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位于浙江和福建两省毗邻地带,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儿山高路远,群峰叠翠,云海亲吻着层峦,大量因躲避战乱迁居而来的人们开创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化,留下了珍贵无比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廊桥是泰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文化形式,它们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12月初的周末,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泰顺,走古道,赏廊桥,探访古村落,叩问老建筑,一同体验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浙南闽北山区,山高涧深,重峦叠嶂,人群分散在远离尘嚣的大山中,交通闭塞,往来困难,为此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形成廊桥连着古道的特色。浙闽山区的古道大多修建于明清时期,当地士绅捐资建了石板路、路亭、寺庙,设立了茶堂等场所,为了进一步抵挡日晒雨淋,还在沿途栽种了一排排枫树。如今,这些枫树有的树龄已有数百年,高达数丈,夏天浓荫蔽日,秋天则满目艳红,为后人留下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三滩岭红枫古道</p><p class="ql-block">泰顺有多条红枫古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三滩岭红枫古道,始于泰顺县罗阳镇沙堤村上庄,止于三滩村半岭亭,由西南往东北走向,全长约10公里,平均道宽1.5米,最高海拔580米,与司前畲族镇筱条岭古道及百丈镇叶山寮古道相连。因古道两侧栽种有大量温州的乡土树种枫香,秋天艳红一片,如同一条延伸的红色飘带。三滩岭古道宛若长龙蜿蜒盘旋于群山之中,蔚为壮观,是浙闽无人不知的红枫古道。</p> <p class="ql-block">三滩岭古道始建于明景泰年间,是泰顺山民外出的通道之一,连接着当年商贾云集的百丈镇。早期路面用不规则块石铺砌而成。清中叶之后,由于百丈口水路运输的兴起,该古道成为县内最为繁忙的交通线路,是浙南闽北,包括泰顺、寿宁、福安、柘荣、福鼎五县来往县城和温州的陆路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从罗阳镇沙堤村上庄出发,向北顺着山岭下行 300 米,就是毛垟坪村,这里的古道右侧有一座清代文职奉政大夫刘开仪和妻妾的合葬墓。这座墓建造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扶椅式,青石结构,布局严谨,雕工精细,分上中下三坛,墓室前壁有阳刻篆书“罗阳刘公墓”。</p> <p class="ql-block">三滩岭古道与浙江 52 省道和康庄公路有部分重合,需要经过约 1 公里的水泥路才能到达三滩村。古道左侧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古茶亭,比平常见到的亭子要宽阔,3 间 2 层,全木构造,板壁上画有虎狮等猛禽,亭顶飞檐翘角。这座亭子曾是茶亭,当年有烧茶人在此居住,无偿向过路的挑夫、行人供应茶水。2017年,茶亭经过了一番整理修缮。</p> <p class="ql-block">过了三滩村,不远处便是最负盛名的大岗岭红枫带路段,一直延伸到古道终点半岭亭,全长约 2 公里,均为舒缓的上坡,十分适合休闲散步。古道两侧古枫密密匝匝,深秋和初冬,大红、暗红、青紫的枫叶缤纷飘落。</p> <p class="ql-block">500多年树龄的枫香连绵不断,棵棵粗壮高耸,长势茂盛,一到深秋,古道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感受古道踏歌的惬意或探玩赏枫、采风掠影的愉悦。踏上大岗岭,你犹如行走在舞动的红绸带之中,片片红叶如蝶翻飞,在山间轻盈地舞动,展现着柔曼的身姿,从树上慢慢地落到地上,与脚下的古道、周边苍翠葱绿的森林融为一体,谱写着千百年来的枫叶情歌。</p> <p class="ql-block">半岭亭位于三滩岭古道的终点,也是三滩岭古道和筱条岭古道的分界点。由于年久失修,亭屋早已坍塌,只留下亭基,以及四周的古树。继续前行,就是筱条岭古道。走上五六公里,可到杨坑头,这里有一条分叉道,一侧通往筱条村、司前镇,另一侧是百丈岭古道,通往朱岭头、百丈镇。</p> <p class="ql-block">登上大岗岭远眺是层林尽染;抬头是蓝天下耀眼多彩的秋叶;低头是层层落叶铺满古道,别有一番意境。古道的清幽、红枫的绰约、路亭的古朴、关隘的雄险,宛如一幅幅的山水古画,虽然笔墨淡雅,但意境清新,令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廊桥文化园</p><p class="ql-block">位于泰顺县泗溪古镇,根据该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泗溪镇溪东桥、北涧桥这两座“姐妹桥”为核心,以“十八学士” 的林氏家族文化为文脉,以前坪张十一故居和老街白粉墙的文物建筑等古老街区文化为主题,成功创建国家4A级廊桥文化园景区。它是围绕泗溪姐妹桥保护、整治及周边旅游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打造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廊桥文化园,突显出泰顺廊桥的精品和亮点。</p> <p class="ql-block">泰顺县泗溪镇,原名四溪,地理位置好,是处于四面大山中的一处凹地,境内的东溪、南溪、北溪、西溪等四条河流在廊桥文化园交错,构成了著名的“泗水洄澜”景观,泗溪因水得名,却也隐含灾难,在与大自然的较量抗衡中,泗溪先民建起了各种桥梁,溪水潺潺流过石碇步,泗水洄澜高悬木拱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充分而巧妙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p> <p class="ql-block">泰顺被誉为“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目前,泰顺尚保存着唐、宋、明、清时期的石拱桥、古廊桥、石梁桥、石木混合结构桥等桥梁多达958座。尤其是木拱廊桥,以其巧妙优美的结构造型,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形象,被誉为“中国瑰宝”。一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这些凝聚了山水灵气与工匠智慧的木制廊桥,架起了山水相间的路程,也拉近人了人们的距离,穿行于这些古老的廊桥上,你仿佛能感受到千百时光里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木拱廊桥,多出现在我国闽浙边界山区。这里降雨充沛,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于是山林里随处可见的杉树,成为连贯交通的重要材料,其运用木拱榫卯结构,或完全借助木材的摩擦力和主墨师对木材直径的把控,坚挺非常,百年不腐。