一个大炕。我生来胆小,故而诚约了表弟王方、好友刘新生我们三人住在这个窑洞中。南面窑洞一进门,就是三个锅的联体灶,后面是炉膛(烧柴火炉)一般是炒菜用,中间是一个大锅是蒸馍下面用,最后是一个小一点的锅,热水供大家洗漱用热水。我进门后,黑灯瞎火的掀开煮着羊杂碎的锅盖,用筷子扎了扎羊头,由于蒸汽上腾感觉不出软了没有,于是就顺着窑后的过窑计划去最后那窑洞拿蜡烛。当我举着两只手刚模进第一个过窑时,突然摸到一个人脸!吓的我大叫一声,左手揪着不知是神?是鬼?还是人的前胸衣襟拉过灶房,举起右手就要打!这时,听到这货发出声来:“哥!是我!王方!”嚯呀!我这位表弟的恶作剧吓的我真是十魂仅剩二魂了呀!我接着问道:“在舞台厢房学习时我见大家全在,你是啥时进了灶房的?”王方笑着说:“在你串越舞台时,我就悄悄的从舞台西边跳下,钻进灶房的过窑里,吓吓你这个胆小鬼!”王方是我姑姑家的老大,比我小三四岁,对这个淘气的表弟,我着实无计可施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青生活花絮 (十二)</p><p class="ql-block"> 我们插队的太尔凹位于乡宁与襄汾接壤的前山沿上,过了前窑村转过一道大湾就开始急骤下坡,到了乡宁到襄汾唯一的那条交通主干线中的“三道湾”。过了三道湾就是襄汾平原的第一个村“尉村”,尉村人说话的方言,像唱歌一样悠扬好听。我们知青经常去尉村赶集,买点菜啦、粉条子啦、豆腐啦,这对我这个“事务官”来说,可就是主要的任务了。当年,我们知青的行装基夲上有个特点;男知青都是头上戴着美其名曰的“火车头”帽子,身上穿着灰色的、深蓝色的、军绿色的、“四个兜”的上衣和裤子,脚上穿着绿色的“解放牌”秋鞋,脸上都捂着白色的大口罩,个别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再戴上个小墨镜,那就显得“洋气”了些。而女知青,大都头上或脖子上围着“三角式”、“长条式”围巾,上身穿着简单花色的上衣,腿上穿着深蓝色或浅灰色裤子,脚上也穿着“解放牌”秋鞋。脸上和男知青一样,捂着白色的大口罩。男女知青成伙下山赶时,都背着印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挎包,显然和农村人的装束有明显差别。</p><p class="ql-block"> 在尉村、膏夷、汾城赶集时,知青们听着靠山沿的襄汾特有的“叫卖声”,觉得好听,时间一长便学会了该语糸的特色。到后来,竟然齐声能跟着“叫卖声”的尾音,象“鹦鹉学舌”一样大家齐声再来一遍。如襄汾人拖着乡音吆喝:“西葫芦——黄瓜——豆角——葱!”,我们站在叫卖人旁边也齐声吆喝:“西葫芦——黄瓜——豆角——葱!”这样一来,逗的赶集的襄汾人哄声大笑,忍俊不止!襄汾人给我们立了一个外号“太尔凹知青捣蛋鬼”。[憨笑]</p><p class="ql-block"> 快到春节时,知青点要“过年”,知青们全员出动,拉了个平车,去较远的汾城大集市上买白菜。等我们步行到汾城时,集市上早已是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了。我们要到买白菜的菜市场,得穿过人群走到汾城大街的另一头,拉了个平车咋能挤过市场?大家难住了!这时,我那“鬼灵精”表弟王方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知青化妆成打了架的“伤员”,头上缠着用红药水妆点过的医用纱布,躺在平车上,另外八个男知青肩膀扛着平车,十一个女知青在前面怪声怪气的大声叫唤。你还别说,女知青们把挎包模在胸前,也歪戴着“火车头帽子”,演绎的活象一一帮“女阿飞”![憨笑]集市上的人一见山里这帮子“捣蛋鬼”,以为知青又打架了,而且头上“鲜血淋淋”、真的是“伤”的不轻!集市上的人们竟然为我们开出了一条通道,我们也瞪着双眼,便捷的、顺利的、快速的到达大街另一头的菜市场。</p><p class="ql-block"> 买好了白菜,我们男知青又用肩膀扛着装满白菜的平车在后,女知青们仍然是演绎着“女阿飞”怪声怪气的大呼小叫,从大街的另一头往回返。大街上的人们顿时醒悟过来,他们“上当了”!但朴实、善良、忠厚、老实的贫下中农“老师们”,大笑着又为我们这帮“捣蛋鬼”知青开道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月29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青生活花絮 (九)</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路一天天逐渐成型,天气也越来越热。这时,县国防公路指挥部也为民工们发放了一些“福利”。比如:茶叶啦、白糖啦,这些是针对每个工队集体发放。而背心和草帽,却是发放到民工们手中,在两股筋的白背心胸前和小草帽上,县指挥部统一用化学印字印有“07015工程”的字样。诚然当年我们对“07015工程”代表着什么内涵全然不知,但当时想到起码是国家的重点工程,能参加此工程建设,也是值得荣耀的吧?</p><p class="ql-block"> 在北坡池的大沟逐渐填满时,关王庙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南波池民工驻地演出,我又和吴兰生、赵胜、万锁等朋友相聚于异乡修路工地,大家都非常高兴!不久县上也派东街、西街小学的“文艺宣传队”来工地慰问演出,演出地点就在北波池东边的工地上。快到演出时,我们关王庙民工和安汾、尉庄、双凤渰四个公社的民工近千人在工地边围坐观看。谁知此时竟然出了大叉子,安汾公社的工地距离演出场地较远些,他们以为民工们看演出了,正好是个放炮的好机会,竟然在演出时点燃了导火索,接着“轰轰”几声炮响,爆炸了的山石意外的飞到了演出工地,一块核桃大的石头击重了坐在我和李王顺中间的关王庙柿子川民工文李奎的左侧太阳穴,立马将文李奎打死。顿时演出现场一片混乱,躺在工地边土堎上的文李奎头上的鲜血、涓涓流红了堎。文李奎父亲与胞兄,抱着尸体惨不忍睹哭嚎!当时我真的吓呆了!心想:我当时和李王顺两人中间坐着的就是文李奎,若是那块飞来的石头劲要弱一点点,那么后果真的不堪想象!</p><p class="ql-block"> 工地打死了人,民工一片混乱,关王庙公社民工全部未经指令的撤回了驻地。安汾公社由几个北京知青用平车棚抬着文李奎的尸体,下了麻底沟,顺着南波池背坡的小路返回驻地……文李奎的胞兄叫“文盛奎”,招亲到我们后庄村,平时我们一块下地干活,尽管他比我大两三岁,但我们很合得来。当天晚上,死了亲兄弟的文盛奎要去村口场院为兄弟烧纸,我和李王顺搀扶着文盛奎来到为死者搭的尸棚。当我看到已经穿好“寿服”的文李奎时,不由得想起了事发前的一件与死者相关的事来……</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时,还是文革后期,那年月若谁能拥有一顶军帽或军上衣,那可真的是件很荣幸的事。七零年,我的父亲由于历史问题,被下放到枣岭公社史家沟大队桃子塬村。在我利用农闲去桃子塬看望二位老人时,幸逢父亲邻居叫“水荣”的村民的内弟从部队给他姐夫寄回两件军上衣和军帽,令我羡慕极了!当我向水荣索要时,他竟然应允了!这样我便拥有了一件军上衣和军帽,当时我很珍惜这两件馈赠。在到光华修路时,我经常穿着军上衣戴着军帽干活。在一次梢坡砍柴时,不小心掉了两颗纽扣,气得我直掉眼泪。就在文李奎出事的前两天,我发现文李奎不知从哪里弄了件深兰色海军上衣,虽然衣服早已破旧不堪,但那酱色的、上面有“八一”字样的纽扣仍然完好无损。我便缠着文李奎,意在用五颗普通纽扣換回他海军上衣的五颗军衣纽扣。文李奎原是乡宁中学64届35班学生,和我基夲同龄。由于他哥盛奎和我要好,一来二去我们俩也很能说得来。当我提出換纽扣时,他欣然应允了,出事那天我们刚好交換了纽扣。谁料一声爆炸,夺走了李奎年青的生命。当我和李王顺搀扶着盛奎去为胞弟入殓时,看到棺材中躺着的文李奎,我下意识的攥紧褲兜里的五颗军装纽扣,两行悲泪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修路工地出了事故,大家心里沉甸甸的,但工程还得仍然继续进行。就在文李奎出事的第三天,工地又出现了安全事故!事情是这样的:关王庙燕涧大队工地在原来爆破山体时,滾下一块巨石,当时将小些的石头和石渣清除到沟底,眼见着工地将通时,那块巨石仍然在道路中间,每次县指挥部来检查,关王庙工队都受到了批评。就在这天中午,燕涧大队民工计划乘吃中午饭时,在巨石上放小型明炮,(即放少量的炸药,用厚厚粘土封住,点燃爆破大石头,称为放明炮)。关王庙各民工队都撤到工地上面坡里,由爆破队实施操作。谁知在堆粘土时,不小心掺进小颗粒料结石,爆破时小颗粒料结石飞起,落在安汾工地,幸好没伤着人。但安汾的部分北京知青却认为:关王庙是因前几天安汾放炮把人打死,有意识的报复行为!于是,几位北京知青怒气冲冲的来到关王庙工地寻衅滋事,扬言打架。由于关王庙和安汾两个公社近邻,村里人相互都很熟悉,不好意思计交。而北京知青年血气方刚,前来闹事!农村人不出面,结果该行为激怒了关王庙公社的乡宁知青,双方先是争吵,随后北京知青竟然打出了第一拳青,导致了双方知青打了起来。关王庙民工见事不妙,纷纷涌上来拉开了弩拔剑张的双方知青,后来在两个公社领导的劝解态,双方解除了误会,平息了事态恶化。</p><p class="ql-block"> 在事发第二天晚上,由乡宁县国防公路指挥部的总指挥王云波帶领部分领导,在南波池开了一个“安全生产现场会”。会上就工地爆破工作存在的问题、两个公社知青因误会打架斗欧、以及“空心控土”等事件,进行了安全整顿和教育,并要求制定爆破有关规程。在会上,县医院一位干部很风趣的讲了空心挖土造成事故的问题:“咱们各公社都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严禁空心挖土。比如管头公社工队,前些天就出现空心挖土把人的腿砸伤!你们管头公社只管头而不管腿?!能不能在管头的同时也管管身体和腿脚……”一段风趣幽默的讲话,引来会场一阵欢笑声。</p><p class="ql-block"> 不久,在八月份左右,我和李王顺接到公社通知,在落实知识青年政策中,为了弥补我们这些没读上初中的、带引号的无知青年的文化知识,让我们进城考试,去读当年教育工作的新产物“七年制教育”。于是乎,我就结束了第一次近两年的知青生活,回城读书了!</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花絮(十)</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同白驹过隙,转瞬三个年头一晃而过,一九七三年十月下旬,我“荣幸”的又一次接到去关王庙太尔凹大队插队的通知,又一次当上了“知识青年”。虽然“二返长安”又到我的第二故乡关王庙插队,难勉心中有些许尴尬,但面对难以逆转的现实,的确是“土地爷戴升子——硬顶”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同插的知青插友有:阎希龙(点长)、阎炳吉、阎玉明、刘新生、王方、席建平、王建平、邓建文、张明生,九位“哥们”,时下一个个两鬓染霜都成了“爷们”;还有:刘新华(副点长)、张小华、王粉枝、赵玉芳、王润花、史代姣、左让焕、杨润兰、阎玉娟、阎彩芳、刘金枝、樊彩芳十二位“姐们”,时下皆是老态龙钟的“她奶奶的了”。到昱年初春,太尔凹那“黄灿灿的油菜花”盛开时,我们知青点又新增了:樊亚东、牛晋亚、郑青顺三位“哥们”;女姐妹有:杨让萍、王秀芳、陆丽萍、李荣四位。这样一来,知青点由原来的二十一位增加成了二十八位,该是个阵容不小的知青队伍。一开始随我们二十一位知青一块到太尔凹的还有一位“大人物”——县文化馆干部仪生老师,他以帶队干部的身份容入知青队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呲牙],但此人堪称多才多艺:喜欢攝影,每天背了个“120”照相机,屁颠屁颠的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偶尔还自以为是的以什么“领导”身份自居!其实大家都只听我们两个点长的,那是因为他的照相机镜头总是对着如花似玉的女同学多、对着“哥们”的少。为此事,我发动了“哥们”,把只穿着裤叉和背心的仪老师从被窝里拎到男女宿舍中间的舞台上,“刷了灰”还“打了夯”![憨笑]而这位“老世故”在我们实施“报复”的时候,不仅没脑羞成怒,反而哈哈大笑“乐于承授”!嘿!怪哉!仪生老师的优点太多啦!他擅长文学、文艺演唱的写作,这为后来我们知青点成为“知青文艺宣传队”奠定了雄厚扎实的基础;他喜欢哼眉户剧,曾教我学唱眉户《一颗红心》中的许老三“探槽”唱段;他会打呱哒板,曾教邓建文表演“快板书”;他和我们知青点上文才特优的阎玉明先生一同编写了:眉户小戏《抉择》、表演唱《四老头、四老婆上水保》、男声小合唱《贫下中农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斗》、女声独唱《太尔凹坡上喜事多》《知识青年之歌》等等。办知青宣传队是公社党委书记杨林涵的指示,并要求我们利用雨雪天、晚上加斑加点快速排练,要达到县一级水平,突出自编自演,编排出与农田基夲建设挂沟的、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事例和模范人物,把这些文艺节目送到全公社各大队的农田基夲建没工地。</p><p class="ql-block"> 根据杨林涵书记的要求,我们在不误白天参加水保工地劳动的前提下,开始了编写、排练文艺节目。在演唱材料编写方面,有仪生挂帅和阎玉明、阎希龙他们参与;乐队有阎希龙操板胡、王方吹笛子、我和刘新生拉二胡,到第二年乐队还增加了牛晋亚、郑青顺拉二胡,一个小乐队还真成功了!每天劳动回来吃罢饭,知青点上丝竹之音飘然、锣鼓声声响起、歌声阵阵传来,到也把知青生活妆点的一派生龙活虎。</p><p class="ql-block"> 在编写文艺演唱材料方面,以仪生为首的三个活宝一般都是伴随着我们的鼾声进行。一天晚上排练完节目,大家都进入梦乡,而这三个活宝聚集在那昏喑的煤油灯下,他们说的说、写的写正在编写着一处小戏。突然,这三个货又拍桌子又大笑,惊醒了酣睡中的我。我揉了揉眯茫中的睡眼,莫名其妙的瞪着这三个活宝,阎玉明笑着跑过来揪着我的耳朵,把我从被窝中拎了出来,指着他们的“作品”让我看。稿纸上的唱词:“一个阴来一个阳,这里面必定有文章……”和那生动接地气的道白:“公鸡头、母鸡头,不在这头在哪头……”,令我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四年春节,县知青办计划把关王庙太尔凹知青点、张马知青点、下善知青点的宣传队召回,参加元宵节春节文化活动。正月里,我们基夲上是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的排练节目,大家卯足了劲儿,准备在县里打响第一炮!谁料在正月十二夜晚,老天竟然悄悄的下了一场大雪,面对着白皑皑的近一尺厚的大雪,公社准备正月十三用汽车送知青回城参加演出的计划成为泡影!但早己准备好行装归心似箭的我们,背起了乐器和道具、戴好了帽子围巾和口罩、換上了高帮秋鞋、糸紧了鞋帶,冒着仍然纷纷扬扬的大雪,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我们的“家”进军了……。在风雪交加的途中,知青们丢弃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伦理,相互牵手、相互搀扶着艰难前行。对从关王庙太尔凹到城里一百多里路上的小路熟悉的王方打头阵,不时的传来有人滑倒或跌进“窖雪窝子”的笑声、尖叫声,但大家仍然信心满满,毫无惧色!从早起八点多启程,中午在路上吭着干粮就着雪,到天黑时才走到下善河中。这时,部分知道我们步行回家消息的家人,骑着自行车陆续接走部分人,最后仅剩下阎玉明、赵玉芳、王粉枝和我四人。当过了上善、下善以后,雪下的相对小了点,路上也渐渐好走了。但我和玉明却不敢在前面跑了,剩下赵玉芳和王粉枝俩个女生真的有点不放心,谁让我俩年龄大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月2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忆江南•北塬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塬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迷人是夏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蓝柳柔风凉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灿叶碧缀枝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能不恋北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扶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扶风亭前好纳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夏风无型难扶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即是难扶亭却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赞叹风雅乃古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月2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青生活花絮(七)</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底,在忙忙碌碌的春播刚结束时,我们就接到参加“07015”国防公路建没的通知。全县各公社都分别组织民工,赴光华公社境内的秦王山修路。当时我们大队的知青抽了我和我二哥阎炳其、阎庆章、李王顺四人参加。岀发时队里派牲口将我们的铺盖、及民工大灶的灶具、新买的劳动工具等送往光华公社南坡池村,所有参加人员都分别步行赶往工地。出发时我得知与后庄一沟之隔的下善太土村的知青也参加修工路,便私自背上那个印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字样的知青挎包,下了燕庄河、再上太土坡,汇集了阎动运、王全福一同前往光华工地。当年我们三人都仅仅十八岁,跟着太土的牲口刚过了双凤渰的铁里村不久,由于一路上光顾玩了,被太土村的赶骡子的抛了很远很远距离,不一会连影子也不見了……。一路上走走问问,像三只无头苍蝇乱碰乱闯。当我们朝着光华的大方向不断前行时,面前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究竟哪条路是正确的?