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畔的英雄赞歌

枯藤

引子<br>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是从朝鲜半岛移居到我国的迁入民族,朝鲜族的迁移,始于十七世纪初的明末清初时期,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成千上万的朝鲜人越过图们江、鸭绿江,迁入到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延边为中心形成了广阔的朝鲜族聚居区域,用自己双手把这个荒芜迷茫的黑土地开发浇灌成稻香四溢,物产年丰的富饶之地。朝鲜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是与各族人民患难与共,互助互惠,并肩作战的过程。也是共建美丽的生活家园,吸收灿烂的中华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一、热血男儿<br> 从盘锦红海滩出来,已经是下午5点的光景了。这里离中朝边境城市丹东还有300公里。因为我们一行人都没有去过丹东,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们早些赶到丹东,因为大家都怀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因为一座桥,喜欢一座城,鸭绿江大桥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的一个时代印记,她凝聚着一个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丹东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祖国奔赴朝鲜前线的边境城市,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七十三年前正是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去奔赴那热血奔流的疆场,完成那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br> 每当我回忆缅怀起这一段光荣悲壮的历史时刻,我的眼眶里就会充满泪水,画面感极强。那是我们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心灵之躯,哪一个不是慈祥的母亲身上掉下来的鲜活生命啊!我总是在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只有在她的心灵深处强烈地迸发出要为其理想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去付出一切甚至于生命,他就会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奔赴,这样的生命是光辉灿烂的,是值得的。<br> 因为一座桥而爱上一座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七十三年前我虽然还没有出生,但一系列的电影、小说文艺作品告诉我们这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而鸭绿江断桥则恰恰是亿万人民缅怀志愿军英灵的承载体和见证物。当时我们的祖国母亲经过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的战火摧残和屈辱蹂躏,国计民生百孔千疮,人民生活百废待兴,日子很不容易。但是美帝国主义已经把战火烧到我国的鸭绿江边,烧到我们的家门口,实在是忍无可忍,令人发指。我们的伟人毛主席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们中国还没有建设好,我们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橫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对付霸权主义毛主席很有一套,“你越是强我越打你,我就不信邪,”“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手榴弹”,多霸气!“你越是欺负我,我越打你,”“你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你越是不服气我越打你,”抗美援朝进行到后期,韩军很不服气,不愿意谈判,“不服气我们就继续打,狠狠地打,打到他们服气为止”!<br>毛主席的战略远见和卓越智慧,连敌人都佩服不已,关键时刻,毛主席总是能够举重若轻,谈笑风生,从而走向胜利。 二、隔江相望的朝鲜村庄<br> 游船沿着鸭绿江直流而上,两岸风光旖旎绚丽,中朝两国一衣带水,隔江相望。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战后的朝鲜依然是“闭关锁国”,坚持不对外开放,仍然过着若干年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鸭绿江两岸风格建筑迥然不同,丹东一侧的中国建筑鳞次栉比,欣欣向荣,一派现代化景象。而对面朝鲜一侧映入眼帘却是高粱金黄,玉米飘香的自然风光。漫山遍野的植被枝繁叶茂,偶尔有几头老牛在山坡上吃草。还有几台过时的农用三轮车在林中的小路上穿过,有点像我们国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情景。<div>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朝鲜一侧的江边沿岸都设置了层层铁丝网,看样子他们对边境地区的村民管理的很严格。我们乘坐的游船缓缓地在江边航行,近在咫尺的朝鲜村庄清晰可见,铁丝网前面的蒿草足有一人多高。导游跟我们说:中朝界河鸭绿江两国有规定,船只只能在江中自由航行,就是不能在对方的土地上登陆上岸。尤其是朝鲜一侧,管理得更加严苛。朝方一侧有铁丝网控制,他们的村民根本到不了江边,而中方公民一旦进入朝方登陆上岸,被视为违法行为,轻则巨额罚款,重则扣压判刑,后果很严重。</div> 三、鸭绿江断桥<br> 这趟旅行最让人震撼的就是鸭绿江断桥了。目前鸭绿江上有两座大桥,一座是鸭绿江断桥,全长944米,是1911年日本人所建。另一座是中朝友谊桥,现在依然通过铁路运输保持着与朝鲜新义洲的客运和货运往来。<br> 我们走在鸭绿江断桥上,亲身感受着当年志愿军出征朝鲜的热血体验。众多的游客围绕着断桥桥头的志愿军群雕塑像,伫立良久,再次重温当年那战火纷飞的情景。迟浩田将军题写的“鸭绿江断桥”五个大字雄浑有力,好像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热血激情的年代。这时天空飘来一片乌云,层层叠叠犹如当年的硝烟战火一般。顿时增加了几分战争气氛,那首耳熟能详的《英雄赞歌》在我的耳畔萦饶回荡,好像娓娓道来,诉说着昨天的英雄故事。。。。。<br> 远处还有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烈士的铜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勇往直前!<br><br> 写于2024年1月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