这种“桥上建廊,以廊护桥”的独特桥梁形式,也被称作贯木拱风雨桥,虹桥或厝(cuò)桥,因为它的结构与蜈蚣的形体很相似,被当地人俗称为“蜈蚣桥”,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将此类桥的学名称为“贯木拱廊桥”。虹桥出现500年后,达·芬奇也想出了同样的结构,此类结构的桥梁被西方人称为“达·芬奇桥”。</p> <p class="ql-block">建造廊桥时除了桥面,廊屋也是廊桥工匠们精心构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从功用来讲,增加了桥拱的压力,使之更稳固;也起到了防护风雨的作用,同时,桥屋各部位的艺术处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屋脊装饰等,增加了桥梁的整体美感效果。廊桥不仅是行走避雨之所,也是当地人进行交易的场所。很多廊桥上设有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摊位,可想当年廊桥交易繁盛的景象。此外廊桥上还设立有神龛,居民可在此祈祷家国安康,风调雨顺。廊桥裙板上的文人题咏,也为其增添了不少人文气质和浪漫气息,成为穿越时空的历史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泰顺有各种桥梁近千座,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廊桥,境内廊桥数量众多,大致可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几类,其中编梁木拱廊桥(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最具文物价值。泰顺是全国现存廊桥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有各个时期的廊桥46座,其中古廊桥33座,有15座古廊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座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廊桥不仅是郊游远行的驿站,也是泰顺悠悠历史的连接,每一座廊桥都有它的历史脉络。廊桥是泰顺最为优美的风景线,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来,一睹廊桥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廊桥闻名于世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一、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span style="font-size:18px;">虹桥</span>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似彩虹的</span>拱桥,看上去就是“敞篷版”的廊桥。</p><p class="ql-block">二、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p><p class="ql-block">三、美国电影《廊桥遗梦》,讲述男女主人公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了半生彼此怀念的浪漫故事。它感动无数人,也让人们记住了“廊桥”。</p> <p class="ql-block">泗溪姊妹桥</p><p class="ql-block">“独飞溪谷千余载,天下惟有木廊桥”。在泰顺行走,你总会与廊桥不期而遇,它们或横跨于溪涧险滩,或镶嵌于绿野青山,或静卧于村落街市,或屹立于高山峡谷…在众多的廊桥中,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溪东桥,无疑是最惹人注目的,它们又被称为“泗溪姊妹桥”,是泰顺廊桥中的典型代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泰顺旅游发展的一张最重要的金名片;也是泰顺与世界交流的重要代表符号。</p> <p class="ql-block">北涧桥</p><p class="ql-block">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的古渡口,横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俗称下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叠梁式木拱廊桥,宫殿式重檐,气势如虹。桥长51.87米,宽5.39米,净跨29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当地人称“桥头”,地势高,有石阶16级;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p> <p class="ql-block">青山绿水间,北涧桥显得异常绚丽,显然与它的一身红妆是分不开的。风雨板上的红色艳而不俗,从中可见匠人手工的精巧。红色的运用使北涧桥整体色彩有别于周围呈绿色的自然环境,突出了廊桥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这种贴切的红又能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色彩融合起来,可谓相得益彰。北涧桥的风雨板虽然施加了颜色,廊屋的柱架却保持原木本色,天然且朴素。桥屋的大部分石质附件也没有太多雕琢,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感。</p> <p class="ql-block">遥望北涧桥,暗调的红色桥身横跨北溪之上,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沉淀。桥正中有一座重檐歇山顶廊屋,屋脊上还塑着一对青龙。桥檐末端钩心斗角,飞檐之上二龙戏珠,饱含当地人民对风调雨顺的祈福。桥脚下,两棵千年古树参天,柔态尽现,延展枝叶,轻抚桥身,为北涧桥提供荫蔽,也成为人们谈天说地的好去处。桥屋灰瓦红身,飞檐斗拱,桥顶仍见琉璃炫彩;桥下碧波荡漾,桥旁古树掩映,古道相连,历经几百年风雨却仍光彩照人。对岸白色的沙滩,河中游弋的鱼儿,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纯净自然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欲上北涧桥,先于碇步行,拾级而进,矗立在桥头的两棵千年参天古树掩映着廊桥和民宅,廊桥屋檐上的脊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登上鹅卵石阶梯,终于踏上北涧桥的木地,桥面由两层厚约一寸的木板铺就,上桥的坡却是极陡,高高拱起的桥身是顺应温州依山抱海,山区溪流经常暴涨的环境精心打造。走在桥上时,能听见木头之间传递的响声,颇有灵性。桥上一扇扇长长的窗,远处青山、近处绿水、桥旁古树、百年古屋……窗可倚人,亦可框景。</p> <p class="ql-block">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国家文物管理局的桥梁专家杨道明教授亲临考察指导,他感叹道:“四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运用力学原理建造这种叠梁式木拱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是中国桥梁史中的‘双碧’”。