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王庙的庑殿顶永乐宫的朝元图—山西行17

金国钧

作为中国仅存的北宋庑殿顶(顶部四面均有斜坡)建筑,稷王庙大殿是我们此行的重点之一。11月26日上午到访万荣县太赵村的<font color="#ed2308">稷王庙</font>。 看介绍:200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大殿前檐明间下发现了一处已不明显的墨书痕迹,确认题记为“天圣元年”(1023年)。为这座建筑提供了准确年代,确认了是中国目前唯一的<font color="#ed2308">北宋庑殿顶</font>建筑。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 从这个角度看,气势更足。2006年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心间。外檐斗拱梁架彩绘为近年所加。两根柱子一有龙,一无龙,估计这龙的历史也不短了。 戏台做法精巧,体现当地特色。<font color="#ed2308">戏台</font>前沿砖基中心原嵌有元代至元八年小碑一方,记庙内“修盖舞厅一座”,是中国戏剧史上金元杂剧活动的重要史料,现移嵌在正殿内东墙上。 稷王庙原称后稷庙,是为了祭祀农业始祖后稷而建造的庙宇。后稷一生教民稼穑他的功绩可谓:功崇平地、德大配天。被历代官民所敬仰、永垂纪念。 山西有座元代县衙,保存完整全国独一无二,她就是<font color="#ed2308">临晋县衙</font>。位于临猗县临晋镇,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中午到此一游。 以中轴线布局,为三层台阶式,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周围配以廊房。 <font color="#ed2308">大堂</font>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当心间很宽,明显大于次、稍间,稍间又略窄于次间。 大堂一般是审理案件、与同僚、部属、乡绅们议事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多功能会议室。资料上说:从元代到民国,曾有200多个县级官吏在此办公。 县衙大堂里的立柱。距今已有700多年,在历史上,临晋县衙曾遭遇火灾、水灾、地震,仍完好地保留了元代建筑艺术风格,全国独一无二;可谓奇迹。 大堂后边是二堂,二堂两侧的偏房,则是古代公职人员办公的地方,这几间房子,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办公大楼。在这几间简陋的屋子里,就容纳了现在的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教育局、武装部、城建局等职能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图为二堂正殿。 在县衙之内,只有三位有品级的官员:七品知县、八品县丞、九品主簿。一般来说,知县大人掌握一个县的绝对权力。一个县衙所有的办公人员加在一起,估计几十人。上图为二堂东侧的偏房。 位于大堂西侧的偏院是县衙的监狱,民国重修时,改称看守所。 临晋县衙大堂:元代古建活化石。从元代到民国,先后在衙署任职的县尹、知县、知事达192人,各种官职488人。是山西省现存的三座元代大堂之一。 下午到永济市蒲州故城游览古典戏曲古著《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后,即往西十几里地,参观<font color="#ed2308">蒲津渡遗址</font>。 蒲津渡,始起于两千多年前黄河之上的古老渡口,位于山西运城西南永州境内,由于它春秋之前就是黄河之上往来河东河西,今山西于陕西间的重要渡口。 蒲津桥是黄河上最早出现、极具盛名的浮桥,在唐开元年间改建完成。 为了人车在浮桥之上减少晃动,以后各代都在极力维护加固浮桥。唐玄宗时倾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建造了几尊重达几吨重的大铁牛,牵引钢铁绳索加固舟船,进一步加固封死舟桥上的木板。 于是,唐开元年间铁牛大展雄风,黄河浮桥长期稳定地通达两岸,护佑了唐代黄河两岸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唐代盛世维持了好多年。 位于河东山西一方的蒲津渡口<font color="#ed2308">浮桥桥头</font>,四尊巨大的铁牛力拉千钓。由于金元战火和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当然也有后来因三门峽水库蓄洪使河床淤积的原因;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面埋深达6.5米。 上述照片中的铁牛铁桩都是1988年及1991年国家对蒲津渡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勘探和发掘,才使两千多年前的古老黄河铁牛铁桩重见天日! 蒲津渡再往西没几里地就是<font color="#ed2308">鹳雀楼</font>景区。是我们当天最后一站。 约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鹳雀楼。 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 1222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1272年冬元朝王恽游蒲州,登鹳雀楼旧址故基,并写下《登鹳雀楼记》……获登故基,徙倚盘桓,……。 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2002年9月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以鹳雀楼为中心形成的鹳雀楼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共有四个游览区。 走进大门,沿石拱桥左右对称的<font color="#ed2308">鹳影湖</font>映入眼帘。岸边杨柳依依,衬托着湖水的宁静。杨柳和远处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倒映在湖水中。 <font color="#ed2308">影壁</font>,复建鹳雀楼碑记。 <font color="#ed2308">唐韵广场</font>。据说站在唐韵广场,轻击手掌,会有鹳雀之鸣从楼内悠悠传来回音。 重建后的鹳雀楼总面积达到三万多平方米,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从外面看是3层4檐,其实内部有9层。 