我们迷茫了……谁知这时王全福指着路旁的一个小土地庙说:“咱们求求土地爷指明道路吧?”我不由的笑了起来说:“土地爷又不会说话,更不会站起指路,你尽出些馊主意!”谁知慢条斯理的阎动运却说:“在前路无法选择的前题下,不仿这也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说罢他让我俩随他跪在土地爷前,并向我要了三支香烟,点燃后插在土地爷神像前,又把我空了的纸烟盒点着在空中晃荡,双手合拾口中念念有词,但只見嘴动且没声音。待烟盒燃为灰烬,他让我俩随他向土地爷叩了五个头。然后在土地庙前摆了三颗小石头,他让我们俩拉着闭着眼睛的他原地转了三圈,他开始用手摸那三颗小石头。当他摸到靠右的那块小石头后,指着三岔路靠右边的路说:“朝这条路走。”于是乎,我们三人便顺着右边的路前行了!结果还真神了,我后顺顺利利过了前后土霍,来到了光华!</p><p class="ql-block"> 我们关王庙和安汾两个公社的民工都驻扎在北波池村,一个小小的自然村突然加了两个公社的二三百民工,顿时热闹起来。进入工地后,关王庙公社由于石匠多,被分配的路段就是秦王山下与临汾县河底公社路段的交汇处!第一个工程便是炸开临汾与乡宁界的那个山梁,由临汾河底民工队和乡宁关王庙民工队分别在山梁两头挖爆破洞,设计两炮装炸药分别两吨!爆破洞大约有一人高、十来米深。由于是青石山梁,挖炮洞都是用小爆破炸开,用平车往外倒石渣。待双方都挖好炮洞后,便开始装炸药、布电雷管。我们知青不懂技术,安全员令我们背炸药和食盐,由技术员小心翼翼的装,炸药装好以后用提前从远处运来的粘土封口,并把引爆的电线拉到老远老远准备好的、安全的防炮洞内。所有二个县的民工全部撤回住地,等待着电话传来的命令。那天早上十点钟左右,关王庙、安汾两个公社民工三四百人全都集中在南坡池村的场里,远远的等待着将要爆破山梁情景。突然一间,爆破的山梁传来两声闷闷的巨响,二朵蘑菇云缓缓升起,爆破圆滿成功!打麦场上关王庙的民工欢呼雀跃,掌声和呐喊声就是对数天来辛勤劳动的庆贺!</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关王庙民工队以各大队为工段以次排开,太尔凹、野头、贾庄、赵庄、北村、腰站、燕涧、小碑、富家凹、后庄十个大队十个工作面。由于那里是青石山,每天都是轮八棱锤、撑钢钎打炮眼。关王庙公社成立了爆破队,在各大队打好炮眼时,由爆破队统一装炮、由十多人的炮手分别统一时间爆破。每天早上,除部分力弱或年纪大点的人将前一天爆破的石块及石渣往沟里倒,年青一点的人都轮锤、撑钎打炮眼。一开始,我就因轮锤时砸伤了别人手,人家把我“开除”了!结果,公社的张安顺主任把我抽到爆破队,在爆破队只有装炮乖当点炮手的活。装炮人要有技术,而且危险!人家不让我这个愣头愣脑的知青干,只有当点炮手了!在第一天点炮时,我提前到了我负责的二个炮眼子前,先点燃了一支烟等待点炮的哨子声。当哨子响了以后,我嘴里叼着烟把导火索头对准正准备点火时,爆破队长在我身后一把就把我推到一旁,只见他用烟头点燃导火索,导火索立即射出长关的火苗。我喑吃一惊,要不是队长及时阻拦,导火索射出的火苗肯定会把我面部烧伤!旦见他利索的点燃了第二炮的导火索,拉着我快速跑到避炮的巨石崖下,随着数十声炮响,队长在搬着指头、口中不停的认真数着数,等到炮声熄了后一小段时间,队长吹响了哨声,炮手们才从安全的石崖下出来。当天晚上,爆破队队长拉着我到公社张安顺主任的指挥部,硬是把我又给“开除”出爆破队,回到后庄大队民工队……</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二哥阎炳其担任大队灶上的司务长,队里决定每天早上由我在水井子上为大灶挑水,待午饭好后挑着担子送饭。下了麻底沟、再上一个大坡就到了工地。大家吃完饭后,我拿着斧头在工地周边砍十几梱柴,下工后由民工每人一梱往驻地背。在砍柴时,我认识了安汾公社的北京知青、王玖珅、朱存在等人。在砍柴之余,他们教我学唱京剧《红灯记》李玉和唱段、《沙家沙》智斗的唱段,后来我们竟成为好朋友。到参加工作以后,我和王玖坤都在乡宁发电厂工作,老朋友又到一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青生活花絮(八)</p><p class="ql-block"> 光华公社的南坡池,是一个很漂亮的村庒,尤其是该村里院落建筑风格,使人联想到南波池姓杜的人家,最起码是明清时期一定是个不凡的家庭。上村与下村一座座青砖修筑的窑上摞窑四合院、高大考究的大门、彰显着“清白人家”的照碑、古色古香的木制雕花门窗,很难掩盖这“杜氏家族”昔日的辉煌。然而当年的我,长久生活在“问题家庭”的阴影下,没敢去打听这个大家族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我们关王庙民工住在上村,安汾民工住在下村,每天在还蒙蒙亮的时候民工们起床梳洗、吃早饭后便鱼贯而出村,步行下坡2~3里串过“麻底沟村”,再上坡2~3里就到北坡池东面的秦王山的半山腰。一开始我们关王庙公社各大队的工地是全县各公社在乡宁县与临汾县界的第一家,几个月后我们的工地已经接近交工的程度。这时,关王庙指挥部接到通知,调几个大队越过安汾公社的工地,支援北坡池东面的“填大沟”工程。这个工程堪称“07015”国防公路乡宁段的重点工程,就是在数十丈深的一个大沟里,用巨石垒起大坝,然后填出一条公路来。当时双凤渰公社的民工在大沟的西面、尉庄公社民工和关王庙公社调来的支援民工在大沟的东面,几百人的大汇战开始了!可喜的是在大沟的东面尉庄公社和关王庙公社的乡宁知青在一个工段;双凤渰的乡宁知青就在对面,全县乡宁籍知青四个公社,这个工地就有仨!每天在红旗猎猎的工地开山、推车、填沟时,能看清楚对面的知青:陈景文、肖凤祥、郭卫泽、高双喜、贺丁龙等等……至于尉庄的杨润林、左振华、武小云他们和我们关王庙的知青就在一个工段。每每到工地吃饭或休息时,乡宁知青们在一起打闹笑谈,好一个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关王庙指挥部的张安顺主任把我叫到指挥部,给我交待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配合原来开过公社汽车的司机好象是叫“胜儿”的,计划要在秦王山关王庙公社的工地上边较缓的梢坡上,用石头摆放“毛主席万岁”的巨形字样,要求摆好后还得用白石灰水浇成白色。这个活说起来容易,但干起来也很麻烦。先得把梢坡上的灌丛砍掉并整理坡地,然后在胜儿的指导下用大皮卷尺丈量、分字格、画字笔划的“中心、两边”线段,先撒上石灰线,然后把几个民工从工地担来的青石块一块块的摆放到字的笔划内。在分字格、画笔划的过程中,我跟胜儿学会了什么“方五斜七”、笔划的“中心”、“边线”、“弧线”等等。其实这些理论的知识,我们在学校上美术课时也曾学过,在纸上也写过什么“大黑体”、“仿宋体”、“变体”等,但那真可谓纸上谈兵。而和这次在野外的大山坡上实地操作,决非简单的易事。我就纳闷了!“胜儿”不光会开汽车、对美术字的艺术造诣也如此精湛,真可谓“高手在民间”呀!当我们摆好五个字和一个感叹号后,民工们用水桶挑来石灰水,我提着壶在胜儿的指挥下,一壶壶的将白石灰水浇到近一米宽的、摆好笔划的石头上。到后来,每每挑着送饭的盛着馒头的筐子和盛着米汤的水桶出了南坡池村,远远的眺望着秦王山山坡上的“毛主席万岁!”的巨幅标语,一种成就感涌上心头,美滋滋的……。经过了那次实地实践,后来我在管头麦尖峪的高远公司,才敢把“安全生产”、“严禁烟火”、“碳素厂”、“焦化厂”、“煤气发电车间”等美术字写满了一沟。每当我戴着小草帽、提着装着红柒的小桶和板刷,被叉车送到设备上或大墙上去写字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当知青时在秦王山的山坡上,用石头去摆放“毛主席万岁!”巨幅标语的事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月2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知青生活花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二月八十,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小年”的前一天,我们响应伟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乘大卡车来到关王庙插队落户。第二天,我们分开为四个村委,(当年称生产大队)太尔凹、贾庄、小碑、后庄。我和我三姐阎玉焕、二哥阎炳其、阎玉宁、阎庆章、刘新枝、阎小林、阎长顺(板脑)、李王顺、阎国赘、阎粉香十一人分到后庄大队的两个自然村。现在十一个知青,仅乘下我与阎庆章、刘新枝、阎国赘、阎粉香五人。其它六人已不幸走了……每每回顾当年的知青生活,总是含泪哽咽深感“人生苦短”啊!在关王庙地区来说,后庄村位于与下善相邻的边缘,但距县城是最近的了,“回家方便”令人窃喜。但后庄是个盛产玉米的地方,关王庙有句俗语:“天旱收后庄,雨涝收阁庄”。该村土地相对湿润,地表水源丰厚,给后庄的庄稼生长帶来较好的条件,故人称后庄是“小太平”。(人们原称襄汾的汾城为“太平县”,是产粮大县。后庄在关王庙地区来说,也是产粮大村,故称“小太平”。</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村里后,紧接着是过春节,过完春节便开始了往地里送肥。后庄的平地仅仅是村子前后那么一点,大部分地在村子南边的山上。往南山上和称为“西河沟”、“东梁”送肥,全靠人肩膀去挑。挑起近百斤的粪筐,上南山、去东梁、下西河沟,从正月初十开始,每天都是送肥到田的活。一开始,知青们的肩膀被压肿了,腰疼腿软,甚是艰难!但到一星期过后,逐渐的习惯了,肩膀的肿也消了、腰也不疼了、腿巴子也有劲了。初春的关王庙地区仍然是寒冷的,尤其是多风。关王庙民间笑侃:“关王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每当我们挑起担子上南山、去东梁、下西河沟,累了后便由队长下令找个背风的地方歇歇。经过一个多月的熟悉,村里部分年青人都混熟了。每到歇歇时,便有几个年轻人折腾我们知青。他们几个人压一个知青,还有揪耳朵、捏鼻子的“专业人员”,他们把点燃的烟袋锅子硬塞到我们嘴里,由于捏着鼻子你要呼吸,就着样我就开始学会了抽烟,阎玉宁笑侃我“学会了食人间烟火”![憨笑]到后来,我索性学会了用纸条卷旱烟的技能,再后来就与抽烟结下了难“戒”之缘,这就是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一个丰硕成果!</p><p class="ql-block"> 送完粪以后,紧接着就是春播了。我们知青干不了犁地、点籽、点化肥、耱地等“技术”含量高的活,女知青拿一个长把木头圪塔去打糊结,男知青和个别村里的青年人只有干最累的活“拿粪”。拿粪就是背一个小𥮉箩装上粪,跟在犁地、点籽、点化肥的人后面,施农家肥。别小看这活,你要“丢把”小了,到下一个粪堆前𥮉萝里还存有一大堆粪;你要是“丢把”大了,还没到粪堆跟前,𥮉罗里就空空如野了,没了粪事小,一部分种籽就施不上农家肥,事可就大了!这项技术,老队长扎根子没少给我们示范指导。不过,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一两㫾下来,便得心应手了!最麻烦的是在山顶地里拿粪吋,到送饭的送到地里,我们拿粪的人两只手脏兮兮的,山顶又没水洗手,咋抓窝头呢?村里年青人这时会揪把野草在手上擦擦,然后在地里抓把土拍拍,就抓起窝头啃了!我们咋也越不过这个坎,“讲卫生”是城里娃难改的习性。在知青们为难之时,老队长扎根子看出了端倪,只見他在權丛中折了几根村里人称为“筷子木”的条子,折成小段扎在窝头上,示范着我们就这样吃。我当时想到的是:“高手在民间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二)</p><p class="ql-block"> 播种玉米大约十数天光景,地里的幼苗儿露了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嫩嫩玉米叶子绿油油的,晶莹透亮。第一次見到我们参与插种的幼苗出土,还真的有点喜爱、有点成就感!尤其盼望的是天降甘霖,去滋润我们的劳动成果,企盼着到金秋季节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金黄金黄的玉米。在这种情况下,酷爱音乐的阎玉宁同学,教我去唱“八月里庄稼绿油油,丰收在望喜心头……”的歌。</p><p class="ql-block"> 在秋播结束、小麦未熟的时候,后庄大队开始修建村口的十孔石窑,我们知青便参与了修建工程。关王庙乡(原称为公社)堪称为石匠乡,各个村里善石工者,比比皆是。从后庄过燕庄、富家凹、腰站、歇马店、赵庄、贾庄、前后野头再到太尔凹,一路上的石埧梯田,那真可谓养眼的一派景像。当年的关王庙公社的大石墙上书写着杨林涵书记撰的一幅标语:“一锤击破千斤石,双足踏平万倾田。”足已将关王庙人不畏艰难,开山取石,修筑石埧,填土造田的精气神渲染的淋沥尽致!关王庙人卷石窑的技能,堪称一绝。后庄村修筑的十孔石窑,地基挖好后,(实际上已与地下连山石接壤了。)便开始砸根基。关王庙人的破灰泥和的有讲究,前半个月就把石灰和土堆成大堆,然后挑水津泡。到垒石时,村里几个上年纪的老农便拿着小镢头去“砸泥”,总是要把津泡的土和石灰砸的匀匀的、到到的,才让人去用泥包子提到根基处去垒石。垒石的工匠也很仔细,总要把石头摆平、摆正、垫稳、并坐饱泥。岀了地平面,垒上三四层石头,把中间砸槽石垫好后,用津泡好的灰土和成糊糊,把垒好的石墙用糊糊灌饱,才能继续往上垒。做工细腻,令人放心。我们知青爱干净,不愿去和泥、和糊糊,男知青大都干扛石头的活。肩膀上铺一条麻袋,村里年轻人把大石头往我们肩上一放,扛起到垒墙工地时,就有人接着。虽然苦点累点,但干净利落,身上少落些泥巴。到搬旋后,支好窑型模板,再用麦秸泥摸好,便开始干砸合龙口了。这时,有经验的石匠拿一根铁撬,把砸好的石头一块块的去击打,还得听石头是否砸的合乎技术要求,他们美其名曰:“审石”。然后用标号较高的混泥土灌透,一次三孔窑,以次施工。</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第六孔窑洞砸旋时,关王庙公社的文艺宣传队来村里演出,宣传队还把知青扛石头的几个人,编到“晋南道琴”中在舞台上演出。当我听到唱词中有我的名子时,真是乐的屁颠屁颠的。[呲牙]</p><p class="ql-block"> 关王庙人爱看戏,尤其是蒲剧。关王庙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堪称演艺精湛。他(她)们第一天演的是蒲剧《智取威虎山》,马村吴兰生扮演杨子荣、太尔凹万锁演的是少剑波、三虎好象演的孙达德,而后庄村的刘黎明演的是小炉匠。贾庄的赵胜拉絲线板胡,吹笛子的和拉二胡的记不得名子了。在宣传队演出的第二天晚上,下超了小雨,由于戏台是临时搭的,看戏还是露天,没法演出,宣传队和知青在大队部内搞了个小联欢。我们知青点尽管后庄和南庄凹才十一个知青,但能拉会唱的人还有那么几位。阎玉宁连拉帶唱了郭松的《乌苏里船歌》、阎小林也拉二胡,我吹笛,刘新枝唱了一首《远飞的大雁》,我唱了电影《苦菜花》插曲。当我唱《苦菜花》插曲的时候唱到“苦菜花开滿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时,宣传队有一个人站起说:“这个歌别唱啦,现在人都在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歌里的乌云当头遮太阳,不适宜唱”。当时,真还吓的我吐了舌头,真的在那年那月里唱这歌,真还不适宜。更何况当年我这个有问题子女,真的害怕无限上刚上线帶来麻烦。但从那时开始,我对地方戏蒲剧呀、眉胡呀感了兴趣,也和宣传队的吴兰生、刘黎明、万锁、赵胜、三虎等人交了朋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三)</p><p class="ql-block"> 在那十孔石窑卷成,窑顶垫完厚厚的黄土层后,地里的麦子逐渐泛黄。眼望着一陇陇金黄色的麦浪滚滚,我就想起了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五言律诗。</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农历五月初十左右,村里开镰割麦了!在所谓“龙口夺食”的大忙季节,真有点“是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感觉。关王庙割麦时有讲究,村里割麦时有高手“拉行子”。即:三个人分一个小组,由拉行子的人在中间割,两个人在两旁割。中间的是村里的“快手”在前面丢把子,(即丢下手中割的麦子成堆,称其为丢把子)其余两个人得按照拉行子人丢的把子去堆放手中割下的麦子,每人割三行。记得我第一天割麦时拉行子的是一位村姑,好像叫梅枝子,大约也才十七、八岁。中等个头,微胖的脸蛋上总是挂着两个“酒窝”,一双炯炯有神大眼睛中,掩藏不住对我的轮视,我当时真有点不服气了。人常说:“十个活女子顶不过一个死小子”,不管咋说咱一个大小伙子,还割不过一个女娃子?啍!谁料刚开始不久,梅枝子就把我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只见她腰身忽闪在麦丛中,那利索的操作手段,令我惊叹!我笨拙的割着麦子,气恨着梅枝子丢把丢得太远,导致了我得分两把才能丢在她的把子上!原来不服气的心理早已荡然无存了,不服气实再不行!谁知割着割着,我的三行麦变成了两行,从麦茬上看知道梅枝子替我割了一行,但还是追不上她!后来我的麦行成了一行,这才渐渐的追上了她!这时,只见她在右手腕上系着一块浅粉色手绢,时不时的在额前与两膑擦着热汗。当我追上以后,她解下手腕上的手绢挮给我,脸上洋溢着得胜者的笑容。我用她的手绢擦了把汗,手绢上微微香水馨气,让我道了声“谢谢!”[憨笑]一连几天,我都和梅枝子分为一组,没少得到她的“特殊照顾”。谁料在第四天割麦时,由于手忙脚乱,情急中竟然把左手四个指头割破了!鲜红的血流出来了,梅枝子紧赶解下了那块浅粉色手绢,为我包扎往了伤口,我当时也不知是疼痛还是感激梅枝子,两行泪水滚在了脸上。队长扎根子知道后,跑了过来让我赶紧回村里,让赤脚医生喜元为我包扎一下。从那天起,我这个“伤兵”就不下地了,每天架着受伤的左手,右手拿个短把木锨在打麦场上跟着碾麦的牛屁股后头,当牛要拉㞎㞎时,我用木锨去接着,然后倒到碾麦场外。</p><p class="ql-block"> 一天,在地里割麦的人回来吃㫾午饭,我们知青点已径开始自已做饭。刘新枝切菜,我三姐擀面,我在往炉膛里添柴,二哥和庆章去井子挑水,阎玉宁在用毛笔练他的画功,大家都忙了个不亦说乎!人常说:“六月的天气小娃的脸,说变就变!”正在我们忙的做饭时,天气突变,黑云滚滚,雨滴堪称“三点一马勺”。这时,老队长站在房顶用那一头大一头小的铁皮“喇叭”吼叫:“喂!要下雨了!