所以他亲手题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个大字,制成双匾,高悬桥之两首。</p> <p class="ql-block">北涧桥的桥尾立三尊大理石像,即是重修首事人,他们率当地老百姓共同建造北涧桥,雕像高一丈有余,是站立在一个半山坡上的,犹如自泥土里复出,面带微笑,从容淡定,正气凛然。“吃水不忘挖井人”,先民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在雕像前,天天都有游客放慢脚步,用手机拍照留念,读碑文而唏嘘赞叹,览廊桥而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北涧桥飞架三溪交汇处,旁侧是绿枝挺阔的千年古树,面前是延伸引导的碇步,流水潺潺,古树参天。它的美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轻灵飘逸并拥有虹桥的独特结构,更在于与周边环境的巧妙融合,远观近看,都像是在欣赏一幅油画:蔚蓝天际白云浮动,绯红桥身、棕黄廊屋与翠金飞檐立于画面中心,一侧青葱油绿,树影婆娑,桥下水波光感灵动,温柔地中和各种颜色。点点人影分布在桥上、桥旁、碇步,融入景中,为画面注入灵气。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幅画卷巧妙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风景的江南韵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溪东桥</span></p><p class="ql-block">从北涧桥溯溪而上,相隔几百米就来到溪东桥,因其横跨东溪水而得名,位于泗溪镇白粉墙村。因溪东桥相对于北涧桥(下桥)地势较高,当地人又称之为“上桥”。</p> <p class="ql-block">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溪东桥比北涧桥规模略小,由二层拱骨相贯建成,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离水面9.5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中间处为高起的三间楼阁。桥的两头各有一块匾牌,一面是“虹气临虚”,一面是“影摇波月”。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甚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溪东桥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二层共骨相贯而成,即由九节拱骨并排与另一层八节拱骨贯穿搭置,自成稳固的梁架。在拱内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强横向力的作用。为了保护拱骨和梁柱,防止风雨侵蚀,两侧都装有风板。两端拱趾各自支撑在桥台上,桥台用花岗岩块石磊筑于两岸山崖之上,两头通道均有石踏跺。溪东桥是泰顺造型最精湛的木拱廊桥。</p> <p class="ql-block">在溪东桥的桥头,立有建造者林正绪的雕塑。在清朝乾隆年间,东溪上建于1570年的桥梁早以被洪水冲毁,村民过河十分不便,只能碇步渡水,若遇涨水,则只能望水兴叹。到了清乾隆十年(1745)年,白粉墙村先贤林正绪和王佐两个人捐出巨资,以林正绪为首事,聘请名匠出资重建溪东桥。相传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p> <p class="ql-block">溪东桥旁有浙南最大临水殿及陈大翁宫等宫庙建筑,是村民祈福、祭祀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师徒俩在一条河上下游建姊妹桥,成就廊桥之乡浙江泰顺最美廊桥,因两桥均经数次大修,很难判断这对师徒各为哪一次修造的主事。两桥造型古朴,结构精巧,均为编梁木拱廊桥;根据三角力学原理,均采用“顶、别(编)、撑压”的方式,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接,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数百年来屹立不倒,为当地村民出行遮风挡雨,是中国廊桥的“活化石”,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如今早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姐妹桥”是泰顺廊桥中的典型代表。泰顺廊桥,古朴庄严而又温润万分。朝暮四时里,廊桥仍立处。旭日晕染云霞托起无尽期盼,桥檐流转光晖镀出一眼惊鸿,雪花洁白堆砌衬那红桥坚韧,秋叶微黄瑟瑟抿那时间陈酿。看天地一色,宛如一幅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仕水碇步桥</p><p class="ql-block">碇( ding )步",又称"汀步"、"矴步",是桥梁的雏形,古人用大小砾石或较整齐的条石,在溪涧的浅水处按一定间距布设块石,筑起一个个石磴,石块微露水面,使人能跨步而过,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露出水面的龟背,故称其为"鼋鼍"。碇步桥是桥梁的原始形态,学术上称堤梁桥。因形状酷似琴键,又名"琴桥"。"碇步桥"是一种古老桥梁的统称。</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的浙江、福建等地都能看到这种"简易又诗意"的石桥。碇步是古代先民为便利溪流两岸间往来而创造的特殊构造的桥梁。泰顺有千条碧波,万条山涧,而碇步无处不在,长则数百齿,短则四五齿。有的碧波短短数百米,而碇步就有数十条,如蜘蛛网一般纵横交织在山水之间,成为山城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说缠绕泰顺千山万壑的条条碧波是大自然无意间创造的一根根线谱,那么穿越在碧波之中的条条碇步就是山民精心谱写的一个个动人音符。</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泰顺先民共建造200多条碇步桥。在2023央视春晚舞台亮相的《碇步桥》,这个舞蹈的灵感取材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仕阳镇溪东村的仕水碇步石桥,又称"仕水碇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95年),全长136米,223齿一字型凌波延伸,一个一个的石碇整齐地林立于溪水之上,远远望去,犹如钢琴上的一个个琴键,流水间隔着石桥,水花在脚下飞溅,嘈嘈切切,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透。仕水碇步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不仅是泰顺最长,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碇步",2006年该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仕水碇步石桥共有223齿,每齿分高低两级,中间高,两边低,可供三人同时行走,高的那级可供肩挑扁担者或行人在涨水时行走,低的那级可容两人并肩而行。碇步用料非常讲究,既美观又实用。高磴用白花岗岩,低磴用青石岩,青石辨识度高,夜间行走,借助月光,踏石而行,可畅行无碍;洪水初涨时,踏浪而行,也可安然渡岸。