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妈妈在世时,我们不知道珍惜,对他们的了解很少,当他们离我远去时,留下了终身遗憾,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倒流。如今看到有关爸爸妈妈的资料和点点滴滴我都会收藏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政治部副主任南映森1965年离休,回到家乡山西榆次干休所安了家。他的儿子南秋阳在《热血白刃格斗英雄连首任指导员南映森》一书中有一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院门外响起了汽车的刹车声,一辆海军车牌的北京吉普停在了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位穿着海军军装的首长。南映森上前仔细一看,惊喜万分,来者原来是烟台海军高专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的老上级张正德,他们热情的握过手后,俩人在葡萄架下坐定。 多年未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南义洋见是张副政委来了, 问过张叔叔好后,便非常麻利的给他沏上了茶,便招乎司机去了。没一会,刘莹回来了,当她发现是张副政委来了时,很是惊喜。“原来是张副政委呀,你好啊,10年没见了,你身体还是那么好!“她一边和张副政委握手,一边笑着说,“是来山西出差吗,爱人和孩子们都好吧?中午在这吃饭,不许走啊”!“刘莹同志,她们都好。我这次是带队来大寨参观的。老边(张副政委的爱人)专门嘱咐让我来榆次看看你们”,张副政委笑呵呵的回答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观大寨时的镜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莹进屋放下学习笔记,赶紧忙着摘葡萄、洗苹果招待客人。“老南,你日子过得很滋润啊,瞧瞧这满树的苹果,满架子的葡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副政委四处打量着院子,品尝着南映森亲手栽的葡萄,很羡慕的说,“海军高专已于1974 年9月迁往辽宁锦西,改称海军第二炮兵学院了。我去江西工作了一个时期,后又回到锦西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工作”。张副政委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感觉很苦还很辣,他放下茶杯微微的皱了一下眉头,把口中的茶水咽了下去,继续说“我昨天在太原的海军电子学校住了一晚上,今天来看看你们,顺便带了点东北大米”。他招呼司机和南义洋把满满一麻袋大米从车上抬了下来。看着南义洋不太强壮的身体,他关心的问道:“义洋,这些年还不错吧,入党了吗”?“张叔叔,我还是光杆司令一个,党员、团员都没入”。南义洋不好意思地答道。又坐了半个小时,张副政委起身向南映森、刘莹道别:“我就不在这吃饭了,回去还有事,有机会还会见面的“。他不顾南映森和刘莹的再三挽留,坐上车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副政委走后,南义洋坐在桌旁吃着葡萄,哼着小曲,回忆着小时候和张副政委的孩子张贝力调皮的往事,乐的偷偷直笑。他看到给张叔权沏的茶还剩了不少,倒了有点可惜,就拿过来喝了一口,刚喝进嘴里,还没等咽下,他就全部吐了出来。“爸爸, 你这茶是什么味啊,怎么又苦叉辣?“他边呸、呸的吐着发苦的唾液问南映森。南映森问:“你放的是哪个茶叶筒里的茶”?“是茶几上那个皮包包里的”,南义洋指着那个皮包包说。“坏了,你把烟丝给张副政委当茶叶沏上了!”南映森内疚的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南伯伯、刘莹阿姨和爸爸坐在小院葡萄架下那亲切畅谈的情景,我不由自主的流下了泪水,他们的身影历历在目,那是爸爸与南伯伯、刘莹阿姨的最后一次见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伯伯1936年参加革命,是著名“白刃格斗英雄连”首任指导员,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授予南伯伯所在的8连“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病逝那天,原南海舰队副政委南平波叔叔到家中看妈妈,含着泪动情的跟我们说:“你们的爸爸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好人,虽然长得瘦小,打仗非常勇敢,在朝鲜战场你爸爸率团在西方山守了七天七夜,保卫了军部、后勤、医院……,并荣立了三等功,在战争年代团以上干部立功是为数不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爸爸任志愿军第26军78师233团政委,在38昼夜阻击战期间,一天彭德怀总司令把电话打到爸爸所在的团部,当爸爸拿起电话时,彭老总问:“你是谁”?爸爸说:“我是政委张正德”,彭老总说:“我找团长”,爸爸说:“团长回国学习了”,彭老总说:“好,那你把你们的作战方案说说”,爸爸向彭老总汇报完后,彭老总说:“好,就按你们的方案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妈妈一生相濡以沫,从我记事起没见他们争吵过,唯一看到的是每次家里来客人,妈妈是不允许孩子上桌的,爸爸却让孩子都上桌,在餐桌上还不断的给孩子夹菜。客人走后妈妈都会怒批爸爸惯孩子,不懂礼貌,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在家,家里来客孩子是绝对不允许上桌的,就连客厅都不允许通过”,爸爸从不反驳,再来客人照旧他的做法。爸爸还有一个特点,只要是工作之外的外出总愿带着孩子,也许是源于爸爸一生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他想用更多的时间来弥补与孩子的陪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爸爸与外孙们开心的下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唯一抱怨爸爸的是:爸爸让她当上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家属。妈妈从小热爱学习,妈妈常和我们说:她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穿着蓝大褂背着书包上学堂。妈妈的老师对她父亲说她聪明伶俐爱读书,学习成绩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就在她未满十二岁小学快毕业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入侵兵荒马乱,致学校停课。