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73.9米,内部既有电梯,又有楼梯,不知为何那天电梯高阁顶层,俺“古稀”只能缓缓攀登,爬两层脱一件外套,这不,实实在在登鹳雀楼嘛! 一层北门,匾额“文萃李唐” 前廊楹柱蓝底金字对联: 凌空白日三千丈, 拔地黄河第一楼。 一层大厅浮雕壁画之一:《筑楼戌边》。 由此可见,此楼当时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是一座戌楼。 楼内分别展现了当地的人文历史以及传说故事,一层以千古绝唱和<font color="#333333">大唐蒲州盛景为主,二层是华夏根祖文化</font>渊源流长。 三层是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 五层旷世盛荣。 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由于黄河改道等原因,凭肉眼观看,距离2公里之外的黄河有点远。 随即触景吟诗:“白日依山尽……”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只有有不断地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即刻释然。 11月27日上午从昨晚住宿的永济县城直驶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到访山西最著名古建筑之一—<font color="#ed2308">永乐宫</font> 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font color="#ed2308">永乐宫壁画。</font> 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周总理亲自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font color="#ed2308">原物原貌搬迁</font>至20公里外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 八仙之一的<font color="#ed2308">吕洞宾</font>就出生在这里。吕祖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一生弘扬道家思想,云游四海,惩恶扬善、行医治病,儒、释、道三教均奉为祖师。永乐宫就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原名<font color="#ed2308">大纯阳万寿宫</font>,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 现在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无极门,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 在建筑总体布局上,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使用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 <font color="#ed2308">无极门</font>,也叫龙虎殿。殿的台基高耸,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内部梁架简洁,殿内的壁画略有残损,但元作的气魄仍然存在。 无极之门里面便是<font color="#ed2308">三清殿</font>,又名无极殿,为永乐宫的主殿。它巍峨壮观,冠于全宫之首,整座大殿外观雄浑壮丽、飞檐翘角,殿顶饰以黄、绿、蓝三彩琉璃制品,色彩艳丽,造型别致,尤其是正脊上两只高达3米的龙吻,堪为琉璃制品登峰造极的代表。 殿内布满壁画,画面高达4.26米,全长94.68米,总计有403.3平方米,内容是<font color="#ed2308">《朝元图》 </font>。为了保护国家文物,绝对禁止拍照。还好后来在一旁的搬迁纪念馆拍到临幕的《朝元图》。 <font color="#ed2308">纯阳殿</font>又称吕祖殿,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单檐九脊顶,殿的内部仅用四根金柱支承,大梁跨越四间,从而使大殿的空间显得异常开阔。 纯阳殿里介绍了吕洞宾的生平。殿内四壁和扇面墙壁满绘着描绘吕洞宾生平事迹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之图"共52幅。同样禁止拍照。 <font color="#ed2308">重阳殿</font>为五开间,殿内以连环画的笔法描绘了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传教活动,刻画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纯阳殿如出一辙。 在永乐宫西侧,有一个“<font color="#ed2308">永乐宫拆移展览馆</font>”。其中有个画室,展出了部分临摹的《朝元图》。略微弥补三清殿不让拍照的遗憾。 “朝元”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以八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四周围以金童、玉女、力士、宿星、等共计290多尊塑像,背衬浮腾的瑞气,足登线绕的祥云,一派仙境的景象。 壁画的主像高3米以上,侍者2米多高,前后排列有四五层之多,构图严谨,场面开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表情栩栩如生。 “朝元图”为永乐宫壁画的一部分,是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典范。 为700年前的建筑“材”定构架尺寸的“营造法式”、700年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60年前举世瞩目的永乐宫搬迁工程点赞! 我是今年9月第一次踏入三晋大地,但通过电影视频等似乎对石窟、古城和悬空寺等著名景点有所了解。同行朋友是个文科男,对古迹文物情有独钟;他说他这次做的“攻略”原则上是看小众景点、元朝以后的(古迹文物)不看。起初我不理解,现在知道不是不看,而是来不及看。 真的,山西人文厚重密集,名副其实的“华夏文明摇篮”、“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发现,见证了“尧都平阳”和最早中国的悠久传承…… 午后,开着没有“痊愈”的座驾,谨慎地驶上高速,启程回家,终结两个多月的、曾经中断一个多月的山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