取青白两种石材,也有其文化内涵,正如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重修仕水碇埠渡志》中所说:"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踩在古老的步石上涉水,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之感。</p> <p class="ql-block">川流不息的溪水、固若磐石的步齿组成大自然永恒的韵律,弹奏一曲奔腾的歌,碇步桥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中国古代技术的理性之美。春晚的一曲《碇步桥》舞,展示了溪水边诗画江南的绝美意境,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仕水碇步带到大家面前,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回味悠长。舞蹈的灵感创作地仕水碇步被更多的人知晓,</p> <p class="ql-block">桥西古村落</p><p class="ql-block">泰顺地方不大,但山水秀气且清新,古村落如同她的廊桥一样保存完好,被世人所称道;古建精致而富有韵味,古民居就像一朵五彩纷呈而又充满文化色泽的奇葩,绽放在山城大地上,成为青山碧水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古民居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遗风,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每一座古民居仿佛都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博物馆,走进它如同走进了一条充满浓郁文化色泽的艺术长廊。</p> <p class="ql-block">桥西古村落位于泰顺县雪溪乡的桥西村,距县城36公里,山水环境优美,群山围护,田野开阔,溪流逶迤环绕。古村以“石门楼”而出名,石门楼又称“胡氏大院”,是雪溪胡氏先祖的居住地。村落始建于明天顺年间。据记载,胡氏原居住在丽水庆元县官塘,明朝天顺年间,始祖胡道严迁入泰顺县境内,定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胡氏一族在第九世胡东伟时,家道昌盛,开始大规模地建造住宅。从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胡氏家族耗时42年,建成了胡氏大院、胡氏大宗祠、胡氏小宗祠、外篛厝、凤垅厝、下洋厝、胡氏书斋等气势恢宏,布局严谨,体系完备,占地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的宏伟建筑,它不仅见证了泰顺的数百年沉浮,也承载了雪溪胡氏一族的荣辱兴衰。这是泰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堪称浙南乡土建筑的典范。这是温州最大豪宅,也是江南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文物综合价值。</p> <p class="ql-block">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胡氏大院为国保主体建筑,兼具法式规范性与乡土灵活性,具有浙南、闽北建筑风格交融的鲜明特色。大院周边的环境非常优美,前面田野开阔,雪溪逶迤环绕,溪水如雪般拍打在层层乱石间带起片片雪花;隔溪是笔架山的最高峰,大院大门正对前方笔架山的最高峰;背后群山绵延,松林茂密,随风摇曳,真正是"日拥祥云",屋瓦墙根是蓬勃绿意,杂草青苔轻呵着这片大地,万物生灵皆是悠然自得。这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胡氏大院</p><p class="ql-block">胡氏大院依山傍水而建,属清代建筑明代风格,<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着江南地区少见的三合院式布局,建筑风格融合了浙南和闽北的乡土风情,</span>经过前后三次的建造才建成一座由鹅卵石铺路、鹅卵石砌墙、砖雕门楼、斗拱飞檐、格扇花窗所构筑起的精致院落,是很有特色的国保古建筑。广泛使用蛮石墙体作为维护结构,也为胡氏大院赢得了“石门楼”的美誉。2023年刚刚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石砌高墙</p><p class="ql-block">大院四面环建石砌高墙,皆由附近溪流里的卵石砌造,不同颜色的卵石间隔排列,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美丽图画;<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块块缤纷的石头堆砌出了这一面面花墙,花墙平整华丽,安如磐石,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或许这墙里墙外也曾有过数不尽的浪漫。</span>妩媚动人的院墙,出自泰顺本土石匠张刚之手。张刚虽然手艺好,但为人心胸不开阔,因为没午休好,他故意把大院的围墙砌成倾斜欲倒之势 ,但该墙迄今二百余年尚保持原样未变,可见其技艺超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院内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胡氏大院</span>坐西(偏南)朝东(偏北),<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进院落布局,</span>由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贯通起来,沿着中轴线,由东往西分别是前堂、下堂和上堂。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组成;中间为沟通上、下堂的甬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堂为三合院式建筑。</span>两侧厢房和正屋以轴线左右对称,并依地势由东向西逐级抬升。整个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平面布局为棋盘式,院中间建有两道横墙,犹如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大院共有三个出入口,一个是临溪的正门,其他两个是边侧旁门。</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大院正门</p><p class="ql-block">胡氏大院第一进院落(东院)由台门、前堂及南北侧院组成,台门即为整座大院的正门,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朴实大气的三块条石连接成</span>对称的石制门楼,并未处于中轴线上,而是位于院落东北角,<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对面的笔架山遥遥相对,吸纳山川的灵气。院门</span>正对笔架山最高峰,文风蔚然,古韵悠悠,耕读传家的风尚,在这里尤其浓郁。