全体社员立马到场里起场,(把正在栽哂的麦子起成堆,用塑料布盖住,以防雨淋湿。淋雨后的麦场村里人称为“泼场”)听到队长的命令,知青们全都丢下手中的活,赶到场里起场。当漂泼大雨来时,把麦子已经盖好了!但在往回赶的时候,大家都被大雨浇了个透!回到知青点一看,傻啦!我们住的是关王庙称为“干泥棚”的房子,由于没有碾屋顶,干泥棚大面积露了,把刚切好的菜、擀好的面、炉膛里的火,统统的浇的不象样子了!擀好的面上面滴滿了“干泥”。连炕上的被子、褥子也被雨水淋了,我们只有眼含泪水,手足无措了!不多时候,老队长扎根子又在房顶喊话:“大家都下地割麦了!”队长喊话的屋顶与我们知青点仅隔不到一米的一条小道,当队长喊了两三遍后还不見我们出屋,瞪着眼推门进来吼叫:“知青今天咋还不出来?”可是一看当时的场景,再加上阎玉宁怼了句:“你吃了饭啦吧?”那时那刻老队长的眼睛里突然含着泪花,哽咽着说:“哎呀!我不了解情况,我错啦……”。只见他又爬到屋顶用他专用的喊话筒吆喝着:“黎明妈、锁财妈、还有我屋里人,每家快快做二个人的饭,知识青年还没吃饭,大家吃了饭的马上下地割麦!”</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分两人一家,吃了顿“派饭”。尽管流了泪、挨了饿,但关王庙老百姓纯朴、善良、厚道的风格,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知青生活花絮</b>(四)</p><p class="ql-block"> 忙忙碌碌的“龙口夺食”夏收结束后,地里的玉米开始拔节,这个时段属于一个“小农闲”。队里除过种谷黍和锄山药外,没啥重要的农活。这时,队里派我去配和村里的木匠李国法解木料、做十孔窑的门窗。李国法比我大近十岁左右,是后庄村堡子上人。他不仅善长木工,文化程度也比较高,还爱吼哪么几句“乱弹”(地方戏蒲剧的别称),人也开朗直爽,和我很合得来。一开始解圆木,我跟着国法师傅学会了在圆木端头吊线,按所需要的板材厚度分端头线、学会了用墨斗线在圆木上打好裁板子的线条。然后把要解板子木料竖起并固定在一根深埋着并稳定的木柱子上,架起脚踏板、操起大锯开始解板子。解板子是个技术活,两个人一推一拉,要求锯齿“吃口”渐进并且动作协调。一开始干这活,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点经验没有,气得国法师傅连吵帶骂不停。但没过两天,在师傅指导和示范下,很快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两个人边拉大锯边聊天,很是合套了!一天,在拉大锯时我问道:“师傅:咱村不少人说你会唱蒲剧?你给咱唱几句乱弹行吗?”国法谦虚的说:“我哪里会唱?只能说是能胡吼几句。”我缠着说:“那你就胡吼着几句?”国法师傅微笑着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门便开始吼了:“三九三、三九三、三九三……”我一听,嘿!国法师傅这字正腔圆的“三九三”后边,一定有好听的唱词和剧情。因为我们儿时每到数九天,常听老人们说:“三九三、冻得娃子惨!”后边一定是反映数九寒天的故事,因而竖起耳朵认真去听。谁知唱了老大半天,一直都是“三九三”!我笑着说:“师傅,你唱来唱去一直是三九三三个字,三九三后面是咋回事?你唱出来嘛!”国法师傅笑着说:“这是吼乱弹的人为了练习唱腔的调式而练习的唱法,没有其它词。”我又缠着说:“你给咱唱一段有词的?”国法师傅挤着小眼睛想了想说:“我给你唱一段《红灯记》李玉和的一段唱吧!”只見他开口就来了一段过门:“当的咯当当,哩咯哩儿当”紧接着唱道“小铁梅,哎啊哎哎啊儿𠵱儿哎,出门卖货,啷个𠵱儿啷,要看气候,啷个𠵱儿啷,来往账目,啷个𠵱儿啷,要记熟……”他竟然自“伴奏”自唱的唱完这个唱段。到后来他来唱,我用笔记下了谱子,把李玉和这个唱段整了出来,有了谱子我再去学唱,他用舌头在打着节拍,就很容易学唱蒲剧了。</p><p class="ql-block"> 板子解好后,在国法师傅的指导下,我开始拉二连锯、推刨子、划线凿榫卯,几个月下来,把十孔窑的木门窗及高窗做好,并扎垒好,不仅学会了简单的木工工艺,还比较粗浅的学会了几段蒲剧!俗话说:“泥匠怕的泥门脑,木匠怕的是凿斜卯。木匠难、桌子盘”。在学木匠的进程中,国法师傅还教会了我划斜卯和凿斜卯的技能。从那时起,我便成了村子里的“半卦子木匠”,[呲牙]村里谁家修房子,要请国法师傅去做大梁、做门窗、队里便派我去帮忙,干完活让“用工”者拨给师傅和我的工分。在每一个活干完后,厚道的关王庙人都弄四个盘子一壶酒来酬谢国法师傅,我这“小徒弟”自然也跟着打打“牙祭”,故而又学会了划拳喝酒,在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成绩”单上,又记上了喝酒这一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p><p class="ql-block"> 关王庙地区在乡宁来说,属于较寒冷的地区,每到秋收后,基本上就到冬季了!在冬季农闲时,关王庙人大都投入到“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中了。大队集中了各村的強壮老力,组织成了水保专业队,其实就是打石埧、修梯田。后庄村、南庄凹村知青们,全员参与。一九六九年冬季后庄大队的水保工地在南庄凹,十来个知青白天都在一个工地干活,在水保集体灶上吃饭。</p><p class="ql-block"> 一天,正在水保工地推土平田,燕庄村一个村民风风火火的赶到工地找支书曾保玉。言说在燕庄村为一个即将复转军人取地基时,挖出了一个古墓,墓中是一副石头棺材,民兵连长让来人给支书说,叫上几个知青,去辨认一下石棺上的文字与图案。支书点名让我和阎玉宁、阎庆章三人和他一起去燕庄村了解情况。</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到燕庄村时,只見在村子的东边工地上挖出一个墓洞,我们钻进墓洞看到了石棺。石棺的样式,基本上和乡宁的木棺形式类似,只是在尺寸上大于一般木棺,也属于前端大、尾端小的长方体模样。在棺材的前面刻有一副对联,但从文字上看,根本不是汉字的“正、草、隶、篆”,有点像少数民族的文字,根本难以辨认。在棺材的两侧的底楞上,刻有简单的线条花纹,即不象荷、也不象莲,说是梅花,但花瓣是隋圆壮,花瓣端呈尖形,说是莲但只有四个花瓣。我们的知青大哥阎玉宁善花草虫鱼及人物的绘画,他都弄不懂的东西,我哪敢胡说?!随后,在阎玉宁的指导下,憨胆大的我用铁撬棍在棺材盖板和梆的缝隙上撬动,想看看棺材中的尸骨,但棺盖巍巍不动,难以挪动。把缝隙往大的撬了撬,便发现棺盖与棺梆有石卯榫,于是我们在慢慢加大棺盖的高度后,前后插进二根稍长的钢管,才把棺盖往边挪开的三分之一。发现棺木中有二具骨骼,根据骨骼的大小,明显能看出是一男一女同棺而寝;而且没有仍何殉葬品及衣物腐败物。在棺材底部仅有几毫米薄薄的土质沉甸物。当时我就纳闷了:在咱们汉民族的丧葬文化中,尽管有夫妇同穴的风俗,但夫妇同棺是没有的。而且在棺中骨骼上看,没有仍何衣物腐败物,可能是裸葬吗?这种丧葬模式在汉民族丧葬文化中是没有的呀!在难以破解的迷团中,我们只好又恢复了棺盖与棺梆的结合形式。在支书和民兵连长的授意下,放弃了在这块墓地修建石窑洞的计划,把古墓又掩埋了。</p><p class="ql-block"> 时隔近十数年后,我已从电厂调到县政府机关事务局工作。一次,在与县文化局阎金铸老师和公安局关王庙派出所刘新发闲聊中,又聊起这个古墓中的石棺之迷,引起了阎金铸老师的重视,他让我在外面租了辆小车,我们三人去关王庙的燕庄村实地考察。经村民们反映,得知前几年曾有山下一拨人开着大车,拿着三角架、倒链、洋镐等工具,准备挖掘古墓。但被燕庄村的村民们挡住了。看到古墓仍然是当年埋的原样,我们就方心了,至于后来阎金铸老师给文物部门领导汇报没有?我也不甚了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的春节,是我们将要在农村要过的第二个春节,到腊月十五以后,知青们在感觉到队里也没什么重要的农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请假回家过年请求,获得了支书曾保玉的同意,我提出留守知青点看门在农村过春节。</p><p class="ql-block"> 一天,在往地里送肥回村的路上,一只狼叼着队里一只羊狂奔。牧羊犬的狂吠、牧羊人的吼叫传来,我和几个年青人立即操起扁担追了上去。关王庙人常说:“狗怕摩,狼怕水担索,老虎怕的是扁担阔”意思是看到狗撕牙裂咀时,你蹲着在地上一摩,它就逃之夭夭了;当遇到狼时,你把手里的水担用力摇动,狼害怕水担索子的响声。我们几个人连追帶摇动水担索,再加上牧羊犬见人追狼,也撒开四蹄狂追,狼在无奈的情况下,放弃了口中叼着的羊,逃之夭夭了。当我们拣起羊时,羊已经死了!那只羊只有十多斤,村里人不愿吃,甩在地旁。当时我想:这眼头相见这只羊是狼咬死的,又不是病死的,为啥不能吃?可惜的。于是,我拎上死羊回到知青点,经队长同意羊肉我吃,羊皮交回队里后,便把死羊倒挂在门框上,用刀子开始剥羊皮、剔羊肉。村里好多年青人都笑着看着我笨拙的“刀法”,就是没人帮忙!还说不帮忙、不吃肉的风凉话!这时,我的木匠师傅拿来一枚锋利的刨刃,和黎明爸两人指导着我操作,也声明只是指导不下手,也不吃羊肉。嘿!这只羊夠我过年了,又不花钱,何乐而不为呢?!刮好羊肉一称,十二斤半!羊架子上由于我笨手笨脚的刮,骨架上还是肉垒垒的。再加上什么头呀、肚子呀、心呀、肝等,少说也十八九斤。我把羊肉先放在一边,用木匠斧子将羊架子剁成小块,再切了少量的胡萝卜准备炖羊肉吃!这时,村里几个年青人有拿来葱和红辣椒的、拿来调料的……当我炖的羊肉香飘溢在巷子时,他们都只看着我满口入腮的啃着炖羊肉,就是没人吃!那只羊还是当年落下的羔羊,肉很嫩、很香,知青们回城了,村里人他们又不吃,十来斤羊肉,我难敢“独吞”了?于是乎,提了六七斤到后沟岭上等候运输公司的车,捎回城里家中,但炖下羊架子没法捐,只好从腊月十七八开始,天天吃炖羊肉或喝羊杂乱就窝头,弄得我张开嘴巴都一股膻味!其实,在折腾羊肉时,还弄过一个笑话。在我把羊肉中的羊油分开后,学着母亲炼羊油的办法,把羊油炼好并把渣子捞出。当时,我们知青点有好几个小盔子,平常盛一些菜啦什么的。我把在火上刚炼好的热油倒在两个盔子中,当返身放锅时只听“砰”的一声响,放在桌上的盛着热羊油的盔子底裂开了,羊油流得桌上和桌下滿地都是!正在手足无措、无计可施的时候,刘黎明父亲正好来到知青点,让我别动流在桌上和地上的洋油,待了好一会后只见羊油又变成了一块块一条条白白的固体。在刘黎明父亲的指导下,我把冷却了的羊油洗了洗,又一次下锅炼了!这次炼好以后,刘黎明父亲让我别急的倒进盔子中,等油冷却到快由液体变为固体时,才倒入盔子中。到第二天早上,经过一夜的冷却,羊油变成了白白的两个小饦饦,等知青们过了元宵节返回后,我们渡过了好长一段“缺油”的困惑日子。</p><p class="ql-block"> 说起知青生活中“缺油”的日子,真的还好好心酸!六九年二月份,我们知青原来城市供应粮油的条件终止于六七年七月底,所以造成了知青生活中“缺油”的情况。有条件的知青从家里帶来油烧辣子,吃饭时掺和的醋和盐,沾着吃窝头,没条件的用辣椒面和点醋和盐吃,“缺油”给知青生活帶来大大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关王庙后庄村的后坡下去就到了燕庄河,从燕庄河再上一个山坡就是下善公社的太土村。太土村有四位乡宁知青:陈建新、阎动运、王全福、王绵华。六九年秋季连阴雨多,队里不能干活,我突发奇想的去“串访”下善太土知青朋友。他们对我这位“串访”的“客人”非常热情,阎动运去和面擀面,王绵华去破柴烧火,王全福去洗山药蛋切山药絲,陈建新张罗着去代销点实酒……在炒山药絲时,没油咋炒?王全福脑子灵活,把炒菜锅搭在火炉上,在锅中少少倒了一点水,等到水冒泡开了時,把辣椒面、花椒面、盐倒进去用铲子绞了绞,然后把切好的山药絲倒进去快速翻炒,在山药絲快熟时再加上酱油和醋,王全福还摇头晃脑的说:“老兄,这是兄弟在无油的情况下发明的炒法,我给立了个名堂叫——热锅快炒……”嘿!你还别说,热锅快炒的山药絲下酒又拌面,我吃着深感别有风味!</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月1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 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把木浆搏击流,华夏又显赛龙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齐心协力再加劲,彰显民风争鳌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月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张宏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地晨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日重来把晨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光有异景生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们漫步林荫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喜鸟鸣头顶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中即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鄂城朝雨浥轻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目之所及皆清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喜雨中来漫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辞山中一凡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月2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宏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沿黄调研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晋文化黄河行,吉县首门谓之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郎有功树雕像,船石建庙后人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数小溪汇大河,鄂入黄处牵动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昔日涛涛鄂河水,如今细小人心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望古代神仙桥,连接水陆立大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今两桥做比较,时代不同作用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河提水很壮观,底处河水高处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间奇迹难想象,小滩上演黄河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古渡师家滩,地势优越人更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禹王庙里祭禹王,大槐树前乘凉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宏伟建筑老君庙,太上老君佑兴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继续驱车抵河津,追忆离母门之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仞绝壁梯子崖,孝文皇帝留英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匆匆一日顶酷暑,收获满满不虚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河文化多灿烂,不断挖掘才渐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匹夫之责任道远,甘愿与君共笃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月25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师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沿 黄 纪 