由于他热爱学习,回到家中在县师范教书,具有爱国主义进步思想的三叔边振生、三婶徐连川在家继续给她上课。不久她看到她的表哥逢甲哥和振奎叔、振辰叔(边拱)等人在宣传抗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她问:“逢甲哥,可以让我和你们一起做事吗?”逢甲哥笑着问她:“你喜欢教人识字吗?”她说:“喜欢”,逢甲哥他们就安排妈妈去教识字班。经逢甲哥、边拱叔等共产党员的教育,年幼的她从开始的教识字很快发展到能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她年龄增长,不断接受党的教育,思想也逐渐成熟,为党做的事情也多起来,她开始公开宣讲,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她每到一处宣讲,她的小伙伴们都跟着,她站在高处唱或教抗日歌曲,颂抗日歌谣,小伙伴们便跟着唱,合着颂。人聚的差不多时,她就开始宣讲中华民族的危难情势,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全国抗日斗争形势,讲到激昂之时,小伙伴们和围观群众跟着她一起高呼口号。她的小伙伴们在抗战期间,陆续参政、参军,跟着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时间久了,她的行动引起汉奸的注意,1944年组织得到情报,汉奸要抓捕她,便派人来接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夏季的一个上午,在县师范教书已是中共党员的三婶徐连川把消息传递给她,她瞒着家人简单收拾了一个小包袱,傍晚三婶在接头处把她介绍给来接她的同志,她跟着来人离开了家。那年,未满十八岁的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妈妈(左一)与送她参加革命的三婶(右一)和妹妹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奸来抓人时扑了空,气急败坏地在院里屋里翻腾了半天,用枪托猛击她奶奶头部,奶奶昏倒在地血流如注,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汉奸们抓走了她的大伯父,在据点里吊打,用步枪子弹尖头沿肋间隙拨挑肋骨,极残酷地将大量的辣椒水灌入腹中,再用杠子压,逼他交人。家里变卖家产将她大伯父赎了回来,她大伯父卧床将近一年才能到院子里稍作活动,自那时起家境衰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泰山地委后为保护家人,本姓边的妈妈改名为李方明。妈妈参加革命一直在中共泰山(今泰安)地委妇联工作。自从与爸爸相识,部队几次调妈妈去部队工作,妈妈都没有同意,妈妈舍不得她所热爱的工作和与她朝夕相处的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和爸爸婚后,1948年去部队探亲,时任中共泰山地委书记的张敬焘伯伯派人送妈妈到部队。当妈妈休完假准备回地委时才得知送她的同志不但把她送到了部队,连她的档案也送到了部队,妈妈回不去了,1948年妈妈正式从中共泰山地委调入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妈妈与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全军裁掉十万女兵,集体退役。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妈妈和许多阿姨们一样,脱下了心爱的军装。由于当时在海岛,无法安置工作,成为了一名家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底爸爸调入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妈妈任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家属委员会主任、书记,那时的主任没有一分收入,就连每月5分钱的党费还要从爸爸的薪水里扣。妈妈任劳任怨,全身心的为家属们做好服务,得到了大家的尊重与信任。年轻时忙于委员会的工作和对爸爸的照顾,对儿女的教育,忙碌了大半辈子,晚年闲了下来,越想越委屈,经常抱怨和数落爸爸,就连张敬焘伯伯每次到家中,妈妈都会和张敬焘伯伯抱怨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中央决定从我国北方派5万名干部南下,上级决定妈妈到苏州市下属一个县任副县长,也就在这时妈妈被调到了部队。原山东省副省长刘众前夫人张林瑜阿姨、泰安市妇联主任张秀莲阿姨、青岛市市南区民政局长张红玉阿姨都是妈妈在泰山地委工作时的亲密战友,妈妈看到她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唯独她成为了一名家属,每次见到阿姨们都会倾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每次到北京都会去看望她的老领导常凯阿姨,常凯阿姨来青岛也到家中看妈妈。常凯阿姨1938年参加革命,是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中唯一的女军官,先后被派往驻匈牙利、保加利亚、法国大使馆工作,任一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常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常凯阿姨也是妈妈的红娘,对妈妈格外关心!她认为妈妈年少时就积极投身于革命,并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家属而感到惋惜,其他阿姨也有同感,为此妈妈更加感到委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终国家没有忘记这些从战火中走出为新中国成立而作出贡献的女兵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每月为她们发放生活补助(工资),医疗享受同级别军人待遇,妈妈享受着师职待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妈妈晚年一直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儿孙们感到无比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开心的爷孙,当年的小孙子现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外孙们在分享外公种植的葡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永远怀念你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