身居此处,仿佛有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前堂</p><p class="ql-block">跨入大门踩在用小卵石铺成精致图案的地面,向左行便是大院的第二座门楼,这座门楼胡氏族人称之为前堂,位于院落中轴线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与南北侧院东墙连为一体,明间梁架串枋为月梁形,柱头镜、月梁、牛腿、斗拱等构件均有精细的雕刻,细看可见龙凤、狮子、花鸟、人物故事等刻画,呈现出一派浓厚祥和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甬道</span></p><p class="ql-block">甬道呈东西走向,宽4米,长约17.6米,地面用规整的卵石铺砌。甬道两旁均建墙,为南北屋的院墙。临近上堂的门楼处的山墙则建成猫拱背式,整体高大端凝。院墙全部用卵石砌造,猫拱背山墙下段用卵石砌造,上段用砖砌,顶上铺瓦。地面用卵石铺砌。胡氏大院的墙体砌得非常平整漂亮,而且很牢固,均系出自“石精”张刚之手。甬道尽端为十一级青石台阶,踏上台阶后即为上堂门楼。上堂与下堂有1.2米左右的高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北屋</span></p><p class="ql-block">甬道两侧为南北侧院,相向对称布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风格和用材均无差别,</span>均为三合院式,由门楼、正屋、西厢房组成,小庭院内莳花种树,生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下堂南北屋与前堂均建于同一时期,系胡东伟于咸丰二年(1852)七月建造。</p> <p class="ql-block">上堂门楼</p><p class="ql-block">上堂门楼处于胡氏大院的中心位置,是大院现有七座台门中最为精美、等级最高者,为单间三楼砖木结构,双落翼青瓦歇山顶,主体框架用条石建造,与院墙融为一体,下部青石合缝,上部青砖垒砌,明间中部正面灰塑“日拥祥云”,匾额左边泥塑喜鹊、梅花,配诗:“寻常一样窗前月,囗有梅花便不同”。匾额右边泥塑杨柳等,配诗:“数枝杨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门楼朝向正堂一方的匾额为:“山辉川媚”。泥塑“松”配诗:“闭户著书多囗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泥塑“竹”配诗:“有竹一窠长数尺,囗令每日报平安”。</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正屋</p><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西院)规模较大,由门楼、厢房、正屋组成,院中青石铺地,古朴典雅,颇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意境。正屋位于青石台地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重檐悬山顶建筑,其底层中央为敞厅,是家人集会待客与祭祀先祖的地方。其余各间多为住屋。立面槅扇窗均用里外两层,里层御寒保暖,外层雕工精美,格扇门的窗棂利用景深拉伸视野,无形中扩大了空间。二层楼厅之外还设有栏杆。</p> <p class="ql-block">正屋檐廊细部构作繁缛精致,月梁、牛腿、雀替等均饰有木雕,多为鸟兽草木图案及人物故事。厅堂的楼板梁上也作雀替,厅堂太师壁前设长桌,厅堂两边有扶手长椅,长椅的靠背装饰为泰顺较少见的冰裂纹。正房格扇花心部分用棂条拼装,棂条之间用小木块雕成梅花镶在其间,起到很好的装点效果。上绦环板的雕刻则以人物故事与花卉为内容。大院木雕刀法有力,形象生动,结构对称,内容有别,雷同中求变化,严谨中求灵巧,彰显出深厚丰富的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正屋底层后部房间为灶间和杂物间,南北两侧各有柴房一座。房后依山坡建有花坛,花坛两端各有一口水井,是先前饮用水主要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南北厢房</p><p class="ql-block">上堂南北两侧各有厢房,均面阔四间,进深三间,带前后腰檐,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下两层檐廊均与正屋相连,屋脊中墩有灰泥塑铜钱式样,寓意财源广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檐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胡氏大院中各建筑均由梁、柱支起腰檐,檐廊下既可遮风挡雨,也能晾晒作物与腊肉,同时梁柱与屋顶结构连为一体,使空气自由流通,以在湿热的环境中保护木结构。</p><p class="ql-block">胡东伟于道光十二年(1832)建造正屋,道光廿一年(1841)建造南北厢房。</p> <p class="ql-block">排水系统</p><p class="ql-block">胡氏大院的排水系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经百年依然在如常工作。</span>胡氏大院庭院三边有排水槽承接屋檐流淌下来的雨水,内廷的地面为四周低、中间高,所以在雨天时,雨水就可以顺着地势排到水沟,然后顺着水沟流入溪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凤陇厝</span></p><p class="ql-block">随着胡氏家族人丁不断增加,大院内已不能满足居住。胡东伟又于同治壬申年(1872)在大院的左后方建造凤陇住屋一所。凤垅厝为三合院式,共有两座门楼。正房面阔七开间,左右厢房面阔各三开间。正房绦环板、牛腿等构件雕刻故事情节,厢房的窗板花心中央有棂条拼装成双喜。与胡氏大院一样,凤垅厝正堂的楼板梁亦饰有雀替,雀替之下的墩座上有精致的双龙抢珠、双狮戏球等雕刻。</p> <p class="ql-block">下洋厝</p><p class="ql-block">下洋厝系胡氏月房族人建造,位于胡氏大院右前方,坐南朝北,系一字型民居,门楼木构,正房面阔九开间,悬山顶。下洋厝右边为雪溪,前方为胡氏小宗祠,左边为胡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胡氏宗祠</p><p class="ql-block">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许多大事都要在此议决和进行。胡氏日、月、星三房族人捐资于道光戊戌(1838)正月动工建造宗祠,越八月而落成。从胡氏大院出发,穿过长长的卵石小巷,便可望见大樟树掩映下的胡氏宗祠。宗祠规模不大,只有两进,四面环墙。门楼为木构悬山顶,楹联曰:“祖宗忠厚裕后裔,过则思敬知本源”。祠堂面阔五开间,梁架为混合结构。祠堂梁架上悬有一块“进士”匾,系清光绪戊戌科会试中式的第七十名胡兆龙于光绪十五年(1899)立。胡氏宗祠凝聚了当地胡氏几代人的精神信仰。</p> <p class="ql-block">胡氏小宗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院东南侧即是胡氏小宗祠,中间由一条甬道相隔。据胡氏族谱记载:</span>胡氏月房族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八月另建小宗祠于樟大坪之外洋,咸丰九年(1859)五月复建后堂,形成今天的规模,是为胡氏月房之“支祠”。