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皇之一和五帝之首的伏羲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拜祭的祖先,但伏羲的出生地、建都地点和陵寝历来有许多争议。</p> <p class="ql-block"> 根据典籍记载,伏羲氏出生地、建都地点和陵寝位置有河南周口淮阳之说、陕西天水之说和山东鄄城之说,但无论是来自庙堂官方的祭祀和庙会的民间信仰应该以河南周口淮阳太昊陵为最。</p> <p class="ql-block"> 关于伏羲的出生之地,历代典籍说法不一,但《太平御览》说“大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生苾栖”。《水经注》:“成纪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昊伏羲所生处也。”成纪即今甘肃天水市。</p> <p class="ql-block"> 至于太昊陵寝的所在之地,《左传》等典籍云:“陈,太昊之虚。”大都认为河南太昊陵是伏羲陵寝之地。</p> <p class="ql-block"> 许多学者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认为伏羲出生于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后率领部落迁徙建都于河南周口淮阳,并在离世之后葬于此地。因此,天水被称为羲皇故里,淮阳被称为羲皇故都。</p> <p class="ql-block"> 伏羲的官方祭祀始于秦早期,两汉沿用秦制。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祭之。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在京师长安专建三皇庙,天宝六年(747)又完善祭祀程序。北宋对三皇陵寝的祭祀相当重视,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曾下诏云,太昊、炎帝、黄帝……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乾德四年(966),诏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当时太昊的专祀地确定河南陈州伏羲陵,祭祀规格由少牢升为太牢。</p> <p class="ql-block"> 伏羲官方祭祀是国家祀典序列制度之一。伏羲被纳入国家的祭祀系统,在原初的意义有祖先崇拜的意义。太昊陵中有一座碑刻较完整地记录了伏羲的功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明神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之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以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其帝太昊是也。”这段碑文摘于唐朝史学家司马贞编著的《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述了人祖爷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伏羲的功绩涵盖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观天地阴阳变化而作八卦、创造书契符号代替结绳记事、推算历法以龙纪官、定立姓氏和嫁娶之礼、发明绳网蓄养牲畜、制做礼乐琴瑟,等等。这些都是文明之初的人类始祖对我们人类社会的特殊贡献,因此也为历代统治者纳入国家祭祀系列的主要根据。</p> <p class="ql-block"> 伏羲信仰所以历经数千年流传至今,除了来自庙堂的官方祭祀,还依仗于来自于民间的民俗传承。到今天为止这些民俗活动还包括,拜祭人祖爷、抢旗杆、跳“担经挑”、赏玩“泥泥狗”、“摸子孙窑”等。</p> <p class="ql-block"> 淮阳民俗文化历史传承久远,太昊陵里祭祀活动中的“担经挑”的舞,在《诗经·陈风》中似有表现,《宛丘》诗云:</p><p class="ql-block">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p><p class="ql-block">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p><p class="ql-block">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p> <p class="ql-block">传说淮阳民俗“巫舞”担经挑的起源,就与一段流传久远的救母故事相关:</p><p class="ql-block"> 传说女娲补天之后离开了人世,而她的女儿宓妃却时时刻刻思念着母亲。有 人告诉她其实女娲还活在人世,但需要她自己去寻找。于是宓妃做了两个花篮, 请在花篮里放了些花草,还有自己书写的孝敬和祝福母亲的经文,之后就用扁担挑着花篮,去寻找母亲了。她走过了许多山山水水,走到人多的地方,就在那里担 着花篮跳舞,当人们凑上来看的时候,她就停下来打听母亲的消息。很久之后, 她终于打听到母亲在一个叫恶狗庄的地方,但是却变成了一只黑狗。有个好心的 为婆婆送了她七个面饼,并嘱咐她要救母亲须得闯过恶狗庄七个地方,每个地方都 其有一条恶狗阻拦,需扔下面饼引诱它们,趁它们吃的时候悄悄闯过去。 契合宓妃依着老婆婆的方法惊险地躲过了七条恶狗,又往前走了一段,看见一条流着泪的黑狗,于是问道:“是俺娘吗?”黑狗冲着宓妃叫了几声,她心知这定 是母亲所化,便抱起黑狗放进花篮,挑回了家。上天感念宓妃的赤诚孝心,就把 女娲重新变回了人形。后来,人们也学着宓妃担了花篮去祭拜人祖,来表达自己孝心。</p> <p class="ql-block"> 这段担经跳舞救母故事,讲述了“担经挑”的起源,其附会了伏羲、女娲传说,故事中极大赞颂了孝文化。</p> <p class="ql-block"> 参拜太昊陵期间,参拜者往往会购买一种造型奇特的泥塑制品,回家之后送给孩子或亲朋好友。这种泥塑俗称“泥泥狗”,传说中,它们是人祖爷的守陵神物,能够消灾祛病保佑平安,所以又称为“陵狗”。淮阳“泥泥狗”以其古朴粗犷的造型特点,代代相传的制作手艺,以及蕴含的生殖崇拜原始内涵,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2014年,泥泥狗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太昊陵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有来自于庙堂的官家祭祀的原因,更有来自民间的庙会民俗活动的传承原因,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