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辰麦月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携友览故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驱车亲近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将“孟门”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面漂石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龟驮七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经注》云孟门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禹凿一暗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南仰高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龟拦腰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脚下鄂黄水合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宝山中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继至香炉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悬崖故事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降妖安民虹作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良缘”神仙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觅迹“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滩科技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水上山富万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人群又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到师家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宾主皆太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古名渡迎“翰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合影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嘉宾旅街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人言景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村民食堂大碗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乡味醉心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饭后赴“石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更把黄河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倾波涛来天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瞬间集一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轩外三级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门”鲤蹁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梯子崖”頭抬望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旷神怡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月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黄河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你养育了世世代代</p><p class="ql-block">炎黄子孙</p><p class="ql-block">常常心之所向</p><p class="ql-block">趁着清明假期</p><p class="ql-block">有幸与爱人去亲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汹涌澎湃</p><p class="ql-block">波澜壮阔</p><p class="ql-block">而今天</p><p class="ql-block">一改往日的气势</p><p class="ql-block">舒缓地迎接着我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母亲河</p><p class="ql-block">你经历了岁月的沧桑</p><p class="ql-block">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你的魂魄</p><p class="ql-block">永驻华夏大地</p><p class="ql-block">我深爱的</p><p class="ql-block">母亲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月5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彩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洪洞之行有感</b></p><p class="ql-block"> 4月28日的清晨,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30余人,在会长郑中午、副会长杜明杰、秘书长谷英平的带领下,乘坐大巴车前往洪洞县进行团建及文化考察活动。一路上,阳光明媚,春风荡漾,山间、路旁绿树成荫。大巴车内更是气氛活跃,秘书长谷英平讲了行程中的注意事项后,欢迎歌手张海平、张宏荣高歌一曲又一曲。更为精彩的是会长郑中午给大家讲述他初任洪洞县公安局长时入职的艰辛,40天不回家,全心扑在工作上,与一个个困难斗争到底,全面打开工作局面的经历,让大家佩服的五体投地,掌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到达洪洞第一站,我们首先来到郑会长当年大刀阔斧,思想超前,排除一切干扰与全局班子领导建起的十二层大楼前参观拍照。郑会长具有的工作魄力是智慧的象征,是乡宁人民的骄傲,是乡宁人民的杰出人才。他在洪洞工作期间,结识了太多太多的朋友,书法界名人陈新民借此机会把我们邀请到家,赠与协会千余子墨宝一幅。洪洞书法协会会长杨巨才、秘书长张建设也前来欢迎我们的到来。杨巨才是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郑会长任洪洞县公安局长期间,追捕犯人,一马当先,从不畏惧犯罪人员,在一次追捕犯人时,与同事驾摩托车与一小四轮碰撞,同事满脸是血,他的右脚撞的前后颠倒,但他浑然不知,只知同事伤重,马上骑上摩托车直奔医院,医生问他的脚怎么回事,他才发现自己伤势也很重,但这个坚强的人,亲自把自己的脚前后扭了过来。但做手术时,医生发现他腿上缺了一根骨头,原来丢在了案发现场,最终这位勇敢的警察右腿留下了残疾,真是郑会长手下无弱兵。这次杨巨才会长和洪洞两位公安科长前来陪同我们游览了洪洞《红军东佂纪念馆》,《洪洞大槐树》,《苏三监狱》,《广胜寺》。 </p><p class="ql-block"> 红军东佂纪念馆位于洪洞县白石村,馆内存放着红军东佂及国共合作后八路军在晋南一带抗战的珍贵史料及实物,还有红军高级将领林彪、朱德、聂荣瑧、左权、邓小平、陈赓等在这一带留下的革命足迹。贺禄汀同志创作的《游击队之歌》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在这里我们感受到革命的火种无处不在,革命先辈的精神永驻中华大地。 </p><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是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完寻根问祖大槐树园,联想到全球、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游子从这里离开家园,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回乡“祭祖”是无数游子的心声和行动。我的父辈也是异地他乡人,我也曾寻“根”“祭祖”去过父辈的家乡,虽然我没有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但当我回到那里,感觉到那片土地无比亲切,那里就是我的根。洪洞大槐树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他是一种维系游子和祖国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苏三监狱:始建于1369年,是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监狱,曾因关押过戏曲《苏三起解》、《玉堂春》的主人公苏三而闻名。洪洞也因此而闻名。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宣传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以上三个景点,我们一行人员受到洪洞县公安局一行人员的盛情款待,吃了洪洞有名的重八席。下午我们来到赵城有名的广胜寺,寺区古柏苍翠,山清水秀。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等组成。飞虹塔雄伟壮观,塔13层,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二三层最为精致,下有斗拱、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几百年来色泽如新。大殿内的木雕、神龛及佛像、棱花极具精品,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大殿內的壁画技艺更佳,难以想象古人在墙壁上的杰作是那样的美轮美奂,人间烟火气在画中活灵活现,古人高超的技艺,让观众感叹佩服。更为珍贵的要数《赵城金藏》,《赵城金藏》是中国宋代第一部木刻板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因其刻板于金朝时期,由崔法珍的女子断臂修行,化缘十余年募资刻成《大藏经》。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金藏共682帖,总计6980卷,今存40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参观完广胜寺上寺和下寺,我们又来到霍泉的分水亭,听导游讲解了分水亭的来历。洪洞、赵城原来是两个县,千百年来为争夺霍泉之水而打斗不休,历任地方官难平纠纷。终于官府出了狠招:两县各选一人,于沸腾的油锅中赤手捞铜钱。十枚铜钱,谁家捞出几枚就分几分泉水。赵城人以悍勇著称,一人就捞出七枚得七份;洪洞无可再争,得三份,便有“三份灌洪”之说。解放后两县合一,对泉水统一调配。分水亭、分水铁柱及附近的好汉庙犹存。当我们一行人员看到霍泉水从地下咕嘟咕嘟往出冒的情景时,无不感叹大自然给洪洞人民带来的福音。</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后,大家都对洪洞人文文化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赞扬。吃过晚饭,我们乘车返回。这次洪洞之行,我们都很受教育,觉得历史需要大家去挖掘,需要宣传,需要保护。我们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立足城镇辖区,我们县城内也曾出现过国家栋梁兵部尚书郑崇俭、方志大家杨笃、国家都察院观政王培龄、苏州推官王与龄等名人,这些都是我们挖掘历史文化的资源。我们要对乡宁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宣传,把乡宁县也打造成有历史文化的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月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泊池</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娘家路过村口我就想起记忆中的泊池。我的娘家在乡宁县尉庄乡吉家原村,在那困苦年代,因为我们村的地理位置比较高,人畜用水困难,村民们饮用的水从沟里挑,每挑一担水要用一个多小时,而且挑回来的水也不太干净,但是当时村民们只能饮用这样的水。</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村口有个泊池,大概呈椭圆形的,约有四五百平方,泊池的东南是十来米长七八米高的崖,东北和西北两面都是二尺来高的堤坝,堤坝上有几棵高大的柳树,靠西的那棵最粗,一两个人是抱不住的,听父亲说他记事起就有那棵柳树。靠西南面是村口,是稍低点的斜坡。泊池里一年四季都有水。</p><p class="ql-block"> 春天, 柳树发芽了,泊池里的冰融化了,村民们牵着吃饱草料的牛或驴到泊池里喝上一顿,直接上地去干活。 几场春雨过后,泊池里的水上升了不少,也变清了,爱干净的大娘、大婶、小姑娘们把家里的脏衣物拿到泊池洗,她们一边洗一边说着,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有上地干活的村民路过泊池也聊上几句才离开了。 </p><p class="ql-block"> 夏季来了,泊池更热闹了,每天洗衣服的老少基本不断,还有些淘气的男孩子脱光了衣服下到泊池洗瓜(游泳),羞的小姑娘们干脆衣服也不洗了直接跑了,年龄大的妇女们一边洗着一边责怪说把水弄混啦,但也没办法任由他们玩。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秋末泊池里的水实在冷的不能洗时,泊池才冷清了些。但是每到黄昏干完活的骡马牛,吃饱饭的羊群从地里,山坡上回来直接跑到泊池边狠狠的饱饮一顿心满意足的跟上主人往家走。</p><p class="ql-block"> 冬天,泊池里的水还没有结冰,村民们一担一担挑回家或洗衣服或喂牲畜,即使泊池里结了冰,村民们也要把厚厚的冰打个窟窿挑水回去。就是这样的泊池帮村民们度过了缺水的年代,可见当时泊池的作用是很大的。</p><p class="ql-block"> 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村里有了自来水,有条件的院子里修了水池,村民们生产生活用水都方便了,泊池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天天干涸了,边上的柳树也仅剩最粗的那棵,而且也没了往日那茂盛的枝叶,只剩几枝干枯的枝条一直守护着人烟稀少的村庄,每每从那里走过,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9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凤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祝 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紫气東来紫轩厅,至友亲朋做嘉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握手言欢同祝贺,即日寿诞老寿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舅舅耄耋九十整,行动生活都还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伏案记录养生经,动手动脑不失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值春光无限好,惠然迎客款来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寿字对联掛厅堂,此起彼伏笑声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躬身耕耘在校园,桃李芬芳心里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甲退休渡晚年,桑榆更觉霞光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女拜寿现实板,一道靓丽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统一着装国风衫,祝父长寿如心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俩儿顶起一片天,拍照摄影序井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树人举麦朗声宣,诚谢亲众来赴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内孙外孙六十口,家业兴隆尽欢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家和睦幸福甜,组成和协大家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舅像家中北斗星,儿女远近有归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世同堂同心圆,洪福齐天寿永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赴舅舅寿诞习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5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廉洁自律一心为民的清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焦守己</p><p class="ql-block"> 焦守己,山东青州人。明万历十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在我县任知县,任职期间,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明,肃整吏治。为乡宁人民办了许多事实,好事,几百年来,一直为乡宁百姓所称道。乡宁县志对他的记载是:“心对天地,政兼宽严,刑省讼息吏习民安,兴学校修废坠,发隐奸,士庶怀之,创修县志。有志思碑。”</p><p class="ql-block"> 焦守己出身于一个书香之家,代有名人。青州县志就有“焦氏人物”一章,专记焦氏名人二十多人。