宗祠曾作为小学使用,由单檐悬山顶台门、门屋和祠堂组成,四面高墙环绕,内有两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胡氏小宗祠门屋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为单檐悬山顶,檐下悬有“世代荣昌”木匾,穿堂敞厅仍保留着特殊年代的痕迹,上方有简易的藻井,在胡氏大院中只有大、小祠堂内有这种结构,这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乡土社会中,祠堂在一个宗族里至高无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祠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单檐悬山顶。通过在祠堂中议事或祭祀,不仅使族人与祖先取得联系,更增强了成员间的同源与团结意识,将整个宗族牢牢固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书斋</p><p class="ql-block">从凤垅厝右边沿“书斋岭”拾级而上,步行不久便可望见坐落在青山怀抱中的胡氏书斋,前方视野开阔,正朝隔岸山的笔架峰。书斋建于清同治甲戌年(1874),面阔七开间,为二层建筑,上下两层正中是厅堂。二楼共有十二间读书房,除厅堂外每落都分为里外两间,中设走廊。当地名士都曾在此书斋内念过书。</p> <p class="ql-block">胡氏大院卵石、砖墙和木构、瓦片,让建筑足够坚固又充分考虑到通风换气,木雕石雕处处显露着江南的考究和精美,不做油漆的木构处理非常质朴简洁,和周围环境完美融合。<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最难得的是,大院至今仍作为住宅使用,居住着胡氏后人,民居本身的建筑使用功能并未消失,这为大院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也使胡氏大院成为了一处“活着的”国保。时至今日,虽然雪溪胡氏大院繁华不再,但静静流淌的雪溪河水,和半山升腾的氤氲雾霭,共同描绘出一幅静谧安逸的山水画卷,吸引着无数游人纷至杳来。</span></p> <p class="ql-block">南浦溪景区</p><p class="ql-block">泰顺最美的自然风光,其实在飞云江的源头南浦溪,这是锦绣飞云江几百公里最美丽的一段,惟妙惟肖的潭石、神秘莫测的幽林、各具姿态的飞瀑以及沉淀唐宋遗风的古村落,是一个青山碧水环绕、环境优雅清新、具有原始特色的风景区,不仅自然景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桥、湖、滩、瀑、峡、峰等景观)</span>优美独特,而且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主要包括新浦古村落文化景区(库村)、南浦湖景区、三重祭景区等,不仅有各具姿态的飞瀑以及唐宋遗风的古村落,还有玻璃栈道、喊泉、一线天等网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福庆桥</p><p class="ql-block">目前是中国最长廊桥,原名漈下桥,曾是泰顺县境内唯一一座有三层楼阁的传统木拱廊桥。该桥原址位于泰顺县南浦溪镇新仓村,始建于清道光廿八年(1848年),期间先后两次被洪水冲垮,都被当地村民及社会各界共同集资重建,是泰顺人心中一份难以磨灭的记忆。现存的福庆桥于2020年完成重建,选址在距离原桥两百米,原潘垟村碇步头左右山脉,属龙凤戏水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福庆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保持原桥建造风貌,四墩三孔五楼阁三层檐,四周翼角高翘,全</span>长170米,宽5.8米,离水高度18米,桥上建桥屋52间,主桥孔单跨度41.8米,两边次桥孔单跨度各36.8米,廊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间设有神龛,</span>供奉有财神、观音、孔子,来往有香火。<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客登桥观赏,内外湖面宽大,波光粼粼,白云蓝天,青山、碧水、虹桥、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span></p> <p class="ql-block">新浦古村落(库村)</p><p class="ql-block">库村又名漈头、新山、新浦、南浦溪镇,是一座唐代古村落,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南浦溪镇,据记载,库村自唐朝元和年间的包全从会稽山迁徙来此隐居开村伊始,至今已逾1200多年,是温州罕有并保存完好的一个“唐宋遗风”历史文化古村落,素有“吴越文化,唐宋遗风”的美誉。又因为街巷、山墙等皆用鹅卵石砌造, 又被称为“石头村”,是泰顺古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作为进入泰顺北入口的第一个古村落,因为高速的通车,库村正式“出圈”,一跃晋升为浙南闽北网红打卡点。2006年入选为温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村镇,2016年被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库村古村落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古村背靠白云山,左右群山环抱(有牛背山、兄弟山、将军山、龟龙山、蜈蚣山等),对面近处有积谷山(在新浦中心学校内)作为“案山”,村南新浦溪萦绕,具有理想的风水形局。古村始建于唐,经五代、宋、元、明、清千余年的发展,现存传统建筑面积多达3.7万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多数建筑墙体用泥土夯筑或鹅卵石堆砌成,与温州众多的古村落建筑风格迥然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泰顺地处浙南深山,当地的建筑也就大抵上就地取材。库村</span>的建筑材料主要以泥土、木材、石头、瓦片为主,底部的基座、外墙都是用鹅卵石堆砌而成,房屋内墙、门窗则采用素木、瓦片搭建,有的也用泥土夯筑,以实用为主要目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些屋舍不像徽州等地那样采用精致的木雕,而是大多采用素木搭建,一切以自然实用为主,当然除了村里的大户人家或者戏台、祠堂等建筑之外。</span></p> <p class="ql-block">库村的古村落布局沿袭唐宋时期的特色。清澈见底的新浦溪绕村而过,高低不等的老式宅子错落有致沿着溪流后倚白云山延展开来。光滑的石板路,褪色的木板房,斑驳的门窗,残缺的土墙……这是时光留下的印记,缓慢绵长却坚韧有力。推开吱呀响的木门,走进一座座用鹅卵石围墙分隔而成的四合院,眼前这些明清时期的民居,结构严谨,布局讲究,大院、天井、正厅、厢房、杂舍,有门楼也有侧门,均依地形高低合理而建。那门前曲曲绕绕的鹅卵石小路与村落各条小巷相连,很容易让人迷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老屋林立,黑瓦石墙,古树参天,千年的时光在库村停泊,村里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村内现存明清前古建筑19座、70年代前古民宅25座,此外村中历史遗存有吴畦园陵、世英门、清阴井、古戏台、牌坊和古树、古道等,细节之处,尽显唐宋遗风。古建筑外高墙全部是黄泥土夯筑,底部的基座矮墙,则是清一色的鹅卵石砌成不规则图案,所有的民居是清一色的素木、蛮石、青瓦结构,行走在迂回悠长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巷中,恍如隔世! </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库村周围都是山林,为防猛兽,村民建造石城墙以保村里安全,用石头搭建而成的石拱门很有标志性,长方形的石砖摞成拱形砌在头顶,周围用鹅卵石堆叠成墙面,上面用瓦片交叠排布,以瓦片拼装成的花瓣尖尖封顶,进入这扇门,仿佛进入一个石头搭建的世外桃源,街巷、民居、矮墙都由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就而成,粗犷随意,又秩序井然。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或窗台上摆满绿植盆栽,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红花绿叶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村中民居依地形高低合理布局分布,巷道中间用大卵石,两侧用小卵石、块石铺砌,整洁古朴,防火墙用均匀小卵石做成,曲绕井巷小路络通,是典型的山区水港古民居建筑,显示出结构严谨,布局讲究,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价值。一进村口,进入眼帘的是小溪桥边一幢两面临水而建的三层楼木头大屋,木厝坐南朝北,背水而居,其门楼通道与村间巷道相通,<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虽老态龙钟,但仍在古村落中显得独树一帜。</span></p> <p class="ql-block">过桥是世英门,也称石门楼,为明代族人包元凤主持兴建,是古代的闾门(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中,有二十五家为一闾的划定),用石柱、石梁、石楣、石瓦叠砌,门前还设有上马石、下马石、石条等石质附件,额间有浅浮雕,是浙南地区典型的石门楼建筑。世英门后面连接着一条南北向的卵石古道“世英街”,长220米,直通村后白云山山麓。世英门和世英街把古村落分为两个自然村,东面是以吴氏聚居的吴宅,而西面则是以包氏聚居的包宅。</p> <p class="ql-block">世英门旁有一棵古柏,村人说是当年始祖吴畦亲手种下,树龄应该有一千多年了,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历尽沧桑,一直守护着古村,见证历史变迁,承载村民记忆,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从世英门进入就是世英巷,鹅卵石铺设的小巷纵横交错,巷路上长满了青苔和杂草,狭长的小巷两侧,木制结构的建筑外高墙是黄泥土夯筑,底部基座矮墙则是清一色的鹅卵石砌成,满眼尽是清一色的素木、蛮石、青瓦结构的乡土民居。这些民居融耕读、生活、求学和教化为一体,彰显了库村人以德立族,耕读传家的思想。也正是这些历史遗存让唐宋遗风可访,吴越文化可寻。</p> <p class="ql-block">包宅村现存古民居主要有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树德堂、贵德堂五座含“德”字堂号建筑,当地人称为“五德堂”,可见当地民风厚德。堂号是家族支派的代称,刻匾悬挂在厅堂太师壁上,也写在用具上作为本族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食德堂,位于包宅村最东面,其前院称“外翰第”,堂宅主人的高祖包涵是清同治年间的岁贡(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国子监的廪生),曾当过寿昌县的训导,是清朝外放的翰林,故名外翰。</p> <p class="ql-block">外翰第</p><p class="ql-block">其地位在现存的五德堂里面算是老大。木质门框的额枋之上,斜撑着一块木牌子,横书“外翰第”三个金字。额枋之上顶椽之下还悬挂一面红底白字的牌子,竖写“钦旌节孝”四字。“钦旌节孝”褒扬对象是高祖包涵的母亲,她二十一岁嫁到包家,三个月后丧夫,不思改嫁,立志守节。后来朝廷敕封“钦旌节孝”,并立节孝坊。门楼边还有个青石质圣旨牌。</p> <p class="ql-block">吴宅古戏台</p><p class="ql-block">库村民居建筑大多为三合院式二层木构建筑,由一进或两进院落组成,房舍匀为瓦盖坡顶重檐屋脊造型美观,驳风墙外匀是悬鱼、悬龙图案花纹,卵石围墙分隔成各自大院、天井、正厅、厢房、杂舍,有门楼侧门,前坛匀是石子铺成的图案花纹,内部结构风格各异、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泰顺(库村)廉洁文化基地</p><p class="ql-block">位于“石头城”中心,<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幢棱角端方、极具唐宋遗风的乡村院落,</span>占地共1100多平方米。进入小院,其以一进的院落布局,将“明月千秋照、清风万古传”的主题清晰明了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小院东西厢房设有多功能厅、临展厅、休闲茶室,户外长廊将小院环保怀中,“山水蕴正气”“君子传清风”“古迹述清廉”等清韵篇章在其间一一展开。那些蕴含的忠孝节义、敬畏天地的思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廉洁文化基因,跨越时光,穿过群山,润泽泰顺。</p> <p class="ql-block">库村民宿展示馆和文化驿站</p> <p class="ql-block">耕读风气</p><p class="ql-block">在库村,除了这些让游人啧啧称道的鹅卵石明清建筑外,那就是她那流传千年的耕读气息。<span style="font-size: 18px;">1000多年前</span>唐代进士包全和谏议大夫吴畦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继归隐库村,开创了泰顺古村耕读之先河,</span>库村人在先贤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创办义塾社学,开设书院学堂,以德立族,耕读传家。包氏和吴氏子孙在这小小的库村先后创建了三个书院,并将耕读当作他们的传家至宝,代代延传。据记载自唐五代两宋时期,泰顺境内文武进士共有82位,光是库村吴氏后裔就占了19位,是温州能寻吴越文化,可访唐宋遗风的历史文化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清阴井</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唐代的清阴井,外方内圆,上窄下宽,井口用四块条石砌成一个正方形,井口很大,可同时供两人打水。挡土墙的下方阴刻三个字“清阴井”,字迹沉稳有力。村民说,这井是吴畦亲手挖制的,这字也是吴畦亲笔写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阴井逾越千年而不干涸,滋养了库村世世代代的村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畦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吴畦(840-923),字祯祥,唐咸通元年(860)进士,泰顺早期开发始祖。