现在青州仍有一条巷名为“焦家巷”。</p><p class="ql-block"> 焦守己自幼聪慧好学,再加良好的家学传承,年纪轻轻,就于万历元年高中举人。万历十七年来我县任知县,到任后,看到我县的情况,令他非常吃惊,土地脊薄,政务松驰,百姓生活非常贫困,此情此景使他不禁的感叹道:“何凋耗若斯耶。”于是,他调停布置,殚心竭虑,对全县的政务大事,生产建设,文化教育,社会治安都做出了适时恰当的安排。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县方面都走上正常轨道,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一、廉政建设</p><p class="ql-block"> 焦公到任后,首先抓廉政建设,吏治建设,对衙门的官吏中的贪腐,克扣百姓的奸蠹,给予坚决打击和清理,使衙门办事人员再没作奸犯科之事。焦公具体施政上实行“政兼宽严”对社会的不法行为,严厉打击。在百姓发生的各种事件在法律的处置上,他总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能宽尽宽,尽快结案。在他离职时,无一滞留积压的案。由于他本人的廉洁,带动了政府办事人员的公道直派。</p><p class="ql-block"> 官员的清正廉洁,百姓们都看在眼,官府在民众心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促使行政效率的提高,吏员们走到那里,人民们都主动配合。焦公在谈到乡宁民俗时曾说:“(乡民)一遇催征不假督责,竟趋乐输”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副官民关系融洽祥和的图画啊!县志记载他“清奸蠹,而吏无椰楡(嘲讽控苦)公听断,廷无冤滞”</p><p class="ql-block">二、为民办实事</p><p class="ql-block"> 乡宁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洪。就在他来乡宁任职的当年,突发暴雨,山洪从县城北面的西印台山倾泻而下,洪水冲垮了西城墙和西城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害,公家拿不出钱,百姓非常贫困,而城墙、城门又关系着县城的安全和做为一个县城的中心观瞻。在这种情况下,焦公毅然捐出自己的俸银,来修城墙门。施工期他每天在工地亲自监督,严把质量关。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也当成民工的一分子,每天在工地搬石,和泥和民工一起出力流汗。</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非常严密,一个官僚集团的县太爷,能和普通民工一起搬石头和泥,在那个时代,太难得了。除了大清官于成龙和老百姓一起挽起裤腿干活外。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没有谁能放下架子和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新修的城墙增加了垛口,疏通了城下的排水沟。他亲自为新城楼提匾“登龙”。县志对这件事做了记载:“捐俸银,充役人,铺馕为百年计。”</p><p class="ql-block"> 乡宁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区,发生干旱灾荒是经常的事,据历史记载在明朝不到280年的统治时间里,先后发生40多次旱灾,平均不到7年就发生一次旱灾。经常是“禾稼枯”“秋无收”。成化20年(1484年)“大饥,人相食”。仅嘉靖时期就发生7次大旱。“民大饥,食树皮、草根”而万历14、15年,百姓遭荒大饥,民多食石脂,甚至人相食。灾荒时刻威胁者百姓的生活。焦公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他曾写道:“预备仓,社仓之设”。所以广储蓄、赈荒歉、恤贫乏也,故一年余三年之食。三年余九年之食。陈陈相因,而能必岁歉之,不为患者恃有此尔。此足实之政也。所以他在任期,十分重视仓储建设。翻修、增修了南官厅,东傲、西傲、北傲的粮仓,在城西建南傲,在营里镇建营里北傲,在官水镇(今光华镇)建北傲,以保证灾年能及时的赈灾放粮。</p><p class="ql-block"> 焦公心系百姓,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是他工作的重点,当他了解到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就在城内建起了“惠民药局”,这里的价格便宜,看病方便,使老百姓得到切切实实的实惠。焦公的思碑就有“建惠民药局,其济人利物之心可思。”民间的孤寡老人也是他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写到:“老而无子,曰独。故虽盛世,不能无所之人民。次养老抚孤是朝廷重典也,故始立孤老院,既改养济院。凡以矝无告(那些值得同情,怜悯孤寡有苦无处诉说)然则惠养之政”</p><p class="ql-block">三、建立公平、调解民间纠纷</p><p class="ql-block"> 对于农村负担不均的现象,焦公改革税制。用税制限制豪强,使百姓的负担合理公平,是焦公一直在重点推进,他指出:“调剂均平、使国计民生西有所剩者,则在上之人加之意。”回复“申明亭”制度,就是他采取的措施之一。他在仪门外,重修中厅三间,增加左右耳房,题匾“旌善申明亭”。“申明亭”的作用是大户人家收粮或交易的柜台,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公平秤”是防止大户人家大斗进、小斗出盘剥百姓,以求公平交易,在“申明亭”设“旌善亭”,就是在亭上书写本县的善人善事,恶人恶事,以示惩劝。“旌善亭”的事务由坊里推举德高望重之人主持,对乡民进行宣讲教育,调解民间纠纷,如果调解不成,再向县衙提起诉讼。“申明亭”制度对于方便百姓生活,增强社会道德风气的转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四、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和人才培养</p><p class="ql-block"> 焦公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他写道:“建立学校,群师生居以所,以时讲习,造髦士而观文化也,故司教化者,其知所先哉。”他看到乡宁有很多聪慧的青年才俊,求知欲非常高,却苦于无学习之场所。于是焦公自捐俸银,选择在县城的对面南山上,魁阁楼东边的一块空地,建起一座帝君祠,正殿三间,供奉文昌星君。左右建廂房各二间做教室,这就是乡宁人所说的“鄂山书院”。在文昌祠附近有空地十余亩,他让贫困学生自己耕种,近似于现代的勤工俭学,在明代乡宁已经实施了。</p><p class="ql-block"> 文昌祠的建成,极大的鼓舞了本地的学子的学习热情。他们立志奋发学习,严正立身,砥砺声名。当时的乡宁学者乔光顾在新建帝君祠之碑记中写道:“士之激昂奋励,取青掇黄,将云霄而上,诵其德,歌其政,美其功,榆杨永久,耿耿而不天也。”可见帝君祠的建成,乡宁的读书人是多么的群情激昂。事实上在鄂山书院也为乡宁培养出了许多人才。万历丙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乡宁籍进士,曾担任过部兵侍郎,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就是鄂山书院培养出的国家栋梁人才。</p><p class="ql-block">五、创修乡宁县志</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竭心治理,乡宁在各方首都有了很大改观。教谕杨享在帝君祠碑记中写道:“筑城池以固保障,葺令庚以实积贝宁,建旌善申明亭以彰善恶,创县志以征文献,诸凡废者,修坠者,举焕然攻观。”社会祥和“公堂之上无无滞,交纳税粮无奸萌”(去思碑语)。这时他又想到乡宁在永乐年间修过县志,但只写不刊,已经散失不存,乡宁无志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于是和县暑教谕杨享商议编纂乡宁县志。请曾任德王府长史的陈锦国子生乔光顾,痒生郑郊,组成写作班子。他们下乡采访故老,征集第一首资料,对这些资料,详加考证,去伪存真,仅用一年多的时间,这部首创县志就编修完成,焦公不但为县志亲写序言,还亲自为每一章节写按语,由此,焦公的办事踏实作风,可见一斑,万历版县志,共六卷,分舆地,田赋、官司、人文、食货、杂产、内容广泛、资料祥实,保住了明朝以前的历史,为以后学者研究乡宁历史打下很好的基础,要不然,我们今天能了解到的乡宁历史资料更少。</p><p class="ql-block">六、只要你真心为民众,民众就不忘记你</p><p class="ql-block"> 在乡宁任职五个年头的日子里,焦公勤政爱民,他思考问题总是能够站在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办实事。在他离职时,乡宁缙绅陈锦等举人王煜,阖学员郑郊等乡民贾匡器等对焦公的评价是:“公之冶行、海内为最、比年以来、我等辈安若复盂,可令冺冺无传?”于是教谕举人杨享执笔撰写了《邑侯焦公去思碑记》碑立在城隍庙,碑文形容焦公和百姓的关系非常精典,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焦公时常为百姓考虑,之所以为百姓考虑,是站百姓的角度为百姓考虑,而不是强行压下,而百姓也是时时为上边考虑,为上边考虑,是站在上边的角度为上边考虑,而不是谄媚上边。这样,精神意气融会贯通,和百姓这种融洽的关系,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他们也搞不懂焦公和百姓的关系为什么能如此之好。”</p><p class="ql-block"> 任满焦公离开乡宁,乡宁县志记载是“升陕西平凉府通判”为了了解焦公离开乡宁后的情况,笔者曾到国家图书馆查看青州县志。青州县志的记载是:“任山西乡宁知县,升陕西宁夏通判,及周王府长史,浩然挂冠。公颖悟超群,襟怀旷大,居别业环堵肃然室无长物,廉可知也。”一个曾在县州府任职多年,最后又在周王府任长史,官居五品,老年回到家了,竟然是“环堵肃然,别无长物”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可知他任职时多么廉洁。还有一句:“浩然挂冠”一定是他看不惯官物的腐败现象,宁肯过清贫的生活,也不跟着他们在百姓头上做威做福,欺压百姓,毅然挂冠而去。</p><p class="ql-block"> 焦守己离开乡宁后,乡宁人给他立去思碑,以表达怀念之情,乡宁县志也给他很高的评价,而永载史册。时间已过去四百多年,历史风云几经变幻,江山也几经改朝换代,但乡宁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给乡宁做出历史性贡献的清官,时至今日,在研讨乡宁历史时,焦公总受到研讨者的极大关注。历史是公正的,大浪淘沙,只要你为人民做出贡献,人民就永远会记住你的思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彩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崖窑胡同的四合院 </p><p class="ql-block"> 生我养我的崖窑胡同,北靠印台山,面向罗河水,北有土城墙挡风,南有石城墙挡水,一座座别具风格的四合院自北而下座落在距罗河水高约十几米的石城墙上边。紧靠石城墙三米宽,200米长的一条路是所有崖窑胡同住户的官路,东出城墙去了城背后,,往南通往桥头大街,,往西去了马王庙、寺坡胡同。崖窑胡同有两条巷子,东垣巷、乌衣巷,巷子的前后左右建有十几座四合院。1965年前,四合院门外大都有一对青石或沙石狮子蹲在两侧,大门前面还有两柱高大的圆木旗杆,上有红黑琉璃瓦顶盖,下面扎在门外台阶下两个青石圆墩子里面,十分气魄。文革开始,破四旧全部被拆掉了,只留下门墩石还能供人们歇息。崖窑胡同四合院的修建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靠土城墙多建砖窑洞,窑洞上边留出院子,再建砖窑洞。1941年阎锡山在乡宁居住时,就住在崖窑胡同这样一个四合院里,人们把阎锡山的住所叫井院。一是因为院内有为阎锡山挖建的一口深几十米的水井,二是因为这个四合院南北东西高低一般,四壁森严,站在土城墙上看院子就像一口井。我小时候常去井院玩,井院门口有一对高大的青石狮子,一对光滑的红木旗杆,上几个台阶,推开厚重的大门,再下几个台阶是一个小院,东南角就是那口深井。小院入深七八米,宽五六米,顶头右边有一个小圆门,上台阶进入四合院,院北面有三孔很深、很宽的砖窑洞,那时候中间的窑洞住着阎锡山。窑洞上边靠北土城墙留出院子建有四孔砖窑、东西两层木板楼房住工作人员和警卫排,南厅为阎锡山的会议室,一层三大间。南厅高六七米,进厅需上四五个台阶,台阶的两边墙外建有两个小厢房,站岗哨兵住。厅是圆木框架结构,厅梁柱上、屋檐下面,描龙画凤,山水、花草不计其数,气魄威严。</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的窑洞里有飞机洞,有很多条地道,地道有通往印泰山里的,有通往城墙边建的炮楼上的,还有通往阎锡山在乡宁书院修建的“洪炉台”“合谋堂”里的。说起洪炉台和合谋堂这两个地方,大部分城里人都知道,当年阎锡山来乡宁之前,他的部下就把离县城15里以外的一座柏山寺周边长了几百年,直径都在一两尺左右的柏树全部锯下为阎锡山修建了两个政治活动场所洪炉台(阅兵、演讲、唱戏的台子)、合谋堂(开会、讲话,容纳上千人的礼堂)。洪炉台座北向南,合谋堂座东向西,这两个地方解放后改为解放台,现在是县直幼儿园所在地。听父亲(父亲当年在阎锡山的204团供职)说:阎锡山迁往吉县的克难坡居住后,井院就由204团团长张景舜居住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是一个四合院走进去之后,不出大门就可以窜行六个四合院。因为院和院之间都建有专门通道,这六个院自上而下分两排而建,一排三个四合院,中间是两米宽的乌衣巷子,两排最高处的四合院二楼院墙边各对开一扇小圆门,之间有阁楼凌空。南北花格木制护栏,顶盖灰色琉璃瓦,两院窑顶双设书房,“云山一览”和“麟吐玉书”匾额各居东西,下院设立祖祠与中院穿厅而连。东院南厅匾额有“富贵长生”和“惟慎能久”西院南厅匾额有“孝友传家”。老人们说,这六个院都是姓王的老宅,姓王的祖先们文化人、读书人多。光绪年间,有兄弟二人同中“举人”,王家特意题匾“兄弟联魁,名震乌一”(取刘禹锡《乌衣巷》诗意)以励后人。从此崖窑胡同几条巷中就有条叫乌衣巷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同龄人王五三的爷爷王炳元老先生曾经清灯苦读,不负厚望,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任民国西北军团二十七军军务处长,参加过北伐抗日,解放后返回故里,在县文史研究馆工作。他圆圆的脸,白净的皮肤,中等个子,经常穿一身整洁的黑色中山装,两手背梢在城墙边散步,见人总是面带笑容打招呼,见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总会弯下腰逗我们玩。他住的院子是王家最高处的西院,我小时候去他的院子里玩耍常看见这位老人在窑顶院子里摆弄各种名贵花草,或是在厅堂里写字画画。二零零二年的春季,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王家后裔,扛着一台摄像机将乌衣巷的四合院里里外外拍了个遍。崖窑胡同的王家在历史上确实文人盛多,为他们的后人做出了榜样。</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四合院东西一层瓦房,南北楼房圆木框架结构,北高南低。我小时候的家就住在这种四合院的南房,两层三间。楼下住人,楼上放杂物、粮食等。楼上的地板、楼梯全是木头制成的,楼梯放在屋子的东北角处,平稳结实。楼梯前有一块高三米、宽两米的木刻屏风,上面刻着花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小时候常和哥哥们坐在这扇屏风前,端详上面精雕细刻的画面,数着担柴、挑水、钓鱼、读书写字的人数,花鸟走兽的个数,数着数着就数乱了,也从来没有数清过。心想这样一个让人眼花缭乱、雕刻难度又极大的图案,需要能工巧匠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呀!再有那屋顶上的灰色流水瓦,烧制工艺十分细腻,两厦坡流水沿中间隔断,长方形的空心砖上烧有荷花、菊花、牡丹、两头的两个龙头似乎要腾空飞翔。小时候登梯上房骑在空心砖上暸望远处好不快活。</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愉悦的是,每个四合院的门口都有稍门楼子,需上好几个石条台阶才能进入院内。县统战部部长闫鹏家四合院外的梢门楼子,位于城墙上面,即东垣巷的中间,最为高大气派,地势高,面向好,修建漂亮,像个小戏台一样。夏天的时候人们坐在梢门楼子下面的门墩上乘凉聊天。站在院门口、城墙边,可以看到东门桥上、桥下、道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听到看到鄂河、罗河水哗哗的流过。特别是下大雨发大水时可以观赏到翻腾滚滚的洪水势不可挡的倾流而下。冬天里,白雪茫茫,银装素裹,北山、南山、河流、田野、道路、树木,一片北国风光的美景。静静的眺望让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总之,崖密胡同的四合院大方讲究,书香气派,建筑独特,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还有丁家四合院里,也是出了很多读书人的,甚至走出去的人也很多,南厅挂着的那块“世守书香”匾额就是最好的见证。我的外祖父闫启瑞,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从太原中师毕业,返乡教书育人几十年。闫鹏的父亲我的舅舅闫振乾,临汾中师毕业,教书育人,任教育局副局长几十年,深得乡宁各界人士好评。同族闫家,在县医院工作的闫小勇(副院长),他的爷爷、二爷、父亲、叔伯、兄弟姊妹十几人都是闫家走出去的オ子、オ女,分别在全国各地工作。