2010年10月,泰顺库村吴氏宗亲倡议在旧址上重建吴畦纪念馆,历经三年,一座仿清江南建筑风格的纪念馆拔地而起,馆内雕梁画栋、装修精美,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独具人文魅力,与库村古民居相映成趣,成为了泰顺县人文景观的靓丽风景线,也是库村吴氏后裔寻根拜祖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吴畦墓</p><p class="ql-block">位于吴宅村停靠站北面屋后。原建成于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重修,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扶椅式。墓室前刻,有吴畦《夜堂呤》诗。明嘉靖十三年王叔果所撰《重修有唐平章事谏议大夫吴公墓碑记》立于墓前。1990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重修“吴畦陵园”,兴建唐谏议大夫吴畦纪念碑,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碑名。1982年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库村三面环山,外有一条水路进来,从高处能看见11条溪流汇聚于此,但这些溪流只进不出,村庄像极了一个聚宝盆(宝库),庄名是非常有底蕴的。这是一座活的、保留完好的古村。整个村子在保留着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开发了小酒馆和咖啡屋等特色店,这些店铺将古村落的地域文化与店面装修设计完美结合、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不失去历史的韵味,人们在村中游逛累了,就可以去咖啡店、茶室、文创店、直播间等处打卡休息,非常适合文艺青年休闲游。</p> <p class="ql-block">锦绣谷、三友洞</p><p class="ql-block">锦绣谷位于库村东三里,系宋朝三进士吴泰和等传经授业处,留有“锦绣谷”、“三友洞”崖壁石刻与书斋坪遗址。“锦绣谷”横书阴刻、颜体正楷,总宽1.62米;距“锦绣谷”约19米远山岩上又有“三友洞”三字石刻,楷书直刻,总高1.05米,字迹清楚。</p> <p class="ql-block">南浦湖景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浦湖是南浦溪水流相对平缓的一段</span>,有瀑布的壮阔,有碇步的柔情,有青山的环绕,有绿水的充盈。有潘洋桥、双龙瀑、吹天饭甑、岩脊岛、石锣、石鼓、金鸡寨等景点,碧波荡漾,湖上泛舟,湖边秋千,清风徐徐,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沐湾沙滩</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人工沙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在景区入口处,棕榈树下,赤脚踩在沙滩上,仿佛置身于海滩边。游客在沙滩漫步、玩沙、打排球、发发呆皆可。</span>沙滩边上有一个可以支架500个帐篷的基地,这也是温州最大的帐篷露营基地。</p> <p class="ql-block">狮尾矴步(碇步桥)</p><p class="ql-block">形状奇特的狮尾矴步,长长的 S 形甩在湖面上,拍照非常好看。</p> <p class="ql-block">炊天饭甑</p><p class="ql-block">南浦溪沿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处自然景点。炊天饭甑是一处由于受两侧溪流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一个中流砥柱似的岩墩,高约11米,四周壁立,形如农家饭甑,顶上几棵松树婀娜多姿,酷似炊烟袅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溪水便是蒸锅里的水,正在对着天,蒸一锅神仙美食</span>。青松奇石,倒映绿水,堪称南浦一绝。靠近炊天饭甑的山体还有三座形似饭甑的岩体。</p> <p class="ql-block">龙尾滩</p><p class="ql-block">60亩岩壁滩,平坦的岩石河床一石而就,净无沙砾,其状如巨龙,平卧于崇山峻岭之中,巨石表面一片片花岗岩,像龙尾的鳞片一样。河床布水均匀,游人可赤足踏步于龙尾滩,感受潺潺流水从指缝间穿梭的乐趣,亦可静卧其中,任水流肆意拍打,体味物我两忘的境界。龙尾滩边上还有瀑布群,穿过水帘洞,登上几级台阶就到去三重漈的客车站。</p> <p class="ql-block">呐喊泉</p><p class="ql-block">伴着动感音乐,那喷泉越喷越高。</p> <p class="ql-block">三重漈景区</p><p class="ql-block">从南浦湖景区到三重漈景区路途较远,乘坐景区交通小巴车,需十多分钟。三重漈海拔较高,三漈二折瀑布相连,倾泻而下,气势恢宏。除了瀑布,这里还有怪石、幽林、碧潭、一线天等,处处都是美景,景区内可以漂流,可以登山,走玻璃栈道等。</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p><p class="ql-block">经四折而上的独特岩石断层,构成两百余米的一线天,狭窄又险峻,步步高升,越往上越窄,最上面窄处需要侧身行走方能通过,身型较大的人通过有点困难。在石壁中穿行,山泉叮咚,不时洒落在身上,光线随之时明时暗,如果单独行走有些吓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玻璃走廊</span></p><p class="ql-block">出了一线天再爬上陡坡就是玻璃走廊,附着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峭壁上,离地有100多米,俯视数</span>百米深的山谷,胆小的人扶着岩壁举步维艰,只能闭眼慢慢挪动。</p> <p class="ql-block">三漈、金钟潭</p><p class="ql-block">三重七折梯级瀑布群,从海拔800米的翁山骤然降至200多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落差达500余米,</span>风姿各异,令人啧啧称赞。一重漈又名千丈崖,高100多米,壁平如刀削;二重漈发于山石之间,与岩石相撞,便如飞花碎玉,少顷,又如烟,如雾,如尘,弥漫于山谷;<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重漈二折瀑布相连,落差约90米,垂直而下,</span>瀑下是一个约900平方米的圆形碧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潭水碧绿,深不见底。</span>盛水期时,瀑击深潭发出巨响,声如宏钟,故称金钟潭,古称雷鸣潭。潭的两侧各有一个石室,南侧石室外有石壁直立,宛如石门,游人称之天然更衣室;北侧内可容20余人,于室中可尽赏飞瀑奇观。</p> <p class="ql-block">来泰顺还可以到素有“天下第一氡”美誉的氡泉景区去体验一下温泉。氡泉景区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浴用医疗热矿泉水,是冬日泡温泉的首选之地。到泰顺走古道、看廊桥,过碇步,逛古村、游南浦溪、泡温泉…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泰顺作为浙南净土,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走走泰顺,一切都顺!</p>