特别是还健在的闫毓麟老师,他的父亲是满清时期的秀才,他是临师的高材生,父子二人教书育人一辈子。学问深,记性好,是崖窑胡同乃至乡宁县城的三代活字典,他和我的外祖父同住的四合院南厅还挂着百年以上“积善读书”的匾额。杨钰是崖窑胡同四合院走出去最大的官,刚解放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后任国家林业部部长。崖窑胡同是乡宁老城的最高处,居高临下,无遮无拦,阳光充足,是一块风水宝地。城墙的石头缝里能长出直径一尺多,高几丈的樁树。四合院里栽着诱人的枣树、葡萄树,各种花草,邻里四下养的鸡都长得快,下蛋多。尤其是丁家下院那王家老汉养的鸭子,隔三差五被赶进城墙下的罗河水里游来游去戏水玩耍。</p><p class="ql-block"> 工作期间,去过首都北京的四合院,参观过安徽的屯溪四合院,还看过闻名世界的祁县乔家大院的四合院,但我觉得我们的崖窑胡同四合院相比之下更胜一筹,我们的四合院地势一个比一个高,永久的向阳、不潮湿,而他们的四合院一片平地,阴湿居多,况且建筑特色也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过去了,崖窑胡同的四合院像一位历经风霜雨雪洗刷的老人,皱纹斑驳,面目沧桑,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一点一点将被它的后人用现代化的建筑所代替。近年来,县政府已开始行动对老城进行改造,我希望在改造中把原来崖窑胡同的四合院恢复原貌,让这一独特的建筑群重现光彩。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随 笔</p><p class="ql-block"> 读了平淡是真老師的《鄉情》深有感触,情不自禁勾起我对儿時的回忆。田原生活,鸡鸣狗叫,人間烟火。</p><p class="ql-block"> 我姨妈也是吉家原村的,小時候真没少往那里跑,而且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地住,每次返回都带不少的瓜果蔬菜,来缓解家里缺粮少菜的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爬上崎岖陡峭的塔儿坡,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前行,渐渐就能時隐時现地望见村口泊池边上的那棵大樹,人们经常在泊池边洗涮衣服和饮牲口,踢着公路上的沙石块,一路走走,玩一玩,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村里。</p><p class="ql-block"> 人们各干其事,男人下地干活,妇女们做家务养鸡喂猪,有的头上顶块毛巾蹲在院门口的粪圈旁筛拣炉灰,那時呀真没有什么生活垃圾。条件好的家喂头牛或驴,年底能杀头大肥猪就是不错的好光景了。自留地除了种菜还有杏树,桃树,秋果子樹。秋收季节更是一派繁忙的景像,娃的提个陶罐给下地的干活送饭,人们折根蒿杆用手一捋,两手一拍,拿个窝头就大口地吃了起来,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太阳落山了,羊群回圈了,鸡儿上架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该歇息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站在村口就能望见远处灯火輝煌的县城,有的提着自制的小灯笼去窜门唠嗑,远远就能看到一闪一闪地灯光似星星眨眼,还不时地传来狗叫声。人们忘记了一天的疲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和睦相处,人与人感情纯真,朴实,憨厚,也没有什么奢望。真的,很怀念那時鸡鸣狗叫平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3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南城柳 1</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原住在乡宁城南门内,岀了南门不远处就是卾河,河的南岸靠着鄂山脚下,原来有一条长长的、高大的水渠。那时,人们在鄂城东南角的码头处截流,让一部分河水流入那条长长的水渠,用水去泡软皮匠将要加工的牛皮;用水去打转那水磨上的木制动力轮;用水去浇灌那陌陌菜园子,长长的水渠,功劳大大的!而我最爱的是那渠上一排柳树。柳树长在渠的堎畔上,那粗状的根象网一样,把渠堎畔上的土堰护得严严实,抵抗着夏天洪水的冲刷。有时,尽管被洪水刷的主根、枝根、毛根裸露,但这些根好像在笑那肆虐的洪水虽然来势汹汹,但洪涛是短命的、也是很无能的!每当过了夏季,不知是谁,是多少人,是哪一天,用新土把露出的柳树根厚厚的又堆埋住?!那时我还小……</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最喜欢初春时的渠上柳。我常常这样想:南渠柳泛绿早的原因,一定是渠中清清的、潺潺流动的、带着冰茬子的水滋润的原因。我们这些顽童顾不得去管渠上柳受得了受不了,折来柳枝,剁成不到一尺的小节,用手轻轻扭动绿绿的柳枝皮,然后咬住柳枝的内杆,再用手轻轻的抓住柳枝外皮往下拽,脱了皮的柳树枝便象脱了裤子的白腿一样,赤裸裸的、白花花的,现在想起来才觉得心疼!但那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光顾着自己取乐,每到这时,小伙伴们便各持一支柳哨,嘀嘀嗒嗒的柳哨声声传天涯了……!不然,闫玉明先生能写得出他的得意歌词《柳哨声声传天涯》来?!这首歌词经北京的音乐家廖大劲谱上了曲,北京蓝天少儿艺术团演唱 、跳舞,多美的春天的浓浓气息,结果昏了头的总导演给枪毙了……差那么一点点就上春晚了!真是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南城柳 2</p><p class="ql-block"> 当年鄂城南渠上柳不仅仅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也喜爱那粼粼波动的、唱着欢乐的歌儿的渠水和那硕大的柳树。每每清晨或傍晚,他(她)们也常常带着书夲,坐在柳树下的渠埂上,背俄语单词、唐诗宋词,或者折支柳枝杆,在渠埂上演算数学、物理或化学公式………</p><p class="ql-block"> 每当有剧团来乡宁演出,每天清晨剧团的男女演员们,便来到水渠的柳树下咿咿呀呀的调嗓子、练唱腔、背台词。乐队的乐师们,也会在南渠柳下拉胡琴、吹笛子、弹三弦。那时我还小,但那时便知道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最有趣的是打板师傅带着徒弟,在渠埂上扎了个直径一寸有余的小木桩,小木桩中心有师傅用粉笔点上了一个白点,让徒弟右手持签,朝着白点按节拍击打;左手在空中比划着撩板,师傅嘴里唸叨着:“啫儿叭打呛……”。若是徒弟击打木桩和撩板的节奏出了师傅的唸叨,师傅便会停下来伸出巴掌,朝着徒弟的头上搧去……</p><p class="ql-block"> 鄂城南渠上柳下,堪称当年鄂城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仅是年轻人学习、艺人学艺的好场所,也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喜欢的地方。半个世纪以前,鄂城南渠柳树下,也是我的父亲阎庆春和他的八位文友们经常聚集的场所。记得他们有:加瑞、赵宣、赵珣、阎桯、阎承熙、郑海泉、武天相、武锡勇。当年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九个老汉大多已不干工作了,闲暇经常聚集在鄂城南渠柳荫下,谈诗、论词、对佳句,那时我们虽然听着有些懵懵懂懂、似懂非懂,但那种氛围至今仍然觉得回味无穷。他们的柳下趣话,引起了当年在文化馆工作的仪生先生关注。一次,喜好攝影的仪生先生给他们拍了一张风景照,效果相当棒。当年仪老师征求我的意見,在像片上印几个什么字?我无意的笑着回答:“南渠柳下九老叟”。果真,仪老师在加印照片时,加上了这几个字。可惜的是,那张照片竟然沒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南城柳 3</p><p class="ql-block"> 鄂城南渠上柳,是乡宁母亲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文人墨客笔下渲染的亮点,大家写诗文或对句时,时常用鄂城南渠上的柳,来描写春色……</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还在发电厂机修车间做工,那年春节刚过,我利用倒休进城看望父母。刚进我们那小旗杆院,父亲在北房门口对我说:”老三,你回来的正好。县上计划在元宵节期间,举办春联展。涛山和你起旺哥来约稿,让我写一副春联参展,你现在去街上买几张红纸”。</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阎庆春,民国初年毕业于太原国立师范,回乡后从业于三尺讲台,传经授教。解放后,于一九四九年八月,竹玉(教育科长、兼校长)骆真(一完校校长、兼教导主任)和两个教师:父亲和石为民,还有炊事员老范,人称“五虎上将”,筹建了乡吉联师。五四年,乡吉联师撒消改为“乡宁中学”。父亲因历史冤案五七年时,被开除公职。但他的学识,在乡宁是很有名气的。他终生喜欢作诗为文,酷爱书法,在楷书上有较高的造诣。每年的春联展或书法展,乡宁文化界都诚约老爷子的作品参展。</p><p class="ql-block"> 我快步奔到文具商店,买了几张红纸,回来时父亲早已备好了笔墨。我准备为他割纸时,父亲说:“老三,按平时两副对联割,粘接起来,我写副长联”。很快,我熟练的为父亲割好纸,并用浆糊粘起一副长联,父亲折叠好了米字格印,便持起蘸饱了墨的毛笔仰头沉思起来。父亲写对联,通常是不去参考什么对联集绵或提前打底稿,一般都是现编现写。我最陶醉的是父亲在心中打腹稿时的模样,那副像蜗牛状的高度近镜眼睛下,这时会闪烁着睿智的目光,口中喃喃的唸叨时,那长长的白胡子随着嘴唇在抖动起来,别提有多神气了!</p><p class="ql-block"> 提及写毛笔字来,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我弟兄三人,大哥阎炳林是教育界较有名气的优秀教师,写得一手好字令人羡慕;二哥阎炳其,虽然也和我一样受到有“历史问题”的父亲政治株连,没多念几天书,但提起毛笔依然也能写一手好字。就连如今远隔重洋在美国的侄儿阎宁馨、外甥郭建军等亦得到父亲的真传,写得一手好字!唯独我,打小一抓毛笔练字,便会遭到父亲的喝斥与阻止!一直到三十来岁,提不起毛笔,令我沮丧!一次,我问父亲:“大哥、二哥和侄儿子外甥子写毛笔字,您总是认真指导着藏峰、露峰、回峰什么的。为什么我一抓毛笔,您就骂?”父亲笑着说:“你生性毛糙,好动好淘气、屁股坐不稳,根本就不适宜练书法,好好在诗词文章上去琢磨吧!”这就导致了我写不了毛笔字的“严重”后果,实再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从七八岁开始,父亲书写对联时我就站在桌子对面,父亲写完一个字,我就往前拽一下,直到一联完成,才托着刚书写完的对联轻轻的放在地上待墨干燥。父亲开始动笔了,他这次书写的上联是:“春风若有意南城尽情疏枯柳”;下联是:“玉露夲无私北苑不惜润宿花”当父亲书写完后,望着放在堂屋地上的对联问我:“老三,这副对联咋样?”我说:“爸,我从这副对联中能体会到您撰的这副联的内涵。”父亲抬头微笑着说:“说说看。”“您在上联中把党的落实政策比做春风,然后又以含糊疑问的语气,盼望着春风去尽情疏理您这株枯柳,那种急切的心情己跃然于上联中。”父亲听罢,欣喜的点了点头,我接着说:“您在下联里又把党的落实政策看做无私的玉露,希望在各个领域去滋润那些冤借错案的不幸者。”父亲对我的回答一直频频点头。这时,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便不知深浅的说了一句:“爸,我觉得您在上联中有一个字用的欠妥,我想換一个字。”父亲抬头用愠色眼神盯着我说:“你奴的!看你大哥敢在我撰的联中改字吗!”我知道惹祸了,忙吐了一下舌头敛言了!父亲稍做停顿后,又指着上联说:“说出来看看,你想換哪个字,为什么!”我慑声道:“我觉得您上联中那个南城的城字有点欠妥,您想,咱家正好住在鄂城南门内,您这里用南城是不是又点太露了?让人一看就看出本意?也不大含蓄。”父亲问:“那你的意思改用哪个字?”我指着那个城字说:“若是把城字換成渠字,南渠尽情疏枯柳,又结合春意盎然的景色,又和首开的春风遥相呼应,而且把夲意藏的更深些,不好吗?”不想我的话,使父亲的情绪兀然激动起来,竟然仰首眼含着泪花叹息道:“我这一生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有条件让你多读点书,不然……”父亲无奈的摆了摆手,哽咽的说不下去了。只見他动手割了一小块红纸,提笔写了个“渠”字,用浆糊粘盖住了那个“城”字。</p><p class="ql-block"> 往年每到元宵佳节,县文化馆便要在院内东展厅举办春联展。全县的楹联爱好者、书法高手都勇跃的一展风彩,前来参观的群众亦络绎不绝,这是乡宁文化界、书法界历来的盛会。每年,即使工作再忙,我也一定会抽机会一览这些作品,从中得到教益。这年,我又不例外的来参观楹联展出。当我走到父亲写的那副“春风若有意南渠尽情疏枯柳;玉露夲无私北苑不惜润宿花。”的对联前,竟发现那个粘遮“城”字的“渠”字被撕去,仍然变成了“城”字。我立即返回家中问父亲:“爸,咱不是说好那副对联把城字換成渠字吗?您咋又把渠字撕了換成城字了?这不是太露了吗?”这时,只見父亲那长长的白胡子在抖动,用颤动的声调说:“从一九五七年肃反运动止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冤枉了我二十多年,现在我的历史问题已澄清,却迟迟不给我平反!难道我还不敢在楹联中露一下吗?”</p><p class="ql-block"> 父亲情绪激动了,我也无语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城柳 4</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上世纪1985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初九,电厂春节值班已结束,我利用倒休进城看望父母。我骑车刚到当年的大礼堂门前,只見好几辆212小车也停在大礼堂门前,时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的两位同学:王雷英、高有法和一行数人族拥着一位领导,高有法副主任見到我,立即吆喝住我说:“安永泉县长要見你爸,老人在家吗?”听到县长要見我爸的消息,不由心中兀然产生惊悸之感。尽管当时文革已结束,但政治运动给人带来的敏感和惊吓还未彻底消退,尤其是我们这些有“问题”的家庭。高有发把我拉到那位领导跟前介绍道:“安县长,这就是阎庆春老师的三娃。”看到身材略显消瘦但却很干炼的安县长,特别是那双闪烁着文人特有的睿智目光的眼睛,和伸出那双纤细手指的手要和我握手,我下意识的紧赶把手在襟前擦了擦伸过去,说实话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和这么大的领导握手,真的有点晕乎、激动!安永泉县长微笑着问我:“老人在家吗?我想見見阎老师。”我紧赶回答:“应该在吧?我也刚从厂里进城,咱们一块去吧”。“好!”安县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就这样,我领着安县长一行数人进了我那小小的旗杆院,结果母亲说父亲和一伙老汉往南门河滩方向走了。听了母亲的话,我就知道他们肯定又去鄂城南的渠上柳树下撤闲篇了。安县长也兴致勃勃的表示,让我领他们到渠上柳树下会一会这帮老文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当时虽然春节已过,但鄂城南渠上的柳树还未吐绿,这帮老爷子聚集在仍然是干毛势燥的柳树下,那种急切盼望春意盎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当我在柳树下对父亲说明了意思,父亲他们也急忙站起来迎接。安永泉县长走到父亲跟前说:“阎老师,我来乡宁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早就听说了您在编撰对联上,有很高的造诣。早就想拜访您,但苦于政务繁忙,难得闲暇。”说着,安县长从兜里掏出一张稿纸递给父亲接着说:“今年文化馆的元宵节春联展约稿,昨天我初拟拙句,还请老师斧正。”父亲接过安县长递过的稿纸,只見上面潇洒的写着一副联,上联是:试剑姑射山有雪。下联是:饮马鄂河水无声。父亲品味了一下安县长的佳联说道:“安县长这副联撰得绝佳!”父亲指着稿纸上的对联接着说:“上联的试对下联的饮,动词相对;接着剑对着马,名词相对;姑射山对鄂河水,姑射乃吕梁余脉之名山,有庄子消遥游之典,鄂河水乃乡宁境内母亲河,有鄂候故垒之故,两典故相对勾勒出乡宁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有雪对无声,堪称有声有色!佳句!绝对佳句!一个字都改不得,不然就变味了。”父亲对安永泉县长的佳作的点评,引来了在场人们一片掌声和叫好声……</p><p class="ql-block"> 安县长他们一行人迈过鄂河中的踏石往城里走了,我随着几个老汉也回了家。到家时,父亲问我:“老三,安县长刚才那副对联撰得好吗?”对父亲的问话,我还真有点摸不着意思,随口答道:“您刚才不是点评了?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姑射山对鄂河水、有雪对无声、对仗公整、典故相对、历史文化内涵久远深厚嘛!”父亲微笑着说:“从对联的字面上讲,的确是一副难得的佳联,但从中流露出了安县长工作中受阻力,心中不顺畅的情绪。你看:上联他把自己比作一个武士,挥舞着利剑,想在乡宁大展宏图,有所作为。但没想到山中下雪,途中有滑,举步维艰。下联他牵着坐骑想到鄂河上饮马,然而鄂水还未冰解融化,初愿难以实现。”听了父亲的深度评析,我才恍然大悟!接着父亲又让我上街买了几张红纸,竟然和了安县长一副长联。上联是:姑山岂无色因雪盖头春来雪融时已到。下联是:鄂水原有声由冻结冰冬去冰解正有为。看着父亲撰写的十六字长联,联想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已苏復了中华大地,时下不正是冰雪消融、大地回春、充满希冀的时候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27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乡情</p><p class="ql-block">那赶着羊群的老爷爷</p><p class="ql-block">那裹着小脚的老奶奶</p><p class="ql-block">那一边犁地一边吆喝牲口的叔伯</p><p class="ql-block">那肩扛锄头手挎筐子的大娘婶子</p><p class="ql-block">那扯着嗓门大声吼叫的牲口</p><p class="ql-block">那“哞哞”叫的老黄牛</p><p class="ql-block">那“汪汪”叫的大黑狗</p><p class="ql-block">那下个蛋就“咕哒、咕哒”的母鸡</p><p class="ql-block">那土窑洞里一家人的欢笑</p><p class="ql-block">那一群疯闹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刻在记忆深处的</p><p class="ql-block">无一不是我浓浓的乡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2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宏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随春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在高楼眼外望,心随柳絮去飞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而复始家常事,待有时机向岭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大山情结</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久违了</p><p class="ql-block">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趁着这美好的季节</p><p class="ql-block">我一定要看看你</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你亦然</p><p class="ql-block">那么的亲切</p><p class="ql-block">那么的厚道</p><p class="ql-block">那么的雄宏</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走近你</p><p class="ql-block">我好幸福</p><p class="ql-block">我要为你放歌一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啊,我的大山</p><p class="ql-block">我一生的最爱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2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宏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感杏花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花吐蕊遇春分,岁月只敷无事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顾它时有何得,满含愧疚少耕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挖野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盼望着</p><p class="ql-block">盼望着</p><p class="ql-block">熬过了漫长的严冬</p><p class="ql-block">走过了春寒料峭</p><p class="ql-block">春天终于来了</p><p class="ql-block">一场小雨</p><p class="ql-block">更浓郁了春的气息</p><p class="ql-block">田野的芬芳</p><p class="ql-block">紧紧地吸引着我</p><p class="ql-block">生活间隙</p><p class="ql-block">急迫的向它奔去</p><p class="ql-block">土地的苏醒</p><p class="ql-block">催促着勤劳的农人</p><p class="ql-block">可敬啊</p><p class="ql-block">我的衣食父母</p><p class="ql-block">你我虽不相识</p><p class="ql-block">拉起家常却似亲友</p><p class="ql-block">谈笑间</p><p class="ql-block">寻得野菜</p><p class="ql-block">视若珍宝</p><p class="ql-block">捧上餐桌</p><p class="ql-block">胜过佳肴</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春天</p><p class="ql-block">这最美的季节</p><p class="ql-block">只愿你走得慢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19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听课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春秋晋国荀大夫 足智多谋佐君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忠心爱国情操高 新君继位鼎立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怎乃恶人幼主弑 血溅庙堂忠不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鄂邑乡民建祠庙 后人祭奠得报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让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台湾大姑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鸿雁传书 </p><p class="ql-block"> 197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早,冰雪融化了,大地一片春的气息。父亲多年的问题一夜之间云消雾散,我也顺势结束了知青生涯,返城当了工人,全家沉浸在幸福欢乐的气氛中。 </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忽然听见,杨天章,有人大声叫着,第二声又喊着,我的心忐忑,快速向大门口跑去,有啥事?这是你家的信吗?我心里一惊,是,是,这不是一般的平信,它是一声封㇏比平信打两倍的硕大信封,厚实的白纸,四边都是红蓝色的小条纹,用竖的格式写着山西省乡宁县阜城巷,中间写着杨天章、杨天珍、杨天才,右边落款是台湾高雄…信封边上的邮戳一个也不认得。 </p><p class="ql-block"> 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信,“父亲母亲见好!……”父亲的手颤抖着,脸色有些动容,这是盼星星、盼月亮,盼了50多年的一封平安信。后知它是我的大姑从台湾托朋友转香港,才回到大陆,回到家乡,回到亲人手的一封平安信。</p><p class="ql-block"> 大姑活着,大姑在台湾!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喜上眉梢,消息在我们的小城迅速传开。</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父亲回了一封给大姑的信,试着用台湾信封上的地址,在邮电局询问了有关事项,投了信。</p><p class="ql-block"> 过来一段,第二封信收到了,还是个硕大信封,纸是牛皮纸,格式一样,只是中间收件人,只写了父亲一人的名字,后来听大姑说,第二封信是拖朋友带美国投,才回到大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港见面</p><p class="ql-block"> 收到第二封信,父亲的心情平静了。渴望见面的心情难以平静,约定好时间,大姑在台湾申请出境,办理手续护照。父亲、二姑、小姑先飞香港,在机场迎接50多年没有见面的亲人,大姑先飞加拿大再转香港,大姑和母亲同龄、同学,比父亲小两岁,大姑走时父亲是20多岁的小伙子,二姑是四岁的小孩,小姑没有出生,只有父亲认识,可50多年过去了,谁也不认得谁,父亲他们一行人,想办法,用张大纸,写上了大姑的名字,杨瑞兴三个大字,高高举起,亲人终于相见。没有言语,没有笑声,只有眼泪。他们在香港团聚了,打破沉默,心情无比激动,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他们浏览了维多利亚港、海洋公园、浅水湾、尖沙咀,看着风景,没有心情赏风景,只有话缘,诉说着爷爷奶奶的故事,讲着家乡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紧,只有七天,无奈各自返回家中。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两岸三通,心飞家乡</p><p class="ql-block"> 1985年,大陆释放善意,彼岸花开,两岸三通,大姑难耐激动幸福的心情,办护照,收拾行囊,今天上街买衣服,明天上街买裤袜,买特产,大姑买了一个带锁链的大麻袋,鼓鼓囊囊、满实满载托运回家乡,然后和姑父直飞西安,坐大巴回到家乡。</p><p class="ql-block"> 大姑1939年结婚,姑父是晋南夏县人,在乡宁两年,因姑父在兰州工作,大姑一同去了兰州,头几年书信来往,报平安,后来解放战争打响,兵荒马乱,直到解放几十年,杳无音信,全家人心情不安,爷爷奶奶更是愁容满面,奶奶常进庙烧香,保佑大姑平安,问神算卦,何时能母女团圆,直等的爷爷奶奶去世,也没有见着大姑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大姑回来了!大姑走时是年青貌美的少妇,身材修长,旗袍加身,今天回来的是满头银发,皱纹密布的老人。我们一见可亲、可爱、可敬;面慈、面善、面熟,她酷似我们的奶奶,大姑容颜变老,但还是一口地道的乡宁话。</p><p class="ql-block"> 大姑回家的消息传遍了小城,亲朋来了,大姑的同学来了,县上有关部门的领导来了,我们家增添了满满的欢乐、幸福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那是个五月天,院里院外亲朋好友说说笑笑,相互问候,握手言欢,好不热闹,恰逢端午节,敬大神,插艾叶,手挽五色红线,吃着地道的乡宁红枣软米糕,品着家乡香喷喷的粽子,全家沉浸在幸福美满的节日当中。大姑在父亲、二姑、小姑的陪同下,首先去了爷爷奶奶的坟茔,烧香、叩头,大姑几十年对父母亲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过,一下全都迸发出来,大哭一场,嘴上不住的念叨,父亲、母亲对不起,女儿没有对您们孝敬,没有见着您们的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大姑给我们各家发放了带回来的衣物,家家都有、人人有份,台湾特产、小吃等,晚上灯火通明,兄嫂妹有说不完的话,听不完的故事和爷爷奶奶的点点滴滴。各家都请大姑吃最好最地道的家乡饭。县上有关部门慰问大姑,小车穿梭,在当时招待所办了一桌丰盛的乡宁特色的乡宁席,慰问几十年在外的游子,县领导发言,大姑发言,场面热情洋溢,推杯换盏,体现了家乡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几天后,大姑、姑父怀着感恩的心,浓浓的情回敬了县上领导的关怀,姑父回夏县团聚、祭祖。乡宁的团聚继续着,有好奇的朋友问大姑台湾的风土人情,大姑天天忙着,有说不完的话,议不完的故事。在亲人们的陪同下,大姑去了结义庙,浏览了小时、青年时常去的故地,时间快如风,大姑姑父带着家乡亲人暖暖的情,浓浓的爱飞回去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情振奋二次回家</p><p class="ql-block"> 1990年,两岸形势好,三通得民心,大陆台湾游客你来我往,回家探亲的人流,一浪高过一浪,大姑姑父安耐不住回家的激动,二次回到家乡,父亲、二叔、二姑、小姑陪同他们去了太原,见了老朋友、老邻居,上北京,他们浏览了天安门,孙中山纪念堂、天坛公园、香山等,大姑感慨的说北京太美了,太好了,天安门真雄伟!祖国强大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乡宁,县上有关部门摆酒宴,热情欢迎招待大姑,席间大家高举酒杯,同声祝福祖国统一,两岸早日和平,家乡的亲情热烈,得到升华,掌声笑声不断,热烈的气氛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姑回敬县上有关部门的关怀,还请了她的老同学,杨家的老亲。后又给我们发放了时髦的衣服,时间真快,又到大姑飞回台湾的日子。后来几年来,大陆台湾书信频繁,过年、过节电话问安。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亲亲邀请,宝岛相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95年,大姑邀请父亲、二叔、二姑、小姑到台湾,父亲恐高没去,二叔、二姑、小姑办理护照,对台办获悉,县上领导特别重视,县长亲自撰写了在台乡宁同乡会慰问信,上盖乡宁县人民政府的大红宝印,他们一行带着乡宁人民期盼统一,家乡人民盼望和平的重托,飞往向往已久的宝岛台湾,早已等候的大姑,姑父他们的三男三女迎接在机场,车轮飞舞,把他们迎回大姑家中,他们一行大姑一家的陪同,他们品尝了台湾的名吃,浏览了宝岛的美景。去了阿里山,山林茂密,山高谷幽,环境优美,感觉身在仙境,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美妙旋律在他们耳边回响,日月潭,中央美丽的小岛,光华岛尽收眼底,台南,北港妈祖庙,中正纪念堂,在他们心中盘旋,台湾故宫博物院,有数不清的稀世珍宝,翠玉白菜,神奇的肉石,那件都是我们中华的国宝,象征着祖国的古老文明,一家人欢声笑语,游山玩水,一月飞快,恋恋不舍,亲人再见!宝岛再见!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生之年,再觅亲情</p><p class="ql-block"> 2000年,耄耋之年的大姑不顾儿女们的反对,毅然决然再回家乡,在小儿子的陪同下回到老家,大姑回家,全家欢心鼓舞,她老人家还是心念家乡,心挂亲人,还是走亲访友,诉说暖心亲情,大姑给我们说刚去台湾,生活特别艰难,每天靠糊洋火盒干点杂活维持生活,后来逐渐好了起来,很多在台湾的大陆人,因生活困难,到死也没回大陆家乡,大姑说,她是幸运的,她是幸福的,她说大陆台湾本是同根、同源、同族、同文,都是华夏民族,早应和平,早应统一,我们有这样有情有义爱国爱家的好大姑,我们骄傲!</p><p class="ql-block"> 大姑给我们每人一百美元,一枚戒指,大姑对亲人的爱,对家人的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间,大姑86岁与世长辞,闻讯噩耗,全家撕心裂肺,她老人家带着对儿女的无限牵挂,带着对家乡亲人永远的挂念,走了,永远的走了!我们的心碎了,无法用语言表达,她老人家对家乡,对亲人的心心心念念,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蔼可亲、善良可敬,她老人家的举手投足,感恩之情,思念之情,骨肉之情,我们隔空叫声大姑!隔海叫声大姑!我们永远想念您!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1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宏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拥抱春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天过后初春到 又是新年杏蕊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早公园去晨练 心情舒畅自然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1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位平中见奇的女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记我的同门侄女段爱荣</p><p class="ql-block"> 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爱荣是我娘家村同门的一个侄女,比我小七岁,印象中的她是个文文静静,从不慌张的女子。多年来因为我们各自忙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只是见面互相打个招呼,简单寒暄,对爱荣了解的少之又少。三年疫情解封后,我参加了老年大学文化课的学习,爱荣给我们教授的是本土文化,她的口碑极佳,学员们对她评价很高。从大家的口中,我才了解到,她在老年大学已经从教9年,而且现在在乡宁文化界已经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项团体、协会、研究会活动。她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充分的精心准备,一字一词都要给大家讲明白,相关的一个历史事件都要给大家说清楚,她上的每一节课从来没有应付过,不管学员多少。她也从来不保守,把她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要想方设法的通俗地讲给大家听。我们也都乐于上她的课。只要听说是她讲课,来的学员就特别多。她讲课那认真、投入、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随后又对爱荣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多了些了解,对她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深感佩服。</p><p class="ql-block"> 爱荣1995年毕业于临汾地区文化艺术学校,分配到我们吉家原中学任英语教师,任教十年期间她兢兢业业,认真教学,连年获得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优秀班主任的称号,因工作成绩突出,1998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后又不断努力,取得中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科文凭和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p><p class="ql-block"> 2005年因缺少文物专业技术人才,县上将爱荣调入县文体局文物管理所工作,期间她不断地努力上进,十多年来她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默默无闻奉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成绩硕果累累,获得的各项荣誉数不胜数。她作为专业骨干参与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双鹤乡马圪咀金代二十四孝砖雕古墓的清理、西坡镇井湾墓地、昌宁镇南原墓地、尉庄乡段峰墓地的考古发掘。还曾任《鄂人溯鄂》第5期编辑《古往今来》 编委会编委、《鄂风文集》 第4期副主编、《老城记忆》执行编辑、《乡宁古碑文集》编辑、《乡宁政协》编辑。</p><p class="ql-block"> 她的论文《狄戎采桑之考》荣获临汾市文旅局举办的“黄河魂”杯文史资料征集大赛优秀奖;她的散文《思念那浓浓的年味》获得过“小支点文创过年记忆”三等奖。2021年她主编出版了《乡宁文物古迹考略》一书;2022年又主编出版了《乡宁珍贵文物图集》一书,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正式出版。她获得过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普查工作贡献奖;临汾市文物局颁发的文物工作先进个人;临汾市妇女联合会颁发的“最美责任之家”等荣誉称号。在国家省市县杂志报刊发表专业论文文章百余篇。</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 ,爱荣现在还是临汾市晋文化研究会理事、政协第十届乡宁县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兼职委员、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乡宁县鄂文化研究室会员、乡宁县作家协会会员、乡宁县老年大学本土文化课教师、乡宁县尉庄乡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特邀理事。现在爱荣已经是乡宁县文物保护服务中心的文博馆员了,去年2023年她又被光荣列入“山西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专家库”专家(临汾地区共三人,她是其一)。还获得了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颁发的“三晋文化优秀成果奖”,和“优秀通讯员”称号。爱荣现在虽然身兼数职,但是她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能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她不骄不躁,不张扬,低调,谦虚,务实,踏实,认真,朴实。</p><p class="ql-block"> 爱荣的确是一位实干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她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是鄂邑文化的探索者,更是三晋文化的传播者,她也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希望我们段家所有人都能以爱荣为榜样,学习她那默默无闻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精神,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像爱荣那样不愧于家族和先辈的寄托和厚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月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盼春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九将尽春步缓 鄂河两岸柳含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山松柏换新绿 料峭不辞暖意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月2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宵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山乡宁静荡春风, 唯恐元宵雪打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火树银花成往忆, 犹闻威风锣鼓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月23日(正月十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听讲座感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巾帼英豪闫主席 退而不休扛大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探索文化寻渊源 孜孜以求不知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族自信靠文化 大讲堂上无喧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青年人谈感受 鄂邑文明博又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陈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春雪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暮冬廿五始芳华 正月已见柳发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雪不等树蕚绿 晚穿园林做梨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瑞雪识春飘飘下,丰年在望喜农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元佳节翘首盼,不知社火红哪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月18日(正月初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卢宝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年初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九玉皇返天宫 万民祝寿庆诞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物阜民安新气象 光明正大世风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月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受年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腊尽雪驻年味浓 集贸市场人涌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家厨房香气飘 华夏正圆中国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月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闫炳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春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春瑞雪盖鄂山,金龙在望迎丰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华堂春晚奏新曲,太平盛世民开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谁道乡宁地偏远,高速公路山中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脱贫致富启宝藏, 人杰地灵定胜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年伊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岁至年末立春到 北寒料峭雪花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玉兔归去祥龙降 新年定会日日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师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辰立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雪覆山城白,车軋道路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春天边至,金龙云中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月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建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雪纷飞扬,一片白茫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地披新装,甲辰年味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月1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腊月飘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腊月飞雪漫天舞 迷迷茫茫醉朦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苍茫大地敞胸怀 接受馈赠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元月1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山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于大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于大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着大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些年我曾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你的怀抱尽情的撒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血脉里流淌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的坚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你哺育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激励我前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并没有忘记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时都会想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是有时身不由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能很好的亲近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一生怎能把你辜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即使寒冷的冬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也要走近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山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一生将永远忠于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元月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多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迎新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腾鳯舞同添岁,日月轮回又一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國泰民安富且昌,静守春来萬物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武凤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旦快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年一岁一元旦,芳华虽逝鬓添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喜逢盛世又安邦,老有所乐享安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夏举国迎春忙,欣欣向荣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龙赐福颂党恩,歌之舞之花海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段景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迎新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兔归去祥龙降,盛世欢腾变新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国处处展新貌,龙年更有新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多点实际少点空虚</p><p class="ql-block"> 跨年活动真的有意义吗?</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二零二四年的第一天———元旦,因为儿子前两天就说有特殊原因不回来和我一起过节了,我也就提前回到娘家陪陪村里的双亲,因为平时为了自己的家庭也很少回去。</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去妈妈总要調着样为我做好吃的,做为女儿实在不忍心让妈妈再这样了,但她即使年龄再大也要保持这个习惯,做为快六十的我也习惯妈妈的做法。这次回去妈妈问我想吃啥,顺口就说饺子。吃完早饭,妈妈就开始动手做准备了,因为平时在自己家做的就有点烦,去妈妈家了,我也就给妈妈搭个下手。快十二点的时候,小侄子打电话说从临汾回来了,妈妈就让他也回来吃饺子。不到半小时,小侄子就回来了,吃饭期间他告诉我们说,昨天晚上与对象在临汾参加夸年活动,还让我们看了他拍的一些照片,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真有意思。心里就想,社会进步了,国家兴旺了,活动越来越多了,这些活动真的都有意义吗?岁月轮回,这是自然现象,把消耗物力财力和精力用于更有意义的地方,不比搞什么跨年更有意思吗?这样的活动也许丰富了年轻人的生活,但是它的实际意义究竟何在呢?值得思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